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简析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简析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小编:

一、亚里士多德学术简介

公元前384 年, 亚里士多德这位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出生于色雷斯地区的斯塔基拉城, 由于他在物理学、逻辑学、自然哲学、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政治学、修辞学等领域皆有建树, 所以后人尊称他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他在一生中留下许许多多的著作。他的逻辑学著作《工具篇》, 其中包括《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正位篇》《便缪篇》六篇文章, 形而上学著作《形而上学》, 自然哲学方面的著作比较多, 例如《物理学》《论生灭》《论天》《论灵魂》《动物史》《自然小著作》等等, 伦理学著作则有《大伦理学》《政治学》《尤苔谟伦理学》《尼各马科伦理学》等等, 美学著作则主要有《诗学》和《修辞学》, 正因为他著作繁多, 思想丰富, 所以他对近现代哲学的发展影响尤为深远。马克思称他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恩格斯称他为古代的黑格尔, 而柏拉图作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启蒙老师, 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传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 这句名言明确地表明了亚里士多德虽然敬仰柏拉图, 但是与他老师柏拉图却有着不同的哲学立场, 柏拉图一生追求最高的理念, 认为理念才是最真实的存在, 人类感官所经验到的事物不过是分有了与它们相对应的理念,都是不真实的存在,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他轻视感觉经验, 不注重研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 于是在柏拉图去世之后, 离开了雅典学园, 力图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并且于亚索斯建立了新的哲学学园。

二、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其物理学之上的, 形而上学 的希腊文原意就是在物理学之后, 要了解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首先要理解他的物理学, 他的物理学即自然哲学, 它研究的是在自然中运动的事物的本原和原因, 而他将自然中的事物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依靠自己本性存在运动的事物, 另一类是依靠外在的力量存在和变化的事物。第一类事物主要是自然中的自然物, 例如,风、雨、水、火、动物、植物等, 这些自然物的生成、生长、繁育都是依靠自身的本性, 但是这并不是说自然物就是自然, 自然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中是对自然物的本性做出的专门指称, 是为了说明自然物运动和变化及其发展的原则的规律, 而在第二类事物主要指人工产品, 它们的产生是按照人类制定的一系列原则进行的, 不能称其有自然本性,而应理解为人工属性, 它们的运动发展都是机械的, 没有内在的动力, 而外在的动力来自于人类的创造。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的自然哲学中, 一些哲学家将事物运动的本原看做是一个, 例如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 阿纳克西美德认为无定是万物的本原, 阿那克西美尼则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气, 毕达哥拉斯则认为和谐的数是万物的本原。除了这个观点, 还有一些哲学家将万物的本原看做是无限多,元素论的代表人物,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无限多的种子是外物的本原, 而事物形成的动力在于外在的心灵, 同样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而事物都根据必然性生成, 原子无序的排列只是偶然的。但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事物运动的三本原是形式、质料、缺乏。形式则表示事物在运动中的状态, 质料作为事物成为其自身的载体, 在事物运动的过程中保持不变, 缺乏同样也作为事物形式的一种, 即事物潜在的状态, 也就是事物应该存在的, 但是尚没有形成的形式,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认为缺乏决定着事物运动的方向, 因事物总是朝着他所要形成的形式前进, 缺乏显然作为了一种目的指引着事物运动, 而事物将缺乏实现后, 就完成一种运动的过程, 但也并不是说事物就不再缺乏, 而是在一种形式下, 事物完成了这样一种运动, 实现了自己的一种形式,在新的情况下将会出现新的缺乏, 因此事物将朝着新的缺乏以实现新的潜在的形式前进, 这样事物就一直处于追求缺乏, 在运动之中了。通过对缺乏的理解, 我们不难看出亚里士多德将事物的运动看做是事物有潜在转向现实性,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潜在是在这里相当于上文所提到的缺乏, 即事物应当具有, 但是现在还没有具有的形式状态, 而现实性则是事物完成运动过程, 实现了潜在的形式状态,我们不难看出, 在亚里士多德的三本原说中, 缺乏尤其重要, 缺乏作为事物潜在的形式, 决定了事物运动的方向, 是激发事物朝着一方运动潜能的本原, 并且更深一层讲, 事物运动的目的就是他本身所具有的, 因为其潜在的形式就在它本身。其次,我们可以理解到, 即便是实现了缺乏, 即成为现实化, 但是仍会出现新的缺乏, 所以这种现实化对事物来说是短暂的, 换一种说法也就是说事物处在无限的运动之中, 永远在为实现潜在的形式而运动着, 所以这种现实化也是相对的, 相对于旧的潜在的形式是现实化, 但对于新的潜在的形式则又是未实现的, 一方面, 与质料相比, 缺乏又是一种形式, 质量作为事物的载体, 我们可以认为他是不变的, 至少在运动的全部过程中能够保持不变, 相反, 形式却是相对的, 变化的。与事物的三本原质料、形式、缺乏相对应, 也就是从另一种角度考虑, 事物的本质是现实和潜在, 这种观点以人们对事物的经验观察为基础,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无论是动植物从出生到死亡, 发芽到落地, 还是人类从年轻到衰老的身体成长, 从肥胖到苗条的减肥, 从幼稚到成熟的心里成长, 这些变化运动都是自然运动, 这些运动都是由潜在到现实的活动。也正如亚里士多德自己所说的那样The significance of realityand potential can be seen in special cases, thedefinition of don t need to ask for everything, aslong as grasp the similarities of them is enough.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现实和潜在的意义就在于在特殊的情况下, 我们对于事物定义的认识不需要求诸于每一个事物, 而只要把握所有事物的相似之处就可以了。

