查字典论文网 >> “市场决定性”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

“市场决定性”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

小编:

摘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场决定性”作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运行平台与基本规则,是中国现实国情、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及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内在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决定性”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新学科的创建与发展提供历史背景、基本环境与运行平台,使得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实现形式呈现出与“市场决定性”相一致的客观性、适合性、规范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市场经济;市场决定性;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运行平台;实现形式;中国特色;资源配置;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1-0049-06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取向的改革日趋扩展且深化。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运行平台与内在约束,其确立、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推动着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适合化、系统化与科学化,探讨、研究“市场决定性”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联系与关系,对于加深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认识十分必要。

一、“市场决定性”的内涵、发展与特点

市场经济是按价值规律客观有效地配置全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形式,它在现代经济生活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市场决定性”的内涵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正确认识与把握市场与计划(政府)的关系,就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变化的途径和方式。所谓“市场决定性”,即是指社会资源配置的客观性、适合性与绩效性取决于市场的行为与活动,政府一般不要越过市场直接进行资源配置,其职能在于改善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市场监管、协调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优化再分配政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可持续发展。“市场决定性”的新认识突破了传统理论认为现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必须在计划(政府)的作用下配置资源的局限,从理论上设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府(计划)与市场的崭新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二)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的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由于我们曾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经济”,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从排斥与消灭商品经济到党的十四大(1992年)明确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认识与实践上的飞跃,这期间经历了长期、艰难的探索与不断改进过程,且已付出沉重的代价。

1. 排斥与消灭商品经济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学习苏联经验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是人所共知的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片面地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划等号,将市场经济视为社会主义的“异己”,曾排斥、打击、消灭一切市场经济行为与活动。这种经济体制当时虽然集中力量进行了重点建设,在奠定新中国物质技术基础方面曾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但伴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结构与经济关系的复杂和多元,再加上人民物质生活需求水平的大幅提高,这种排斥与消灭商品经济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已愈加不符合我国建设现代化的要求,并且严重滞缓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承认与允许商品(市场)经济阶段。

(1)承认与允许商品经济的存在与发展。此前,在传统理论的指导下,虽然陈云曾呼吁“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范围内进行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但总的情况是有主体无补充或难补充。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跃进”后的“三年困难时期”,提出了尊重价值规律,要发挥商品生产的作用,商品经济关系得以恢复并有所发展。但由于当时对国情及社会经济规律缺乏科学认识,特别是由于“左”的思潮开始泛滥,承认与允许商品经济存在与发展的正确思想并未在实践中得到认真、全面的贯彻执行。

(2)以市场经济为改革导向。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地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快速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正确地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相适应的管理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和思想方式,从而开始逐步引进市场机制,对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施改革,打通了市场导向的改革之路,市场经济从躲躲藏藏的后台堂而皇之地走向前台,新时期赢得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整个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

(3)市场经济起基础性作用。20世纪90年代,伴随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及其丰富化、多样化,当时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是如何进一步客观、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的难题。邓小平于1992年春天“南方谈话”时曾提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著名论断。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顺应历史潮流,果断宣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其后提出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标志着中国特色市场经济道路在我国正式确立。

3. 市场经济起决定性作用阶段。党的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道路的20多年来,通过实践,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寻求更适合的科学定位,摸索出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就是如何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此作出了新的表述,把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上升为起“决定性作用”。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和驾驭能力逐步提高,不仅注重市场经济规律及其决定性作用,且同时更强调政府要进一步发挥作用,实现客观、适合、精准、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

(三)“市场决定性”的现实特殊性

从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十四大明确“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到十八大报告要求“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历数中国经济的体制改革,市场化的前进方向一直十分明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加体现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新突破。 由于受历史原因、国情基础与基本制度的制约,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再生与发展从初始阶段就具有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不同的特点,“市场决定性”在中国同样表现出与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特点。

