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最新北大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7篇)

最新北大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7篇)

小编:字海

在撰写心得体会时,个人需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具体详细地描述所经历的事物,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北大培训心得体会篇一

北大,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承载着许多人的梦想和希望。作为一名北大的学生,我有幸能够在这里学习、生活,从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在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北大的独特魅力和教育理念,也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于成长和学习的认识和见解。

首先,北大给我的最深刻的感受是其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作为一所享有盛誉的学府,北大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悠久的学术传统,吸引着无数优秀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在北大,学术成就是最受重视的,学生们被鼓励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我曾有幸参与了一个研究项目,在项目中我需要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合作,进行实验和分析,每一步都需要精确而认真。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学术上的挑战和压力,也认识到了学术研究的艰辛。不过,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学术氛围,我逐渐养成了批判思维和追求真理的态度,这对我的学业发展和人生成长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北大培养的不仅是学术能力,更重要的是全面的人格素养。北大一直强调教育的综合性和人文关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在校园里,我常常能看到各类讲座和文化活动,这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各个领域的知识,并拓宽了我的思维和视野。同时,北大也高度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我曾参与一次农村支教的活动,了解到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困境和挑战。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也懂得了如何关心他人和关爱社会。这样的体验让我明白,作为北大的学子,我们应该除了追求自己的学术成就外,还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此外,北大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在北大,我参与了一些创业项目,并有机会与一些企业家和投资者进行交流。这些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职业选择,也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北大提供了许多创新创业的平台和资源,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创新的重要性和创业的困难,也明白了只有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北大的实践教育让我更加理解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也让我更加有信心面对未来的挑战。

最后,北大给我的心得体会就是要保持谦虚和求知的姿态。北大是人才云集的地方,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闪光点和专长。在这里,我有幸结交了许多优秀的同学和老师,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思维和见解。与他们交流和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努力提升的地方。北大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教会了我保持谦虚和开放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我相信,只有保持谦虚和求知的心态,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总之,北大是一个让人怀念和感慨的地方。在这里,我获得了卓越的学术教育和全面的人格培养,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机会。我将永远感激北大带给我的宝贵经历和深刻体验。在北大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我明白了学术氛围的重要性,培养了全面的素养,锻炼了创新实践的能力,同时也保持了谦虚的态度和求知的心态。我相信这些体会和收获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让我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不断超越自己,追求更高的成就和更广阔的发展。

北大培训心得体会篇二

第一段:介绍北大TIP项目以及参加的初衷(200字)。

北大TIP是指北京大学的夏季学期国际学生预备项目,旨在为即将进入北大的国际学生提供全面的学术及文化素养培养。我参加北大TIP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北大的学习环境并提前了解中国的文化,同时也希望通过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的交流,开拓自己的视野。

第二段:学习体验与成长(300字)。

在北大TIP的学习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首先,北大TIP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模式,让我从被动接收转变为积极探索和主动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培养了我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北大TIP的课程设置广泛而全面,涵盖了语言、文化、科学等多个领域,不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望,也提高了我对不同学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此外,北大TIP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每周组织小组活动和讨论,不仅让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学生,还培养了我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第三段:跨文化体验与交流(300字)。

作为一名国际学生,北大TIP的跨文化体验对我来说尤为重要。在TIP项目中,我结识了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我们互相学习、交流、分享彼此的文化,这使我对世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通过与中国学生的接触,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同时也更好地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我认为这种跨文化交流对于我未来的人生和事业发展都将带来巨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使我更加注重与人沟通和合作时的跨文化敏感性。

第四段:个人成长与自我认知(200字)。

通过参加北大TIP,我也对自己的成长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学会了更好地管理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保持身心健康。我也更加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努力培养与之相匹配的技能和素质。尤其是在北大TIP的导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些经验将为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200字)。

回顾北大TIP的学习与体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独特的机会对我的成长和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参加北大TIP让我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突破,还让我拥有了更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理解。通过这个值得铭记的经历,我相信我已经为将来进入北大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为自己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相信,初入北大,我将继续发展自己的才能,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北大培训心得体会篇三

在北大行的十天里,我经历了许多的挑战和收获。时间虽短暂,但回想起来,我仿佛度过了一次难忘的旅程。下面,我将把这次北大行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第一段:认知上的提高。

在北大行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理念,尤其是对于国际市场和全球化的认知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例如,我们在讲座中了解了美国现行的税法政策,拓宽了我对财经知识的了解;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我也更了解了一些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这样的体验让我认识到,旅游不仅可以让我放松身心,也能通过学习拓宽眼界,增长见识。

第二段: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北大行的活动以团队为单位,我们一起分配任务、制定计划、协调合作,最终完成了所有的行程安排。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性格特点,当大家能够密切合作,协作完成一个任务时就能有更大的成就感,这也能让我们更好地从中获得成长和锻炼。

第三段:挑战自我。

在北大行的过程中,有很多的任务需要我们完成,例如协助策划企业公益活动、组织天马行空的毕业墙等。这些任务让我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也挑战了我的思维和组织能力。特别是在为企业策划公益活动时,我们头脑风暴讨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的,虽然成果困难重重,但最终却得以顺利落地。这样的体验让我感受到了挑战和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更让我明白,在面对一些困难时,勇于挑战和创新才能取得胜利。

第四段:沟通协调的重要性。

北大行的活动不仅需要团队合作,也需要不断地和别的团队沟通协调。比如,在实地走访时,我们与被访企业进行沟通策划,与同行的其他团队进行信息交流,这样的沟通让我们更容易发现不足,并在快速协调后迅速调整方案。因此,这样的沟通能力和协调工作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要,它不仅能让我们积累经验,更能够让我们迅速适应变化,掌握管理技能。

第五段:成长与反思。

本次北大行中,我不仅取得了新的经验和成长,更在经历中反思自我,总结提高。我们在过程中时刻铭记反思,就可以产生经验和经验的乘法效应。比如,在过程中,我反思自己的组织能力是否足够、反省自己的沟通技巧是否够好等。这样的反思让我总结、归纳人生哲理,让我不断的完善和提升自身素质,更让我明白了,终身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总之,北大行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天,但是对我而言,却是一次极为宝贵的经验。无论是在认知提高上、团队合作上、挑战自我上,还是沟通协调上,我都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和理解。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反思成长也成为了我最为重要的锻炼方式,它提醒我,要时刻随时学习,完善自身。希望今后也能多次参加这样的公益营,带给自己更多意料之外的成长和体验。

北大培训心得体会篇四

北大,作为中国最顶尖的大学之一,一直以其优秀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术氛围而闻名于世。作为一名北大的学生,我在这里度过了宝贵的四年时光,不仅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还体验到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北大获得的心得体会。

首先,北大的教育资源让我受益匪浅。这里聚集了一流的教师团队,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都有深厚的造诣。在课堂上,他们不仅给予我们专业知识的传授,还积极引导我们思考和质疑。在和教授的交流中,我学到了很多思维的方法和学术的观点。此外,北大还拥有齐全的图书馆和实验设备,这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无限便利。每当我在宽敞明亮的图书馆里借阅资料或在实验室里进行实践,我都能感受到一个富有知识的氛围,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我的学术素养。

其次,北大的学术氛围让我受益匪浅。每天走在校园里,我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气息。学生们各自专注于自己的学业,勤奋努力,互相学习和切磋。在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每逢研讨会和学术论坛,我们都有机会聆听到国内外顶尖学者的报告和讲座。这些学术活动促使我拓宽了眼界,深化了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理解和认识。北大的学术氛围不仅激发了我对知识的追求,也培养了我批判思维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此外,北大的校园生活让我感受到了友爱与关怀。北大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多样性的校园,这里有各种学生组织和社团,可以满足我们的不同兴趣爱好。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我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不仅一起努力学习,还共同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时刻。同时,北大还提供了丰富的课余活动,如文化节、体育比赛等,为我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在这里,我能感受到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他们的支持让我更加自信和坚定。

最后,北大的育人理念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大一直倡导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和人文关怀。在北大的四年里,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不断锤炼了自己的品格和能力。北大的育人理念鼓励我们勇于追求卓越、追求公益、追求真理,这些理念成为了我人生的座右铭和行动准则。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时刻怀念北大的教诲,不忘初心,坚定前行。

北大是我的精神家园,我在这里收获了知识、友谊和成长。我会铭记北大的教诲,将其不断融入自己的人生和事业中,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感谢北大给予我如此宝贵的机会和经历,我将永远自豪地说:“我是北大人!”