事物既然处在运动之中, 就必然要涉及事物运动的原因, 在古希腊哲学之中, 事物的运动的原因几乎都是外在与事物本身的, 例如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他认为事物生成的原因是爱 和恨,由于爱, 四根相互结合而形成事物, 由于恨,事物相互分离, 从而使得事物分解, 再如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 他认为在种子这种元素之外, 还存在着能动性的心灵, 心灵是在事物之外对事物起作用的一种独立的精神理念, 而在德谟克利的原子论中, 则出现了自然哲学动因说的转变, 德谟克利不在诉诸于除原子与虚空之外的事物来解释运动, 而认为事物的运动, 包括生成与消失都是由于原子在虚空中相互碰撞与分离而形成的, 原子的相互碰撞促使事物的形成, 原子的相互分离则导致事物的消失, 但是这种对原子的抽象性仍不利于我们对运动的原因的理解, 于是, 亚里士多德将事物运动的原因归结为四点, 一是质料因, 质料因保证了事物在无限的运动中始终保持着存在, 二是形式因, 事物之所以会以某一种特定的形式进行运动, 是因为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形式决定的, 三是动力因, 事物为什么会一直运动呢, 这必然有一个推动者, 也就是推动力, 更准确的说就是动力, 四是目的因, 事物之所以运动, 一定是为了实现什么, 而事物运动的方向也必然指向着事物要实现的目的, 而自然本身是不会做无目的的活动的, 而这种目的我们且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事先预定好的, 就如人类所预先计划好的目的那样, 人类进行活动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 而自然本身所要实现的目的则不是如此, 自然运动的目的是一种自然倾向, 并非为了实现目的而去运动, 这就是目的因, 也就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 不要陷入所谓的功利主义的陷阱里,通过上述文章, 我们不难发现, 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一般是一致的, 所以亚里士多德一般直接概括为形式因、质料因, 但是这并不是说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完全一样, 尤其是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们都忽视了目的因, 他们只关注动力因, 所以亚里士多德将目的因看作是自己独创性的发现, 值得我们关注。而在运动中, 除了性质的变化、数量的变化还有位置的变化, 这里我们着重讲位置的变化, 即位移, 而移动又分为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 在运动的连续性问题上, 亚里士多德坚持认为直线运动是非连续的, 只有圆周运动是连续的, 因为如果直线运动是连续的, 那么宇宙的体积将无限的扩大, 根据体积变得无限大的不可能性(在亚里士多德时期认为宇宙是有限的, 这也是一个时代的局限性), 所以他否定了直线运动的连续无限性, 而圆周运动是连续的, 它在有限的空间做连续的运动, 从起点回到终点, 他认为连续的圆周运动相对于直线运动来说更加完善, 由此他划分了天界和地界, 地界之所以是地界, 是由于地界上的事物在有限的非连续性的直线运动, 而天界的天体做的却是连续的圆周运动, 它们更加完善,而圆周运动虽然会一直运动下去, 但是他在最初也必然存在一种静止的状态, 这就需要一个永恒的推动者来推动天体运动, 而这个推动者本身不运动,或者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静止和运动来理解他的状态, 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 他作为第一推动者,使得天体做圆周运动, 而这第一推动者就是神, 也就是形而上学的的最高原则。

三、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上文我们谈到形而上学的希腊文原意是在物理学之后, 然而这里的在物理学之后的意思, 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认为, 这里的在物理学之后只是说时间上亚里士多德讲述的先后, 不过是代表了一种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并无实在意义, 另一种看法则是形而上学是超越物理学, 在物理学之上的, 即超越自然哲学, 超越经验领域从而达到超验领域的思辨哲学, 即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第一哲学 和神学 的这样一种学科。