其一,我国的市场经济并不是从封建生产关系中自然产生的,而是由当年从苏联学来的传统计划经济改革发展而来,“计划”的烙印与痕迹难以立即去除;其二,不是历史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由上层建筑的政权力量强制形成和发展而来,政府的作用与意义不容忽视;其三,不是通过自然经济的历史进程逐步形成,而是市场导向的渐进式重塑经济基础的结果,上层建筑的调整与适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四,不是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基础,而是以生产资料的中国式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合作共赢、相向而行甚为重要;其五,不是以规范的现代企业为市场运行主体,而是多种利益主体都还不够成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施国民待遇原则是进一步的重要任务;其六,不是政府严格的监管与调控,而是需要切实实现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明确并完善国家的角色与定位;其七,不是以生产社会化为市场的基础,而是生产社会化要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尽快实现,实现“五个现代化”(农业、工业、科技、国防与治理)是历史任务;其八,不是上层建筑在治理结构方面的多元化,而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推进治理现代化及其协商民主属当务之急。

二、“市场决定性”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

没有运行平台的管理,也没有没有管理的经济运行。当今社会,市场经济是现代管理的运行平台,其基本规律、运行机制、要求、原则与精神等不能不直接或间接关乎到现代管理的模式、目的、原则、方式与过程诸方面。“市场决定性”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密切相关。如果说,研究“市场决定性”实践与理论的任务属于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范畴,那么,研究以“市场决定性”为运行平台的管理实践与理论的任务则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任务。“市场决定性”作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运行平台,为其提供了客观环境与源动力,包括对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基本内容与重要原则的影响。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丰富、创新与充实、完善,随着市场机制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的逐步显现与提升将获得日趋广泛与坚实的实践基础。

(一)“市场决定性”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客观环境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在学习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被称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这种指令性的经济管理方式为我国建国初期奠定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实现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从而引起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国际关系的转变,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得到补充与完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致使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与我国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甚至于束缚并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且这种状况曾一度持续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起点。随着党和人民科学深入地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制度范畴,市场经济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市场经济起基础性作用”以及“市场经济起决定性作用”的伟大转变。我国的经济管理方式也由直接的行政手段逐步过渡到间接的经济手段,这些政治经济体制状况都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客观环境。

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不否定计划手段,但计划只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激活和约束各个市场经济活动的利益主体,实现优胜劣汰,依然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功能。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中升华出来的。它具有完善市场经济的时代特征,更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市场决定性”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提供源动力

从理论上看,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价值规律调节的经济。所谓价值规律,就是价值决定及其实现的规律;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并实现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既有其微观的规定性,又有其宏观的指导性。而价值规律的宏观指导性,即社会总劳动依据社会需求按比例分配于社会生产各部门,由市场自发决定社会资源的去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活力。

“市场决定性”的本质特征就是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与独立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任何经济活动都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既是市场主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本源动机,也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初始动因。“市场决定性”赋予利益主体更广泛的活动领域、更公平的市场地位以及更有效的管理平台,这些因素将激发市场主体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更积极踊跃地追求市场利益,使市场充满竞争与活力。也正是对利益追求的内在驱动力外化为市场主体之间的充分竞争成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内在力量,使得“市场决定性”成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源动力。

(三)“市场决定性”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运行平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市场决定性”的决议,使得市场化改革在我国今后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将进一步扩大与深化。在从“计划决定”到“市场决定”的历史进程中,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先后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提供运行平台。就传统计划管理来看,政府主张把社会中的供给与需求提前置入管理预期中,对资源配置进行预测、设计与控制,并通过指令性的计划去实现政府在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对于市场经济而言,则是对传统计划管理的修正、纠偏与改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主张将市场作为各种交换关系的发生场所及总和体现,在市场规律如价值规律、按比例规律、物质利益规律的自由、无形支配下,通过利益及其信号引导、激励、撬动整个社会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经济活动,优胜劣汰、竞争为王。从“计划决定”到“市场决定”是一场伟大的改革,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其中,从“市场导向”到“市场基础”再到“市场决定”,亦即从市场对于改革的引领作用到最终实现“市场说了算”,更是大跨度的改革,其艰难与艰巨的历程刚刚开始。 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基础,没有无经济运行与平台的管理,也没有无管理的经济运行与平台。市场经济是现代管理的运行平台,其基本规律、机制、要求、原则及其精神都直接或间接关乎、影响或决定着现代管理的模式、方式、目的与原则。“市场决定性”进一步深化和提升了市场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并优化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运行平台,使得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具备更加成熟、完善的运行环境。

