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体验学习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体验学习的研究

小编:

"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 体验学习

论文摘要:本课题研究是根据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紧密联系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通过典型案例研究,通过计划、调查、实践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探索了中学语文体验教学的内涵、特征与教学策略、方法途径。对改进中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就是针对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总体上存在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问题,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理念,强调体验学习,纠正长期流行的理性化讲解分析的偏差,把体验作为提高中学语文学习效率的一项重要改革与创新。对解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有创新性的指导意义,有一定的应用与借鉴作用。

一、课题的界定

“体”是“亲身”,“验”是察验,体验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具体落实到语文学习,体验是让学生直接接触阅读材料,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内心需要出发,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动眼,动口,动手,动心,诵读,联想,想象,凭借直观直觉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入揣摩,全身心投入文本之中,走进作品的生命,亲历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也正如宋代大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体验学习,以直接透过体验来建构知识、获得技能和提升自我价值,它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集自我、情绪和知识经验为一体的新型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教学要注重体验,显现了语文的特性,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也合乎汉语的特点。阅读教学中注重体验感悟的主要策略有:切身体察、活化形象、诵读涵泳、点拨促悟等。在体验感悟的同时,辅之以理法知识的学习,伴之以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训练,体验将成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益、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又一增长点。

二、课题的理论(政策)依据

1、体验学习理论

2、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掀起的教育学理论,它的主要研究者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裴娣娜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等。该理论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前提。人的主体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本体主体性(指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把握外界与自身的方式)、价值主体性(指求真、求美、求善和求自由的主体性)、实践主体性(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主体生成、发展和呈现)。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理应注重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主体教育理论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念:一是主体教育的出发点,主体教育的直接指向就是完善人、发展人。二是自由、自觉地活动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活动可以使个体既有素质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成为影响个性发展的现实因素。三是主体教育的近期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因此主体教育理论对中学语文“体验感悟”阅读教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较好士嶙现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说明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概念是如何建构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因素。

(1)学习是一种意义的过程

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其自身的认知结构有关。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是通过都是的传授而获得知识,而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从而将知识转变成了自己怕内部表述。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外部世界的知识既可以同化到原来的认知结构中,又可以通过顺化机制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

(2)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

学习过程并非是一种机械的接受过程。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极活跃的因素。知识的传递者不仅肩负着“传“的使命,还肩负着调动学习者积极性的使命。对于学习者的许多开放着的知识结构链,都是要能让其中最适合追加新的知识单元的链活动起来,这样才能确保新的知识单元被建构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一个新的开放的结构。学习的发展是依靠人的原有的认知结构。由于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暑阴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从而导致了有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世界不相吻合。此时,只有通过社会“协商‘和时间的磨合才可能达成共识。既然学习者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可以是各异的,教学评价应该侧重于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

(3)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

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context)不应是简单抽象的,相反,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如果学生在学校教学中对知识记得很“熟”,却不能用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这种学习只做到了单向的内化建构,而忽视了逆向的外化于物,这显然是一种无效的学习。

三、国内外体验学习的研究现状

1.体验学习在国外的兴起、发展和研究状况。

尽管古人早就意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但直到20世纪上半叶,人们才开始研发体验学习,以直接透过体验来建构知识、获得技能和提升自我价值,它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集自我、情绪和知识经验为一体的新型学习方式。

(1)著名教育家杜威最早拉开了体验学习研究的序幕。杜威认为:“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其特有的形式结合着。”这两个要素就是介体验刀和“承受”,前者是为求得某种结果而进行的尝试,后者是接受感觉或承受体验的结果,只有当主动的尝试和被动的承受结合起来的时候,才能构成经验。由此,人们开始认识到体验的重要性。

(2)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苛勒的顿悟说为体验学习的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在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中,人类智慧的发展是通过人类主体的认知结构与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的体验之间的“同化”与,“顺化”的相互作用(即活动)而实现的。皮亚杰的学习模式描述了智力是如何由体验发展的,他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在体验顺化与同化之间的平衡状态中产生,即体验被同化于概念之中,同时概念也要对体验做出顺应。

苛勒认为,人和类人猿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做出个别反应,是对一定情境中的各事物的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是一种顿悟形式的智慧行为。当学习者理解了情境之后,会产生突然的、迅速的领悟。学习不是盲目的“试误”,是“参照场的整个形势,一种完善解决的出现。”这就是苛勒关于学习的顿悟说。顿悟是跟随着一个阶段的尝试和错误之后产生的。但苛勒指出,这种尝试的行为是一种近似于行为假定的尝试程序,并不断累积体验,从而最终出现顿悟。