北大培训心得体会篇五

李教授以大量的案例,娓娓道来,条分缕析,从多层次、多角度阐述情商在一个人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联系教师实际教学,具体指导我们教师如何学会与学生沟通交往,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具体的感受有下面三个方面:

一、要想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教师需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具体说就是穿着要得体朴实,举止要优雅大方,言语要温和,眼神和善,面带微笑。回想过去在课堂上,我就很少微笑,有时候,我都忘记怎样笑了,我不知道自己在学生们的心中是什么形象。听了这次报告后,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上,尽力改变自己,因为学生们都喜欢态度和蔼而面带微笑的老师,他们盼望着老师会笑!

二、面对学生犯错误,要学会同感和倾听。

以前上课时,遇到学生犯错误,我会高高地举起教鞭,以教师的`权威来代替说服教育,以严厉的斥责来代替和颜悦色的谈心,我只希望学生对自己言听计从,俯首帖耳,学生表面上都很听话,但内心却并不服气。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要学会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实际上就是与人沟通,是“出租你的耳朵”,真正“听出”对方所讲述的事情,不随便说猜测学生的话语,要学会鼓励和重复对方的话,对他们所犯的错误要善于疏导,要耐心让他们宣泄,这样有组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他们认识自己错误。

三、学会赞美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优点,不能只看缺点,看不到优点的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不是一个好教师。赞美是满足人们最迫切的心理需要。学生哪怕仅仅因为一个小小的表扬或赞美,也会感到今天与昨天有所不同。每天晚上我要想想“今天我赞美了多少个学生?”对待像在课堂上爱吃东西,好动,说小话的学生,我们要在批评他们之前,先表扬其优点。在支出他违反课堂纪律行为后,如有改变,再表扬他。

总之,李教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学会从心理学理论层面去分析、解决实际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北大培训心得体会篇六

从教多年,从普通教师岗位不断成长。一路走来,有过开心快乐,也曾有过迷茫、痛苦。刚毕业参加工作时,面对一群在外人看来素质一般的农村学生,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难道自己这一生注定只能成为一名普通教师吗?在不断的思索、磨练中,我开始慢慢学会了调适自己的情绪,拥有了比较良好的心态。明白了工作着,快乐着,幸福着,这是生活的最高境界,也是身心和谐的源泉的哲理。学习了《如何以良好的心态当好教师》论坛的这些优秀文章,我更深体会到好心态,才能成就好老师的道理。

有人说过,“人生就象一段旅程,在乎的不是目的的,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做幸福的教师,是目标;幸福地做教师,是践行;做教师的幸福,是成功。作为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正如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所说的:“教育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寄托着所有家庭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踏上工作岗位之时,我就认识到教师工作的特点。教师劳动的特殊性造成了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过度负荷,导致教师感到压力和紧张;与其他劳动者相比,教师属于一个比较孤立、比较封闭的群体,与社会的联系较少,参与种种决策的机会也很少;教师生涯与一般生涯不同,它漫长而寂寞。教师教了一辈子书,身份还是始终如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周而复始。教过的学生一批批送走,自己却一天天地憔悴。想想这些,有时会感到害怕,学生的调皮,个人工作的倦怠,越发觉得自己没有成就感。

我明白,悲观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去勇敢面对,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一句话,大致意思是,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教师要使每一位从我们身边走过的学生都感受到幸福。教师是学生的榜样示范,教师没有幸福能力,没有高质量的生活,何以为人师?我在思考,“没有充满职业幸福感的教师,何以培养健康、自信、快乐的学生?”于是,我开始参加法律的自学考试,在学习中结识了不少的同学和朋友,在探索人生的意义时,我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不断总结和实践,譬如在上语文课时,我倡导实践的课前五分钟演讲,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量,也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遇到困难时,我会告诉自己,这是一个很好的磨练自己的机会,告诉自己,凡事必有三个以上的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我的心态就会慢慢平和些,处理问题也会比较到位。

同一件事情,心态与观念不同,就会得出两种相反的结论。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只有观念正确、心态阳光的人才能成就人生命运的吉星。快乐是一种美德;微笑是一种力量;优秀是一种习惯;成功是一种心态。

在教学中,我有时也会感到倦怠,即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之下有身心疲惫、厌弃工作的感受,有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如何面对呢?我开始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既增长知识,又结识更多朋友,更重要的是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课堂教学让学生收获更多,工作更有干劲。当然,参加学习需要时间,需要资金,但这些相对于调整自己的身心来说,我觉得很值得,因为很有意义。正如爱莫老师所说的人生可以倒过来活,你想当什么样的人,你才会思考我要得到什么?我想要做什么。

通过学习《如何以良好的心态当好教师》我觉得要成为好老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改善人际关系;工作与休闲并重,防止过度涉入,因为休闲可以补偿性地满足个人的多方面的需要,如非正式沟通的需要,个人成就需要和自我肯定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亲近大自然等;教师有时在学生面前公开承认自己内心的焦虑或恐惧,可以帮助教师减轻焦虑;学会沟通,平等对待学生,不与学生较劲;改变权威的、过于苛严的管教方式,以改善师生关系;换个角度想问题;自我接受;不断进修提高,促进教师自我成长,提高工作效能,从工作中获得乐趣;建设、经营平凡踏实的家庭生活;建设社会支持系统。因为“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当一个人感到有可以依赖的人在关心、照顾、尊重和爱护自己时,就会减轻挫折反应的强度,增加对挫折的承受力和适应性;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人既要完成自己的社会义务,也要按自己的喜好、兴趣去做点什么;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作为一名教师,唯有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让生活充实起来,在所谓的单调重复的生活中发现欢乐。真正做到把教师职业当作事业来追求。记得网上流传这样一段话,我想摘录下来作为自己调整心态的灵丹妙药: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换一副“眼镜”看老师这种职业,我们就会少些烦恼与忧愁,多些开心与快乐!

“请给学生一个笑脸,你将会得到更多更灿烂的笑容”。这就是作为好老师的成功之处!

北大培训心得体会篇七

我有幸参加了小学音乐教学的网络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以生为本,求真务实,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研读我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对于今后如何更好地提升自我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实践必须与理论相结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创建真正育人乐园。

培训学习教师成长的阶梯参加了“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感觉收获颇多!国培——教师成长的阶梯。培训学习多位专家的视频讲座,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不但提高了我们教师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让我们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感谢国培,让我们在培训中成长起来。其实,培训是一个反思进步的过程。培训学习是短暂的,但是给我的记忆和思考却是永恒的,他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感谢“国培”为我们提供这么难得的学习机会,促使我在教育生涯的轨道上大步前进!

