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菲华报刊与华文音乐教育的发展分析

菲华报刊与华文音乐教育的发展分析

小编:毕福伟

菲律宾华文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经百年。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认同度也逐渐增长,特别是2001 年阿罗约就任菲律宾总统和中菲关系的缓和,中菲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都显着增加,菲律宾华文音乐教育也受益其中。在菲律宾各类华文媒体特别是华文报刊的大力推动下,菲华音乐教育勃兴于校园,并由校园走向社会,众多华人社团纷纷参与到华文音乐活动当中,客观上推动了菲华社会华文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百年菲律宾华文音乐教育的发展

对于菲律宾华文音乐教育的发展阶段划分,目前学界尚无定论,本文大致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始阶段。其时间划分大致为1904 年至1949 年。1899 年,清政府驻菲律宾领事陈纲在其领事馆内开办了大清中西学堂,该校也成为了菲律宾史上第一所华校。[1]( P. 332) 但该校当时并未专门开设华语音乐教育课程。1902 年,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音乐教员沈心工在南洋附小首创唱歌课,他首次使用简谱配歌谱曲,开启了中国音乐启蒙教育的先河。[2]( P. 33) 1904 年,清政府在颁布的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联名奏呈的《奏定学堂章程》,即著名的癸卯学制中,以法令的形式对学校教育系统、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该章程专门提到因中国古乐雅音,失传已久,故要求各地学堂仿照国外学校模式,设立音乐课程。自此,海内外各地学堂纷纷开设了音乐课,1904 年也成为了近代中国及海外华文音乐教育的开端之年。

在1904 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段时间,在菲律宾当地华校内设立的华文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与中国国内学堂类似,基本以使用简谱教唱歌曲为主。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学堂乐歌,教材也大多是国内一些以学堂乐歌为主要内容的唱歌集册,如沈心工的《学校唱歌集》、李叔同的《国学唱歌集》等。时至今日,在菲律宾、泰国等地,仍旧有一些老人能够吟唱出一些当年所学过的学堂乐歌,如沈心工的《竹马》,李叔同的《送别》等,可见其流传之广,传世之久。

自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至抗战爆发前,菲律宾地区的华文音乐教学内容逐渐发生了变化。在中国国内,越来越多的音乐创作者开始尝试通过原创词曲,创作更加符合国人要求的歌曲。1928 年5 月,中国第一家商业歌舞团中华少年歌舞团在团长黎锦晖的带领下开始在南洋各地巡演。这支歌舞团汇集了一批当时中国国内知名的音乐创作者及表演者,如中国流行音乐之父黎锦晖、歌曲《夜来香》的创作者黎锦光、《不了情》的创作者严折西、上海滩著名电影女星的王人美、歌星黎莉莉等30 余人。该歌舞团巡回演出八九个月,足迹遍布东南亚二十多个大中城市,沿途受到了当地华人华侨的热烈追捧,使中国的音乐潮流得以在东南亚地区充分传播。这种音乐潮流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菲律宾华人社区,改变了当地华文音乐教育的模式。在此之后,菲律宾华校内的音乐课上逐渐增加了五线谱及国人原创歌曲等教学内容。这些歌曲通俗易懂,脍炙人口。时至今日,仍有广告商将黎锦晖《桃花江是美人窝》中的歌词改为桃花江上美人村作为广告语吸引顾客。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对东南亚地区的侵略活动逐渐扩大,包括菲律宾在内的南洋诸岛和大陆地区失去了联系,以往所持续的音乐文化交流,特别是华文音乐教学师资、教材等往来被迫中断。菲律宾日据时期,菲律宾当地的华文音乐教育几乎完全停滞,这种状况一直持续至二战结束后。

第二阶段( 1949 - 1990) ,演变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菲律宾政府、美国政府及台湾当局合谋拉开了反共大幕。菲律宾政府在美国的实际操控下,积极支持美国与台湾当局的反共政策,断绝了同新中国的所有官方往来,侨校师资来源亦断绝。在菲律宾国内,菲政府积极开展针对华人的菲化运动,设法降低菲律宾华人的民族认同感,以菲律宾本土文化教育新一代华人子弟。在此期间,去中国化和去共产主义化成为了菲律宾政府整饬菲律宾文教领域的最主要目的。在1949 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菲华社会实际被台湾当局所控制及影响。这一阶段,总体保持了战前双重课程、双语教学的模式。1957 年,在台湾当局的扶持下,菲律宾华侨学校联合会成立。该联合会成为了台湾当局影响和控制菲律宾华校的重要工具。