在真正进入他的形而上学之前,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他对以前哲学的批判, 尤其是对他的老师柏拉图的批判。通过读哲学史我们也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哲学家们致力于寻求世界的本原和原因, 有一部分哲学家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可经验的元素, 或者是单一的或者是无限多的, 还有一些哲学家则认为世界的本原可感世界之外的东西,感性无法理解的东西, 显然柏拉图属于后者, 在原因方面, 大多数哲学家都是在可感世界之外寻求原因, 或者是主次颠倒, 把次一级的原因当做是首要的原因, 又或者是以偏概全, 把部分原因看作是全部的原因, 显然柏拉图属于第一种派别。这里, 我们着重探讨一下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思想的看法,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 在可感事物与无形的本原(在柏拉图那里即理念) 之间的关系上, 二者是一致的, 他们都认为无形的本原统摄可感事物, 也就是可感事物服从于无形的本原。那么,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分歧到底在哪呢? 从上文我们不难看出, 亚里士多德认为无论是形式因还是质料因, 都是内在于事物的, 而柏拉图却认为理念形式是外在于可感事物的, 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 亚里士多德尤其不赞同柏拉图的分离学说, 原因主要有两种, 一是亚里士多德认为设定外在于可感事物的理念形式完全是无用的设定, 因为我们之所以要设定理念形式, 不过是想用理念来解释可感事物, 例如我们想认识张三, 那我们就需要设定人这个理念, 我们要认识叫旺财 的一条小狗, 那我们就要设定狗 这个理念, 我们要认识红花 这个事物, 我们就要设定红 这个颜色和花 这种理念, 这样一来, 我们要认识的对象又扩大了一倍乃至两三倍的范围, 而且还没有达到解释我们要认识的最初的那些可感事物的目的。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事物之外再重新设定一个理念形式毫无作用, 也无必要。并且, 换个思维考虑, 即便是理念是可感事物的本质, 但是由于理念是完善的, 不动的, 那么又如何解释运动的可感事物呢,并且理念与可感事物相分离, 是什么连接了理念和可感事物, 外在于可感事物之外的理念又怎么样才能解释可感事物的性质呢? 同样的, 我们又怎么解释可感事物是依靠外在于自身但是独立存在的理念而存在的呢? 这样一来, 我们不难发现, 柏拉图的理念论与可感世界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至少柏拉图并没有解释这一问题。其次, 如果我们要认识这两种事物的之间的关系, 即理念与可感事物之间的关系, 由于两者相分离, 所以这就可能会出现第三者, 又由于第三者与理念与可感事物之间相分离, 这就有可能导致第四者 第五者 的出现, 以此类推, 就会陷入无限的恶循环之中,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理念是外在于可感事物而独立存在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 Their ideas asthe prototype, other things are the forms, it is justempty talk, with poetic metaphor. 他们所说的作为可感事物所分有的理念形式不过是一场空谈而已,就像是诗意的比喻罢了。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第一哲学 的对象既不是自然哲学家的自然, 也不是柏拉图的理念, 而是being, 即是者, 他认为其他哲学只研究了是者 的部分或者只是它的属性, 而只有第一哲学 才研究了是者 自身。而要研究是者, 我们首先要理解它的逻辑形式, 那么是 具有哪些逻辑功能呢,一般来说, 我们认为有三种逻辑功能, 一是它是判断的联结词, 只有联结词的存在, 判断才能成为判断, 不然主词与谓词之间没有系词连接, 始终就是两个独立的词。二是使定义与被定义的概念相互替换, 这也很好理解, 如果我们不对事物下定义, 而只是说, 这台电脑是银色的, 这台电脑 和银色的 不可以互换, 但是如果我们给一个事物下定义, 我们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这里的主词人, 就可以与谓词有理想的动物 相替换。三是在希腊文中, 是 可以指代主词本身。而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思想则是是者 的实体意义,在《范畴篇》与《形而上学》中有不同的意义表示, 在《范畴篇》中, 亚里士多德为实体限定了四条判定的标准, 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最初实体学说, 正如亚里士多德自己所说的那样某些东西,我们说它们是, 是因为它们是实体, 另一些东西则因为它们是实体的属性, 还有一些东西则是因为它们是趋于实体的过程、实体的毁灭、缺乏、性质,或者是实体的产生, 生成, 或者是实体的相关者,或者是所有这些东西以及实体自身的否定, 正是因为这个道理, 我们可以知道, 使是非者也是什么都不是的东西。 分开来理解就是, 首先, 实体不指主体的属性, 它指代的是主体自身; 第二, 所有的实体指单一的个体; 第三, 没有什么是与实体相独立的; 第四, 实体虽然始终保持单一, 但只是数目上保持单一, 在性质上却是不一, 在性质上可以有对立面, 但并不是说实体本身有对立面, 而是实体内部的性质可以有对立面。

而在《形而上学》中, 亚里士多德区分了实体与第一实体 第二实体, 第一实体指代个体事物, 即实体在最真实、最原初和最确切的意义上说, 是既不表述, 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比如我们说张三 这个个别的人, 而第二实体则是指包涵第一实体的种和属, 例如, 张三 这个个别的人被涵盖于人 这个属之中, 而人 又被动物 这个种所涵盖, 这样的话, 我们就称人 和动物 为种和属。而在定义上, 亚里士多德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方法, 即种加属差, 完成以上的区分, 我们就不难理解亚里士多德三类实体的世界等级, 第一类是可生可灭的运动实体, 即可感世界的个体, 第二类是永恒的运动实体, 即天体, 第三类则是超验的的神学研究的神圣实体, 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神, 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宗教学上的上帝。

至此, 我们粗略地完成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探讨, 但是我们仍旧有许多问题没有来得及探讨, 例如第三类实体超验的神学的神, 不过至少我们对《范畴篇》的实体与《形而上学》的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有了大致的区分, 我们不得不承认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奠基式的人物。

热点推荐

上一篇:网络空间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的讨论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