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怀旧之美 2015年2期

怀旧之美 2015年2期

小编:

沉湎于前尘旧事究竟是对是错?就在15年前,心理学家们的答案依然是否定的。活在记忆里而非直面现在,任性地将过去的某段时间里发生的事与当下作比较的思维方式及态度,从正面来看,充其量可以用来忆苦思甜,珍惜眼前;从反面来看,足以成为引发抑郁的导火索――这种思维模式,在最近几个世纪以来,都是不被推崇的。 提姆・维尔德舒特博士与康斯坦丁・赛迪奇迪斯教授

这一转变得益于希腊籍教授康斯坦丁・赛迪奇迪斯的一段亲身经历。赛迪奇迪斯出生于希腊,多年来一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99年,他被调往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任社会及人格心理学教授。同所有心理学教授一样,赛迪奇迪斯研究的默认主题就是他自身的心理活动。初到英国南岸的几个月里,他变得心绪不宁,一周内会几次陷入对北卡住处的怀念:旧公寓的环境与氛围,与亲友在查珀希尔共度夏日午夜的往事总在不经意间撩动他的心弦,他似乎还沉浸在当时的声音和气味中不能忘怀。赛迪奇迪斯自己分析称,这些记忆并未给他在南安普顿的生活带来不悦,相反,他却倍感自信,他感到不虚此行。他说,他所感知的这种“怀旧”并未带给他伤痛,反而给予他一种强大的力量,使他乐观积极地放眼未来。他决定进一步研究下去。

在接下来的10多年里,南安普顿作为“怀旧”研究中心,赛迪奇迪斯与来自荷兰的提姆・维尔德舒特博士协力展开研究,那些发现令他们吃惊不已。研究证实,在5大洲的18个国家,怀旧已被证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感知能力,既能激发共情,又能促进社会联结,同时还是排解孤独和疏离感的解毒剂。运用怀旧研发的疾病治疗法已经着手展开,目前包括临床抑郁,未来可能扩大到阿兹海默症的治疗,对于怀旧疗法的应用,两位教授一直持有谨慎乐观的态度。

赛迪奇迪斯认为,怀旧是完美的心灵管理员,它能将过去与现在连接起来,促使人们乐观激情地着眼未来,它是人类特有的情感体验。怀旧如同一种内在的神经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人们抵御消极情绪,不在困境面前屈服。譬如,当人们被负面思想所包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法面对自己的过去或现在时,怀旧便如救兵一般从天而降,提升人们的自我形象,强化积极的意念,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架设桥梁,帮助人们安然度过心理危机。对于悲观消极的心理状态来说,怀旧如同维他命和解毒剂,有助于平衡情绪,安定心绪。

赛迪奇迪斯的研究结果是有史料依据的,犹太大屠杀期间,奥斯威辛集中营中的女人们经常通过回想与家人共进晚餐、争论菜谱的场景来抵御饥饿。维尔德舒特认为,怀旧作为一种假想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对被感知的世界产生瞬时的影响及改变,他发现,当人们处于一个可能带来不适的空间中时,比如一个寒冷的房间内,比待在一个温暖舒适的房间里,更容易触发怀旧之情,而这些情绪和思想可以使房间“温暖”起来。当维尔德舒特发表这些研究结论时,一位集中营幸存者找到他,称自己自二战结束以来,一直试图向人们述说自己的相似经历,他说:”那时(在集中营里时),我们就是这么做的,我们依靠那些温暖美好的记忆渡过了难熬的岁月,虽然这样做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状况,但短暂的温暖的确赋予了我们力量,使我们更加坚韧,更具耐性,这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赛迪奇迪斯和维尔德舒特将回首过往归纳为3种类型:沉思、反事实思维及怀旧。前两者通常与痛苦和抑郁情绪相联系,例如某人回想自己曾经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或是沉溺于悔恨之中。相比之下,怀旧却总能引发细腻、美好的回忆,从而增加怀旧者的自信与适应力。

怀旧还能帮助人们蓄积乐观精神、灵感和创造力,这些情感都有助于构建强大的心理壁垒,提高心理素质及抗压能力。怀旧仿佛具有魔力一般,可以促使困境中的人们,轻视甚至无视眼前的困顿,同时增强人们的韧性和刚毅,使抗压能力快速回升――研究结果明确指出,抗压能力强的人们在运用怀旧情绪方面比其他人更胜一筹。

在人生的重要转折阶段,怀旧的意义更加重大,从这一点上说,大学校园是体验怀旧、验证怀旧效用的最佳实验场。首次离家,步入大学校门的年轻人们,尤其是那些背井离乡、远渡重洋的海外学子,他们对于怀旧的作用与意义都有着亲身的体验,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每逢初秋,赛迪奇迪斯和维尔德舒特都会走进大学校园,对那些思乡心切、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年青学子们开展一系列实验,为研究结果不断提供佐证。他们运用不同方法引领学生们去怀旧,却让每个学生描述一段特定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回忆,一段他们经常回想的往事或情景。同时,还进行更大规模的测试,例如锁定可以引发怀旧之情的旋律和歌曲类型。实验结果揭晓:在激发正面思维上,怀旧类歌曲与欢快的曲调不分高下;但相比伤感类歌曲,怀旧歌曲更能激发人们去正面思考,不被负面情绪所湮没。

