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与功能特性

浅析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与功能特性

小编:顾幸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一门具有相当重要性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学科专业当中相对特殊的一个专业领域,大学语文本身承担着较为重要的功能,但是目前大学语文却呈现出了一种较为明显的滞后以及错位,虽然语文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几千年的时间,历史相当悠久但是其发展却极为缓慢,其市场的需求也相对比较广泛但是人们对其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语文教育的教师队伍之间的标准也相对较高但是却仍然参差不齐。文章从大学语文的课程体系建设、功能确认以及学科归属三个方面对大学语文进行分析和定位。

一、关于大学语文学科归属

要想更好地推进大学语文的向前发展,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大学语文的归属性问题,大学语文应该从目前的教育学科转变为文学的学科,其专业性质也应该从以往的课程与教学论转变到中国汉语言文学大学教育专业。

要想构建一个成熟的专业首先要对该专业进行最为准确的命名,通过查阅目前的国家学科目录发现,目前大学语文属于课程与教学论的范畴,其与大学化学、数学、体育和物理学科一样都是属于同一个二级学科。这种命名以及归属的方式无疑是一个比较奇特的学科归属逻辑,而且即便是在高校的内部对于这种归属和命名方式的了解也不多。由于大学语文本身并不包含过多的政治因素,因此我们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学理的探讨。

从实际来看,即便是中文学科的内部,对于大学语文本身的学科归属问题也缺乏足够的关注,更不用说引发质疑了。由于大学语文学科本身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一个学科,而且又是国家规定的必修学科,因此有人认为大学语文已经成为一种不需要去进行证伪的学术前提,对于其进行重新的探讨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无独有偶,目前我国大学教学体系中的诸多课程都已经有此迹象,这使得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发展的困境当中,而这个困境产生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学科外部的思想环境,更是因为高校教育部门和工作者对于学术的梳理不够清楚甚至不去梳理而导致。长期以来,我们对那些相对固定甚至成为尝试的学术内容缺乏进行反思的能力,这就导致我们无法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突破。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对以往的思路进行一些转变,对那些我们原本认为习以为常的学术前提进行思考和探讨,我们就会发现这当中有许多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对于一些本身值得去验证的学术前提进行了忽略,而且我们在这些学术前提的真伪确定之前进行了相关的并不知道对错的学术研究,这使得我们得出的结论往往也存在诸多的问题。

要想对大学语文学科进行突破我们首先应该从反思开始,不管是反思常识还是反思前提。在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之下,很多的学术前提在本质是思想上的前提。而这种前提的本身是先验而且预设的,对其进行证伪无任何的意义。

大学语文学科的归属以及专业的命名,目前来看似乎已经是常识和前提。但是如果我们从教学实践以及学术的逻辑方面来进行分析,我们则会发现对大学语文的命名与其实际的教学内容并不相符,因此大学语文应该更多的被归类为我国汉语言文学下属的一门中文的学科。

二、大学语文的学科特质

我们拿大学语文与其他的专业性的语文教育来进行比较,发现大学语文目前仍处于一种学科边缘化的状态之下。目前大学语文已经具备了作为一个学科所具有的一些一般的条件,但是如果大学语文想要发展成为一个自主而且完整的学科,必须要建立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以及独立性。

与一般的中文专业教育进行对比之后我们发现,大学语文与其相比的确存在知识的结构以及教学过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普及性上的差别。

(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普及性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当中,最大的误区就是我们对于学科的价值评价以及研究的过程不是从教育最为本质的学生和教学来进行出发,而是以教师以及科研作为主要的研究出发点,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培养以及提高无疑是非常的不利的。目前在我国的人文教学当中,我们真正缺乏的恰恰是对于人本身的教育。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面,我们要更加地注意对于教学对象的不同来进行区分,然后要充分地注重学生知识结构上面存在的不同特征,大学语文课程本身面对的就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因此我们在进行教育时最为注重的就应该是常识性的教育。作为一门一般的人文学科,我们教育过程当中应该注重三个基本的原则,即:核心知识的个性化、基础知识的标准化以及背景知识的多元化。