这段时间,我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想得比较多,跟以前自己的工作做纵向比较,跟同行们做横向比较,发现自己从中又获取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相信这些知识能提升自己教育工作的质量,能帮助我更好地服务于我的学生。

学习期间,专家的精彩讲座,使得我有机会与专家们进行面对面,零距离的交流,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教师的知识更新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打破,二是重建。即打破传统的、陈旧的甚至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更加努力学习,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

北大培训心得体会篇八

自从小的时候听说过北京大学这个名字,我就对这座高大的知识殿堂充满了向往。直到有一天,我终于有机会亲自踏上了北大的土地,才感触到它带给我的震撼。抵达北大校园的那一刻,巍峨的主楼、矗立的雕塑、葱郁的树木,构成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画面。我被这座校园的美景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深深地吸引着。

第二段:沉浸于学术氛围,感悟深刻。

在北大的几天里,我全身心地沉浸于这里的学术氛围中。每天上午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看着一双双匆匆走过的学子,我感受到了他们追求知识的努力和对学习的热爱。于是,我深深地明白到在北大学习,不能有一丝懈怠和松懈。在参观各个学院的过程中,我见识到了北大丰富的学科门类和多样的研究方向。这让我明白到,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够在北大这样的高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第三段:与北大学子的交流,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北大的客人,我有幸与一些北大学子进行了交流。他们渊博的学识、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为人亲切的举止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在他们的谈话中,我感知到了人才的锋芒和亲和力,同时他们也鼓励我要不断地追求自己的梦想。特别是在与他们一起参加学术讨论时,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学术方面的不足之处,也懂得了如何才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进。

第四段:参观名人纪念馆,感受学术传承。

北大是名人辈出的学府,这里有着无数杰出人士的足迹。在游览北大的过程中,我有幸参观了一些著名学者的纪念馆。站在他们生前工作和学习的地方,我深感自己处在了学术传承的大背景下。这些名人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奋铸就了北大的辉煌,也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激励。在他们的故事中,我懂得了学术事业的艰辛和付出,更加深信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走向成功。

第五段:饮水思源,带着感悟离开。

告别北大的校园,我带着满满的感激之情离开了这里。北大的每一个角落都给予了我强烈的感受和深刻的教育。我认识到自己是幸运的,能够有机会来到这样的学府游学,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北大教给了我很多,也让我明白了自己在知识的海洋中只是一粒沙。因此,我带着对北大的感激和敬佩,立志要继续努力,为实现自己的学术梦想而奋斗。

总结:北大是一座充满学术魅力的高等学府,它的学风、学术氛围以及名人的历史足迹,都给予了我巨大的震撼和启发。在这里,我不仅与北大学子们交流互动,还参观了著名学者的纪念馆,加深了对学术传承的认识。离开北大的时候,我深深地感悟到只有勤奋努力,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只有饮水思源,才能始终保持对学问的敬畏。我将永远记住这次游北大的经历,坚定自己追求学术进步的决心。

北大培训心得体会篇九

能来北大培训,向往已久。北大在国人心中的份量以及它光辉灿烂的历史人所共知,能在这样的一所大学上几天课,亲身感受它的氛围气息亦是莫大的幸事。

课程安排的每一节都应对胜任力提升的大命题,应对当下的需求与热点,从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到心里光合作用调适管理压力;从反思医疗纠纷与医患关系,到中国医改的困难、问题、动向,时间虽短,内容丰富,每位老师都耐心细致地讲解,同学们也认真投入地聆听,每每被老师超越的思想认识打动,被老师的风趣幽默感染,而后被拉入到深深的警醒与思考中。可以说,短短几天,已在头脑中掀起了一场飓风,让我从自身工作与生活方面都进入深切地反思。反思是更好地前行,并达到所谓提升的前提。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是培训中我印象深刻的话。遇到任何事,先从自身找原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改进与提升,也就是我们一定要反思主观原因,少强调客观。先把自己腾空,才有水能倒进来,人生一世,若想不原地踏步,就必须大胆地进行自我的再否定与再解剖,从错误与不足中走来,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尊重”,这个词提得很多,然而,在此次培训中更加真切意识到尊重的巨大作用与意义。试想我们的社会,人人都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利益与感受,这个社会将会变得何等和谐。“没有听不懂的患者,只有说不清的医生”。病人至上!这些理念的建立都源于“尊重”。尊重是沟通与信任的前提,尊重也是解决问题的钥匙与良方。有了尊重,就不可能冷漠,也不可能傲慢,只有温情与理解,只有反思与谦和。而基于尊重而激发的灵感、思考问题、化解矛盾的方式便会应运而生。解决任何问题的前题都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认识问题不解决,所谓的努力都会变为形式上的竹篮打水。

“坦诚”这件事,在培训媒体应对时更加深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经常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归根溯源到它的本初,最简单的面貌,实事求是。最简单的也是最管用的。道歉,纠正,面对,处理,担当,正面回应才是快速解决的捷径,遮遮掩掩只能欲盖弥彰。不管什么工作,都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最终我们会明白,实事求是,是最好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所有不实事求是的做法都是饮鸩止渴,最终所花费的成本与代价更大。

“三思而后行”,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然而遇到事情,是否能真正做到“三思”,反思自己在这方面的素养尤其不足。“三思”的过程是需要不断锤炼的,需要积累与耐心。所有道理只有真正付诸于行动才是真的懂得与吸收,不然,读了千遍说了万遍也是无用的。三思、就必须历练成长成熟,要有底蕴,要持之以恒地读书学习实践,三思才能内化为具体的行动。

“底线”,我们经常讲“底线思维”,各行业都有自己的底线,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自己与所从事的工作的底线是什么?一旦面对底线的考验,一定是红线的最高级别的警觉,一定要明白碰触底线的严重危害。因为底线是根本,是不允许触及的,是高压,是安危,群众的安危,集体的安危,这些都是要时刻牢记与绷紧的。没有底线思维,就无法安身立命,更何谈价值与贡献呢?底线,就是安在脑中的警报器,一定要让它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

“越投入,越充实,越快乐”,这是老师讲心里光合作用时最能引起共鸣的。做任何事,无论大小,若想做好,首先要投入,投入是一种纯粹,心无旁骛,投入后心是敞亮的,是安宁的,而投入后的获得感带来的就是成就感、满足感与快乐感,而这正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级:自我实现的需求。人活着就要做事情,就需要精神上的追求,而目标的达成,努力的过程都是我们快乐的理由,这一切都离不开专注的投入,唯有投入能获得身心的畅快。

现代人都觉得时间不够用,而时间又是最客观公正的,我们对时间的利用,正是我们如何选择度过一生。老师说,“没有没有时间的情况,只有你觉得不重要的事”。你觉得重要的事就一定有时间。如何知道什么是对自己重要的事,那就是找到并认清真实的自己,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就知道自己的时间应该花在哪里。搞不清楚这些就只能让自己混乱并浑噩,仿佛匆忙,却没有主线,时光蹉跎却总觉得心有不甘,遗憾随处。“找到真实的自己”,这是我们来到世间的使命,亦是首要课题。

王岳老师说,学习是为了拥有思想,而不是为了获得技能,获得知识与技能是低层次的学习。学习离不开阅读,而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可见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要读经典,而不是碎片。培训让我更认识到阅读经典的重要性,发现自身的精神虚弱与空白,让我有更深的危机感,看到自己思想的差距与欠缺。老师提到的问题在自己身上多少的存在,引发对自我的深刻反省。培训带给我的是心灵的震动与观念的提升转变,停下日复一日的忙碌来思考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不忘初心,正是让我们端正发现本源与初衷,并去秉持而不是乱了方向。

感谢培训带给我的洗涤与启示,让我以更饱满的热情面对未来的工作与生活。学习在路上,活到老、学到老、成长到老。每一天都是一个新开始,不放弃每一步的改变,让自己向有价值的完善的人更进一步。付更多的努力,做更多的奉献,看更多的人生风景,不忘初心,不负岁月年华。

