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论语》中官德教育思想

浅谈《论语》中官德教育思想

小编:

【摘 要】官德教育在中国德育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论语》中蕴含有十分丰富的官德教育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贱贵有序、忠恕守礼、勤政爱民、坚守孝道和重用贤才等五个方面,其方法包括谈话法、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注重身教等方法。我们应正确认识《论语》中官德教育思想,坚持一定的立场、原则和方法,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孔子;《论语》;德育思想;官德

官德即官员道德,一般用以指称各级党政干部的道德。德才兼备是我国古代考核奖惩官吏的基本原则,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官吏道德品质的考评。官德教育作为对特定对象的道德教育,特别是在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道德教化,对官员的道德教育是最高统治者对百姓实施教化的一个重要媒介,因而官德教育在中国德育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儒家思想在我国作为统治思想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而不管其具体表现形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论语》一直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源泉。并且孔子“搞的是政治伦理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官僚”,考察《论语》中的官德教育思想,可以使我们从中“管窥”整个封建社会的官德教育。

一、《论语》中官德教育的内容

通观《论语》全书,可以发现孔子对官员应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论述非常多,例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因而也有人将孔子的政治原则称之为伦理政治。具体说来,《论语》中官德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贵贱有序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周王室日渐衰微,“旧的伦常关系、等级关系破坏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孔子作为一名没落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自然十分反对这种“天下无道”的现象,主张维护周礼,做到贱贵有序。

他的这一思想在《论语》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记载。如“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季氏身为大夫却用天子才可享用的乐舞的行列,孔子对此表达出强烈的不满之情。此外,孔子对季氏到泰山祭祀、鲁国国君僭用礼、鲁国三家大夫演奏天子之歌等“无道”行为都表示强烈的愤慨甚至蔑视。

(二)忠恕守礼

在《论语》中,孔子对忠恕有着很高的定位,并且认为是其一以贯之的思想,曾子就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在《论语》里,“忠”相当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即真心诚意地为别人着想和做有利于别人的事。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把“与人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并且认为“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即认为待人要诚心实意,即使是到了落后的夷狄之国也不能放弃这一原则。

可以通过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恕”的含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孔子对忠恕有很高的价值定位,表明孔子希望他的学生在施展政治抱负时能牢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礼”在《论语》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份量,如“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礼贯穿人的生死,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并认为“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才能使百姓有羞耻心并且归顺。

(三)勤政爱民

孔子作为一个具有人本主义思想的思想家,对官员进行道德教化十分强调勤政爱民。他的这一思想在《论语》中有多处显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即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言而有信,节约用度,关爱百姓,不在农忙时节役使百姓。他还认为:“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卫灵公》),就是说:侍奉君主,应该敬慎地对待自己的职责,而把俸禄放到后面。子路问孔子执政之道,孔子说“先之,劳之。”并且还加了一条“无倦。”(《子路》)意思就是自己要先于百姓行动,然后再劳动百姓,再加上一条就是永远不要倦怠。

(四)坚守孝道

遵守孝悌之义是孔子施行道德教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认为坚守孝道是官员施行德政的一项基本道德要求。曾子以继承和传播孔子有关孝道的思想闻名,在《论语》中,曾子就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也就是恭敬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静穆地追记历代祖先,百姓的道德就会趋向敦厚。

孔子把守孝悌之义看作士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施行仁道的基础。当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把“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子路》)定义为次一等的士。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孔子对原壤的评价是“幼而不孙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宪问》)即幼时不谦逊敬长,长大了又无可称述,老了还不快死,这真是个祸害。通观全书,可以发现这是孔子罕见地使用如此严厉的措辞来评价一个人。

在全书中,孔子对“孝”有着不同的阐释,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无违”即不违背礼的规定,“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以上三处皆出自《为政》)通过以上记录,可以总结出孔子对孝的定义,即对长辈要遵守礼数,保持尊敬,态度要和悦,并且多年不改变父亲传下来的正道。

(五)重用贤才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泰伯》)意思就是舜有五位能臣,天下太平,周武王说:“我有治国人才十名”,孔子说:“人才难得,不是这样吗?尧帝舜帝以下,武王时的人才最盛,其中还有一名是妇女,男子只有九个罢了。”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对人才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有着明确的认识。 当鲁哀公问及如何使人民服从时,孔子回答:“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即应当选用正直的人,让他们位居邪曲之人的上位,百姓就会服从,否则百姓不会服从。仲弓做季氏的家臣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

