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职业体验在高校职业指导中的运用

试析职业体验在高校职业指导中的运用

小编:

"

[论文摘要]新时期的高校教育应该更着重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国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缺少了引导大学生正确定位自己、了解工作、认知岗位的环节。将职业体验运用到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可以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帮助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从而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我国的职业体验指导还处在起步阶段,文章通过职业素质测评、信息数据分类整理、人职匹配度、专业领域内的岗位职业体验等内容进行职业体验的指导,旨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最终在体验中完成自我的生涯教育。

[论文关键词]职业体验 职业素质测评 人职匹配度

一、问题的提出

(一)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难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高校教育由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今年我国部分高校不再扩招,但也有部分建了新校区、上了新专业的高校仍在大力扩招。对于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很多人都存在顾虑:现有的招生规模,已经出现就业难的情况,再扩大招生规模,势必会进一步增加就业难度。而我国高校教育扩招的局面不会改变,因此将教育大众化,提高接受高校教育人群比例也将继续下去。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高校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来保障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二)高校设课严重与社会需要、市场需求相脱节

二、职业体验国内外现状

(一)职业体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体验式指导还处在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以山东大学为例,2007年山东大学在总结多年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上岗—体验—就业”模式,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实现就业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自2006年开始在杭州滨江、宁波北仑、绍兴柯桥三地产业密集区创建了3个职业体验与就业服务中心,先后已有3届毕业生共计5800余人分批参加实训实习,收到了良好效果。同时,在建立多个职业体验基地与就业服务中心之外,我国各个高校也通过一些活动使学生们获得职业的初体验。如天津工业大学每年都会举行求职者与企业负责人见面会的求职真人秀,非毕业生的低年级同学也可以进行观摩。学生可以在见面会上直接提问,以便深层次了解岗位,了解当下社会需要哪些方面的人才。我国各个高校也在进行大学生到农村“三下乡”的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品格与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职业体验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三、职业体验的主要内容

(一)职业体验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的。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且这个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主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而认识正确与否,也要靠实践来检验。1978年5月,由于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的发表,而引发了全国人民的一场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大讨论。这篇文章提出了实践标准,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又受实践的检验。 "

(二)职业体验的含义

所谓职业体验是指在职业中体验,通过亲身经历来认识职业。这其实是对职业进行认知的一种方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这种体验又有价值论的意义,体验不只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探索事物、追寻存在意义的方式,因此职业体验重在体验。体验不仅仅是经历,不仅仅是获取成果,更重要的是理解人生的意义,通过体验完善自我的过程。具体来说,职业体验分为三个方面,即工作经验、感受和人际关系。工作经验就是指在体验中获得的工作技巧,工作技能以及其他实践方法,这是以后开展此项工作的基础。而职业感受就是指通过体验,自身产生的感受,是否喜欢这项工作,这项工作是否能够让自己充分发挥,这一点对体验者的工作持久度至关重要。人际关系方面则是指在体验过程中获得的人际关系处理,如何进行团队合作等技巧,不论以后体验者是否从事体验工作都非常需要人际关系的技巧和资源。

实际上职业体验就是将体验式学习应用于就业指导工作中。体验式学习模型(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是在 Kurt Lewin19 世纪 40 年代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和 19 世纪 50~60 年代的敏感性训练以及实验室训练的基础上,与 Dewey 及Piaget 的理论结合起来而成的。Kolb 把体验学习阐释为一个体验循环过程: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具体的体验,如此循环,形成一个贯穿的学习经历,学习者自动地完成着反馈与调整,经历一个学习过程,在体验中认知。

职业体验中包含的体验不只是主观的经历,也包括主体的心理与所体验的职业(也就是职业体验的客体)具体内容的统一。这就是学习模型中“形成抽象的概念”这一步,主体需要将职业实践中的心灵感受转化为自我修正、改进的目标,从而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管理。 "

将体验式学习方法应用在择业之前是有迫切的教学需要的。社会上经常出现“大学生劳动观、职业观不成熟”“作为成人、职业人基本职业素质低下、职业态度差”的反映。反思这一情况,笔者认为不能归咎于被教育者。目前国内的教学体制中,大学以前的学习基本以课本为主,学习各类理论知识,但是学生无法充分意识到所学知识和未来谋生手段的关联性。而在大学的教育中,这种现象依然存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前景感到迷茫。这就直接导致学生不清晰自己就业方向,从而盲目深造或盲目就业,更不用说根据对自身的主客观因素的分析、判断和总结,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形成对自己有帮助的职业规划。因此在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引入职业教育体验,让其亲身体验职业的需求,修正自己的判断十分有必要的。

(三)职业体验在高校中的具体实施步骤 2.具体实施步骤。

(1)入学后的测评。大学生一入校,应对其进行职业素质测评。大学生走出校门以后,往往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这样的问题应该在入学后通过职业素质测评进行解答。通过大学四年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职业体验,使自己在毕业后对自己喜欢、适合的工作更具备就业竞争能力和相应的工作匹配能力。职业素质测评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测评者发现自己独特的思维风格、学习风格和工作风格,以及自己的“职业素质、职业类型和岗位趋向”等重要的职业特征,同时给出职业发展的建议,从而帮助测试者更加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了解自己,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定位,规划自身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

(2)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根据测试结果,对学生做出初步的定性,如分为:高观念、高事物、高资料、高人际、高观念—高事物、高资料—高人际等,对没有明显特征的同学进行进一步的测试。

(3)根据结果,分配不同的职业体验课程。信息分类整理后召开由专业领域内负责人、辅导员以及其他参与职业指导人员组成的评审小组,对每一类的同学安排相应的体验课程。针对人员特点与兴趣,匹配相应的岗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辅以岗位跟踪指导课程,对学生的职业体验当中出现的弱项进行提高。

(4)阶段总结课程,收集授课方的反馈,编制授课方表格,由授课方对人员培训的情况进行评价。比如,访问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或相关工作人员:A您认为在您的企业中从事这一职业或岗位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职业素质? 例如,性格特点、一般能力、个人兴趣爱好、职业道德素养等。B您认为在您的企业中从事这一职业或岗位需要具备哪些专业或职业技能?C您的企业对应聘这一职业或岗位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有哪些具体的要求?

(5)形成体验总结报告,为学生提出改善意见。将以上信息综合形成总结报告,并为学生提出改善性意见。职业体验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匹配度。最后我们要形成职业体验总结报告,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

四、结束语

职业体验不应该只注重形式更应该看重质量,我国的职业体验教育还在初步的摸索阶段。怎样让职业体验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加强培训教师的专业水平、扩大职业培训教师队伍、增加硬件设施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保障职业体验岗位与体验者的人职匹配度。大学生担任着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在校期间除了要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更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职业体验相关问题的研究中来,建立起完善成熟的职业体验系统体系。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试析日美高校体育教育软实力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