北大培训心得体会篇十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中国著名的学府之一——北京大学。这次的游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禁对这座神秘而庄严的学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次游北大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北大的庄重和严谨,也对中国的教育体制产生了更深的认知。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详细叙述我在游北大过程中的所思所感,分享给大家。

首先,当我踏入北大的大门时,我被这座宏伟的建筑和庄严的氛围所震撼。北大的建筑虽然并不奢华,但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整个校园散发出严谨而浓烈的学术气息,仿佛是教育的圣地。尤其是博雅塔,气势恢宏,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而学生们在校园里穿行,显得庄重而神圣,看得出他们对学术的一份敬畏和追求。

其次,北大的教育理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大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使命,强调知识、智慧和品格的综合培养。校园内到处可见的校训“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无不体现了北大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期许。游览中,我参观了北大的图书馆,感受到了他们庞大的阅览资源和丰富的书籍藏量。这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北大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能力。

游览过程中,我还有幸与一些北大学生进行了交流。他们中的一位名叫张同学的化学专业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同学向我介绍了他在北大的学习生活与经历,以及北大的一些独特之处。他说北大的课程设置非常丰富,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擅长来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样化能力。此外,北大注重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实践和实习,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资源。听完张同学的介绍,我对北大的综合实力和培养学生的方式更加肯定和欣赏。

最后,我在参观北大的过程中也意识到了中国教育体制的巨大进步。北大作为中国最顶尖的学府之一,无疑承载着着全中国教育的期许和希望,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北大在近年来在教育改革上取得的成绩令人钦佩,如“自主招生”机制的推行和校企合作的加强等。我深感中国的教育在不断完善和进步,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总的来说,在游览北大的过程中,我被北大庄严肃穆的氛围所震撼,也对北大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有了更深的了解。北大的严谨和卓越不仅为中国的教育体制增添了光彩,也为全球的教育事业树立了典范。我深感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也对北大的综合实力和学术氛围更加肯定和理解。这次游览北大的经历对我有着深远的影响,激发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教育的热爱。我希望能够以北大为榜样,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北大培训心得体会篇十一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也启发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和政治改革。北大作为当时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高等学府,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近期对五四北大的学习和观察中,我收获颇丰,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北大启蒙思想的迸发。

五四运动中,北大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们倡导“文化革新”、“政治革命”和“民族解放”等口号,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青年的主张和精神。北大是青年思想的摇篮,是中国进步思想的中心。五四运动以来,北大在思想启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对现代中国的文化进程和民族复兴有着重要的影响。身为北大学生,我们肩负着续写五四学子们文化革命的使命,秉承他们的精神,不断地追求真理、求知和创新,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第二段:北大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北大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其历史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底蕴和价值观,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内著名高校,北大在对待自身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更应该有其应有的担当和使命。北大校园内有着许多历史文物和校园景观,这是北大文化的一部分,要好好保存,用好让校园更加丰富美丽。在设施建设中,北大在线下线上建设环节中均尽力做到融入文化和绿色,给学生和来访宾客带来了非凡的感受。

第三段:北大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成就。

北大成功地开展了许多前沿研究工作,如量子通讯等,为国际同行树立了榜样。北大的著名教授、科研团队在多个领域有所突破,科研经费在国内绝对是最充裕的。北大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办学、研究和服务之路,营造出一种自由、平等、开放、民主的学术氛围。同时,北大实验室的开放和服务性也具有很强的国际化特色,未来在科研创新领域的发展应该有更高的期待。

第四段:走向世界的北大。

作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优秀高等教育机构,北大应加强与国际大学的合作,扩大校际交流的范围和深度,为国家提供更好的人才和学术资源。海外校园建设是目前北大非常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建立北大海外学院是适应时代变化的必然,并深入加强北大与海外院校的沟通和交流。在未来,北大希望能搭建起更多的平台,借助学术成果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和文化交流。

北大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赋予了其更极致的社会责任。大学不仅是培养人才更为重要的是与社会发展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北大有许多品牌活动,从文化活动、学术讲座到公益活动等等,透过这些活动,北大学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践行公益理念,为社会作出贡献。希望未来北大学生能从母校传承下的品质和精神历程中,真正走向社会,在实践中学习与成长,将五四革命精神永葆不忘,在感性和理性的路上不断追求自我成长。

北大培训心得体会篇十二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一个人进入大学,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五二北大却是一个让人很快适应且可以收获很多的地方。在我来到五二北大的这段时间里,通过课堂上的学习、社交活动和日常生活的点滴感受,我体验到了许多,收获到了很多。

第一段:尊重与包容是五二北大基石。

五二北大是一所融洽有序的大学,在这里,学生与教授、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充满了关爱和尊重。我曾在一次课堂上问了一个问题,教授把他准备好的讲义撕了掉,专注地回答了我的问题。在社交活动中,我也感受到了来自校友及各年级学长学姐的支持和鼓励。五二北大这种平等、关爱的氛围,让我感到温暖和自由,也更加积极地融入了学校的文化氛围。

第二段:丰富的课程体验。

在五二北大,课程设置丰富多样,包含了不同领域的知识点与技能训练。我最喜欢的课程是创新创业课程,它让我领略到了创业者的勇气和思考方式。通过小组活动,我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与他们分享经验、激励彼此,收获了很多知识和成长。

第三段:有趣的社交活动。

五二北大的社交活动种类繁多,包括聚餐、游戏、展览、演出等等。这些活动不仅让我和其他同学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也让我了解了其他专业以及其他领域的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想法和规划。同时,参与这些活动也让我感受到了年轻人之间的活力和热情。

第四段:文化氛围浓厚。

五二北大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也是一个拥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地方。学校处处弘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毕业典礼上的毕业歌、开学典礼上的古筝演奏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之美。通过参加传统文化课程,我也了解了很多中国文化的精髓,并学会了打太极拳等文化体验。

第五段:自我成长与未来规划。

五二北大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自由和富有挑战的平台。在这里,学生有机会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让自己更好地成长。通过师长与同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我也初步了解到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

总而言之,五二北大以其特有的学术氛围、社交环境和文化积淀,为每一位留学生提供了一个快乐、充实和发展的平台。在这里,我不仅收获到了知识,还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我相信,在五二北大,每一个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然后勇敢地前行。

北大培训心得体会篇十三

按照泰安市第27期中青班学习培训计划安排,从4月18日至4月22日,全体学员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学习。期间,全组9名同学无一人迟到早退、请假旷课,大家认真听讲、深刻领会、热烈讨论、积极实践,收获很大,受益匪浅。

这次培训班的特点,一是采取了“走出去”异地办班、封闭管理方式,50多名学员没有工作牵涉,没有外来干扰,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二是地点选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这里环境优雅,设施配套,教学条件好,学习氛围浓;三是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员学到更多的知识,安排的课程满,内容充实。这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忙于工作,习惯于送来迎往,多年没进校园学习的中年人来说,能够像中学生那样在教室里一坐一天,实属不易!虽然在北大学习时间很短暂,但收获是长久的,甚至可以说终生受益、受益终生。通过这种形式和平台,不仅营造了中青年干部学习的特定环境和氛围,提高了干部素质,而且在潜因默化、无形中培养、引导中青年干部的理念、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培养干部的一项基础性系统工程,功在当前,利在长远。