选拔贤才的标准十分重要,为此,孔子也有专门的论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宪问》)即孔子把不预先揣度别人在欺诈,不凭空猜测别人不诚实,却又能及早发觉欺诈与不诚实。可以看出,孔子对“贤”的定义不仅有品行操守方面,还有智慧与能力方面的规定。

二、《论语》中官德教育的方法

在《论语》中,官德教育的方法是非常广泛的,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些方法流传久远,至今仍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广泛沿用。

(一)谈话法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其突出贡献之一就是打破了贵族阶层“学在官府”的垄断与独占,使教育能够面向平民,真正做到“有教无类”,让平民也能够享有和接受知识。孔子授徒讲学的生涯,也是他志愿通过讲学扩大自己学说的影响,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学术抱负的过程。孔子希望通过培养一批政治精英分子,使自己的学说能够发扬光大,为改变社会现状提供一剂良药。

《论语》作为一部语录体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作为古代传统的一种教育实践形式,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谈话法是运用的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孔子传授自己的思想,培养未来能利用自己思想改造社会的高素质官员主要通过问答形式来实现。因而,对话式的方法是孔子官德教育的最鲜明特色。

由于孔子与学生之间构建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师生之间的对话可以说是有疑必问,有问必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师生的对话有时显得轻松愉快,如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公冶长》)有时则言辞激烈,甚至带有“火药味”,如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先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 ……”(《子路》)这种对话式德育方法使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往往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比如当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孔子回答道:“绘事后素。”当子夏进一步追问道:“礼后乎?”孔子感叹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二)启发式教育法

孔子之所以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就是因为他深谙教育规律。孔子坚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原则,在对话中注重启发学生的心智,孔子认为如果一个学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孔子非常赏识像子贡这样能够“告诸往而知来者”的学生,在《论语・公冶长》中有一段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往往还以启发的效果来比较学生“孰愈”;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论语》中的启发式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的深度互动,其优点就是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三)因材施教的方法

孔子对于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和品行都了如指掌,这是他能做到因材施教的前提。《论语》中有两段对学生特点的记录:“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先进》)孔子的因材施教主要表现为针对同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特点不同而答案迥异,比如对“闻斯行诸?”这样的问题,当子路问时,孔子回答道:“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当冉有问时,孔子回答道“闻斯行之!”公西华对孔子的回答感到疑惑不解,孔子解释道:“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对于众弟子问仁、问政、问礼、问孝等均因个体差异而给予不同回答。这些典型地反映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四)注重身教的方法

孔子深知自身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非常注重身教。诚如其所云:“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在教学实践中,孔子不但要求学生做到仁、义、礼、智、信,而且自身还带头践行。比如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乡党》)这是孔子带头践行“仁”德。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斯滥矣”(《卫灵公》)。这是孔子带头践行他所要求的“君子忧道不忧贫、有杀身以成仁”主张。“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乡党》)这是孔子带头践行“礼”。因此,孔子不仅是一个伟大的道德教育家,而且也是一位自律的道德实践者。同时,孔子自身的人格魅力也发挥着重要的身教作用,其身上所具有的淡泊名利、勤奋好学、学而不厌的高贵品格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敬业精神,必然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榜样和示范作用,是教育学生最好的教材。

当然,在《论语》中关于提升官德的具体方法还有很多,除了上文详细论述过的方法之外,还有可以值得借鉴的方法,并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还会发现孔子官德教育方法的新闪光点。

三、正确认识《论语》中的官德教育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社会意识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论语》就是对春秋时期特定社会存在的反映,它作为一部记载着两千多年前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言论的语录,自然有其巨大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这种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突出地表现为孔子主张维护周礼,倡导建立贱贵有序的等级秩序。 他的这一局限性在其官德教育中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例如在官德教育方面,强调贱贵有序,反对僭越,这就把与生俱来的身份等级制度固化了,否认了人与人之间人格上的平等地位。在坚守孝道方面,主张“三年无改于父道”(《学而》),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变革,更否定了革命,难以推动社会形成创造与创新的氛围。在提升官德的方法上,其中有的也存在着严重缺陷,如“孔子主张以周礼为戒。很明显这种自戒在当时不属进取精神之列,而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限制和约束。”

尽管有着难以克服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但《论语》中的官德教育思想经后世学者演绎发挥后,其内容成为我国封建社会考察官员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其方法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用以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身思想境界的重要借鉴。可以说,《论语》中的官德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为规范统治阶级行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保护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还认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尽管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经和孔子生活的时代大不相同,但儒家思想在中国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论语》中有关官德教育的部分内容已经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

官德教育是一个短时期内不会过时的话题,今天,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也同样面临着官德教育的问题,提升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党面临着复杂和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提升领导干部的道德修是应对“四大考验”、践行党的宗旨的重要基础。

