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齐鲁家训发展述论

齐鲁家训发展述论

小编:吕海萍

言治家立身之道,用以垂训子孙,是为家训,亦可称家范、家诫、家教等。详而言之,家训即为家族或者家庭内部,父祖辈对子孙辈、兄辈对弟辈及夫对妇等所作的有关读书治学、为人处世及立身持家等方面的训示与教诫。家训是华夏民族宗法社会特有的文化遗产,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齐鲁家训植根在中国古老而丰富的家训文化中,同时齐鲁文化又对中国家训的发展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后世家训的发展大多以儒学作为思想的主流。然而,尚未出现专门探讨齐鲁家训文化的研究成果。就目前对家训的研究来看,主要是通论考查与个案研究。通论性的研究专著,主要有徐梓的《家范志》、马铺的《中国家庭教育史》及徐少锦、陈延斌的《中国家训史》,三部专著以史的角度,探讨家训的起源与发展,梳理各代家训之思想,虽然对齐鲁之家训有所论及,但多似蜻蜓点水,缺乏深入具体的研究。此外,亦有学者对传统的家训作品加以整理汇编,如赵忠心编著的《中国家庭教育丛书》,亦可为家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齐鲁家训有关的最为突出的个案研究,主要是针对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然而,仅凭《颜氏家训》的研究,不足以完成对齐鲁籍家训作品的全面系统的考查。

一、先秦时期的齐鲁家训

在齐鲁大地上,出现的比较早的家训作品便是《周公戒子》。周公的儿子伯禽要分封到鲁国,临行,周公对儿子提出了谆谆教诲:

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周公以“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的身份来教育伯禽,既是对伯禽个人发展的教诲,亦是对皇族统治者的提点,这是西周时期姬氏“家天下”的反映,这也是后世“修齐治平”思想的源头。此外,周公对侄子周成王也做过一定的教导,亦可视为齐鲁较早的家训之作。

继周公以后,孔子十分推崇周公的礼乐文化,对家训文化亦有重要贡献,最著名的故事便是“过庭问鲤”。孔子教子的《庭训》散见于《论语》中,据《论语》记载,有一天孔子独立庭院中静默沉思,其子孔鲤快步从他身边走过,孔子突然叫住孔鲤问:“学《诗》乎?”孔鲤回答:“未也”,孔子教导他:“不学《诗》,无以言”,孔鲤退而学《诗》。又有一天,孔子又独立庭院中,孔鲤快步过其侧,孔子又叫住他,问:“学《礼》乎?”孔鲤对曰:“未也”,孔子教育他:“不学《礼》,无以立”,孔鲤退而学《礼》。孔子在家庭教育中要求儿子孔鲤努力学习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学习社会的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使之在学业和道德上能够有所建树,将来成就一番伟业。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强调的就是读书与做人的结合,治学与修身的统一,这是自孔子开始形成的中国家训的突出特色。在中国古代史上,孔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可谓功勋卓著。孔子在家庭教育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对后世影响很大。

周公、孔子家庭教育的故事留给后人丰富的财产,此后齐鲁大地上的曾子杀猪、孟母三迁及断机教学,也都成为了后世家训之典范。先秦时期,中国的家训文化孕育着儒家的圣裔家族,其家训的内容与思想,是中国家训发展的源头。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齐鲁家训

“中古”一词,源于西方,本指西罗马灭亡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期范围。晚清以来,中国开始用“中古”指称中国的历史时期,但具体包含哪些时期尚无定论。本课题所用的“中古”,沿自刘师培、王瑶等先生的观点,主要指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皇权式微而士族发达,政局的稳定主要靠门阀士族的维系。齐鲁大地上涌现出了琅琊王氏、琅琊颜氏、东海徐氏及琅琊阳都诸葛式等对当时社会发展举足轻重的著名世家。而世家的一重要门第特征,便是以家学与门风标异与其他诸家。故而,中古时期,齐鲁大地上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家训作品,诸葛亮的《诫子书》与《诫外甥书》、王修的《诫子书》、王肃的《家诫》、羊祜的《诫子书》、颜延之的《庭诰文》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皆为后世传诵的不朽名篇。其中,《颜氏家训》最为成熟完善,被誉为“百代家训之祖”,垂范后世家训之体制与思想。颜之推对子孙后代的教育无论是在伦理道德,抑或为官处世方面,大体上都是遵循儒家思想体系而展开的。然而,战乱频繁的社会背景以及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与正统儒家思想不相协调的一面,从而形成了他个人的思想特质。它不仅仅是一部告诫子孙如何修身、立家、处世的教育著作,还向我们展示了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想、文人生活、士族门阀等情况,更在文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可谓包罗万象。

三、明清时期的齐鲁家训

自隋以后,中国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突破了唐至清代实行科考,虽然破除了自汉魏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世族文化垄断,为庶族士子开启了晋身仕途之门,但是在宗法社会,一旦通过科举进入上层,就往往具有代代相沿的延续性,科举、仕宦、教育形成三位一体,仕宦之家的优越条件,家学、家风的传承影响,往往使世官、世科、世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科举文化世家,这在明清时期尤为明显。像济宁的孙氏家族,兄弟两人一个是状元,一个是榜眼;清代顺治年间的状元,傅斯年的先祖傅以渐,就是清朝的第一位状元。、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发展及心学的尝试,家训特别注重强调修身的重要作用。这时,修身的主要方法及内容被反复提及。科举时代和门第时代的家训均论及修身问题。修身在儒家中一直处于个人发展的根本地位,“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家训对修身也都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

[参考文献]

[1]王志民主编:《中国名门家风丛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2]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王长金:《中国传统家训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马墉:《中国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