这次培训班的教学安排,着眼于提高中青年干部的综合素质,内容上兼顾党的经典理论与最新的理论成果作为课程主线,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精心研究和安排,力求做到内容充实,精益求精,方法灵活,讲求实效,整个培训突出系统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每位授课老师准备充分,资料详尽,讲授生动,引人入胜,而且案例多,信息量大,大部分授课老师在讲课中紧密联系实际,分析形势,解剖案例,提供经验,传授方法,每听一次课都是一种享受,受到一次启迪。有些内容这次培训又挖掘了新的内涵,赋予了新的理解,实现了认识上的新突破,理论上的新升华;有些内容如财政、金融是我们正在从事或接触的,但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了思维定势或惯性思维,通过培训拓展了新思路,学到了新方法;有些内容如经济形势、国学、舆情应急处理等,过去接触和了解很少,通过学习培养了兴趣,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还有些内容对大多数学员来讲是一个全新的内容,转变了观念,启迪了心智,改善了思维,提高了应变能力。

全体学员都很快适应了北大的氛围和教学要求,每个人都以一名普通学员的身份投入紧张的学习之中,遵守纪律,服从安排,认真听课,充分抓住有限的学习机会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学员们也充分展示了中青年干部的青春活力和蓬勃朝气,课余时间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整个学习过程洋溢着严肃活泼、紧张高效的浓厚氛围。大家出主意、想办法,互相配合,密切协作,自觉性高,团队意识强,人人维护大局,事事体现高素质,始终充满“平等、友爱、和谐、融洽”的气氛,表现出“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作风,充分展现了泰安中青年干部的良好形象。

北大培训心得体会篇十四

在北京游览过程中,北大无疑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地方。作为中国最顶尖的大学之一,北大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校园环境吸引了无数游客。我有幸游览了北大,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教育的角度,这次经历都让我受益匪浅。

第一段:历史悠久。

北大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其拥有丰富的历史积淀。步入北大校园,仿佛回到了一个文化的宝库。校园内的建筑大多建于清代,典型的中式建筑风格与现代的教学设施融为一体,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感受到历史赋予的厚重感。

第二段:名人荟萃。

北大不仅是学问的殿堂,也是名人的摇篮。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学者、政治家都曾在这里学习和研究。无论是邓小平、胡适、蒋经国等国内知名人士,还是文化大师爱因斯坦、罗素等国际人物,都曾在北大留下过足迹。观光北大,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校园,还可以了解到这些伟大人物的故事,在他们的智慧光芒中受到启迪。

第三段:学问传承。

北大以其优秀的学术传统而著称,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更是培养人才的殿堂。校园内的图书馆、实验室、讲堂等设施一应俱全,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学习环境。在北大学习的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学术成果,还能够感受到北大特有的学问氛围,培养自己的学术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北大的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种文化传统使得北大在中国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四段:校园风景。

北大的校园环境优美,被誉为“清水园”。清澈的湖水、绿树成荫的小路、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了校园的主要景观。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观畴园”和“博雅塔”。观畴园作为北大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是北大校史上最早的一处修建完毕的园林。博雅塔则是北大文化氛围的象征,这座六层高的建筑内陈列着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品,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第五段:人文氛围。

北大的校园文化向来以自由、开放闻名。校园内的学生不仅对学习的知识充满热情,也对社会时事和文化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北大的校园里,可以看到学生们在讨论各类话题,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的身影,这种自由舒适的学风使人为之敬佩。北大每年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如音乐会、讲座、展览等,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使得学生在学习之余也能获得艺术享受。

总结:

总而言之,北大作为中国最顶级的大学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校园环境吸引了无数游客。游览北大不仅可以感受到悠久的历史,也能够领略到学问的魅力。在北大学生们的努力和追求下,北大继续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北大的开放和自由氛围也为学生们培养了独立人格和创新能力。北大是一个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地方,游览北大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文化的洗礼。

北大培训心得体会篇十五

xx年12月9日至14日,北京大学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系统领导干部综合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在北大培训中心举行,我有幸同省所中层以上干部和各市州所所长前去参加。听这样高规格的课,人生还是第一次,所以感知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内容充实。六天时间,就听到了中央党校傅思明教授主讲的《问责制与依法行政》;国防大学马骏教授讲授的《国际安全新形势解析》;北京大学张辛教授讲授的《孔子智慧与国学的基本精神》;北京大学周旺生教授讲授的《向制度文明推进》;中国传媒大学辛青峰教授讲授的《领导者语言艺术与沟通协调》;北京大学韩箐教授讲授的《领导心态与心理调适》;中央财大李志军教授讲授的《中国式领导科学》;南开大学吕峰教授讲授的《领导者向教练一样带团队》;清华大学程文浩教授讲授的《廉政建设与预防腐败》;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讲授的《大国崛起与中国文化》。除星期二参观国家博物馆、电影博物馆等地外,其余时间全部学习,整个培训紧张有序。

二是开阔了视野。各位专家教授,深入浅出、寓教于乐,让人耳目一新。大家普遍认为,过去培训是“脑壳都听痛、回去就没用”,这次培训与以前有所不同。比如,北大立法专家周旺生教授,在谈到法制时强调:“法制的要害在于把权力关起来,把政府看好,把老百姓保护好,把权力放开去”;“社会基本秩序问题、基本利益问题、基本公正问题才需要用法来解决”;“如何置身于现实法律保护之中”等等。讲的是我们想听的话、谈的是我们关心的事、教的是我们适用的招,大家受益匪浅。

三是转变了观念。以前,我们都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看待社会和处事为人,特别是技术部门的领导,相比之下视野范围小,自己的观念难以较好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专家们教大家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提高、如何忠于职守、如何善待人生等等。清华大学程文浩教授谆谆教导大家“人生最可靠的是天理、国法与良心,最不可靠的是权力、利益共同体与后台”,“他要求我们要随时做好个人风险评估,关键是看自己的家庭支出是否明显超过收入,与哪些人经常在一起,是否经常出入高档场所等”。这对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少人喜欢追求名利、多少人不按规则办事时代,就如何面对现实,无疑是一次警醒。

四是坚定了信心。当今社会矛盾凸显、收入分配不公、强势利益集团肆无忌惮、干群关系紧张、食品药品不安全风险大量存在、监管系统改革频繁等等因素,导致多少人思想浮躁、诚信道德缺失。本次培训,专家教授我们许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官、如何善待人生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正如王岳川教授要我们牢牢记住中国文中“水、节、中、庸、孝、和”六个关键字,因为他是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普世价值和关键范畴。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正确理解、客观看待,要采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办法,要学习孔孟之道,要有适用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这样的传道、授业、解惑,有利于我们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有利于我们坚信党的领导;有利于我们增强食品药品检测工作的信心。

我个人觉得这次培训有三个特点:一是方式新。不学作罢,一学就到北大,而且还是全省食品药品检验所领导首次大规模的培训。二是规格高。老师都是知名教授,有几位还是中央政治局和的智囊团员。三是内容适。廉政法制、领导艺术、行政问责、孔孟之道等非常适合现实社会的需要。

常言道“知易行难”。这次难得的培训,从感知上来讲自己有一定的收获,但要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为了不辜负上级领导的期望,做到“学有所获、获有所得、得有所用”。今后工作中,自己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做好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尤其是自己刚从事食品药品检验检测工作,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都非常有限,自己要主动向本单位同事学习、自觉向上级主管部门请教、积极向市州所沟通,除了专业知识,要多了解时事与理论知识,争取在短时间内适应新岗位工作需要。二是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抓好职工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多形式、多内容的方式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这个缺乏信仰、道德、诚信的时代,争取让同事们能够静下心来工作,增强他们爱岗、敬业的信心。三是要强化内部管理。自始至终要把确保人民饮食用药安全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事求是地完善规章制度、按照认证标准、规范操作流程、监督考核效果,努力为行政执法部门提供真实、科学、公正、有效的执法依据,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行业各种违法行为,排除一切杂念,树好食品药品检测机构的权威,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北大培训心得体会篇十六

