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王力古汉语字典·序》解释的“联绵字”

《王力古汉语字典·序》解释的“联绵字”

小编:

摘 要:《王力古汉语字典・序》把“注明联绵字”作为该字典的重要特点作了介绍,但其中所举的“联绵字”例词都是合成词,并且释义与议论多欠允当,这说明现代联绵字理论在实践中行不通。

关键词:《王力古汉语字典》 联绵字 猜测义 合成词 基础义

第五是注明联绵字。这对读者了解词义很有帮助。联绵字实际上是一个双音词,其组成部分不能拆开来讲。例如“辟易”一词,它是叠韵联绵字(古音锡部),表示惊退的样子,其词义与“开辟”的“辟”、“更易”的“易”无关。《史记・项羽本纪》:“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正义》云:“言人马俱惊,开张易旧处,乃至数里。”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又如“壹①”一词,它是双声联绵字(同属影母),表示郁闷的样子,其词义与“专壹”的“壹”无关。所以字又作“抑”,甚至倒过来作“抑”“邑”“悒”“伊”“纡”。新《辞源》于“壹”条注云:“壹,闭塞;,积滞。”这种解释是错误的。由此,必须将有些双音字看作是联绵字才便于理解。例如“妥帖”是双声联绵字(同属透母),其词义与“碑帖”的“帖”无关,所以又写作“妥贴”。又如“趋”是双声联绵字(同属清母),是巧佞的意思,其词义与“细”的“”,“步趋”的“趋”都没有关系。由此看来,注明联绵字,是有助于正确理解词义的。

上引《字典序》反映了王力先生晚年的联绵字观念,即继续用“联绵字”指双音单纯词。但是,上引文中所举的四个“联绵字”例词却都是合成词。其中“辟易”,已经考见是个联合式合成词,并证明其释义不确(沈怀兴,2009a)。下面考察《字典序》中其余三个“联绵字”例词。

其实,“壹”是个合成词。壹,聚也。《礼记・玉藻》:“壹食之人。”郑玄注:“壹,犹聚也。”《玉篇・壹部》:“壹,聚也。”,忧愁。《楚辞・九叹・忧苦》:“志纡其难释。”王逸注:“,愁也。”《正字通・鬯部》:“,愁思也。”然则“壹”即聚忧思或忧思积聚的意思,浑言之即忧愁、忧思的意思。《文选・贾谊〈吊屈原文〉》:“国其莫我知兮,独壹其谁语?”吕延济注:“‘国’谓君也。言君既不知我心,独聚忧思,谁与语事者也?壹,谓聚忧也。”又,萧统《文选序》:“耿介之意既伤,壹之怀靡诉。”吕向注:“壹,忧思也。”此二例,吕延济注“壹”字字落实,吕向注“壹”乃浑言之。然则“壹”是个动宾式合成词,不是“联绵字―双音单纯词”。所以,《字典序》对“壹”的解释欠允当,原因在于偏执于现代联绵字观念。至于“壹”双声叠韵的特点,也跟“壹”是否是单纯词无关③。

综上所述,“妥”“/帖”二字均与“妥/妥帖”义通,“妥/妥帖”的“妥当,合适;安定”义是同义单音词“妥”“/帖”组合的自然反映,“妥/妥帖”是同义单音词“妥”“/帖”连用构成的合成词,不是“联绵字―双音单纯词”。

趋,是偏正式合成词。《字典序》:“又如‘趋’是双声联绵字(同属清母),是巧佞的意思,其词义与细的‘’、步趋的‘趋’都没有关系。”字典正文第211页释曰:“〔趋〕双声联绵字。巧佞。见《集韵》。《史记・日者列传》:‘卑疵而前,趋而言。’”其实,只要稍加考察,就会发现《字典序》及其正文对“趋”的解释说不通。第一,《字典》释“趋”而依《集韵》,然而《集韵》是释“”为“巧佞”,而不是释“趋”为“巧佞”。第二,《集韵》释“”为“巧佞”,而举《史记》“趋而言”的“”为例,是不对的(详后)。并且,逐一考察《四库全书》中“”字的所有用例,并没有发现唐代以前的文献中有“”字可作“巧佞”讲的用例,甚至汉语史上根本没有“”作“巧佞”讲的用例④。这样说来,解释“趋”一词,《集韵》只错了一层,《字典序》却错了两层。

“”字本义为“细”,古与“”字通用。《说文・女部》:“,兑细也。”段注:“兑,各本作‘锐’……《汉书》曰:‘古之治天下,至至悉也。’‘’与‘’音义皆同,古通用。”趋,《说文・走部》:“趋,走也。”就是快走。然则“趋”就是“小步快走(以表谦恭)”义。这样说来,“趋”是偏正式合成词。