(二)做好学科设置的独立性与综合性

二十世纪末期,曾经掀起了一阵通识教育或者说是素质教育的热潮,各个相关高校纷纷地开始进行机构以及课程的设置,一时间成为最热点的话题。但是,由于其根源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或者说劣根性,我们很难避免对于功利性和其制度痼疾的追逐,因此这段热潮也很快地就散去。在此热潮退去之后我们首先需要对于这阵所谓的热潮来进行反思,这当中有两点最值得我们来进行关注:首先是,教育采用运动的方式绝对不能实现其功能性;然后,素质教育并不能进行拼盘化。

由于这场所谓的素质教育运动热潮,本身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受到这些功利性的驱使,也就是说其本身就是为了满足就业的需要。因此,在其推动的过程当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所谓的功利性的设计,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学科之间常识性的补课。其中还为理工科的学生开设了众多的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的课程,从而把本身是培养现代人的完整教育方式,转变成了进行调料和拼盘的配置过程。在这次的热潮之中,大学语文被选做了首选的工具。但是,由于其对大学语文的功能性进行了碎片化,因此这也就成为了一种单纯的具有功利性的知识分解,势必会给大学语文的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大学语文课程与其他的中文专业的课程教学存在一些不同的地方,首先大学语文本身更加注重的是实践性的活动。也就是说大学语文在学生对于知识进行把握的基础之上应该更加地注重对于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大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我们除了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来进行培养之外,还应该加强对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尤其是作为一种基础理论上的研究和教学,专业的中文教育普遍的存在被过分的理论化、学院化以及学术化的趋向,我们应该更加地注重对于思想和知识拓展性的提高。目前很多的人在日常的交流当中都会采用一些让人不易懂的学术性语言,以此来向人们展示其自身的专业水准和学术水平。这无疑是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学理性,这与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本性也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要就大学语文的教学应该更加地注重对于时间性的要求而且要明显地加强对于语文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

由以上可知,我们对于大学语文学科性的确立,不应该局限在教学内容的扩大上面,更应该积极地扩大教师的知识结构,因此我们说要想做好一个大学的语文教师是很难的。

三、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功能性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功能性定位

大学语文教育不能重蹈政治思想理论课的覆辙,应该对其功能和地位进行适当定位,弥补当下教育的缺失。而且,有时候把一件事理解得纯粹一些可能更容易把事情做好。大学语文的功能必须恪尽职守,保持特性。大学语文就是大学语文,不用之用才是其本色,不应该承担过多的分外的工作。如果将其视为同其他思想理论课,反而淡化了其特殊性。应该突出其传承文化、提升品位、提高能力的作用。要从强化文学作品的社会思想评价和作家的政治立场评价,转向审美评价和文学史价值评价上来。

(二)大学语文的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设置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课程转化,一个是课程体系。有的学者提出要使大学语文从课程向学科进行转化。这是一种极其有学理性和实践性的远见卓识,得到学界同仁越来越强烈的共识。由一门课程转为一个学科,是专业确立的最基本的过程。大学语文作为一种课程定位本身,就具有地位的不确定性。

当前高校中文专业教育的任何一个二级学科的教学大纲都已趋于成熟,而作为一种普及性的高等教育类型,大学语文尚未建立基本的教学大纲,没有比较一致的课程体系。大学语文要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在学科规范上首先要制定具有法规性的教学大纲,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课程体系。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可以根据学校、对象差异而有不同的课程体系,但是无论哪一个体系都应该包含三大块:语文知识、文学审美和说写实践,而且课程体系要有自己相对稳定的课程设置。各个中文二级学科的课程体系基本上都是固定的,而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尚缺少系统性,往往是根据教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偏好来开设课程,结果缺少整体设计,课程开设不合理。有些课程无论有无研究基础,也是必须要开设的。

热点推荐

上一篇:教育价值应成为学科教学的追求和旨归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