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社会价值视角下的音乐教育改革

社会价值视角下的音乐教育改革

小编:

摘 要:音乐伴随社会发展不断变化,成为社会文化构成的重要元素。目前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轻视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不高,音乐教育资源分布很不均衡,音乐师资水平低,音乐教学设施落后。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倡导先进音乐文化的传播,发挥音乐的社会价值和精神引导作用。要创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完善音乐教育的必要设施。

关键词: 音乐教育;改革;审美能力;音乐师资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表达了我们对生活中的美好感觉,调节人们的生活情趣,反映了人们的精神追求。从历史上看,音乐对人类历史进程曾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音乐对社会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使我们深深认识到,音乐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没有社会实践,音乐就是无源之水;而社会的进步又需要先进音乐的激励,不断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音乐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更多有效的平台,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都在传递音乐信息,成为辅助音乐教育的载体,音乐的社会化属性越来越明显。

一、 音乐伴随社会发展不断变化,成为社会文化构成的重要元素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之所以能够从远古淳朴的发声,发展到今天音乐舞台上绚丽多彩的旋律,是与音乐自身的社会功能,以及人们对音乐美学不断深化的认识分不开的。

我国是音乐产生较早的国家,从夏商周开始,就有关于音乐的记载,当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载歌载舞,与人们劳动活动联系密切。随着奴隶社会的不断衰落,封建制社会的兴起,与其相适应的礼乐制度也逐渐形成,及至秦王朝建立,宫廷的礼乐制度日臻完善。魏晋以来,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局面,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活跃,不断相互融合。到了唐代,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盛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积极吸收外域文化,从而出现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随着历史的发展,城市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反映他们生活的市民音乐蓬勃兴起,成为宋、金、元时期音乐文化的重要标志。封建社会进入明清,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市民阶层不断壮大,音乐文化也从宫廷贵族走向民间,明代的民间小曲娓娓动听,社会影响十分广泛,已经达到“不问男女”,“人人习之”的程度。鸦片战争以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高潮一浪推一浪,充满革命激情的歌曲不断涌现,一些著名的乐曲、歌曲脍炙人口、经久不衰。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西方音乐大量传入我国,特别是西方的古典音乐,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他在教育实践中深刻认识到,高尚音乐对健康的社会风气的引导、对人们道德修养的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也充分肯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对人的影响。他说,教之以乐,以疏其秽而填其浮气。意思是说,学习音乐,可以使人去掉肮脏和浮躁轻率之气。[1]

随着社会的进步,音乐的社会功能表现得越来越明显。音乐以优美的旋律和昂扬的曲调,对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精神产生影响。音乐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战争年代,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它以战斗的号角的形式,鼓舞人们投身于火热的革命斗争。在中国的革命斗争中,严肃音乐激发人们蓬勃的革命斗志,发挥了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塑造了无数崇高的榜样。在和平建设年代,音乐更多地表现为人们娱乐的形式,但严肃音乐依然对人们的理想、精神、道德和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音乐在培养人的高尚情趣、讴歌时代精神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音乐作为重要的文化元素,我们要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把普及音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二、目前我国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古代曾经创造了辉煌的音乐文化。但是,当代我国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

第一,轻视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不高。[2]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由于我国高考以文化课考试为主,学生的学习以文化课为主,在这样的教育体制引导下,音乐教育的环节十分薄弱,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不高。[2]音乐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音乐教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学校普遍存在。在一些地方,如农村或穷乡僻壤,由于师资力量缺乏和条件差,根本无法执行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音乐课时。有些学校音乐课可有可无,勉强维持授课的音乐教师,由于不具备音乐的专业知识,音乐教学质量低下,有些学校的音乐课则有名无实,致使一些学生在青少年时期丧失了接受音乐教育的最好时机。

第二,在不同的区域,音乐教育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社会上有许多音乐教育机构和专业师资,一些家长不惜花费大量财力,培养孩子的音乐才能,每年艺术考试人满为患。而在一些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又缺少音乐师资和基本的音乐教学设施,使学生很难受到音乐教育。

