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论李世民的赏功之道与当代之鉴

论李世民的赏功之道与当代之鉴

小编:罗振英

《尚书》仲毯曾说:德憋憋官,功憋憋赏。要让品德高尚的人担任官员,给予有功劳者赏赐《尚书》皋陶也曾说:罚弗及嗣,赏延于世。惩罚应该针对受罚者个人,不该株连后世,但是赏赐应该恩及后世,这一赏罚之制被后世誉为道德之政。三国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险罚减否,不宜异同。赏罚制度很早就被古代政治家应用于实践中,但在赏和罚中,他们更侧重以赏为主的赏功之道。这种赏功思想在中国古代兵法中多有体现《孙子兵法》有言: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以与之俱死。《六韬》也言:主扬威武,激励三军。至唐代李签所撰《太白阴经》亦曰:激人之心,励士之气。可以说,赏功之道是安抚将士、激励士气的利器,对于维护军队秩序稳定,提高战斗力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贞观年间,战事频仍,为平息边患开疆拓土,唐太宗北擒领利,西灭高昌、焉眷,东破高丽、百济,威制夷狄,方策所未有也。这些胜利得益于李世民始自武德年间以来赏功之道的实施,鼓舞士气、凝聚军心,奠定了唐代三百年的根基,同时也铸造了唐代军制成型的基础。李世民在《帝范》中亦云:夫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在其用人治军之法中,所推崇的正是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之道。

一、李世民的赏功之道

李世民论功行赏的方式有很多种,按赏功内容归纳,主要有官爵奖励、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三种,以及三种奖励混合并举的方式。

(一)加官进爵

贞观初,突厥数千骑、瑙重万余入侵肃州,公孙武达领二千人与其精锐相遇,力战取胜,太宗玺书慰勉之,拜左监门将军。而后,公孙武达又受诏击盐州叛突厥斩其渠帅可逻拔启,余党几尽。进封东莱郡公。

贞观六年(63力,陵州撩反,(樊)兴率兵讨之,拜左晓卫将军。

贞观八年(634)突厥寇并州,命(李)勃为行军总管,击之于太谷,走之。太宗即位,拜并州都督,赐实封九百户。太宗谓侍臣曰:隋场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肤今委任李世勃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

贞观九年(635),薛万均、李靖破吐谷浑天柱王于赤水源,获其杂畜二十万计,追至河源。万均此后官至左屯卫大将军,累封潞国公而卒。

贞观十八年(644),李世民出兵讨伐高丽,(张)俭因进兵渡辽,趋建安城,贼徒大溃,斩首数千级。以功累封皖城郡公,赏赐甚厚。

贞观十九年(645),阿史那社尔从太宗征辽,至驻脾阵,频遭流矢,拔而又进。其所部兵士,人百其勇,尽获殊勋。师旋,兼授鸿肪卿。

(二)重赏财物

贞观五年(631),罗窦诸洞撩叛,诏令(冯)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冯盎持弩身先士卒贼退走,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太宗令智戴还慰省之,自后赏赐不可胜数。

贞观四年,(李)靖进击定襄,破之,获隋齐王睐之子杨正道及场帝萧后,送于京师,可汗仅以身遁。以功进封代国公,赐物六百段及名马、宝器焉。

贞观十四年(640 ),姜行本与侯君集进平高昌,及还,进封金城郡公,赐物一百五十段、奴七十人。太宗下玺书劳之。

(三)精神褒扬

贞观三年(629裴寂因沙门法雅案流徙交州、静州。饿逢山羌为乱,或言反撩劫寂为主,太宗闻之曰:我国家于寂有性命之恩,必不然矣。未几,果称寂率家憧破贱,太宗思寂佐命之功,征入朝。

贞观七年(633),张士贵破反撩而还太宗劳之曰:闻公亲当矢石,为士卒先,虽古名将,何以加也肤尝闻以身报国者,不顾性命,但闻其语,未闻其实,于公见之矣。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李世民的三种赏赐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时有交织,多种赏赐手段并举。从史料记载中看,张俭、李靖、姜行本、裴行简因战功获得官爵,同时获得丰厚的物质回报;李勃不仅得到物质赏赐,还被皇帝誉为长城冯盎、姜行本、侯君集在获得物质赏赐的同时,皇帝还派使者或下玺书进行慰勉;薛仁贵的晓勇善战也得到太宗盛赞,史载太宗特引见,赐马两匹、绢四十匹,耀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仍令北门长上,并赐生口十人。除了封官赏物,还有口头上的嘉奖,可以说君王在精神上给予了极大的激励,而且这种嘉奖丝毫不逊色于官职、物质的赏赐。

