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平均数说课稿一等奖 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大全

平均数说课稿一等奖 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大全

小编:azure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平均数说课稿一等奖 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篇一

“统计和平均数”是国标本第六册的内容。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等等。它既可以反映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平均数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加以教学的。而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明显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概念上加重了份量。因此,设计本课时希望通过具体问题情境的呈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并启发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专用,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对策: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形成求平均数的方法。

①出示男女生人数相同,进行套圈比赛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出比哪个队赢,只要比总个数就可以了。

②出示第二次比赛,人数不同,男生三人每人都套中4个;女生四人,每人都套中3个。让学生交流看哪个队赢,比什么?从图上看,男生每人都比女生多套中1个,男生准一些,所以男生赢了。明确人数不同时,应该比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时讨论为什么比总个数就不公平了。

③出示第三次比赛图,先交流看哪队赢,比什么,明确人数不同比每人套中的个数;接着对比第二次比赛的统计图,发现第二次每人套中的相同一下子就可以比出来,而现在每人套中有多有少,让学生探索有什么办法可以一下子看出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探索并总结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并初步认识平均数。

④完成两道简单的用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练习,巩固求解方法

⑤接下来也会有几盘苹果,你能一下子就移好它吗?有信心吗?

追问:那么现在该怎么办?

探究先合后分的方法。

⑥在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后,让学生口答5组数据的平均数,并探究平均数的范围。

⑦最后安排了几道练习题。

分散难点,逐层深入

——对书本原教材改动的设想

我们每个班中,学生的差异很大,智力、基础、习惯的不同都是都摆在我们眼前,而有效教学肯定需要面对全体学生,我觉得我们要让学生面对一个问题一个台阶,优等生轻松一跃过去了,中等生稍加努力翻过去了,后进生咬咬牙也能爬过去,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都能享受到通过努力后取得成功的喜悦。

所以结合本班学困生比较多的实际情况,我并没有一下子就出示书本所提供的例题,就是两组同学人数也不同,每一个同学套中的个数也不同,有多有少。我个人觉得对于我们很大一部分同学来说,直接在这个例题中比哪个队赢,可能会无从下手,比人数不对、比总个数不对、比男生套中最多的和女生套中最多的也不对。可以说找准应该比较哪个量,既是认识平均数的切入点,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

所以我把这一例题中找合适的比较量分散在三个比赛情境中,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分清在什么情况下该比较哪个量,然后再去认识平均数。

第一次,人数相同,只要比总个数。、

第二次,人数不同,但男生每人都套中4个,女生每人都套中3个,很明显每个男生都比女生多套中1个,男生赢了。明确当人数不同时,要比每人套中的个数;人数相同时只要比总个数,(当人比每人套中的个数也行)

第三次,出示书本例题,人数不同,应该要找每人套中的个数,(当然这里所说的每人套中的个数在没认识平均数前还不够规范)但目的就是让学生去找一下子就可以比的那个每人套中个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当然,本来是希望通过第一第二次比赛的探索,让学生在第三次比赛中顺利找准比较量,但在实际过程中,那个学生还是去找了总个数去比输赢,这说明教学设计或者教学实施还有很多不合理不有效的地方,希望大家能提出来探讨。

平均数说课稿一等奖 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篇二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平均数.

1.(出示幻灯片)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某班第一小组一次测验的成绩如下:

  869110072938990857595

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动笔计算,并找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讲完引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求平均数方法,这样做使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认识 。

2.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 。

那么 ①

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 读作“x拨” 。

这是在初中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带有省略号的用字母表示的n个数相加的一般写法 。学生对此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太习惯,要向学生强调,采用这种写法是简化表示,是为了使问题的讨论具有一般性 。教师应通过对公式的剖析,使学生正确理解公式,并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义 。

3.平均数计算公式①的应用

例1  一个地区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

-6,-5,-7,-6,-4,-5,-7,-8,-7

求它们的平均气温 。

让学生动手计算,以巩固平均数计算公式(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应强调:①解题格式 。②在统计学里处理的数据包括负数 。③在本章中,如无特殊说明,平均数计算结果保留的位数与原数据相同 。

例2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210208200205202218206214215207195207218192202216185227187215

计算它们的平均质量 。(用投影仪打出)

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计算,然后一起对答案 。由于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 。正好为下面提出简化计算公式作好铺垫 。

教师提出问题:像例2这样,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因而容易出错,有没有较为简便的算法呢?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都接近于哪一个数?启发学生讨论,寻找简便算法 。

学生回答:数据都在200左右波动,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200,转而计算一组数值较小的新数据的平均数,至此让学生再一次两人一组用简便方法计算例2,并与前面计算的结果相比较是否一样 。

讲完例2后,教师指出几点:常数a的取法不是惟一的; 读作“x——撇——拨”;;简化计算的结果与前面毛算的结果相同 。

通过学生的动手计算,若产生困难或错误,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公式②的推导更容易接受 。

3.推导公式②

一般地,当一组数据 的各个数值较大时,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的常数a,得到

那么  ,

因此,

即 ②

为了加深学生对公式②的认识,再让学生指出例2的 、 、 各是什么?(学生回答)

课堂练习:

教材p148中~p149中1,2,3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1.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打交道的学问,应用十分广泛 。本章将要的是统计学的初步知识 。

2.求n个数据的平均数的公式① 。

3.平均数的简化计算公式② 。这个公式很重要,要学会运用 。

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到了示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 。当数据比较小时,可用公式①直接计算 。当数据比较大,而且都在某一个数左右波动时,可选用公式②进行计算 。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3中1、2、3、4 。

九、

热点推荐

上一篇:最新代购协议书合法吗 代购协议是什么意思通用

下一篇:最新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方案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