在学生们讲述的回忆故事中,大部分描述,无论有关个人还是群体,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了“失去”、“分离”内容,有的还含有创伤和悲恸,但是这些相对负面的回忆或情绪,都是以一种倾诉、缅怀的方式被呈现出来的,譬如这一段回忆:我失去了我亲爱的祖母,我们全家去参加葬礼,每个人都很难过,但同时我也意识到,我们每个人之间的联系也愈加紧密了。 研究结果表明,当处于强烈的怀旧情绪中,个体怀旧者更具有奉献精神,并能主动向他人伸出援手。同时,金钱价值观被相应淡化,他们更加感性,在购物方面会更加随心所欲。伴侣们可以通过分享往事来创造并加固两者的关系。而在群体测试中,被调动出怀旧之情的被测试者不仅会对组内其他同伴萌生好感,甚至会产生与陌生人建立亲密友情的意愿和冲动。与此同时,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不受约束。在一组测试中,被激发怀旧之情的志愿者被要求布置一间会议室,处于怀旧心境中的人们在摆放桌椅时,会不自觉地缩短桌椅间距。在另一个测试中,要求两组人各自写一段短文,然后引导其中一组人去怀旧。结果显示:怀旧一组撰写的短文更富想象力和创意。由此不难推断,小说家们都是“职业的”怀旧专家,他们必定早已领悟到怀旧的妙处与功用,诗人们则更是技艺高超的怀旧大师了。

那么有没有一些民族或国家更热衷于怀旧,并因此受益匪浅呢?赛迪奇迪斯告诉记者,相关研究还处于进行中,有待验证,但是,可以得出确切结论的是,在某些古老的民族和文化中,怀旧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习俗或者说习惯,譬如怀旧在中国就很盛行。维尔德舒特解释说,他的一些中国及日本同事告诉他,中国孩子在7、8岁大的,就能运用一些怀旧的词汇,而在英国,同等年纪的孩子并不能进行类似的自我表达,但是可以向他们解释清楚。似乎有不少父母会下意识习惯性地对子女开展“怀旧教育”,以帮助他们应对麻烦与困难。那么成功的育儿方法是否就包括树立及培养怀旧情怀呢?难道这就是各种节日、纪念日的部分意义吗――为孩子创设难忘回忆,以应对未来的困境?

实验中,维尔德舒特发现,具有较高怀旧能力的孩子比具有较低怀旧情怀的孩子,在童年及青少年时期,接受过更多的“怀旧教育”――他们的父母常鼓励他们回想过往的美好经历,并畅想未来。父母的“怀旧教育”还培养了孩子的感恩之心及社会归属感,那些受过良好“怀旧教育”的孩子更懂得为他人着想,更加无私。然而,“怀旧教育”的一个缺陷是,我们无法左右人们怀旧的内容,无法预知他们可能回想哪段童年经历,当然也无法左右他们通过回忆将进行怎样的自我认同。不过,反复强调一些有建设性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经历,或许可以“操控”怀旧者潜意识中的回忆选择过程。如果将其应用于心理治疗,可以引导心理疾患者去回忆一些积极正面的往事。 两位教授儿时的照片。童年时光是他们的珍贵回忆。

维尔德舒特认为,怀旧的一大优势是,即使人们并没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大多数人仍然拥有一段他们十分珍视的回忆,可以用来反复回想和利用。那么怀旧的效果究竟可以持续多久呢?答案是,可以持续一生。当正面回忆被重新唤起,只能重现半个小时的童年时光,但是回想者可以在需要时,反复回顾这段经历。从某种意义上说,怀旧如同站在分叉路口选择一条自己想走的路,选择权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常怀旧者如同开立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银行账户,只要他愿意,可以随时支取记忆。

通常情况下,只有在进行一些特别或惊人的举动时,记忆才会留存下来,这也是善于激发学生灵感的老师经常采取的策略,赛迪奇迪斯称之为“怀旧预设”。假如在某个社会事件中,人们带有善意的,刻意地做一些疯狂之举,其初衷就是想在民众的心中留下印记,这种情况就被视作“拥有优秀的怀旧预设能力”,这是人们有意为之的结果。当然,广告商及政客的捉刀人都深谙此道,他们都是优秀的怀旧预设大师,他们可以操纵人们的情感,操控人去消费,去投票,去做一些他们希望人们去做的事,那些当人们处于较理性的心理状态下不会去做的事。

在赛迪奇迪斯看来,怀旧有如一座金库,人们可以通过一系列训练联通宏观和微观思维,那将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宝藏。但他和维尔德舒特还要对与生俱来的怀旧能力进行评估,这是他们未来的任务,将同他们对各自故乡的美好回忆一样,令他们夜半依然难以入眠。

热点推荐

上一篇:我非独生 2015年2期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