三、“市场决定性”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实现形式

无疑,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经济繁荣与改革开放的红利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运行密不可分;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实践与运用也密不可分。

(一)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形式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有方式、有阶段、有特点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地域,人类文明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然而,在自然经济往商品经济过渡的阶段,却呈现出人类意志也无法抗拒的共同性。众所周知,商品经济发展的较高级阶段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仅仅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市场经济的普遍特性,并且逾越了社会制度的差异,将人类文明的发展带入到一个全新阶段。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与民族,既不能也不该以自己的“特殊”情况去拒绝人类文明发展的主体形态,不仅仅由于它是生产力的发展,即生产分工与社会协作、亦即生产方式社会化的必然结果;同时还是生产关系的进步,即人们平等且等价地彼此交换互相的劳动成果进而实现社会需求丰富多样化的必然产物。人类文明,事实上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所谓的必然,即是不会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站在这样的层面去认识问题,就会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国改革开放中的自觉性,进而站在规律性的角度来阐释理论,规范行为,避免某些“风吹草动”的出现,使得我们在走市场经济道路时踟蹰不前。

这就是说,既然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形式,那么,它也就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亦即既不是个人意志的结果,也不是政党意志的结果。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在于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从而自觉地把中国的经济发展引向市场经济这一人类文明的逻辑轨道。

(二)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智慧与理论结晶

以往的理论总是把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人为地割裂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给现代化建设带来了许多本身可以避免的严重损失。倘若我们能够及早从“生产条件所有制”方面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条件下存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确认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同市场经济并不矛盾,那么,计划同市场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就会在实践中得到较好的解决了。经济理论方面是这样,现代管理及其理论方面也是这样。目前,经济理论界一般还把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传统地看作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客观要求,而把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性认定是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必然产物,因而并没有从本质上阐明计划与市场的内在逻辑关系。其实,计划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规律――价值规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宏观实现形式。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市场经济的计划性提供了实际上的客观可能性和现实性。众所周知,价值规律具有双重含义:从微观上看,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是价值规律的微观决定性;从宏观上看,社会总劳动在经济各部门间的分配决定于社会的各种实际需要及比例。也就是说,按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是价值规律的宏观规定性。就后者来说,于生产资料公有的条件下,其实现的机制和形式则是计划性。再进一步看,无论价值规律的微观规定性还是宏观规定性,实质都是节约劳动,从而节约时间。劳动时间的节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起着双重的作用:一方面,“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1]此种情况的社会经济条件是:“自由人联合体”“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2]可见,生产条件的不同社会结合方式改变的只是劳动时间节约规律(在商品生产条件下表现为价值规律)双重调节作用的社会形式,而不是这种双重调节作用本身。因此,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的“计划规律”,不过是价值规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派生规律”,体现的是价值规律的宏观要求,即节约社会劳动,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市场则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的载体。正因为如此,计划与市场的相互关系并不仅仅只是两个事物单纯的外部联系,而是相同的一个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双重要求与实现形式,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关联,计划不单单并且完全能够通过市场来发挥作用,市场同样完全能够被计划指导进而成为实现计划的主要手段与形式。计划与市场不但不是相对立的两个物体,而同为构成社会主义经济内在关联的两个重要方面与特征,同为经济手段,计划与市场之间既不是“板块”之间的相互结合,也不是彼此之间的相互“渗透”,而是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前提下的市场经济。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完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从而自觉组织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极大的可能性的,充分发挥计划与市场的宏微观这两个层面的作用,进而在理论上畅通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设计和体制改革的道路,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宏观有控与微观搞活,把握并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这样认识问题,既畅通了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基础上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理论通道,又概括和总结了改革开放过程中对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并将其升华到了价值规律双重实现形式的理论与逻辑高度,特别是将这些聪明智慧与理论结晶传导给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新学科,其逻辑架构与理论内容不仅直接体现着市场经济平台运行的规则与要求,而且归纳和吸收了诸如计划与市场相互关系之类的理论结晶,如计划与控制、配置与协调、资源管理、风险防范等,成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实践新延伸与理论再体现。

