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先秦时期地方监察机构的设立和演变

先秦时期地方监察机构的设立和演变

小编:贺宝童

早在西周,自上而下的监察已成雏型,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天子巡狩二是诸侯国君亲自省视或派员巡行;三是向地方派遣监察使臣。

周武王灭商后,因商的残余势力还较强大,武王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的旧都,以安抚商的遗民;二是派自己的三个兄弟在其各自的封地就近监视武庚,史书称为三监。此举有代天子监察的性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引起三监不满,武庚乘隙勾结三监叛周。周公举兵东征,平定了叛乱。总结经验教训,周天子采取了分封诸侯国的办法,对地方实行分区管理,历经数百年不变。由此可见,西周的国家体制其实是各诸侯国家组成的联盟,天子是盟主,各诸侯在各自的封国内有一定的权威。在这种体制下,天子为了维持其盟主的地位和国家的统一,建立了巡狩制度。《孟子》引晏婴的话说: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另据《周礼 王制》记述,天子每五年要出巡一次。天子巡狩的主要目的是对诸侯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违背制度、荒芜政事、图谋不轨者予以处罚。诸侯国君省视是在其管理的邦畿内进行,主要是监察下属官吏的行为和吏政。

向地方派遣监国使臣,是周朝针对诸侯国离心倾向而采取的另一项非常措施。这些监国使臣,不是王族子弟的诸侯,一般地位比较低,这有利于中央王朝的调遣和控制。这种初创的御使监国制度,在当时对地方诸侯起到了较好的监督作用。

到东周时期,周天子失去了盟主的地位,无权到各国去巡狩,但这一制度仍得以承袭,即各诸侯国的国君、相国及郡守,都要定期到所属之地巡察,当时称为巡行或行县。

战国时期地方监察制度发生了演变,其主要表现是专职监察官御史的产生。

御史一职最早是指在各诸侯国中掌文书薄记的人员,有如秘书官。御史因常侍于国君左右,很容易成为国君的耳目。国君为了控制所辖之地,常派他们到各地去监督各级官吏。久之,御史逐渐演变成监察官。《商君书 禁史篇》说: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欲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监者,即指国君派往各地监督官吏的监御使。

战国时期,国君对地方的巡行及派御史到各地监察还是两种平行的制度。对地方的监察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还未设置专们的机构和人员。

热点推荐

上一篇:沿海地区填海造地的现状和分析与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