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教育革新与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教育革新与发展

小编:

编者按:当今时代媒体技术在不断更新,全新的新闻理念也层出不穷,加强与全球各传媒教育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是适应新媒体环境下传媒教育变革及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在相互的沟通与合作中才能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取长补短,推动新形势下传媒教育的发展。独特的新闻教育观、全球化的教育视野造就了不一样的学院特色。西南政法大学的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作为中西部的新闻学院,很早就开始注重全球化的合作与交流,不局限于一地一域,注重与传媒领域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在教学上结合自身优势开展新闻教学工作。本刊记者有幸采访到了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李院长,通过了解本学院独有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体会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新闻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李院长,您好!我们知道,2010年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名为“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这是在您担任院长后的一次重要改革,那么学院更名后与之前在发展的目标及教育模式上有怎样的变化?

与此同时,学院成立了“法治新闻研究中心”、“世界与中国议程研究院”、“广电与新媒体研究院”,这三驾马车成为学院科研的创新高地,每年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并反哺到教育教学之中,同时也为地方政治文化发展服务。坚持“法治新闻”与“国际视野”的研究特色,形成了明确的研究方向:新闻与法治、国际新闻、影视与新媒体、政治传播。经过20年发展,新闻传播学科已成为重庆领先、西部一流、全国有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科。2013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院新闻传播学科位列全国第二十三位、西部第三位、重庆第一位。

记者: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特色是以全球新闻视角打造国内一流新闻学科,请您谈谈,贵院具体是如何去做的?贵院在全球化新闻教学方面,对未来还有什么思路和愿景?

李院长:我院在学科建设方面一直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实行国际化办学,主要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第四,将国际知名学者和专家“请进来”举办学术讲座和学术沙龙。近年来,邀请了国际新闻泰斗SeymourTopping教授、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副校长吉姆・派伯教授、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JulianKnowle教授、澳大利亚悉尼麦考瑞大学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NarenChitty教授、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JosephWeber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传播学院JockLauterer教授、日内瓦大学政治学系主任PaoloUrio教授、日本东京东芸大学和田正人教授、巴基斯坦大使马苏德・汗先生、国际记者中心主席JoyceBarnathan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李喜根教授等一批国家知名学者和专家来学院举办学术讲座,召开学术沙龙,扩展了学科视野。

第五,学院更名后,不断吸引海外学者和海归博士加盟。近三年,每年都有2~3位海归博士加入学院的教学科研团队。与此同时,我们也请国外新闻传播学界的专家到校作短期的教学示范。

第六,学生与世界联系加强。每一年选派学生参加“大篷车课堂”,到斯里兰卡、图瓦、巴基斯坦实地采访。每年夏天,参加奥地利萨尔斯堡全球学生论坛等。

记者:随着互联网及移动媒体的发展、媒体的不断融合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贵学院在教学上,包括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对学生的培养等,是如何适应当前的新媒体环境的?

李院长:20年来,我院坚守“主新辅法”的教学特色,并融入全球化视角,探索一条契合当今新闻传播教育变革发展理念、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教学改革新思路,确立了“坚守本体、融合开放”的新闻传播教学理念:坚持以与法学学科优势相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为根本,充分实现不同专业和学科、课内与课外、中心与媒体、学院与海外名校及机构之间的融合与交流,通过全面、立体、包容和开放的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具有“媒介视野・法律正义・社会责任”的高素质法制新闻宣传人才和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传播人才。要求教授实务的教师要到实务部门挂职培训一年,这项工作已经开展了三年;要求教师要有海外学习背景或海外访学背景,这项工作已开展了五年。

为了适应新媒体对人才的要求,学院近几年在人才引进上也进行了调整,除了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新闻传播类的博士毕业生,同时也引进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博士,形成科研团队,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

在本科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中,提出向课堂要质量,组织了七个教学团队,在教授、副教授的带领下,对课程进行了大胆的设置,对教学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融入更多实务教学的内容,一些课程采用双师教学,本院和实务界教师共同授课。

记者:目前国内一些新闻院系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顽疾,谈谈您是如何处理这一问题的?

我院不断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第一,设立“大篷车课堂”。大篷车课堂的基本理念是“走在路上的新闻”,边走边思考边采访边成稿,即“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大篷车课堂”由学院教授带领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国外进行实地采访和实习,目前我们已到访的地点包括巴基斯坦、图瓦、斯里兰卡、蒙古人民共和国、萨尔斯堡;第二,创建社区媒体平台。我们创办了重庆首张面向社会的《回兴社区报》,每期30名学生全程参与,每期2000份,还形成了依托一份报纸、一个网站、一个微博和一个公共微信,构造了一个立体的《回兴社区报》媒体平台;第三,设立新生研讨课。为新生开设新生研讨课这种模式20年前始于哈佛大学,它是国内高校前沿的教学方法,这种模式2011年被引入新闻课堂,成为我院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新生研讨课以讲座形式为新生开设10堂新生研讨课,全部由国内知名学者、实务界精英和本学院教授担任主讲教师;第四,坚持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在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教学中广泛运用,如定期举行模拟新闻发布会、模拟公务员面试、模拟现场采访等;第五,鼓励学生创办院报、院刊、院栏目。《新报》是我们学生创办的院报,《西政观察》是院刊,《西政故事》是品牌视频栏目。特别是《西政观察》凭借其独到理性的视角、针砭时弊的文风,在广大同学中拥有很大影响力,连续多年荣获“重庆市校园刊物研讨会报纸类”一等奖;第六,每年举行“新闻传播杯”专业技能大赛,内容包括文章缩写、改写、新闻标题、新闻导语、电脑排版、数字摄影、网页制作、文字录入、电视节目制作等,夯实专业基础;第七,每年举办记者节活动月。每年11月份是我们学院学生记者节活动月,一般分为MTV大赛、PS大赛、法制新闻摄影大赛及以法治为题材的短剧大赛。

记者:您在任职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前是从事记者工作的,早期的记者生涯对您后来从事教育工作有怎样的影响?

李院长:我在新华社作记者时发现,媒体需要的人才高校培养不了,高校培养的人才媒体又不好用,不少实习生连最起码的消息怎么写都感觉困难,更别说怎么寻找“新闻内核”了,大多都要“回炉”。进入高校后,我和同事们一起,探寻新闻教育的规律,逐步打破传统的新闻教学模式,自编教材,将实务工作经验融入到每一堂课程中去,将即时新闻事件与学生共同分析,采用“手把手”的“师傅带徒弟”的方法,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学生兴趣浓烈,变课堂成为采访现场的情景教学。我们每到一个学习阶段就搞一些实战采访或模拟采访,如模拟新闻发布会,让学生扮成不同媒体的记者和被采访者,或请社会人士来校开新闻发布会,并在规定时间内完稿;实行校内大事网络直播,每年学校运动会都会模拟奥运会进行全程网络直播,要求学生精准、及时全面地进行各类新闻形式的报道,并现场解答学生在采写中遇到的疑难,这样让他们得以快速成长。网络直播现已成为西政富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持续了十一届,今年又转身,上百学生将校运会打造成全媒体直播,并受到学生的欢迎。

热点推荐

上一篇:论导向意识在新闻舆论监督中的缺失及规避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