贞观二十二年(648)春,李世民言于太子曰: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固多愧矣。这正是对其赏功之道的一个比较中肯的自我评价。

二、李世民赏功之道对于当代的借鉴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从古至今,赏赐就是治军赏罚之道中重要的内容,是加强军政管理的主要立足点。赏功之道,在封建社会能有效激励将士忠君报国、乐为效死。此类正面的激励,实现了将士的基本需求和精神需求。无论是数千年以前,赏功之道对于太平盛世、边疆稳定、军事胜利的影响,还是今时今日,对于当代军队管理的效用,都是值得我们探究和深思的。

(一)提高军队的地位待遇

历朝历代初起之时,都很重视军队的地位,想方设法提高军队待遇,以增加对民众和人才的吸引力。李世民在位之时,每府番上,必引于朝廷,亲自教射,加以赏赐,由是用之,所向无敌。圈其对军队的宠爱之重,使从军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普通民众趋之若鹜,甚至许多高级官员的子弟都把进入军队作为晋身之阶宁为百夫长,不为一书生所指的正是当时的社会态势。但在其之后,君王为了自身安全,防止宫变,人为地在军队搞远近亲疏,加倍信任亲军,如高宗的羽林军、玄宗的龙武军。曾经踊跃从军的现象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三吏》《三别》中所展示的人民对于从军入伍的唾弃和厌恶,兵役成为压在百姓头上沉重的负担。由此可见,提高军队的待遇地位是不能忽视的

问题,是军队赏功之道的重中之重。

(二)完善军队的考核制度

唐代杜佑在((恿典》中指出:举有否藏否,论其诛赏,课绩以考之,升黝以励之,拯斯弊,其效甚速,实为大政,可不务乎考核制度的实施为军队之中险罚减否设立了考核标准,这种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正是李世民赏功之道的主要运作机制。军队治理,在将士士气达到统治者的考核标准之后,同样需要物质与精神奖励,以此力求激励循环,促使将士再接再厉。唐玄宗在俨考课诏中即言:循名责实,所以激群吏也;惩恶劝善,所以务至公也。苟黝险之非当,何考课之足徽。其内外文武官员同正员并叛试不厘务者,既无别效,兼有多年,比来因循,或与进考。额既标节限,缘此遂多逾越,致令课最者见弃,无功者获升,奖劝之门,殊非允当。自今己后,并不在进考之例。其内外官初效,亦不在与限。台省官考,各委长官,比类才能功课褒升,不得一例申送,傅侥竞息心,功能励节。建立全面系统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军队的治理和发展,当代军队考核制度的建立应该更加全面、科学、有序。

(三)完善军队的激励机制

李世民对于军队的赏功之道虽然手段多样,但精神激励无疑是最重要的手段负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李贺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直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体现的正是对这种无尚军功机制的崇尚与礼赞。这种精神需求在管理学大师马斯洛五种需求理论中,是处于最顶层的精神需求,是成就感。它是穿越时空的,从有唐一代直至今天都迸发着生命力。这种精神需求牵引的激励机制从古至今,被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于治世之中,更为凸显。

积极完善各项激励机制,特别是完善精神激励机制,有助于人民军队的发展。当前,我军在精神激励机制上主要有三方面的不足,一是激励机制少,不完善。目前我军的激励制度主要集中在《纪律条令》中,没形成体系;二是激励内容不具体,在现实中有些操作性不是很强;三是激励机制的仪式感不强。那么,如何建设军队激励机制,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结语

研究唐代军制中的赏功之道,首先应该认识到这种制度产生、推行、实施所处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唐人重视军队管理中的赏罚制度,其实是与其主张的愚兵政策紧密相连,在这样思想指导之下,统治阶级相信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南宋朱熹曾言:(唐)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于其下,又不知有仁义可伤。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对于我们今天的无产阶级军队,同样要重视赏罚,同样也制定了诸多赏罚条文和制度,但是与古代的赏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古代军事制度的宝贵遗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批判吸收的原则,会其意而去留之。

热点推荐

上一篇:金代契丹族地方官的政治活动及作用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