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芥川龙之介和鲁迅的比较研究

芥川龙之介和鲁迅的比较研究

小编:

摘要:素有“鬼才”之称的芥川龙之介和中国近代文学先驱鲁迅,作为同一时代的文学者在创作主题及风格上有必然的相似性,但不同国家中作家的创作差异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本论文主要以《河童》和《狂人日记》为中心,对两位作家及创作特色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狂人;吃人社会;人间性;国民性

芥川龙之介的《河童》对日本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讽刺,鲁迅的《狂人日记》借助狂人之口,深刻地批判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黑暗。通过对比两作品中的狂人形象及吃人现象的异同,来阐述芥川龙之介和鲁迅的创作特色。

1. 作品中狂人形象的对比

《河童》和《狂人日记》中,芥川龙之介和鲁迅都是以狂人的视点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但是对狂人的心理变化以及思想觉悟上的描写又有很大差异。如下所示对两部作品中的狂人形象进行详细说明。

1.1《河童》中的狂人形象

《河童》中「どうかわれわれ人gの国へることにしたいと思いました。」「だいじょうぶです。ぼくは後悔などはしません。」「ぼくはまたかっぱの国へりたいと思いました。」这一系列的思想转变体现出狂人的矛盾、逃避以及绝望的心理。对日本现实社会深感不满的狂人,为了寻求内心的解放,进入虚构的河童国内,然而,当亲身体会到河童国的残酷与阴郁后,毫不犹豫想返回到现实生活中的狂人已无法适应真实的日本现实社会,而现实社会也不再接受这种狂人的存在,狂人最终发出「WはS博士さえしょうちしてくれれば、舞いに行ってやりたいのですがね。」这样无耐的呐喊。狂人在最后使用「かっぱの国へりたい」这样的语言,表达出狂人在潜意识中已将河童国做为自己的故乡,这是因为虽然对黑暗的现实社会有清晰的认识和不满,但内心终究没有反抗的勇气,因此对这样的狂人而言,只有选择逃避残酷的现实。

《狂人日记》的序言中出现“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且在文章中两次出现“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以此向读者展示出“优质”且觉醒的狂人形象。如文中所述“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觉醒的狂人挑战着如同“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样的黑暗社会。鲁迅通过对狂人的精神状态以及心理态度的描写,对传统社会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并且用「狂人ではなく、反封建的勇敢な槭郡扦り、しかも迅作品の中でFれてきた初めての槭郡馈拐庋的“战士论”,来形容作品中的狂人。狂人作为反封建的战士站在时代的前列,无情地批判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虽然对现实社会有无限的失望,但狂人仍不断地寻求着“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这样的希望。

2.作品中吃人现象的对比

《河童》中的狂人听到“职工屠宰法”时,有「ぼくはもちろん不快を感じました。」「ぼくはもちろん辟易しました。」这一系列的反应。「もちろん」这句话暗示了狂人对此的讽刺是理所当然的,但是面对现实中的吃人社会,狂人的态度也仅停留于此。在虚构的河童国中,“职工屠宰法”这一吃人行为正是日本黑暗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描写。对于全员参与的吃人社会,狂人充满了憎恶,然而却无法从内心进行反抗。狂人对吃人社会的浅显讽刺及逃避行为也正是芥川龙之介的真实写照,他无法作为反抗者从正面挑战黑暗残酷的资本主义社会。

《狂人日记》以狂人的心理转换为基础,借助狂人之口从以下两方面对吃人现象进行论述。

2.1“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这一系列话语揭露出在吃人社会中想谋求生存的狂人不得不对“赵家的狗”“赵贵翁的眼色”等周围环境充满警惕,并向读者展现出狂人对“吃人”制度的恐惧。鲁迅从狂人的视角对黑暗的现实社会进行描写的同时也表达出,觉醒的狂人为了在愚蠢的国民中得以生存,必须要有警惕之心。

2.2“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捷下手,真要令我笑死。我忍不住,便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义勇和正气。”如文中所述,勇敢和正义正是狂人反抗意识的体现。“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等呼吁不仅反映了狂人的觉醒,同时也表达出狂人对人类社会的仁爱之心。因此,在吃人社会中,狂人不仅仅是觉醒者也是启蒙者的代表,同时也隐含着狂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如上所述,《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对吃人制度的恐惧、反抗以及人类觉醒的呼吁这一态度转换的描写,鲜明地阐述出狂人性格的敏感以及思想境界的高深。同时也体现出鲁迅对吃人社会批判的深刻性。

3. 创作差异的原因

3.1创作时代背景的不同

鲁迅于1918年完成了《狂人日记》,创作意图在于揭露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弊病。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时代,强烈地宣扬五四精神以及启蒙思想,对去除封建礼教和旧思想产生重要作用的《狂人日记》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因此在《狂人日记》中,设立了代表觉醒者和启蒙者的狂人形象。

3.2芥川龙之介的“人间性”和鲁迅的“国民性”的差异

“理知派”作家芥川龙之介对人间性充满了失望,对人性价值进行彻底否定。他站在怀疑主义的立场上将理性分析贯彻到底,对人间性和冷酷的现实社会进行批判。《河童》也向读者暗示出失望绝望等厌世主义。

“国民性的改造”是鲁迅文学最大的主题。与芥川龙之介主张的人间性相比,国民性更具有特殊性。当然,国民性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民族的特殊的人间性。同时,对吃人社会制度的批判也是对人间性的批判。鲁迅着眼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民族性”亦或是“国民性”进行深入分析。鲁迅相信只有改变人类的思想,才能真正改造国民性。因此比起芥川龙之介,鲁迅从更深层面上揭露了吃人现象的本质。

4.结论

通过对比两部作品,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芥川龙之介的人生观,他以旁观者的冷静,揭露了人间性以及社会的黑暗,但他没有像鲁迅那样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入批判。因为对人间性的失望,最后使他对人性感到绝望。而专注于国民性的鲁迅则是用尖锐的笔锋对旧社会的病根进行批判,对落后的封建社会和礼教社会进行无情地讽刺。

总而言之,《河童》和《狂人日记》两部作品分别向读者展示了绝望迷芒的狂人形象和作为反封建战士的狂人形象。本论文中,通过对比研究《河童》和《狂人日记》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芥川龙之介和鲁迅及其创作特色。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芥川之介著:『芥川之介集』[M]株式会社ポプラ社 1964年5月10日

[2]鲁迅著:《狂人日记》[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05年

[3]徐中玉著:《研究》[M]上海自由出版社 1954年

[4]王向远著:《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7年8月

[5]「中国新文学大系小h二集序」、『迅全集』卷8[M]学研究社 1984年

[7]陈学岚:《芥川龙之介与鲁迅的比较研究――以古典题材小说为中心》[J]重庆大学 2010年

热点推荐

上一篇:《老子》中的哲学闪光点及其“道”论的现实局限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