《北大。

国学。

课》搜集、整理了历代大师们的经典研究成果,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剖析、解读传统国粹。下面是本站带来的北大国学课的。

欢迎查看。

《北大国学课》是我在机场书店买的。本不想买,但因为飞机误点,闲得慌。

一是实在找不出再多一本、能吸引自己的书。那满书架的书,除了东抄抄、西摘摘,封面光鲜亮丽外,转了两遍也没找到几本“好书”;二是国学类书,家里已有一些,粗翻目录,感觉许多是基础性知识,再买有浪费之嫌。但最后,还是咬咬牙买了。到了飞机上,居然又被“关”了一个多小时才起飞,就非常庆幸自己那一咬牙的决定;可没看几页,就被一旁朋友借阅去,这一借就是整个旅程。我这位朋友是学问非常高的人,能这么喜爱此书,想来肯定有他的道理。回家后,我开始认认真真阅读,越读越感觉“国学无涯”。

其一是国学博大精深,我们毕一生之精力,恐怕也只能窥其千分之一。首先是对于国学,我不知者甚多,如此书中介绍的丁忧、夺情、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佛教四谛、佛家四十八愿等等概念,原先均未有所闻,更未得所知;其次是国学涉面甚广,这本书与别的国学普及读物所不同之处,还在于它新增了中华“食”之文化等,让我眼前为之一亮,想到了央视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还想到了我们日常穿、住、行中所包含的华夏文明元素。再延伸开去想,我们的国学内涵实为浩浩汪洋,如书中序言所言:“想要真正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大师级人物,凭借一本著作是远远不够的。”再则是,国学之博大精深,以及其历史之悠远,许多我们原先知晓的只是一知半解,抑或是曲解者甚多。如我们现在常说的“无为之治”。书中指出,“无为”的“为”字,实际上是“违”,经过种种演变才最终成了“为”。

所以,“无为”应该是“无违”的意思,即不违背事物运行的各种规律,而“无为之治”,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运行规律行事,不使自己有所违背。还有,许多人认为,道家的思想就是什么事情都不做,消极地听天由命,其实是一种误解,本书中指出,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正是要求弟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后天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也就是说,道教的清静悟道,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在做事前真正参透事情的道理,以求更好地掌握大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是国学博大精深,即便是我们原先知晓的知识与道理,也不怕你温习千遍、万遍,因为每一遍都会有新知、新觉和新解。如世人只知其题、难晓其意的经典国学著作《易经》,本书在解释“十翼”中的《系辞传》时指出,《易经》是一部研究自然变化规律的著作,时间不会停留在坏事上,但同样也不会停留在好事上,因此,忧患意识才是占卜未来、趋吉避凶的重要前提。又如,众所周知的儒家主要学术思想之一“内圣外王”,实际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先“内圣”,而后“外王”,也就是说只有先将自己的修为做好,才能成功地治理他人,这和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道理。又如:佛家所说的“五蕴皆空”,说的是放下,但不是失去;说的是适应,而不是改变;说的是享受,但不是迷恋。

道家的“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哲学体系的核心因素,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一就是要人类去感应大自然的每一处微妙变化,然后与之息息相连起来,顺应它的运行规律。但现代社会对于自然的认识越来越狭隘,觉得只有在山水之间,在草木之中,才有自然的气息,实际上,这只是因为人类破坏了太多的自然规律,因而误将“自然景观”当成“自然”……阅毕合卷,冥思静想,深谷幽兰间,国学无涯。

国学本身所涵盖的内容复杂而又多样,它不仅包括了在古代中国长期占据正统地位的儒家学说,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相关的学说派系。不能否认,在现今的教育体系里,对国学的普及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如何普及国学,向来是引人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主张少儿读经,不少大师力挺国学融入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教育终究可控,但如何在学校以外,提高社会人群的国学素养,毕竟仍是一个难题。作为文化普及的一种重要手段,新世界出版社顺应国学热,别出心裁推出了《北大国学课》一书,这是一本介绍讲解国学的入门书、基础书,以“普及国学文化,传播国学智慧”为主题,对初学者特别有用,因为所讲的都是最基本最精要的传统文化知识,可以从中汲取和领悟修身做人之道。

《北大国学课》搜集、整理了历代大师们的经典研究成果,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剖析、解读国粹。全书划分成10个章节,分别是“史”、“儒”、“禅”、“道”、“法”、“兵”、“医”、“易”、“礼”、“食”,希望通过上述十个方面深入浅出的解读,能够帮助大家对于国学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以下本人就“儒”、“食”、“医”三个方面简单谈谈。

读后感。

儒:儒家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学派,在亚洲甚至是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儒家学说的三大主张是礼治、德治与人治。礼治,核心思想是建立森严的社会等级关系,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使自己的行为有法可依、有理可据。德治,就是要建立起严格的道德观念约束人们的行为,著名国学大师梁启超曾撰文指出,儒家的“德治”学说以“感化”为手段,使人知荣辱、明是非、懂善恶、存感激,是一种深化到个人心灵的社会改造。人治,这一学说建立在“德治”的基础上,其核心思想是注重那些道德高尚的人,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权力,甚至居于统治地位,进而促使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以达到天下大治的局面。

儒门弟子修身养性的至上法则是“中庸之道”,“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雍也》,就哲学层面而言,讲的是一种大智慧、大境界,“中庸之道”也被孔子称为“君子之道”。在日常生活中,“中庸之道”的意义也是随处可见。比如,一个人如果欲壑难填,那么他一定会被烦恼和忧愁所困扰;如果一个人无所事事,毫无追求,他的生活又完全会被百无聊赖所包围。这就要求人们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做到松驰有度、适可而止,并学会在得意的时候克制,在失意的时候自励,也就是能够洞悉“中庸之道”。

子:“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从人的生理周期出发,把一生的修身养性分为三个阶段:人在少年的时候,由于缺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几乎对什么事情都感到好奇,“戒色”就是要避免世间万事万物的诱惑。人到了壮年的时候,不仅有了自己的见解,而且由于思维定型,通常会比较执拗固执,所以,身处壮年时期的人要戒掉“遇事先做,做了再想”的习惯。人到了老年的时候,都会比较患得患失――既怕得到,更怕失去,人老时最大的忌讳就是贪婪,而贪婪只会带来失控和歇斯底里,也就意味着失败,老年人应该“戒得”,也就是放下和顺应自然。

食:东方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当西方社会将吃饭仅仅看作生存手段的时候,炎黄子孙就已经开始思考着如何将饮食变成美妙的享受了。东方的茶文化、酒文化,甚至是由佳人相伴衍生出来的“秀色可餐”,都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可以说,饮食文化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人将饮食分为八个境界,这八个境界分别为:果腹、饕餮、聚会、宴请、养生、解馋、觅食、猎艳,我国菜系按照地域的不同,分为八大菜系,分别为:粤菜、川菜、鲁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和徽菜,这八大菜系基本囊括了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精要,可以充分代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在我国的传统礼法中,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茶叶的种类大体可以分为绿茶、青茶、白茶、黑茶、红茶、黄茶和花茶。世界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茶树的出现在我国已有数万年历史,茶叶被我国先民用作饮品也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我国关于茶的文献记载最早出现于西汉,专家推断,饮茶文化的形成应早于这个时期。汉末的名医华佗对茶也有论述,他在《食经》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也就是说,饮茶有助于大脑思考。到魏晋南北朝时,茶文化已经融入饮食文化,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都将饮茶作为一种日常活动。道教和佛教对茶文化的认可,也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道家认为饮茶可以帮助身体修炼,佛教认为饮茶可以帮助参禅时尽快入定。公元780年,唐人陆羽著成《茶经》一书,《茶经》主要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入手,涵盖儒、释、道三家对饮茶文化的见解,集中探讨了饮茶艺术,并首次提出了中国茶道精神,使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中国茶道多方体现儒家中庸之道中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并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哲理于品茗饮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从唐代的陆羽到明代的屠隆,都提出了一个观点,即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品一旦上升到与人品节操相对应的高度,也就与茶之清淡宁静品格的欣赏,十分和谐地统一起来了。茶成了沟通自然与心灵的契机,这正是儒学一贯追求的最高境界。

