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论马丁·卡诺伊的教育与国家关系理论

论马丁·卡诺伊的教育与国家关系理论

小编:

"

[论文关键词]马丁·卡诺伊 教育辩护解殖理论 教育依赖理论 教育社会冲突理论

[论文摘要]马丁·卡诺伊立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角,借用帝国主义、后殖民主义和依赖理论等,系统地阐述了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教育与国家发展的相应关系。

教育发展与国家发展一度成为西方比较教育学者的一种基本的比较教育研究范式。作为美国国际与比较教育学会现任主席,研究教育与国家发展理论的重要学者,马丁·卡诺伊(MartinCarnoy)曾长期致力于教育与国家关系的研究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在西方教育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理论从殖民地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三条路径对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一、殖民地国家的教育辩护解殖理论

卡诺伊长期从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教育的研究。由此对第三世界国家教育发展高度关注。而整部第三世界国家史可以认为是一部摆脱殖民控制的血泪史,因此卡诺伊在审视第三世界国家及其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均是从该国殖民时期开始考察并持续到后殖民时期的独立国家状态。在探讨教育与国家的关系时,卡诺伊借用帝国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殖民地国家教育具有为殖民者辩护和启发殖民地国家进行解放的双重功能。

(一)理论基础:帝国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

关于帝国主义的起源、定义和发展历程,霍布森(Hobson)、熊彼特(Sehumpeter)以及列宁等都进行过相关研究,但都没有明确提到教育在帝国主义结构中的角色。卡诺伊根据他们的理论主张,试图找出教育在帝国主义的合理定位并作为其分析第三世界教育的理论背景。首先,卡诺伊从史实出发驳斥了熊彼特主张资本主义精神乃是反帝国主义扩张、反战争状态的观点。相反,他借用了霍布森和列宁的理论假定。即“导致帝国主义产生的原因在于国内消费不足和高利率海外投资。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资本主义会结合帝国主义夺取殖民地以获取原料与市场的供给。而资本主义教育作为帝国主义结构的一部分,会将殖民者国家的价值目标传递给殖民地各个阶级,使其为殖民者国家服务”。

后殖民主义关注的焦点是第三世界国家与原西方殖民者国家文化方面的关联,因此又称为文化殖民主义或文化帝国主义。而正是后殖民主义从文化层面探讨殖民地人民在殖民文化与本土文化间扮演不同角色所造成心理的冲击,触发了卡诺伊进行这方面的探讨。卡诺伊介绍了曼米(A.Memmi)和法农(F.Fanon)等著名后殖民理论先驱的部分理论概念,并将其称为“后殖民的殖民主义”。曼米和法农等人发展了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增添了殖民主义对殖民地人民心理的影响,弥补了帝国主义偏重于经济层面的不足。鉴于此,卡诺伊把两者相结合作为分析殖民时期国家及其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理论构成

1.教育为殖民者辩护

20世纪50年代,现代化理论大行其道,西方教育学者在研究第三世界国家教育时往往淡化甚至忽略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剥削和压制,而主张正是西方教育的传播给殖民地带来现代化的契机。而卡诺伊立足帝国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相结合的理论基础,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校教育就是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殖民地国家的教育是帝国主义国家重要的支配工具。在卡诺伊看来,教育的这种角色很大程度上是由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的经济关系决定的。当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延伸至某地,其必然会打破当地旧的社会结构。而殖民者要延续新的政治经济结构。就必须靠教育进行代代相传。这样可以重新安排既存阶级的角色。将其纳入整个帝国主义体系。卡诺伊认为英国殖民印度即是最好的例子。自18世纪以来.英国殖民者逐渐控制了印度的社会经济结构并普及英国文化价值,从而形成新的阶级结构。