(3)将体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作为一种独立的学习方式开发的是哈恩(Kurt Hahn)博士,他认为学校早已不能完全提供学生平衡成长的机会与空间,学生普遍缺乏自信,不懂得对人感恩,缺乏体谅。为此,他研究了一套用于弥补这些缺失的教育方式,提供学生亲身体验挑战、突破和冒险的成长经验。后来英国海军邀请他开发出一套短期计划,如登山、健行、野地定向、溯溪、攀岩、独木舟、马术等课程,用来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海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明显提高了海员的生存率。二战结束后,体验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5)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从事此类培训的机构,总部设在英国的Outbound School已在全球设立了40多所分校。在亚洲地区,新加坡最早建立了Outbound School,此后日本、我国香港、台湾都引进了体验学习,近年来也得到中国大陆许多人士的认可和采纳,尤其是新课改将纳入了体验学习目标,使之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3.体验学习在我国的引入与研究状况

由于传统教育崇尚“工具理性”,过分强调科学体系和学科的知识结构,使课程实施成为理性化和科学化的普遍性程序,人们开始探寻教育情境的意义,而逐渐钟情于“实践理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要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要求“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这在建国以后的历次课程改革中还是第一次。

通过三项专题统计,初步弄清了我国体验学习的研究现状:

(2)检索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现2002年以前尚未有人将体验学习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2003——2005年间却诞生了9篇体验学习研究的硕士论文(其中8篇隶属于学科教学),体验学习研究在课程与教学论领域率先得到了突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关于中学语文体验学习的研究在报刊上有所介绍,一般是问题的提出,开展实践探索刚刚起步。如厦门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施茂枝教授在《体验感悟:阅读教学新的增长点》一文中指出,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教学要注重体验感悟。注重体验感悟显现了语文的特性,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也合乎汉语的特点。东海县中学李文纲在《阅读教学的哲学思考》一文中指出,好的阅读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言人文精神、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中体悟语言妙处,学会语言本领。祁门县第二中学程杨木在《关于语文体验感悟学习的思考》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还要重视为学生设计体验感悟性活动,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并不断探索出实施语文体验感悟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毋庸置疑,体验学习对于改革中小学生的教学方式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一些学校在实施体验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知识本位’倾向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比如有些教师把体验学习理解为一种新的“寓教于乐”方式,更多的人认为体验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以致用”。之所以出现这些简单化的认识,是因为他们的教学目标仍然是为了考试,为了增强理解和记忆。长此以往,体验学习就可能会沦为应试教育的“调味品”,从根本上背离了体验学习的宗旨。

因而,加强体验学习的理论研究,实施中小学体验学习实施状况的系统调查,开展中小学体验学习适切性的实验探索,探讨如何提高体验学习的实效性,是一项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除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体验感悟外,另有18处用了“体验”一词,两处用了“感悟”一词,与体验感悟意义相近、相关的“感受“体会洲体味’瞥词比比皆是,遍布教学目标各个部分,尤其是关乎阅读教学的段落,如“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感受和想法”,“展开想象,获得初步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注意在诵读中体会情感,领悟内容”等。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的倾向,忽视了阅读教学本身的规律,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强调体验,就是为了纠正长期流行的理性化阅读分析的偏差。把体验作为阅读教学的又一着力点,成为阅读教学新的高效的增长点。从而探索出一条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新途径。

因而本课题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一是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克服了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的倾向,探寻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二是探索了中学语文体验学习的方法及其操作策略,为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提供了典型范例。

五、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中学语文体验学习的内涵、特征与教学策略、方法途径及其评价指标,为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体验”教学的意见,解决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的倾向与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问题,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

六、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主要过程

1、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根据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紧密联系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通过典型案例研究,通过计划、调查、实践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探索了中学语文体验教学的内涵、特征与教学策略、方法途径及其评价指标,为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体验学习”教学的意见,解决了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的倾向和忽视教学本身的规律、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问题,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理性思考,认识内涵

通过文献研究,搜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并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抓住案例,实践探索

