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

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

小编:

摘 要: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国内外相关文献在理论上一般从创新人才的人格特质、能力结构等层面进行界定;实践上一般从政府、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支持措施、培养模式和方法的角度进行研究。从心理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终身教育理论三个理论视角全面阐释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对于当前科学制定跨世纪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综述

创新人才培养是21世纪以来我国实施人才强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什么是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创新人才的有关界定及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上,分别从心理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终身教育理论对创新人才进行理论阐释。

一、国内外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外相关文献在理论上一般从创新人才的人格特质、能力结构等层面进行界定;实践上一般是从政府、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支持措施、培养模式和方法的角度进行研究。

1. 国外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研究综述

国外文献对创新人才的研究一般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创新人才内涵的理解大都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Guilford)的《创造性才能》和《创造力与创新思维新论》两本著作的问世使创造性人才研究成为一个热门课题。他把富有创造性的人的人格特点总结为8个方面: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知识面广,善于观察;工作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有丰富想象力;富有幽默感;意志品质出众。麻省理工学院强调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基础,培养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许多大学都在追求培养创新人才,截止到1998年,仅哈佛大学就已有35名教师、38名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英国大学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绅士型领袖和学者。19世纪教育家纽曼认为,绅士型领袖和学者就是“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情趣高雅,判断力强,视野开阔的人”。德国大学受洪堡的“完人”与雅斯贝尔斯的“全人”教育理念影响,注重完善学生的人格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学术人才与高级专门人才。

2. 国内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研究综述

1919年,陶行知先生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人。”国内代表性的观点有:“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它是相对于不思创造、缺乏创造能力的比较保守的人而言的。”

关于具备哪些知识最利于创新能力培养有两种最具代表意义的观点:一是“知识结构三层次论”,以宋彬提出的“胶团模型理论”和创造学家庄寿强提出的“知识层次模式理论”为代表,这两种知识结构理论都认为知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专业知识或核心知识,能够在创造活动中直接解决创造难题,第二类是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第三类是与专业知识相距较远的知识;二是知识结构多层次论,这种观点以彭宗样的“王”牌知识结构模式理论和殷石龙的创新主体基本知识结构理论为代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对创新人才界定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国内有比较明确的界定,而国外只有创造性思维、创造型人格等外延较窄的概念;其二,国内理解大多局限于“创新”,对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关注不够,国外则强调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等素质,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其三,国内理解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而国外大多把社会对创新的需要融入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之中。

本文认为,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并能够通过相应的创新能力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从社会意义上讲,就是指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以科学探究态度不断实现自我创新和超越,为社会发展做出创新贡献的人才。

二、国内外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更关键的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发达国家都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根本。

1. 国外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2)英国政府建立高等教育创新基金。英国政府启动了“高等教育创新基金”,与高等教育及企业和社区联系基金相结合,支持在大学周围建立各种科技网络群。同时,该基金还支持各大学内部建立专门机构从事专利申请与保护、公司筹建和市场开发等活动,促进英国大学周围高科技网络群的形成。

2. 国内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2)南京大学:研究生“3+2”创新基金。南京大学推出“3+2”模式的研究生创新工程来激励创新,“3”是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资助基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2”是启动两种经费提升研究生课程质量,即“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资助经费与“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经费。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阐释

1. 心理学理论的解释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人人皆有,它是人的智力发展和创新心理的集中体现。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美国心理学家、创造学家吉尔福特(J・Guilford)指出: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发展的只是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人创造性未得到发挥。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个体心理基础不同,创造力的最佳年龄区会表现出一定差异,培养具有高水平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需要从娃娃抓起。大学生精力旺盛、乐于探索、可塑性强,在知识、智力、情感上具备了成为创新人才的前提条件和素质。因此,高等院校要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

2. 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

舒尔茨(1961)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能够产生递增的收益;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型”表明,人力资本积累具有通过学校学习积累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和“干中学”积累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总体来说,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接受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

首先,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要求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有良好的外部激励机制。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生产过程仅仅是人力资本形成过程,而人力资本中所蕴含的知识和技能的有效使用必须在人力资本主体和客体相得益彰的机制中进行,也即人力资本效能发挥的好坏还取决于是否具有对其构成激励的外部机制。因此,高校必须优化人力资本发展环境,要形成“以制度激励人,以学术氛围吸引人,以资源保障人”的人才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要鼓励创新,支持冒尖,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

其次,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有更多投资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第一生产要素被列入生产函数中,造成管理者对知识型员工的大量需求。人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这就决定了管理的目标只有依靠人的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得以实现,人才资源开发的绩效不仅取决于个人能力、观念和对群体的适应性,更取决于高校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管理取向、教学科研及管理机制。高校的管理使命应在塑造人的基础上,以人的知识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本,通过对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科学规划,大力投资、引导人才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设计,使人才获得超越生存需要的更全面的自由发展,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

3. 终身教育理论的解释

参考文献:

[2]刘宝存.什么是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6-10-09.

[3]冷余生.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0(01).

[4]彭宗祥,徐卫.大学生创新创造读本[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5]殷石龙.创新学引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7]林彩芬.析终身教育理论[J].温州大学学报,1999(03).

热点推荐

上一篇: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