同时.“殖民时期的殖民地教育即是殖民意识延伸的象征”。殖民意识的灌输亦是殖民地教育为殖民者辩护的另一重要手段。卡诺伊认为,殖民意识包括基督教精神、对白人殖民者服从的属性、功绩导向、资本主义工作中的社会关系及殖民者国家强势语言。这些都促使殖民地人民对其文化的认同,而且也导致殖民地独立后仍然对其产生依赖。殖民意识的灌输是多渠道进行的。其一,通过培养买办阶级,将殖民意识传递给下层大众。其二,建立殖民地的精英教育。通过血缘、财富等选择机制决定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侧重殖民者国家的人文社会价值观,忽视科学技术等实用知识。其三,开办平民教育,以此转移殖民地下层阶级受压迫的不满,藉由学校教育将平民“理性化”,传达殖民者的信念。平民教育的授课语言通常以殖民地当地母语为主。且多为职业教育。卡诺伊还指出,殖民者会结合本国的教育理念在殖民地实施相应的教育。对此。他归纳了以英国为典型的因地制宜型和以法国为典型的同化型。两者差异的根源在于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和法国对国家主义的崇尚。"

2.教育的启蒙、解殖功能

教育虽然是帝国主义的工具。但基于学校教育固有的解放本质,教育并不能完全殖民化,反而会培养出具有民族意识的精英来反对殖民统治。卡诺伊承认教育具有解放的力量主要是针对殖民地的知识分子而言的。殖民者所设立的社会流动机制促使中高等教育成为国家官僚的训练场,而这些少数接受中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其内心存在着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两者冲击的矛盾。他们中的部分人会认为西方教育虽然带有殖民意味,但也只有受过西方教育才能和西方人平起平坐。且他们中的部分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产生国家民族主义的觉醒,在适当时机引发独立运动。卡诺伊以西非英、法殖民地的史实为例,具体阐述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运动绝大部分是由西方殖民教育培养的精英领导的。这些精英学习西方思想,了解西方人在殖民地的弱点.因此在对付殖民者压迫时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当这些精英成功地将反殖民运动转化成民族解放运动后,他们便取得当地人民的支持。再利用他们与西方人长期交涉的手腕,最终促使殖民地摆脱殖民者控制而独立。”然而,殖民教育最终服务的对象是西方殖民者,殖民地教育的启蒙功能效果有限。

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依赖理论

从经济关系的角度切人,运用依赖理论进行分析.认为摆脱殖民统治后的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功能是服务于经济发展和普及公民知识。

(一)理论基础:依赖理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部分拉丁美洲的结构主义者和欧美的新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依赖理论。该理论着重揭示国家间控制与依附的关系。反对现代化理论所主张的落后国家必然朝着先进国家的方向线性发展以及西方社会的价值模式应该是落后国家追求的目标。依赖理论认为,殖民地国家摆脱帝国主义控制之后的政治状态表面上是独立的,但经济发展却受制于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分工,形成边缘国与核心国的世界格局。正统的依赖理论的着眼点在社会经济领域,认为依赖关系的实质是经济依赖,其他一切关系都是派生的。

对于教育学者来说。他们希望能清楚地阐释教育领域的依赖关系。为此。卡诺伊、阿尔特巴赫、阿诺夫等人借用依赖理论的核心一边缘关系、低度发展、新殖民主义、文化疏离等概念来研究教育依附现象,形成了教育依赖理论。该理论认为“核心一边缘”是发展中国家教育不平等的基本格局,而这种不平等关系则是殖民者留在第三世界国家的“遗产”——原宗主国的教育体系或其再版。这些“遗产”严重制约了第三世界国家的进步。成为促成第三世界国家教育依赖面的内在因素。这种教育不平等关系的实质是核心国与边缘国之间的控制和依附关系,而内部则具体表现为“霸权一再生”机制。

(二)理论构成

1.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

独立后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尽快提高人民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以获取政权的合法性。因此,发展中国家的首要目标是发展经济。一切资源、政策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由此卡诺伊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优先的战略中,国家首先面临教育经费分配问题。为确保国家持续发展和政权的合法性,官僚阶级通常把经费投向公共基础设施领域。因此在独立初期,教育往往被忽视。当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才会重视对教育的投资。而这当中仍蕴含强烈的经济发展动机。卡诺伊对此的解释是发展中国家重视教育是为了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达成交换,达到吸引外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目的。因此,这一时期对教育经费的配置仍是对经济发展的投资。