《论语》中的官德教育的合理内容和有益方法也有值得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干部吸收借鉴之处。当然,吸收和借鉴《论语》中的官德教育思想应当坚持一定的立场、原则和方法,就像习近平在视察孔子研究院时所强调的,“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2] 刘泽华,葛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修订本)[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 阎韬.孔子与儒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 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儒家思想在我国作为统治思想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而不管其具体表现形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论语》一直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源泉。并且孔子“搞的是政治伦理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官僚”,考察《论语》中的官德教育思想,可以使我们从中“管窥”整个封建社会的官德教育。

一、《论语》中官德教育的内容

通观《论语》全书,可以发现孔子对官员应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论述非常多,例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因而也有人将孔子的政治原则称之为伦理政治。具体说来,《论语》中官德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贵贱有序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周王室日渐衰微,“旧的伦常关系、等级关系破坏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孔子作为一名没落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自然十分反对这种“天下无道”的现象,主张维护周礼,做到贱贵有序。

他的这一思想在《论语》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记载。如“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季氏身为大夫却用天子才可享用的乐舞的行列,孔子对此表达出强烈的不满之情。此外,孔子对季氏到泰山祭祀、鲁国国君僭用礼、鲁国三家大夫演奏天子之歌等“无道”行为都表示强烈的愤慨甚至蔑视。

(二)忠恕守礼

在《论语》中,孔子对忠恕有着很高的定位,并且认为是其一以贯之的思想,曾子就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在《论语》里,“忠”相当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即真心诚意地为别人着想和做有利于别人的事。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把“与人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并且认为“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即认为待人要诚心实意,即使是到了落后的夷狄之国也不能放弃这一原则。

可以通过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可以看出“恕”的含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孔子对忠恕有很高的价值定位,表明孔子希望他的学生在施展政治抱负时能牢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礼”在《论语》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份量,如“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礼贯穿人的生死,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并认为“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才能使百姓有羞耻心并且归顺。

(三)勤政爱民 孔子作为一个具有人本主义思想的思想家,对官员进行道德教化十分强调勤政爱民。他的这一思想在《论语》中有多处显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即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言而有信,节约用度,关爱百姓,不在农忙时节役使百姓。他还认为:“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卫灵公》),就是说:侍奉君主,应该敬慎地对待自己的职责,而把俸禄放到后面。子路问孔子执政之道,孔子说“先之,劳之。”并且还加了一条“无倦。”(《子路》)意思就是自己要先于百姓行动,然后再劳动百姓,再加上一条就是永远不要倦怠。

(四)坚守孝道

遵守孝悌之义是孔子施行道德教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认为坚守孝道是官员施行德政的一项基本道德要求。曾子以继承和传播孔子有关孝道的思想闻名,在《论语》中,曾子就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也就是恭敬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静穆地追记历代祖先,百姓的道德就会趋向敦厚。

孔子把守孝悌之义看作士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施行仁道的基础。当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把“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子路》)定义为次一等的士。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孔子对原壤的评价是“幼而不孙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宪问》)即幼时不谦逊敬长,长大了又无可称述,老了还不快死,这真是个祸害。通观全书,可以发现这是孔子罕见地使用如此严厉的措辞来评价一个人。

在全书中,孔子对“孝”有着不同的阐释,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无违”即不违背礼的规定,“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以上三处皆出自《为政》)通过以上记录,可以总结出孔子对孝的定义,即对长辈要遵守礼数,保持尊敬,态度要和悦,并且多年不改变父亲传下来的正道。

(五)重用贤才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泰伯》)意思就是舜有五位能臣,天下太平,周武王说:“我有治国人才十名”,孔子说:“人才难得,不是这样吗?尧帝舜帝以下,武王时的人才最盛,其中还有一名是妇女,男子只有九个罢了。”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对人才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有着明确的认识。

当鲁哀公问及如何使人民服从时,孔子回答:“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即应当选用正直的人,让他们位居邪曲之人的上位,百姓就会服从,否则百姓不会服从。仲弓做季氏的家臣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

选拔贤才的标准十分重要,为此,孔子也有专门的论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宪问》)即孔子把不预先揣度别人在欺诈,不凭空猜测别人不诚实,却又能及早发觉欺诈与不诚实。可以看出,孔子对“贤”的定义不仅有品行操守方面,还有智慧与能力方面的规定。

二、《论语》中官德教育的方法

在《论语》中,官德教育的方法是非常广泛的,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些方法流传久远,至今仍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广泛沿用。

