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简述20世纪初期以来北京穆斯林宗教师范教育的变迁

简述20世纪初期以来北京穆斯林宗教师范教育的变迁

小编:鲁永秋

20世纪初,中国近代回族教育勃然兴起。1908年,王宽阿訇赴圣城麦加朝觐并访问埃及土耳其归来后,在北京牛街创办了清真第一两等小学堂,开创了北京近代回族教育的先河。①此后,北京的近代回族教育事业不断获得发展。随着各类回族新式学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担负着教育重任的阿訇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穆斯林宗教师范教育也成为了决定回族教育事业命运的一个关键环节。于1925年建立、1929年迁至北京的成达师范学校和于1955年在京创立的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可以说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穆斯林宗教师范教育的两座丰碑。本文将以两所学校进行比较,进而探讨北京穆斯林宗教师范教育的变化发展及其原因和影响。

一、两校校史简述

(一)成达师范学校

成达师范学校,1925年由马松亭阿訇和时任济南道尹唐柯三等人在济南创立,同年招收第一批共10名学生。学校草创之际,除社会上有人认为这种新型的宗教教育是异端②而造成的招生困难外,学校的教师、教材和维持学校正常运行的资本都面临极大短缺,甚至汉文教师曾出现过一天一换的紧张情况。③

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爆发,成达师范被迫停课。学校由于战乱难以为继,经校长唐柯三和北京各界回族群众的努力,成达师范遂于1929年迁往北京东四清真寺继续办学,并于当年秋天招收了第二批学生。此后至1937年日本扩大对华侵略战争的8年时间里,北京成达师范学校在组织结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多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重组董事会,邀请民国政府要员和回汉知名学者担任学校董事;学生入学基础水平提高,完善了宗教教育和师范教育的结合;聘请著名阿訇、专家学者担任教授,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此外,在埃及国王福瓦德一世和北京回族群众的资助下,成达师范丰富了原有图书馆馆藏并建立新址,成立了以蔡元培、陈垣、翁文灏、冯友兰、顾颉刚、白寿彝等著名学者为委员的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建立了福德图书馆④。

七七事变后,北京局势不断恶化,马松亭阿訇多次南下,与在南京政府担任蒙藏委员会委员的唐柯三校长商议学校南迁,后经桂系回族大军阀白崇禧同意,成达师范迁至其家乡桂林继续办学。桂林沦陷后,学校辗转迁至重庆。1946年开始,学校酝酿迁回北京,1946年11月17日,成达师范学校正式在北京复课。近十年的南迁经历就此终结。北京解放之后,成达师范与私立西北中学合并,组成国立回民学院,其附属学校也分别改制,成达师范学校24年的光辉历史就此终结。

(二)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

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于1955年在回民学院阿文专修班的基础上创办,现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办,是一所旨在培养较高级的年轻爱国爱教教职人才的高等学府⑤。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举办的第一所全国性的宗教院校⑥,学校成立的前十年,共培养出百余位优秀毕业生,其中的数十位毕业生都成为了知名阿訇。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经学院被迫停办。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根据中国伊斯兰教第四次代表会议的决议,于1980年开始恢复招生。⑦1996年开始,经学院步入稳步发展时期。经过55年的多层次办学,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至今已培养出1184名毕业生,为中国的伊斯兰教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⑧

二、北京穆斯林宗教师范教育的变化发展

在北京穆斯林宗教师范教育的近百年历史中,成达师范学校和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无疑在各自的时期起到了相同的引领作用,故而以这两所学校的情况进行比较,虽不能一观全貌,但却能够大致整理出北京穆斯林宗教师范教育的整体变化和发展的线索。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两校进行比较:

(一)培养理念和目标

成达师范学校成立于国家危难当头、回族文化落后之际,故而成师建立伊始,便肩负着造就健全师资,发表回教文化,恢复回族固有精神,增进回民对于国家的效能⑨之目的。这种理念在马松亭阿訇《宗教师范教育与理想的阿衡》一文中则有了更为明确的阐释:我们所说的师范教育,是三长教育,就是教长、会长、校长,同时我们理想中的阿衡也就是这样三张兼备的阿衡。⑩因此,我们不难理解,这种理念试图培养的是既具备爱国爱教品质、又能够为回族社会地位提升和国家救亡图存贡献力量的学生。也就是说,成达师范希望能够培养出一批具备较高的宗教能力、道德素养、教育能力和爱国爱教情操的一批新时代阿訇,并通过这些阿訇去促进回族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带领其他穆斯林共同实现回教和回族的复兴。

而作为当代北京穆斯林宗教师范教育事业的代表,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则在其2011年招生简章中明确表示其培养目标,即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较高伊斯兰教学识和大学文化水平的年轻的教职人员。要求当代阿訇在具备宗教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同时,能够以积极、正确、向上的舆论引导人、教育人,从而提高穆斯林的宗教素质和道德修养,实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实现伊斯兰教在新时代的新发展,促进国家的安定、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进步。此外,作为中国伊斯兰教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的招生范围也扩展到全国,并多次开设维吾尔族专修班,为全国穆斯林服务。

作为两所重要的回族师范学校,成达师范和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有着诸多共同之处,都致力于培养宗教、道德和教育三种能力并驾齐驱的新时代阿訇。但是由于两校所处的时代背景大相径庭,两校在培养阿訇的理念和目标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前者适用于为民族和国家争取独立自由的时期,后者则是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为新时期的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教学内容