但在现实中,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产学研合作将新科技引进生产部门带动产业升级的做法收效甚微。这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通常仅允许少数特定阶级子弟就读,而且也不易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国家除非有政府经费支持,否则大学仅能作为更高等的职业学校。卡诺伊指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作为国家首要目标的情况下,职业教育的比重仍占大部分。高等教育则会因产业提升开始扩张,但这又会造成与初等教育经费的矛盾,形成捉襟见肘的困境。

无论是民主的还是威权的边缘国家的发展动力“都来自于国家领土之外”。卡诺伊认为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外在结构的制约造成发展中国家教育功能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些矛盾,对外必须从核心国家所定义的“发展”概念和文化价值中解放出来,对内必须从既有的金字塔型的阶级结构中解放出来,如此才能摆脱核心国的束缚。"

2.教育普及公民知识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知识既是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也是反抗阶级控制的利器。知识主导权的掌握将“决定国家的组织机能和方向”。而处于边缘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导向基本上还是承袭于核心宗主国。卡诺伊认为,核心国家的知识导向对边缘国家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殖民者留下的“遗产”以及二战后的国际教育援助计划。他以美国国际发展署的援外计划为例,指出此类教育援助计划带有强烈的美国价值观,主要是在受援助的发展中国家培育支持美国发展模式的官僚阶级,这不仅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也决定了受援助国的知识走向。那么。如何使“解殖知识”真正转化为民主化大众参与的知识呢?卡诺伊指出了两个改革方向。首先是外部改革,即消除金字塔型的社会阶级结构,教育要让学生重新认识工作、责任与政治参与的真谛,教学以师生的生活经验为主。其次是内部改革,即推行“迷你学校”或“自由学校”,让学生的学习脱离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的知识而回归生活。

卡诺伊将教育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归因于初等教育的普及。由于初等教育的发展受到经济结构本身的限制,而发展中国家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稍具识字能力的工人,才能传授生产技术,降低人力资源培训的成本。同时,为了吸引投资,也必须重视初等教育。除了培养基本的识字能力外,初等教育还有稳定社会秩序,消除社会潜在冲突的作用。可见,由于受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制约,使得发展中国家发展初等教育的动机在于稳定社会秩序和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作为社会流动机制的第一关。发展中国家初等教育往往被国家官僚所忽略,而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初等教育的作用却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社会冲突理论

(一)理论基础:辩证国家观

卡诺伊主张的辩证关系国家理论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三位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思想,即阿尔都塞(Althusser)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普朗查斯(Poulantzas)晚期的国家观以及奥菲(ofe)的国家官僚的中立性。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指“一些以专门机构的形式呈现在直接观察者面前的实在”,包括宗教、教育、家庭、法律、政治、工会、信息和文化的各种机构。阿尔都塞认为,教育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法国新马克思主义学者普朗查斯主张,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场域和结果,并与社会阶级呈现相对自主性。为了使弱势阶级不再关注经济的阶级斗争,淡化经济生产关系的不平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知识、个体、法律及民族四个政治社会要素。将阶级斗争从经济领域转移至政治领域并通过政治斗争重新整合于国家之中。因此,国家本身就是阶级斗争的场所,国家发展和教育变迁都是资产阶级与弱势阶级在历史演进中不断斗争的结果。这种历史主义的辩证国家观重视弱势阶级社会运动的关键作用。

卡诺伊在普朗查斯的辩证国家观中找到了弱势阶级发动社会运动的立足点,但关于国家官僚在阶级斗争中的角色,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如何响应阶级斗争的结果等问题并未涉及。因此卡诺伊转而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德国学派奥菲的思想中寻求答案。奥菲将国家官僚阶级视为独立的第三种力量,扮演阶级斗争场域中的斡旋者。为了避免国家的合法性危机,官僚阶级会适时推出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公平流动机制,以获取弱势阶级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卡诺伊提出了教育社会冲突理论。认为教育作为国家机器亦是社会冲突的延伸。一方面。国家直接干预经济领域。使得学校教育必须再生产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另一方面,学校面临社会运动及民主信念的期盼。资产阶级对资本积累的追求与弱势阶级对公平民主的向往。构成了社会冲突的两股力量。国家是这两股力量平衡的结果。教育变迁也受这两股力量的牵引。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既面临经济再生产的压力,同时也肩负实现社会正义的责任。"