(三)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原则体现“市场决定性”

严格说来,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目的、模式、原则、方式以及过程直接或间接体现着市场经济的原则与精神。这样认识问题,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平台及其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言,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从“市场决定性”的公开原则考察。在市场决定条件下,公开原则处于核心与基础地位,只有在各种资源配置与信息公开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市场的自由、平等、竞争、利益、效率原则。明确“市场决定性”的地位,市场就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各类管理活动中发挥作用,悖弃市场经济原则与方法的各类做法会因为与“市场决定性”的内在要求相违背而遭受惩罚甚至淘汰的命运,从而为中国现代化管理的实现提供正常、健康、良好的运行环境。

现代管理及其理论在中国经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改革开放更进一步扩大与深化的过程中,体现出重大践行意义。一方面,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所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逐步显现;另一方面,强国富民任重而道远,势必将出现各类新问题、新矛盾和其他不确定性因素;同时,现代管理及其理论、制度、体制同机制还没有完善、非常不健全。“市场决定性”将强化、硬化现代管理、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有利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显然,公开原则自然要成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原则。

从“市场决定性”的公正原则考察。公正即公平正义,即市场决定性的内在要求。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决定了社会的物质财富,而且从根本上制约着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乃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这种资源配置的公正性是有条件的。完善市场结构与体系,建设统一且开放、竞争并有序的市场体系,注重并尊重市场公正原则,是使得市场于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建立开放、透明、公平、规范的市场秩序,完善基本由市场来决定价格的经济机制,加速建立成企业自主地经营、相互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地选择、自主且理性地消费,商品与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平等进行交换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市场于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应建立在公正的原则上,放眼全局与根本,兼顾效率与集约,切实服务于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使之发挥最大效用,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

从“市场决定性”的诚信原则考察。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黄金法则,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基本活动单位的各利益主体在经济活动的契约精神,相互在机会与地位上具有平等性,言必信,行必果。当然,诚信原则应坚持按劳动与贡献的比例性分配利益与权利,即各市场主体按照对社会所作出的有意义的贡献决定其享有利益与权利的多少、大小。由此可见,诚信原则在现代管理中具有怎样的意义、地位与作用,没有诚信的管理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越来越强调个体的自由发展,只有在平等、自由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讲求诚信的管理制度才能适用于市场经济的现实情况。市场决定性的诚信原则为市场活动的各个利益主体提供了以契约精神为纽带的自由发展的平台与环境,能够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市场利益主体自愿、主动、积极进行市场的生产与交换活动恰恰是现代管理的最高境界。

从“市场决定性”的有序原则考察。市场经济既是秩序经济,也是规范经济,绝非什么“自由经济”。历史与事实告诉我们,自有市场经济以来的几百年间,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不干预经济,也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不受政府干预,现代市场经济更是如此,在战争、危机、灾难的情况下强化政府干预则是常态,如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情况就是证明。既然市场决定性既是价值规律于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那么,价值规律的微观规定性与宏观规定性本身就是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的规范与约束。这种规范与约束就是市场经济的秩序,其宏观规定性要求社会总劳动依据社会需求按比例分配于社会生产各部门,从而在价值规律的内在引导下,社会分工自然日益具体化、专业化和集约化,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管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遵循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与社会分工的趋向,制定有序、有效的管理战略与流程,使整个社会的管理呈现出应有的规则及合规律的状态;价值规律的微观规定性亦然。至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时常遭受经济危机的干扰与损害,问题不是出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也不是出在价值规律的双重规定性上,而是出在生产关系方面,即生产资料私有制及其垄断、国家垄断、国家同盟垄断。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确立以前,传统计划经济的实践证明,指令性的计划管理方式相对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不适合、不科学的。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由于放开市场、公平竞争,现代管理在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进步。市场经济上升为我国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主体及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运行平台,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将更加体现其基本精神即自由、平等、竞争、利益与效率与重要原则即公开、公正、诚信、有序。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必将借助中国特色市场经济这一运行平台,着力于民生与发展,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市场决定性”的实践将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注入新动力,使其更具客观性、合理性、科学性。