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调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研究中学语文体学习的内涵、特征和中学语文体验感悟学习的方法及其操作策略。尤其是运用案例研究法,探索中学语文体验学习的方法。如教学鲁迅的《孔乙已》,既让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孔乙己的不幸命运,又让学生以今天素质教育的眼光来评判孔乙己的悲剧性格,同时还结合当今一些社会现象剖析身边的“咸亨酒店”式的冷漠,并扣心自问自己是否也是一乍“看客”,进而“读”出鲁迅那穿越时空的深邃目光。又如在教学《孤独之旅》时就引导学生通过对景物描写句子的朗读、默读,范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美读、精读、品读、赏读等形式,让学生去体验、感悟环境描写的作用。

(3)总结反思,形成结论

运用经验总结、案例研究等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反思,形成了体验学习主要方法的结论。

①体验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要求读者能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在反复吟咏,再三咀嚼中,体会作品的含蓄蕴藉。语文味表现企“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到作品中词汇的含义、修辞手法的运用、篇章结构的特点,更重要的是熟读精思,潜心体味,体会作品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怀。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枪然而涕下。”这首诗透过“见”“念”“怆然”“涕下”等词,可看出无不包容着诗人慷慨悲凉的情慷。再通过联想和想象去联结、补充、创造,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创造性地想象出: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对这类课文,教师应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认真体味。语感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历练、内化,希望学生从文字上去感受它所代表的全部意义,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语感训练毕竟是语文教学的方向,需要我们去努力的思考和实践。语文课才是有“语文味”的课。"

②体验情感注重情感的体验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章不是无情物”,提倡“语文味”,主要是促成情感的共鸣,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之情产生情感“共鸣”,“情感”是否“共鸣”,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文学作品的力量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给予我们的审美偷悦,而且还在于它能通过情感体验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现实生活本身,从而重新品味生活,加深爱憎,最终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这样的意境中,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完美的个性。

③体验美感美感是人在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语文课是一门审美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开拓、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所包蕴的丰富内涵。美感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感受美也要通过具体的形象,形象大于(作者)思维。文学作品是作者美感的具体反映,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就应把这一美的形象读出来并使学生感受到。要把形象思维与美感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美,提高欣赏美、评价美、甚至创造美的能力。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对槐树的描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读了这段,谁不觉得作者在写诗?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作者选择的事物,具有诗意,行文像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自然的韵律和音乐的节奏融化在平静细腻的描绘中,字里行间暗暗地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秋的美。这是自然界里最美的一种韵律。

2.课题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通过课题研究,我深深认识到:体验是感悟的基础,感悟是体验的升华,在阅读过程中不是相互分离,而是彼此交融。一若内涵有所不同,但又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亲历性。这是就体验的主体而言的。“体验”必须采为,也产生于阅读主体的内心,别人无法替代。所以,只有让学生直面文本,调动自已的知识、经验,与文本展开平等对话,亲历阅读实践活动,才能有所体验和感悟。《语文课程标准》告诫我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其实这也就告诉了我们体验感悟具有亲历性的特点。

(2)形象性。这是就体验的对象而言的。阅读时,体验的对象,一方面是文本描绘的社会生活、人物形象和自然风景等,它们都是活生生的形象:另一方面是语言形式,语文教材中,文本的语言也往往充满了形象性。形象是引发联想、触发体验的物质基础。只有当阅读主体面对文本,走进文本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与栩栩如生的形象进行亲切“对话”,让形象走进自己的心里,才能对文本内容感同身受。没有形象,体验就成了无源之水。

(3)情感性。体验的对象具有情感性,这情感即有流露于字里行间的作者的喜怒哀乐,也有文本人物的酸甜苦辣。对象的情感性,是体验的触发剂,是体验的发动机。“在体验的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

(4)直觉性。这是就体验感悟过程而言的。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大多不需要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不需要经过严格的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演绎,不需要对语音、语义、语汇、语法作过多的条分缕析,凭借已有的言语经验,往往就能直接迅速地对文本的词语、句子乃至篇章的情意和表达技巧等进行直接的感受和领会。

(5)独特性。这主要是就体验的结果而言的。阅读是文本的对话,这种对话建立在阅读主体的知识背景之上,学生往往带着自我的色彩去体验文本中作者创造的人生世界。由于每个读者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文化背景、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所以,阅读的体验、感悟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即“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洲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正是基于体验具有独特性而提出的。

七、研究的成果

1、调查报告《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及其分析》

2、研究论文惭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体验学习的途》

3、研究案例:《<杨修之死>教学反思》、《<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八、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是由于课题研究的时间比较短,对理论思考欠深刻,实践的过程也欠反复,尤其是在课题研究中总结出来的关于初中语文体验学习的方法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以便取得更有实效的研究成果。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探索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