不过,“小步快走(以表谦恭)”只是“趋”的基础义。在具体语境中,由于换喻的应用,又在其基础义的基础上产生了换喻义。前人的解释中有的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如唐司马贞《索隐》释为“犹足恭也”,旧《辞海》释为“谦恭过甚之貌”,新《辞海》释为“过分谦恭”,《大辞典》(台北:三民书局,1985)释为“过分谦恭的样子”。浑言之,这四家的解释均较贴近“趋而言”之“趋”的实际含义。它们都较好地体现了“趋”的“小步快走(以表谦恭)”这一基础义因换喻而产生的形容词含义,基本符合“卑疵而前,趋而言”的语境。不过,也有的语文辞书没有接受司马贞的说解,致使其解释还处在猜谜状态。如“趋”,新《辞源》释为“巧佞”,《汉语大词典》释为“巧佞谄媚”,《字典》序文及正文沿袭新《辞源》释为“巧佞”。这三家对“趋”的解释与其基础义相差太远,明显多了一层主观臆测的色彩,因而不够贴切。由此说来,远离词的基础义的解释,只是给出了猜测义,往往似是而非,不合作者意旨。这一点,结合“趋”所处的上下文,会看得更清楚一些。

《史记・日者列传》中说,中大夫宋忠和博士贾谊二人同车来到卜肆,亲聆日者司马季主“语数千言,莫不顺理”,不觉肃然起敬,曰:“吾望先生之状,听先生之辞,小子窃观于世,未尝见也。今何居之卑,何行之污?”宋、贾二人这话是说,司马季主作为举世无匹的贤者当居尊官而享厚禄。于是司马季主先申贤者之义,而后曰:“今公所谓贤者,皆可为羞矣。卑疵而前,趋而言。”其中“趋”,司马贞《索隐》曰:“音。(趋)犹足恭也。”“足恭”指过分谦恭,由“趋”的基础义“小步快走(以表谦恭)”换喻而来。司马季主这话是说:现在您所说的贤者,都很可羞啊。(他们)卑躬屈节地向前迎合(主子),过分谦恭地(向主子)进言。如果按照新《辞源》和《字典》序文及正文的观点,把“趋”解释为“巧佞”,显然语义过重,与语境不合。中大夫宋忠和博士贾谊二人以司马季主为举世无匹的贤者,但不解其为何“居之卑”“行之污”(即地位低,职业不体面);此情此景,司马季主不管怎样清高孤傲,会面对身居高位者直斥身居高位的“贤者”巧佞吗?果真直斥“贤者”巧佞,便直接违背了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其品位低下,常人不齿,也就不是令人敬仰的司马季主了。所以这里的“趋”只能是由其基础义“小步快走(以表谦恭)”换喻而来的“过分谦恭”义。《字典》序文及正文则错释为“联绵字”。不错,错释有本。但是,所本只错了一层,订正起来也容易。而今又被披上了现代联绵字理论的“法衣”,原有的错误被掩盖,一般人要想识别、订正也不容易了。《字典序》作者的初衷是注明“联绵字”,帮助读者正确了解词义,最终却事与愿违。

上述考察结果表明,《字典序》所举“联绵字”例词全部是合成词,一个单纯词也没有。它们被硬判为“联绵字”之后,释义偏离了其基础义,以至于解释、议论多欠允当。

至此,读者可以回过头来看看《字典序》开头处所云:“注明联绵字。这对读者了解词义很有帮助。”结尾时又说:“由此看来,联绵字的注明,是有助于词义的正确了解的。”而上面的考察结果表明,事实恰恰相反:由于拘泥于现代联绵字观念,解释“联绵字”只是主观认定,最终却事与愿违。由此说来,如果不从现代联绵字观念中解放出来,不抓住“联绵字”的基础义,那么字典词典就无法准确解释“联绵字”,也就更不用说帮助读者正确了解词义了⑤。

①“”字简化为“郁”之后讨论起来不便,暂且用繁体字。

②详见沈怀兴2009b;2015a.

④《新唐书・魏徵传》:“徵尝荐杜正伦、侯君集才任宰相,及

正伦以罪黜,君集坐逆诛,人遂指为阿党。”例中“”字,《汉语大字典》释为“巧佞”,是错误的。此“人”实指小人,其“”即“小”义,由本义“细”而来,十分自然。

⑤ 沈怀兴(2015b)对此类现象的考察讨论较多,本文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李运富.是误解不是“挪用”――兼谈古今联绵字观念上的差异

[J].中国语文,1991,(5).

[3]沈怀兴.现代联绵字观念的来历[J].中国语研究(日本),

2007,(49).

[4]沈怀兴.王力先生联绵字观念的变化及其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版),2009,(4).

[5]沈怀兴.从王筠“长言”说看现代联绵字理论[J].汉语史学报,

2009,(8).

[6]沈怀兴.古今联绵字观念截然不同的原因[J].汉字文化,2012,

(5).

[7]沈怀兴.联绵字理论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8]沈怀兴.方以智“语”问题辨察[J].语言研究,2015,(5).

[9]沈怀兴.现代联绵字理论负面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15.

[10]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热点推荐

上一篇:《金瓶梅》聊城方言词“楂”试释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