在这种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菲律宾的华文音乐教育失去了与大陆音乐交流往来的渠道。台湾当局的音乐教育模式及内容则成为了菲律宾地区华文音乐教育最主要的效仿及交往对象。在广大华校内,华文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与以前相比虽然变化不大,但其教学内容及其所用的教材却发生了很大改变。

相比于1949 年以前,此时的菲律宾华文音乐教育主要内容已经不再是以强调反抗强权侵略,激发民族抗争性为主。其教学内容主要以教唱民国时期传唱的中华传统节庆歌曲、中华传统儿歌民谣和一些外国民谣为主,如严折西的《贺新年》、李厚襄的《故乡》、新疆民歌《青春舞曲》《沙里洪巴》等。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中文版本的菲律宾歌曲也开始出现在华文音乐教育的课堂之上。

20 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情况又有所变化。1973 年菲律宾颁布了外侨学校全面菲化的法令。菲律宾华校的所有权、管理权与课程设置权由菲律宾政府所控制,从学校名称到课程设置都要求要去中国化,华校不许设华文音乐课。随着菲律宾华侨学校菲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台湾当局对于菲律宾华校的控制力逐渐减弱,甚至由台湾当局控制的菲律宾华侨联合会也被迫解散。至1976 年,由于菲律宾政府的进一步控制,规范的华文音乐教育课程在所有菲律宾华校已不见踪影。华文音乐教育完全退出中小学教育,只有在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华文音乐教育还艰难地存续着。

这段时期在台湾当局和菲律宾政府的双重控制下,先是台湾当局奉行的去共产主义化政策选择性打压了华文音乐教育的发展; 而随后菲律宾当局奉行的去中国化政策,则是对华文音乐教育完成了一次整体的绞杀。华校开始进入到一个万马齐喑的时代: 没有华文音乐课程,没有华文音乐教材,更没有华文音乐教师。即使英文课和菲语课程设置的音乐内容也很少,校园里很少能听见歌声,爱唱歌的菲律宾中小学生与华校学生一样都闭上了嘴巴。

第三阶段( 1991 至今) ,发展阶段。随着中国政府与菲律宾政府之间关系的不断改善,随着融合理念成为菲华社会的共识,菲律宾华文教育发展也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1 年5 月,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主张处于新的历史时期的菲律宾华文教育必须得到转型,华校应以培养具有中华文化素质的菲律宾公民为主要目的,合理设置课程,使华文成为菲律宾第二语言。这实际上是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华文教育在菲律宾的发展限制,也为华文音乐教育的演变提供了新的契机。

但是,由于受菲律宾政府的相关政策制约,以及菲华音乐师资的极端馈乏,菲律宾侨校的华文音乐教育却并没有迎来应有的春天。华文学校至今仍无法设置正规的华文音乐课程。在校园内,华文音乐教育大多借助第二课堂或纯粹的业余课外文体活动的方式进行传承。其教学语言虽然仍为中文,但其教学内容已不仅限于中文歌曲。其所在国歌曲、英文歌曲也会包含在华文音乐教学中。现在一些中学尝试设立兴趣小组开展音乐活动,而像侨中学院则成立了民乐团,但这毕竟是凤毛麟角。不过幼儿园情况不太一样,幼儿园师资大都为闽南人,教学大都用闽南话,歌谣也多为闽南歌谣,到大班开始学说普通话,教唱一些普通话歌曲。

随着菲律宾华人社会的不断繁荣和社团活动的频繁,菲律宾华文音乐教育开始另辟新径,走出华校校门,在华人社团中发扬光大。菲华社会华人社团众多,并且拥有相当的财力和组织活动能力,这些社团频繁地组织音乐演出、音乐比赛、音乐团体交流等,华人社团成为推动华文音乐教育的重要力量。