由于培养理念的不同,成达师范学校和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在具体的教育内容设置方面也各具特色。

由于入学生源基础差异较大,成达师范在课程设置方面分初级和高级两类课程。初级课程包括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理科、体育等,宗教方面则由阿文教授读本、古兰、文法、教律等科目;高级课程则增加教育类科目和哲学类科目,宗教方面则加入教史、圣训、阿拉伯文学、文法、理学等科目,以全面培养人才,践行学校的教育目标。成达师范所用的宗教教材则主要为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著作,主要有十四种,包括:连五本[《算日夫》(讲解动词名词字体之变化及其变化原则、方法)、《阿瓦米米》(详解百个感物的用法)、《米苏巴哈》(讲解文句之构造)]、《遭五》(注解书)、《满俩》(文法书)、《自亚尼》(修词学)、《伟戛业》(教法书)、《者俩来尼》(浅近的经注学)、《客俩目》(认主学)、《虎托布》(四十段圣训之注解,趋重于道学)、《艾尔白欧》(四十段圣训之注解,纯粹道学)、《古力斯坦》(文学书)、《米尔萨德》(哲学书)、《候赛尼》(经注学)、《额慎》(哲学中杰作,回教认主的最高理论)。在正式课程之外,成达师范还利用各种机会邀请中外著名阿訇、学者进行讲座,曾任宁夏省主席的马少云、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陶希圣等便曾登上过成达师范的讲坛。可以说,成达师范的教学方式是对经堂教育的直接继承。

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在课程方面也延续了成达师范的一些精髓,但更加注重适应新形势的教育创新。除延续传统的语文、历史等科目外,增设了政治、英语、计算机等科目,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家的宗教民族政策,掌握外语,促进中国伊斯兰教事业的国际交流。宗教课程方面,经学院开设了《古兰经》(包括古兰学、古兰注释和古兰读法)、圣训(包括圣训学)、教法(包括教法原理和教法史)、教义学、中外伊斯兰教史、阿拉伯语、阿文书法、教务实习等科目,相关教材也于2002年开始正式编纂。截止目前,经学院已出版《〈古兰经〉诵读学简明教程》、《阿拉伯文书法简明教程》、《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简明教程》、《世界伊斯兰教发展史简明教程》、《阿拉伯语百课教程》、《穆斯林爱国主义教程》等十三部教材。这些教材不仅使中国穆斯林宗教师范教育更加系统化,同时更有利于中国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但是,这些教材尚属基础课程教材,由于语言和经意取舍等方面仍存在问题,专业宗教教材在选择和编写方面仍有较大困难。另外,近年来,经学院学生出国留学机会大幅增加,留学国家也在原有的埃及、土耳其基础上增加了利比亚、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叙利亚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大大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百年来,穆斯林宗教师范教育的生源素质不断提高,加之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中国化,阿訇的素质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当代的阿訇不仅要具备宗教素养和道德品质,更要具备长远的国际化视野的现代化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三)毕业生去向

成达师范存在的24年时间里培养出的毕业生,主要被分往了云贵桂等边远地区,以支援当地的回族教育事业和宗教管理事业,当此我国回教社会缺乏阿衡人才之际,添此一批生力军,对于兴教建国之工作,定多裨益云。

与成达师范不同的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则更为多元化。根据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院长助理从恩霖副教授的介绍,经学院的早期毕业生中除一部分在清真寺担任阿訇外,也有很多人担任了研究、翻译工作和各地伊协、经学院的领导工作。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认真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利用在京学院所学的知识,为中国伊斯兰教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经学院还不定期单独设立了阿訇研修班、留学生短期培训班等特色班级,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现在,经学院在招生时除按照学生成绩录取外,还对非民族聚集地区的考生采取优惠政策,扩大录取机会,同时实行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定向培养原则,要求毕业生返回自己家乡担任教育职务。这种原则将毕业生资源更加合理地进行了分配,促进了非民族聚集地区的宗教事业和全国阿訇素质的均衡提高。

三、穆斯林宗教师范教育与文化融合

20世纪初以来穆斯林宗教师范教育的不断变迁也是回族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同汉族文化、儒教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不断融合的体现。不同时代对阿訇有着不同的要求,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回族和伊斯兰教在按照不同的时代要求对自身进行调整。这种调整是被动的,它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与回族伊斯兰教中的落后成分产生了矛盾,社会环境要求其进行革新;从另一方面看,这种调整也是主动的,是一部分具有卓越眼光的阿訇、教育家、回族群众为了让自己的民族和宗教维持生存、改善地位、实现复兴而借鉴外国经验进行的主动调整,并且这种调整反过来也对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阿訇在文化融合的普及中具有重要的传输作用,新理念、新模式下教育出来的阿訇会将这种革新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教众。

可以说文化融合改变了穆斯林宗教师范教育的理念和方式,而穆斯林宗教师范教育的这种变迁则为文化融合奠定了更加深厚的基础。

四、结语

20世纪初期以来的穆斯林宗教师范教育历经了多次波折,解决了如财务、校舍、战争、生源理念等多个障碍,终于获得了现今的重要成就。而这种变迁不应是停滞的,而应该是继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只有这样,穆斯林宗教师范教育乃至整个回族教育、伊斯兰教教育事业才能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民族事业、宗教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热点推荐

上一篇:上海市普通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师资现状调查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