第三,音乐教育很不规范,随意性强。一些学校音乐教育重形式、轻内容,在音乐课的教学中,一些音乐教师只重视给学生讲授器乐或声乐中的技巧,一些学校把音乐教育仅仅作为一种娱乐的形式,而忽视对音乐理论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尤其是音乐审美的教育,并不能真正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我国音乐教育滞后,还表现在师资水平低,音乐教学的设施十分落后。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音乐教育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总的来看,音乐教育落后的面貌基本没有改变。首先是音乐教师少,长期以来,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师非常缺乏,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几乎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而在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中,专职音乐教师多系中、初级职称,高级职称人数少。音乐公共课配备的多是一些中、初级职称的教师,而且这些教师在课程安排上的随意性较大。[3]教学设施不健全和不完善。目前,在我国的很多中小学几乎没有专业的教学乐器,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没有供学生练习所用的基本乐器。音乐教学设施的缺乏极大地影响了音乐教育的正常进行。 三、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提高我国公民的基本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认真总结长期以来音乐教育的经验教训,对音乐教育进行改革,从而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倡导先进音乐文化的传播,发挥音乐的社会价值和精神引导作用,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要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音乐教育是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音乐教育,他们甚至通过立法的形式,强调对国民进行音乐教育,使音乐教育有法可依。在美国,政府对艺术教育(涵盖音乐、视觉艺术、戏剧、舞蹈)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将艺术教育作为“核心学科”之一,并要求艺术学科制定国家教育标准,纳入“国家进步评估”体系之中。同时,美国政府还颁布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作为国家跨世纪音乐教育的最高指南。[4]进入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成为我国教育一个重要目标。因此,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技巧,而是要从精神、心灵及智力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培养,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5]应该看到,音乐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他们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音乐是人类知与行的一种不可替代的方式,是人类多元智力中一种必需和根本的形态,是人类全方位交流传播的重要符号,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音乐教育这种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音乐教育的缺失必然导致人格的发展不健全。同时音乐可以宣泄人的情绪,没有这个通道,人的心理容易出现障碍。我们在强调音乐教育重要性的同时,还需要创造出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人人喜爱、乐于接受音乐教育,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

第二,要彻底改变我国音乐教师水平不高的现状,要创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的环境,不断完善音乐教学设施。要注重培养大批优秀的音乐教师,以满足我国城乡,特别是落后边远地区对音乐教育的需要。要尽快解决音乐教师不专业的问题,要从音乐教师培养、音乐教师职业发展、音乐教育投入等方面进行全面统筹规划。要进一步强化师范类院校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教育结构,为音乐教育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专业人才。要建立和完善音乐教师上岗培训和再教育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要建立音乐教师授课效果的评价机制,使他们具有与其他任课教师同等的职称晋升机会,获得同样的教学地位。要加大政策激励力度,鼓励那些优秀的音乐教师到贫困边远地区任教。要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改善音乐教学设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音乐教育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第三,我们要构建科学的音乐教育教学体系,音乐教材要紧跟时代步伐,要使学生喜闻乐听,增加学习的兴趣。音乐教育要逐步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改变课程设置单一,课程主次不分的状况。要对音乐课程进行整合,围绕音乐教育的核心课程建立复合型、多样性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欣赏音乐、了解音乐,全面提高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音乐教材直接关系着音乐教育的成效,因此要重视音乐教材的不断创新。在编写教材上要突出时代性、民族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要有针对性。同时,为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要在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键盘练习、作品分析等多种教学内容,使音乐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另外,学校选择和更新教材要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学校学生特点的教材。

第四,提高广大学生对音乐社会功能的认识。音乐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社会发展的每个时期都有优秀的音乐产生,并对人们精神世界具有特别的鼓舞力量,正如贝多芬所言:“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改进音乐教学方法,重视音乐实践,才能激发广大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音乐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音乐教育必须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音乐来源于社会生活,只有音乐教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学生才更喜爱音乐。优秀的音乐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才能体现优秀文化。音乐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探索音乐所蕴含的真正意义,进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要改进音乐教学方法,用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把音乐融于现实社会中,如采用音乐内涵的讲解、提问和情感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还要把音乐教学同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同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使音乐教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

参考文献:

[2]张玉君.加快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之我见[J].江西教育,2011,(1).

[3]许晖.广州地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2,(1).

[4]张葳.浅析美国音乐教育改革[J].大舞台,2009,(6).

[5]何D.浅谈对美国音乐教育的观察与思考[J].音乐天地,2009,(8).

热点推荐

上一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中的青年责任与担当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