但是必须看到,时至今日,那些以往困扰着菲华音乐教育发展的因素依然没有根本的改变。一是师资问题,像侨中学院、中西学院等华校从小学到中学全程皆无专职音乐教师,华文幼儿园也同样至今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一些民乐团等校内外音乐团体也都非常渴求专业音乐教师的指导。二是缺乏适应对路的教材、教辅资料和教学方法问题。华校用的教材本来就很杂,有台版的,有国侨办版的,还有华校自编的等等,规范的音乐教材和音像教辅资料更是缺乏。绝大多数学校都是由兼职教师靠从网上随意下载一些音像资料,连舞蹈带音乐依样画葫芦地开展教学工作。为了拓展华文教育,很多菲华社团像菲华商联总会、菲华工商总会、菲华各界联合会、校友联、新联公会、晋江同乡会等以不同方式开展华文教育赞助活动,像华商陈永栽赞助支持的菲律宾中小学生赴中国大陆交流的学习营活动就是最具规模的研习交流活动。但是知情人士坦言,陈永载支持的这一赴中国国内交流项目至2015 年已经进行了15年,培训达1 万多人次,但最失败的就是音乐教育,因为中国国内也没有为这些孩子设计一套合适的音乐教材和对路的教学方法,孩子们不感兴趣,课堂教学很难出效果。

二、菲律宾《世界日报华社》与华文音乐的传播

今天的菲律宾华文报主要有《世界日报》《商报》《菲华日报》《联合日报》《菲律宾华报》等五大报刊。其中《世界日报》的发行量一直领先于其余几家报纸。该报经营状况良好,立场不偏不倚,办报特色鲜明,且拥有一支较为专业的管理及采编队伍。该报的社论、专访,副刊《世界广场》以及与香港《大公报》联合出版的菲律宾版《大公报》都在菲律宾华人社会中享有盛誉。其中,《世界日报》积极报道中国大陆相关新闻,一些中国驻菲律宾外交官员以及中菲两国学者也纷纷在《世界日报》上发表言论、阐述观点,使《世界日报》逐渐成为了菲律宾华人了解中国大陆社会情况的重要窗口。而对于中国人和相关研究学者来说,关注《世界日报》也成为了解、研究菲华社会的重要途径。

《世界日报》有关华文音乐的报道内容,以记录华人社团的综艺活动、节庆活动及对外交流中的音乐活动情况为主,如社团歌唱比赛获奖情况、中菲两国音乐交流情况、青少年华文歌曲比赛情况等,涉及到华文音乐的相关报道数量丰富,在每期发行的报纸中,都能看到与华文音乐有关的报道。由于华人社团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和凝聚力,在菲华社会里非常活跃,活动频繁而且形式多样,因此华人社团成为华文音乐教育的重要传播者、组织者与传承者。华文报刊亦专门开辟社团专刊报道这些音乐传播活动,其中《世界日报》开设的《华社》专版最具有代表性。

菲华社团里历史上也曾经音乐人才济济,像1939 年在马尼拉成立的菲律宾泉州五中校友会,其校友王炯就曾任黄河合唱团首届团长,另一位校友李式宜亦曾任黄河合唱团团长。菲华学校里很多华人教师也非常热衷参与华文歌曲和传统音乐在菲华社会的传播。

时至今日,从今天的《世界日报华社》的报道看,华人社团仍然是华人歌曲和传统音乐传播与传承的主要渠道。菲华社会华人社团众多,一说,仅在马尼拉一市,就有两千多个; 还有一说,菲律宾每星期出现一个新的华人社团。华人社团开展的华人音乐传播活动非常活跃。这其中,华校的音乐教育和音乐传播活动更具有自主意识和主动性。

据世界日报报道, 2014 年11 月22 日,菲律滨江夏黄氏宗亲总会暨黄氏教师联谊会联合举办本族学生2014 华语歌曲独唱比赛,有十名大、中、小学生分获一、二、三等奖。本次活动主席黄祯潭理事长在致辞中说: 我们之所以开展这项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弘扬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搭建一个平台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才艺,并通过该项活动加深宗族亲情,特别是青少年之间的感情,以固宗谊。诸如此类的华社音乐活动,在目前的菲律宾华人社会已经十分普遍。

华社不仅自行组织歌曲和音乐赛事,同时也积极组队参加国内外各类赛事。据《世界日报》2014 年12 月4 日报道,在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主办的第三届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大赛上,菲律宾华校三宝颜中华中学杨金燕同学前去参赛,获得海外华裔青少年才艺组三等奖。三宝颜中华中学写给《世界日报》的新闻稿称: 本校为弘扬中华文化,教导学生中华文化知识,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培养学生德、智、体、群、礼、乐各方面的兴趣。举凡各种比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不在乎名次,而是让学生有机会发挥其才能。⑤