(一)谈话法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其突出贡献之一就是打破了贵族阶层“学在官府”的垄断与独占,使教育能够面向平民,真正做到“有教无类”,让平民也能够享有和接受知识。孔子授徒讲学的生涯,也是他志愿通过讲学扩大自己学说的影响,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学术抱负的过程。孔子希望通过培养一批政治精英分子,使自己的学说能够发扬光大,为改变社会现状提供一剂良药。

《论语》作为一部语录体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作为古代传统的一种教育实践形式,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谈话法是运用的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孔子传授自己的思想,培养未来能利用自己思想改造社会的高素质官员主要通过问答形式来实现。因而,对话式的方法是孔子官德教育的最鲜明特色。

由于孔子与学生之间构建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师生之间的对话可以说是有疑必问,有问必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师生的对话有时显得轻松愉快,如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公冶长》)有时则言辞激烈,甚至带有“火药味”,如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先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 ……”(《子路》)这种对话式德育方法使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往往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比如当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孔子回答道:“绘事后素。”当子夏进一步追问道:“礼后乎?”孔子感叹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二)启发式教育法

孔子之所以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就是因为他深谙教育规律。孔子坚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原则,在对话中注重启发学生的心智,孔子认为如果一个学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孔子非常赏识像子贡这样能够“告诸往而知来者”的学生,在《论语・公冶长》中有一段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往往还以启发的效果来比较学生“孰愈”;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论语》中的启发式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的深度互动,其优点就是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三)因材施教的方法

孔子对于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和品行都了如指掌,这是他能做到因材施教的前提。《论语》中有两段对学生特点的记录:“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先进》)孔子的因材施教主要表现为针对同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特点不同而答案迥异,比如对“闻斯行诸?”这样的问题,当子路问时,孔子回答道:“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当冉有问时,孔子回答道“闻斯行之!”公西华对孔子的回答感到疑惑不解,孔子解释道:“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对于众弟子问仁、问政、问礼、问孝等均因个体差异而给予不同回答。这些典型地反映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四)注重身教的方法

孔子深知自身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非常注重身教。诚如其所云:“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在教学实践中,孔子不但要求学生做到仁、义、礼、智、信,而且自身还带头践行。比如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乡党》)这是孔子带头践行“仁”德。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斯滥矣”(《卫灵公》)。这是孔子带头践行他所要求的“君子忧道不忧贫、有杀身以成仁”主张。“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乡党》)这是孔子带头践行“礼”。因此,孔子不仅是一个伟大的道德教育家,而且也是一位自律的道德实践者。同时,孔子自身的人格魅力也发挥着重要的身教作用,其身上所具有的淡泊名利、勤奋好学、学而不厌的高贵品格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敬业精神,必然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榜样和示范作用,是教育学生最好的教材。

当然,在《论语》中关于提升官德的具体方法还有很多,除了上文详细论述过的方法之外,还有可以值得借鉴的方法,并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还会发现孔子官德教育方法的新闪光点。

三、正确认识《论语》中的官德教育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社会意识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论语》就是对春秋时期特定社会存在的反映,它作为一部记载着两千多年前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言论的语录,自然有其巨大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这种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突出地表现为孔子主张维护周礼,倡导建立贱贵有序的等级秩序。

他的这一局限性在其官德教育中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例如在官德教育方面,强调贱贵有序,反对僭越,这就把与生俱来的身份等级制度固化了,否认了人与人之间人格上的平等地位。在坚守孝道方面,主张“三年无改于父道”(《学而》),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变革,更否定了革命,难以推动社会形成创造与创新的氛围。在提升官德的方法上,其中有的也存在着严重缺陷,如“孔子主张以周礼为戒。很明显这种自戒在当时不属进取精神之列,而是对人的主体性的限制和约束。”

尽管有着难以克服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但《论语》中的官德教育思想经后世学者演绎发挥后,其内容成为我国封建社会考察官员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其方法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用以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身思想境界的重要借鉴。可以说,《论语》中的官德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为规范统治阶级行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保护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还认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尽管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经和孔子生活的时代大不相同,但儒家思想在中国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论语》中有关官德教育的部分内容已经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

官德教育是一个短时期内不会过时的话题,今天,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也同样面临着官德教育的问题,提升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党面临着复杂和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提升领导干部的道德修是应对“四大考验”、践行党的宗旨的重要基础。

《论语》中的官德教育的合理内容和有益方法也有值得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干部吸收借鉴之处。当然,吸收和借鉴《论语》中的官德教育思想应当坚持一定的立场、原则和方法,就像习近平在视察孔子研究院时所强调的,“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热点推荐

上一篇:刍议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陷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