四、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规避与弥补市场经济的局限与缺陷

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并且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和主体,然而,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也不是十全十美,而是存在若干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与缺陷。表现在:

(1)市场调节是事后调节。私有制条件下初始的市场经济,各经济单元细小、分散、资源不均衡、信息不对称,因而“看不见的手”虽有显而易见的自我调节作用但缺少必要的预先性和预后性,往往“事前看不见”“事后不见手”。供大于求了,市场因价格下降导致生产者利益受损才被迫减少生产,造成资源浪费;供不应求了,价格上涨损害消费者利益,匆忙扩大生产又可能引致新的供求不均衡;一旦价值规律的作用已经控制不了“局面”,经济危机就发生了;危机阶段,“看不见的手”同样难以迅速、有效“收拾残局”,“自我修复”式的“萧条”与“复苏”给民生与发展带来颇多问题。市场经济几百年周期波动的历史与近期美国经济的现实,已经充分揭示了这一规律性。“混合经济条件下,情况大致相似,因为市场经济利益主体多元性的状况没有本质上的改变。随着分工的深化与交换的扩张,市场经济的发展内生并趋向计划性,公有制的实现将为这种计划性提供现实可能。”

(2)市场运行是受局部及独立利益驱动的,具有自发性和一定的盲目性,加之市场信息及其传递的不对称性,容易导致结构失调或过程混乱,进而引起经济动荡。

(3)市场经济的无序竞争扩大差别,同时也会导致垄断,悬殊过大的利益差距及两极分化必然危及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垄断又使市场效率下降并损害非垄断单元和消费者的利益,而市场本身又不具备消除这些弊端的功能。

(4)市场自我调节具有短期性、波动性的特征,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又使其运行难以平稳,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5)市场经济的发展往往忽视公共事业与公众利益,很多事情是市场管不了或者管不好的。譬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经济总量的平衡、重大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的兼顾、市场效率条件的保证以及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等。市场以及市场经济的缺陷与不足要求从宏观上加强把控和监管,以校正市场的偏失和弥补市场的不足,引导市场以及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显然,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把控与监管是地地道道的现代管理问题。市场经济的局限与缺陷,一方面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与成熟程度相关;另一方面,也和与之相联系的社会制度与管理科学与否相关。这就告诉我们,现代管理及其理论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一方面,现代管理及其理论可以规避或弥补市场经济的局限与缺陷;另一方面,客观、适合、科学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平稳、协调、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预警、纠偏、校正作用。“市场决定性”规定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一系列实质性内容与基本原则,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服务于“市场决定性”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理论,是“市场决定性”在现代管理领域的体现、实现与应用。

注释:

①②《资本论》第一卷,第96页。

参考文献:

[1]王毅武.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

(6).

[2]王毅武,李晓琳.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范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

(1).

[3]陈丕衡,张静.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理论主线[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

(1).

[4]皮永华,陈哲.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问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

(2).

[5]左安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J].社会主义论坛,2014,

(1).

[6]梁强.试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J].现代妇女(理论版),2014,

(5).

[7]高尚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J].前线,2013,

(12).

[8]李瑞晓.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9.

热点推荐

上一篇:中国油田服务企业海外投资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