另外,中菲两国的音乐交流活动也是《世界日报》重点报道的内容。2006 年春节,福建著名的厦门小白鹭民间舞团在菲律宾文化中心举行了新春晚会,受到了当地华人的热烈欢迎。小白鹭民间舞团的演出载歌载舞、精彩纷呈,台下观众掌声雷动。在晚会行将结束时,中国驻菲律宾大使李进军、菲华各社团负责人以及诸位嘉宾共两千余人的合唱歌曲《歌唱祖国》又一次将晚会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9]小白鹭民间舞团的精彩表演,不仅为菲律宾华人社会带去了祖籍国的歌舞,也带去了中国文化。

除以上诸方面外,从《世界日报》的报道看,菲华社团在华语音乐创作上也非常活跃,这主要表现在与音乐相关的歌曲创作、舞蹈创作、歌舞剧创作的活跃上。像大型歌舞剧《侨中颂》、《菲华颂》等就是菲华社团排演的融音乐、歌曲、舞蹈于一体的大型剧目。以《菲华颂》为例,这台大型歌舞剧是1993 年6 月份在菲华社会上演的,这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全剧共分序幕和八大幕,如《黄河魂》、《商旅》、《悲歌》、《融合》、《华人三宝》、《欢庆》、《抗敌》、《明天》等,围绕中国历史上一千多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菲华社会的发展进行了充分的演绎,其中像歌舞《SAMPAQUITA/茉莉花》中的男女二部轮唱、配乐舞蹈《黄河魂》、《碧荷涟涟》、《春满人间》等,音乐优美,舞蹈精湛,现场观看气氛热烈。

为了扩大宣传社团的影响,增强社团的凝聚力,一些菲华社团尝试创作社团歌曲,如会歌、华校校歌等,以扩大华人社团之影响,在客观上也起着传播中华文化作用。2014 年12 月1 日,《世界日报华社》版就报道了马尼拉菲华志愿消防队总会会歌诞生的过程:

一个晚上,夜已深沉,我坐在书桌前,正在推敲着会歌的歌词,忽然Binondo I 的一段话从我的脑海中一闪而过:

我还没有和秀梅结婚之前,我也谈过二次恋爱,每次我们出去拍拖,我都会带着我的对讲机,每当又听到10 - 70( 火警讯息) 时,为了能够及时跑回队部,我就叫我的女朋友自己搭车回家,等打完火后,女朋友也就吹了。我跟秀梅相识后,同样的事再次发生,还好她不但不生气,还十分支持我,自己乖乖地搭车回家,后来她成为我的妻子。一位为了能够及时的救助他并不相识的民众的生命财产连谈恋爱都顾不上的人士不是很傻乎乎吗? ! 会歌的第一句我们是傻乎乎的一群就这样开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面对平民百姓,我们是傻乎乎的一群,但是在凶猛恶毒的火神面前,我们是气昂昂的一群,我们为民众作牺牲、作奉献并不求回报,大家的掌声就是给我们最大的安慰,我们已心满意足。经过多次的修改及请教数字老前辈后,一首反映志愿消防队员心声的歌曲终于完成了,正当大家正在欢欢乐乐地欢度新年之际,陈秀梅教授为了我们这首歌却在挑灯夜战,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配乐,并且心甘情愿地担负起教我们练唱。在蔡自强及施伟顺的大力支持下,动员了本会各分会的职队员数三十多人参加,成立歌咏队,每星期一、三、五晚上在总会练习,陈秀梅教授为了这首歌,牺牲她的课余休息时间,放学后,特地从学校搭公交车赶来。一天晚上,约定的时间已过很久,还不见陈老师的踪影,大伙们都十分担心,因为老师向来都会准时到达,从不迟到,大约到了八点才见她十分紧张地赶来,脸色青白,泪流满面,一问才知道,老师在路上被歹徒拦住,强行抢走她的二支手机,而受到惊吓,但是,经稍稍休息后,老师拿起教鞭继续教我们练唱,老师的敬业精神真令人钦佩。