(二)理论构成

1.教育的经济再生产功能

在卡诺伊看来,学校教育进行经济再生产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学校的体系结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与阶级冲突的背景下发展的。学校教育与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需求息息相关。一旦劳动力市场需求发生改变,学校教育便会随之调整。其二。“学校试图培养青少年不同的价值与规范。以符合劳动市场分割性所需”。学校会根据学生不同的角色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并实施相应的教学和期待。这种再生产的基础是基于阶级、种族与性别的差异,因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具体化为社会地位、物质财富及政治权力”。

面对经济再生产的压力。学校教育的发展已经扭曲变形。无论是阶级再生产抑或教育市场化的改革都成为社会冲突的潜在根源。

2.教育追求社会正义的理想

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消除弱势阶级的反霸权力量。通过政治选举活动将这股力量由经济领域转移到政治领域的斗争中。因此弱势阶级可以通过选举与社会运动来表达其追求平等正义的呼声。卡诺伊认为。这使得民主社会的平等、正义与资本主义再生产产生冲突。而学校则成为这种社会冲突的集中场域,“学校教育不仅替资产阶级培养工人,而且成为弱势阶级寻求社会流动的希望所在”。

学校教育成为弱势阶级社会流动的机制基于两点理由。其一是教育固有的本质。即教育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其二是来自社会的压力。卡诺伊以美国社会为例,美国大众普遍将学校视为合法的由国家运作的社会组织,因此学校不可能只扮演经济再生产功能,否则会遭到家长的指责。对此,卡诺伊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应该是教育资源、过程及结果均力求公平。在孩童阶段最基本应达到保障所有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在中高等教育阶段则应力求形式平等,不可过早将学生分流,剥夺其追求高深学问的机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给予弱势阶级适当的补偿教育。

卡诺伊虽然肯定学校教育有助于弱势阶级的社会流动和工作地位的提升。但他也指出教育对于因种族、性别而产生的工作差异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学校教育与社会工作环境应同步革新。并且在此过程中国家必须有效介入。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机器,教育改革必须兼顾资产阶级与弱势阶级的利益和追求。具体来看,首先是教育改革应该由下而上进行,应由社会运动来推动。社会运动代表着社会声音新的整合.通过社会运动能更好地了解人民对于教育的期待。其次是教育改革的成功在于有效地平衡民主与经济两种力量。卡诺伊强调学校教育的民主力量包括培养民主参与、强化社会平等、推动社会流动、发扬人文精神与学校官僚的自主性五个方面。而这五个方面正是学校教育脱离经济再生产的单一目标成为弱势阶级的希望所在。

综观卡诺伊的教育社会冲突理论,可以发现其要旨在于以辩证的国家观为理论核心,强调社会运动民主力量的可贵,强调教育变迁的二元动力——经济力量与民主力量。

四、卡诺伊教育与国家关系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关于教育与国家发展的互动关系。卡诺伊早期的观点更倾向于工具主义。2O世纪8O年代开始。卡诺伊放弃经济决定论,转向辩证的国家观,重视社会运动对国家的影响。提出具有辩证色彩的教育社会冲突理论。卡诺伊在阐述教育与国家关系时始终以国家理论为核心。探讨不同的国家理论对于教育与国家关系的不同立场。他认为:“现代教育是由国家提供、界定和组织的,因此研究教育就必须关注国家”。卡诺伊自认为他对美国教育学界的贡献,乃是将国家概念和政治理论引入教育研究的核心,重视国家、教育与经济三方面的互动关系。这点已经超越鲍尔斯和金梯斯仅关注教育与经济两者关系的经济再生产理论。

虽然卡诺伊认为国家理论是分析教育问题的关键,但他对于国家理论的诠释却遭到学者们的质疑。卡诺伊将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同置混用.将德国学派奥菲的官僚自主概念纳入辩证关系国家观等都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商榷。卡诺伊教育与国家关系理论的另一个重大缺憾是他虽然批判资本主义教育问题,但对此所提出的解决之道往往是空泛模糊的。立足宏观角度进行研究,卡诺伊对于教育改革的具体主张也十分薄弱。

热点推荐

上一篇:对“教师毫业化”坝代性范式硇批判和反思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