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二十世纪后林黛玉形象研究

二十世纪后林黛玉形象研究

小编:林南晖

1前言

八十年代初,距离改革开放的时间还很短,整个社会还没有完全脱离左倾思想的影响,文学观念和形式还受着很多束缚,尚处在痛苦的蜕变之中。《红楼梦》研究也不例外。与七十年代相比,这一时期发表的红学文章数量上相当可观,从本质而言,其思维仍不脱社会政治学的范畴,主要在于揭露四人帮等人借助《红楼梦》搞阴谋文艺,单独就《红楼梦》思想内容而作阐发的成果很少。

2八十年代林黛玉研究

八十年代初的林黛玉形象阐释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历经三十余年的政治阐释思维习惯还残留在人们的头脑之中,固化的研究方法还不可能短时间内完全开化,许多研究者在阐释林黛玉形象时,仍然视她为一个封建叛逆者。如张锦池先生的《论林黛玉性格及其爱情悲剧》认为:林黛玉的思想性格,既有尊重自我、敏感、尖刻、孤高、脆弱的一面,又有尊重别人、笃实、宽厚、谦和、坚强的一面。前者是外在的,后者是内在的林黛玉思想性格的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那就意味着二者之间有其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什么呢?从人生哲学上说.就是黛玉的谁尊重她、她就尊重谁的处世原则,这种处世原则包含着近代平等观念的萌芽。从政治思想上说,就是黛玉的坚持叛逆本阶级给青年一代所指定的人生道路。从婚姻观上说,就是黛玉的坚持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前提,而爱情又必须以共同的叛逆思想作基础。这三者,也就形成了林黛玉的思想性格的本质特征。

他还探讨了宝黛爱情的性质和社会意义。张锦池在文章中虽然探讨了林黛玉的思想性格,但还是没有撇开谈论政治思想等内容,从其研究思维和方法中仍可窥见他上个时代的思想痕迹。过去谈论林黛玉的反封建礼教和叛逆性的时候,往往将其与贾宝玉并论,林楠在《论黛玉的觉醒和宝玉的蛰眠》一文中,将林黛玉拔到了贾宝玉的上面,他认为叛逆路上,林黛玉找到正确的出路。而贾宝玉只是一个可以觉醒,正处在觉醒边缘的形象。

他的阐释,虽然有新意,但从根本上看,是回到了之前时代的研究老路上,仅仅抓住政治思想的内容进而做阐发,以学术发展的角度看,是一种林黛玉形象认识上的反复。何永康的《林黛玉性格世界透视》认为叛逆精神是林黛玉的主导性格,但是作者没有将她的这种性格从其性格整体中游离出来,他说:作为林黛玉主导性格的叛逆精神,并没有 唯我独尊,单独突出,它总是自然地、巧妙地把自己的影响力渗透到其他一些性格素质里去,从而使丰富复杂的非主导性格素质,也曲折地或明或暗地投射出叛逆精神的光彩。还认为她具有初步的民族主义精神,反抗着封建秩序,追求着人性的解放。

经历了八十年代初期思想的休养生息后,人们开始不满足于固定思维范式下的林黛玉形象理解。社会群体反思社会运动给整个民族带来的巨大心灵伤痛后,对美好人性发出迫切的呼唤。在文艺界展开了探寻人性及人性美的讨论。在《红楼梦》的研究方面,形成了以人性美探讨为特点的林黛玉形象阐释局面。新时期的研究者在分析阐释林黛玉形象的时候,不再首先关注她的时代性和阶级性,转向情感、气质和性格等方面,探索曹雪芹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的内蕴美和独特魅力。曾扬华先生的《论林黛玉的美》是其中的代表。他要我们首先要能包容林黛玉身上的缺点,因为她也是社会上生活的人,然后我们才能欣赏到她的美。他说:象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产生于中国封建经济的母体内一样,林黛玉的性格也是从旧的封建社会土壤中发展而成的,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考察,她是不可能完全出污泥而不染的。在她身上,封建时代的种种污垢,还是显而易见的,这些人人皆有的东西是需要也容易指出来,而作为分析一个人物形象,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那些他人所没有,而又最富思想意义的内容,那就是林黛玉所独有的关。他认为曹雪芹在创作思想上是有意识地要把林黛玉这个形象塑造到最关好的程度。他判定曹雪芹拿来比喻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不是江离、辟芷、秋兰,而是竹、芙蓉、菊。而他认为,她的性格美体现在要求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衰读。

吴颖先生的《林黛玉一一红楼梦十二人物论之一》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将红楼中的女儿们比作天空中美丽的星星,而林黛玉是其中最亮的一颗。他认为林黛玉是永远活在读者心中的一颗最美丽、最明亮的星星。吴宗蕙的《冷月葬诗魂一一论林黛玉》说林黛玉的主要性格是纯真,这个主要性格特征象一条红线贯穿在她吐格的诸方面,达到了真善美的完美结合。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以文化学、美学作为视角进行研究的萌芽。代表文章是李希凡先生的《林黛玉的诗词与性格一一红楼梦艺境探微》他认为:敏感的诗人气质是林黛玉性格之所以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的重要因素,诗的境界、诗的氛围培育了她的风神秀骨,使她在十二钗群像中,始终荡漾着清新雅丽的特殊韵味,博得读者的同情和爱怜。林黛玉艺术形象这一渗透着诗情的个性特征,可以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个辉煌的独特的创造。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在一系列开放政策的影响下,正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左的思潮和其带来的阴影也在时间的冲洗中逐渐淡去,经济的发展使人民进一步要求自主的权利,传统的观念受到挑战,西方文化思想的涌入中国,大大拓展了人们的事业,丰富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可以说,从八十年代后期,整个社会思想进入多元化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林黛玉的理解,出现了不同于过去的景象。

3小结

这个时期开始大量出现对林黛玉以文化学和美学为视角的研究,并形成期形象阐释中的主旋律。最有名的是吕启祥先生((花的精魂诗的化身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蕴涵和造型特色,她认为在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找不出能与林黛玉相提并论的多愁善感女子,并把她封为中国文学史的第一女人公,说她身上凝聚着本民族文化的华萃精华。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林黛玉的字和号,说:林黛玉除了本名之外,还有肇肇一字和潇湘妃子的别号。这一字一号同她整眉和爱哭的两大外部特征紧密相连,恰如两根神经,可以提动民族文化宝库的丰厚矿藏。

热点推荐

上一篇:红楼梦的电视与原版探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