同时我们要感谢SONY BMG ENTERTAINMENT公司义务录制整场演唱过程,REG MAGTOTO先生作混音,VERNEY PHILIP T. KIOK KAN 先生作影像编辑,我们的会歌最终大功告成。

三、菲华报刊对菲华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

在海外华人社会,华报、华校、华人社团被称为华社三宝,这三宝的发展规律往往是互相关联,俱荣俱损。在菲华社会,当这三宝都处于繁荣发展的阶段,菲律宾音乐教育以及华文音乐的传播也处于繁荣发展阶段。尤其是华文报刊的繁荣发展,对推动菲华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菲华社会华文音乐文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概况来说,菲华报刊对于菲华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菲华报刊提高了华人社会对于音乐教育的关注程度。在菲华社会,华人自办的华语电视、网络尚欠发达,菲华报刊仍然成为整合华社资讯、传播华社新闻的重要载体,华社的各种庆典中的音乐活动,尤其是华校开展的音乐教育活动,都会争取通过菲华报刊获得传播,菲律宾华人对于菲华音乐教育的关注度也相应提高。2005 年,菲律宾华语音乐教师欧阳婉瑜女士荣获菲律宾模范华语教师奖。菲律宾中国洪门致公党咨询顾问黄华堂等华界名流纷纷在《世界日报》上刊登贺信以资鼓励。这种现象的产生,说明菲华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了华人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菲华报刊提升了菲华音乐教育水平。

媒体对于菲华音乐的不断报道,在提高华人对于菲华音乐教育重视程度的同时,也使菲律宾华文音乐教育逐渐走出校门,进入到了菲华社会当中。在菲律宾报刊对于菲华音乐的报道中,经常见到有关课外艺术培训机构、新式音乐教学方法应用效果、华文音乐课上课情况以及华文歌曲演唱比赛等内容的新闻或广告信息。比如在《世界日报》对一次华文教学示范课的报道中,就着意提及了在华文课上加入音乐元素后所引起的积极效果。文章还特意说明在课堂上引入歌唱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注意力,更好地提升课堂效果。这种对于音乐文化的宣传,实际上对华文音乐教育的进步作用巨大。由此一来,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学新方法通过媒体得以传播,越来越多的优秀华语教师及华人学子也通过媒体接触并加入到推动华文音乐教育发展的队伍当中,提高了菲华音乐教育地整体水平。

再次,菲华报刊扩大了华文音乐文化在菲律宾华社的普及范围。近些年来,随着菲律宾华人音乐素养的提高,音乐文化在菲华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在如今很多的华人社团组织中,都设立了文教主任、康乐组等职务及部门负责音乐艺术方面的事务。其中有些华人社团还专门组织成立了合唱团或歌咏团。校友聚会时,华文歌唱节目也已经成为了历次校友聚会中的必备环节之一。华教中心在2006 年颁布的新版《菲律宾华校幼儿园教育大纲》中,明确规定了菲律宾华校应培养幼儿审美能力,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活泼的成长。而同时颁布的《菲律宾中、小学( 十年制) 华语教学大纲》中,则规定了华校在中学三年级前,必须使学生拥有用华语完成一般社交活动的能力。这里所指的社交活动,也包括参加各类歌唱活动在内。可以说在菲华报刊的不断报道下,华文音乐已经融入到了华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维系华族血脉关系,活跃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

感人心者,莫先乎音乐。音乐的传播力和感染力是巨大的,它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菲华报刊等媒体对于菲华音乐的报道,对菲华音乐教育和音乐传播的助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插上了翅膀。当然不可否认,菲华报刊对华文音乐还主要停留在活动报道层面,而在进一步的报纸参与音乐教育( NIE) 层面,在参与的形式和内容方面尚有待更进一步的挖掘和拓展。

菲华媒体对华文音乐教育的推动,对华文音乐的传播,有助于促进华人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提升菲律宾华人社会的凝聚力。但客观上讲,菲华音乐教育的发展在各方面还处于较低层次状态,这也几乎是东南亚国家华文音乐教育的整体缩影。在笔者对一些东南亚地区华校校长的采访中,他们谈到目前东南亚国家的华文音乐教育,都非常期盼中国能够提供帮助,增加音乐师资方面的培训,加强音乐教育性质的交流活动,这方面确实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热点推荐

上一篇:换气在歌曲演唱中的作用略述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