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特质的部分。正如主席20xx年6月20日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揭牌仪式的讲话所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吸收了儒家、道家乃至佛家文化的智慧。

中医与西方医学理念相比,中医更追求从整体的角度上来看待病理问题。作为传统国粹,古往今来的专家、学者都对中医有着深入的研究。当然,由于传统中医理论中植入了类似于“阴阳五行”、“经络穴道”,甚至是“气功”这样相对抽象、奇幻的元素,所以人们在审视中医理论的时候会产生一些怀疑。但是历朝历代的医学研究专家一致认为,这些看上去相对玄虚的理论,实际上是符合生命真谛的。

阴阳五行学说对我国古代医学理论的建立有着重大意义,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和概括总结。我国古代医者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五种自然元素构成的,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自然元素并非处于一成不变的状态,恰恰相反,它们时刻都在发生变化,而促使它们不断转化的原因,就是阴阳变动。比如光明、温暖、充足易于生发,称为阳;阴暗、寒冷、贫瘠不易于生发,称为阴。为了身心的健康成长,要多多吸收正能量,摒弃负能量。

半部《论语》得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的中庸之道、老子的无为而治、孙子的不战而胜,将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理念有机结合,奠定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基础。国学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是国学经典传播者,还是接受者,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走近她,接触她,了解她,都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衷心希望国学经典能给大众带来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成长。

学说,同时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相关学说,可以说是在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很多的方面都这些无与伦比的影响力。首先我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构造。该书分为10章,分别是“史”、“儒”、“禅”、“道”、“法”、“兵”、“医”、“易”、“礼”、“食”,通过对国学精华部分学习,深感学习国学,弘扬国学精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第一章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三皇五帝”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三皇五帝到底指的是那些人,史学界似乎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而实际上,三皇五帝的观念来源于我国先祖对于宇宙系统的看法。古人认为,宇宙是由静止的天、地、人和动态的金、木、水、火。土组成的。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也就是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金帝、木帝、水帝、火帝、土帝”从书中我也了解到,事实上,三皇五帝代表了我国远古社会的两个时代。三皇时期代表着从母系氏族转向父系氏族的时代,伏羲和神农是父系氏族的代表,神农氏族后来又分化为黄帝、炎帝两个部落,再后来又融合为炎黄部落。五帝代表的时代是三皇之后、夏朝之前的时期。舜帝是公认的五帝之一,夏朝始祖大禹就是从舜帝那儿获得部落首领地位的。从夏朝开始,统治者从人民的服务者变为人民的压榨者,帝位的继承由禅让制度变为世龚制,由此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阶段。

第六章兵——上兵伐谋、居安思危的兵家谋略第七章医——从生命真谛中看中医的高度第八章易——大易思维中的周易智慧这几章可以说就是其他几门学说的补充,也可以说我国的文化是在这些学说的相辅相成下前行的,再来是礼,这一章也是我推荐的一章,礼仪这个词并不陌生,但是深入进去会发现这真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从自古的那些可以说不人道制度再到现在简化后的基本礼仪,这一路可以说是崎岖坎坷。第九章礼——仁义礼智信背后的国学含义这一章最开始说的是古代官场中的“夺情”和“丁忧”制度,虽然名字有些奇怪,但是这也确实是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之为“丁忧”。服满再行补职。朝廷于大臣丧制款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夺情也就是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也就像字面一样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夺情原本少见,但在战场上,原谈不到“丁忧”,古人称之“墨绖从戎”,又称“金革之事不避”。

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重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意思是必须请假二十七个月,回乡下守丧,事后再重返官场。但是为了因应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

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这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我本以为会是从头开始的五种礼仪。像这样容易曲解意思的还有一个那就是“长跪”《战国策》里出现过““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这里的“长跪”并不是长时间跪着的意思而是直身而跪,也叫“跽”。古时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以臀部着足跟。跪则伸直腰股,以示庄敬。这一章中还有讲到古代的一些谦称,避讳等等。还有端午节中元节等一些有趣的故事。最后一章自然而然当然要数食物,我国地大物博,美食更是让全世界绝口称赞,谈论国学又怎能少的了食!第十章食——饮食文化中蕴涵的国学智慧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它的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是它的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

中国疆域辽阔,气候多样,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兼而有之;地形多样,江河湖海,山川平原,无一不备,这样就为中国的饮食与烹调提供了不同种类、不同品质的鱼肉禽蛋、山珍海味、瓜果蔬菜等丰富的动植物原料、调料。数千年来,中餐积累了精湛的烹调技艺,仅烹调的操作方法就有:烧、炸、烤、烩、熘、炖、爆、煸、熏、卤、煎、氽、贴、蒸等近百种,从而形成了各式各样、千差万别、风味各异的菜系和品种。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约有各式菜肴一万多种。著名的清宫廷宴席菜肴“满汉全席”,仅此一桌的冷热大菜就有120余种。以这种大菜为代表的中国食文化,显示出华丽、气派的“天朝”和“帝王”心态,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特点。中餐的菜肴以色艳、香浓、味鲜、型美而著称于世。其型美,尤以花式冷拼盘最为突出。它造型别致、五彩缤纷、栩栩如生,呈现出富有意境的景色和图案。那山川树木、亭台楼阁、花鸟鱼虫、珍禽异兽,尽收盘中。仿佛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给人以享受。

而且中餐每套都以双数为单位,四、六、八、十等成为一般的规则,俗话说:“两个盘子待客,三个盘子待鳖”,追求双数恰恰表现出中国文化注重“十全十美”,讲求偶数为利的心理习惯。餐的菜肴名称也别具特色,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给人以美好的回味。如游龙戏珠、阳春白雪、银珠牡丹、金玉围翠、玉手摘桃、宫门献鱼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充满了诗情画意,有时就是一种立体的诗配画。

我国的食可不光是这些,茶!也是让人自豪的一方面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供人们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的原因。录俗话说多读书,读好书。增加一点书卷气,保持心静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

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至少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读书至少可以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淡定从容,明辨是非。通过这本书让我穿越古今欣赏到了不同的风景。再次请让我对这本书的作者深深的谢意。

北大培训心得体会篇十七

理想是美丽的,现实是残酷的。理想之花只有牢牢扎根于现实的土壤里,才能争奇斗艳,永放光华。随着研修的深入,老师们关注的目光逐渐聚焦于如何打造理想课堂,如何实现高考争胜。

这是一种无奈的退却,更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今天笔者有幸观摩了一嘲从理想课堂到现实课堂”的全方位展示,用一句话概括感受,那就是,过程几近完美,体验刻骨铭心。

理想课堂:刘宇新老师的报告(《从理想课堂到现实课堂——高中语文课改实施断想》)。

现实课堂:北京八一中学两堂示范课(《《采薇》《氓》)。

刘宇新,北京教科院语文教研室主任,北京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的理论修养。故而,他的报告绝少凌空蹈虚,夸夸其谈,更多的是真枪真刀,学以致用,老师们听后反响热烈,叫好一片。

报告伊始,刘老师即锋芒毕露,直击要害:

新课改是一种理想,但不是空想,落实起来有困难,但并非没有可能。新课改的有效实施,根本取决于语文教师的素养和理念,以及对课改精神的理解、对语文教学的定位。

此话虽然听起来刺耳,却一语道破了问题的实质。教师的质量决定着教学的质量,一个素质平庸的语文教师不可能创造出高质量的语文教学。这是箴言至理,颠扑不破。

对于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特征,刘老师更是见微知著,慧眼别出:

一、理想的语文课堂上要有“对话潮的形成。要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且对话要有质量,真诚而平等。

二、理想的语文课堂上要有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教学设计。教师要教学生通过自己的力量弄不懂的、理解不透、解决不了的东西,反之就是一种浪费。

三、理想的语文课堂上要有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过程。要让学生有具体的事情去做(或理解、或背诵、或探究、或写作等),而且要充分展现“做”的过程。

四、理想的语文课堂上要有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有对教材内容的有效补充与拓展,学生的表现恰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资源。

五、理想的语文课堂上要有陶冶学生情感的文化品位。语文教学不能沦为纯粹的机械的文字训练,要伴随有高品位的文化学习和精神活动。

参照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理念,以及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性质界定,我们不能不承认,刘老师的上述见解可谓有理有据,无可辩驳。其中得力的实践即是北京八一中学的两堂古典诗歌课《采薇》《氓》。这两堂课新意迭出,精彩纷呈,充分落实了上述“理想课堂”的五项要求,令人印象深刻,由衷叹服。

相较于北大附中、清华附中、人大附中、北京四中、北京101中学等名校,北京八一中学显得很不起眼,单从学校规模上来说,还不及我县一普通中学,但观其硬件建设和办学理念,却处处散发着学生第一的人文情怀,彰显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令人大开眼界,称羡不已。例如,该校整个高中部三十多个班级,全部集中于一座教学楼,教学楼呈四合院样式,楼的中间含有一个大大的庭院,上有透明天棚遮盖,里面空间开阔,光线充足,宽敞而明亮。各类学习、办公、卫生等辅助设施一应俱全,且呈环形分布,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又由于是全封闭,自成一个世界,静谧而温馨,给人一种家的感觉。

后附刘宇新老师部分报告内容,以与老师们共同学习。

高中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其次,取决于教师对高中教学的准确定位和和有创意的实施;第三,高中新课程特别期待教师的同步发展,缺少了教师的成长进步,就没有新课程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利用好这次机遇,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理想课程所追求的“理想”是什么。

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一章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教育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就是培养高中生健全的人格和公民的基本素养。

《教育研究》20xx年第8期《人的类生命与素质教育》回答“人为什么需要教育和人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高中教育追求的是“人”的教育,是公民教育。与之相呼应,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发它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2.把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作为学生能力的重点。

高中语文课程从语文的功能和主要行为取向出发,确定从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这三个方面来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这区别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初中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更偏重于实际应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偏重于情感熏陶(“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这些更适合于高中生的接受水平和实际需要,也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的再提高,属于“进一步提高”的语文素养。

3.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从对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学习作为建构新知识的活动,一方面是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另一方面是群体合作的行动。因此,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改变原有的“你教我学”的学习方式,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中学习,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中学习。

4.实现基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构建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所热衷追求的目标。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必修课为5个模块,共计10学分,选修课为4个模块,共计8个学分;“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这样一共可获得24学分”。

提倡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

学生任意选课,教师指导学生选课,实行“走班”上课,是选修课的基本形式。

二理想与现实形成落差的原因是什么。

1.教育的着眼点发生了偏失。

教育的着眼点没有完全落在“人”上,而是部分或者全部落在了“分”上。有言曰“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好一点的,高一高二是素质教育,高三是应试教育;差一点,从高一就开始应对高考。北京20xx年秋季进入高中课改,有的区县第一个必修模块考试就按照高考试卷出模块考试题。发生偏失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对新课改不了解,不放心;实际上是“功利”和“政绩”掩盖下的对新课程教育理念理解上的错位。

2.语文属性杂说不一难定向。

从课改一开始就有不同的声音。语文各家各派更是多有自己的主张。例如,《语文课程标准》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有人撰文提出“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是工具性,就是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让学生学会使用语言这个工具。而人文性、思想性等等只是它的相关属性。”也有人撰文说“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简单的叠加。不能在知识与技能上加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认为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7期《20世纪语文教育的两个叉路口》(李海林)提出“既要坚守‘语言专门化’的正确方向,又使语文教育摆脱知识化技术化的困境,将语文教学向语言功能教学推进。”对语文属性的不同认识,带给老师们的除了困惑,就是“认祖不归宗”,即一方面承认自己教的是语文,另一方面就教自己认定的“高考语文”。

3.新的概念缺少准确的内涵。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例,如“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这三种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给出的是具备这三种能力的必要性,以及“应达到的程度”。而对于这三种能力的实际内涵,例如这三种能力各自的构成要素,适用范围、形成过程等都没有明确的解释。其中“语文应用能力”看似最好理解,但为什么不说“语言应用能力”?大家知道“语文”的定义就有诸种说法,“语文应用能力”的“语文”,用哪家的说法?概念不清,直接导致教学缺少针对性,甚至无所适从。其结果就是“什么都是,什么都不全是”。例如《语文课程标准》确立的20个字总目标,好像是从基储阅读、写作去说的,但实际上语文的随便一个内容,比如成语使用,如果说属于“应用·拓展”,就没有“积累·整合”?就没有“感受·鉴赏”?就没有“思考·领悟”?就没有“发现·创新”?究其原因,语文有其“综合”“模糊”的一面,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科学而清晰的界定,是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

4.习惯了的内容和方法难改。

“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高中语文,讲惯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号称语文的“八字宪法”),现在要讲“鉴赏”、讲“探究”,谁爱讲?谁会讲?课堂教学一贯的是“我讲你听”,“我说你练”,现在要“对话”,还是“多重”的,还要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这样的课谁上过?怎么上?语文课除了必修还有选修,有选修又不真选,还“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那么,选修课到底上什么?怎么上?加之高考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谁还费劲琢磨呢?“习惯了的内容和方法难改”,暴露出来的问题是,一是课改的牵引力不足,尤其是考试评价(没有、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二是主动性不够,同时也担心“东施效颦”。

5.课程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

高中课程改革触及到课程体系的变化。但是在这一变化中,课程的建设和管理没有及时跟上,其结果如同快速部队失去后勤保障。其原因,课改方案借鉴了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但实施条件却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理念虽然先进,但由于条件不及,管理尤其落后(甚至有时靠“拍脑袋”管理,例如“网上走班”“教师走校”“学生走校”等),导致课改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有些举步维艰,甚至对先进理念产生怀疑,甚至可能走回头路。分析理想课程的“理想”和理想与现实形成落差的原因,目的是认清楚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应当干什么,能够干什么,怎样才能干得更好一点。

三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是什么。

1.以语文知识作为教学支点。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是以汉语知识、修辞学知识、文章学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知识内容。以这些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好处是知识系统比较完整,教学容易落实;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注重了知识,忽略了能力,造成所谓以知识立意而非能力立意。再者,从初中到高中,甚至从小学开始,都在讲这些知识,内容没有区别,例如,讲病句类型,都是七种,层次也没有区分;又如,讲议论文,初中和高中没有什么区别。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教师把讲知识当成了教学的主要目的。例如:讲《劝学》,重点讲比喻论证。教师要讲清楚比喻论证的定义: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叫喻证法。然后例举文章中的句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最后讲运用喻证法的好处:可以使道理明白,且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阅读也好,写作也罢,都成了对知识的“解证”。造成的结果,记住了知识,而忽略了能力。学生知道什么叫作比喻论证,也知道比喻论证的作用,却不清楚《劝学》是怎样以可感的形象去证明抽象的论点。教师关注是“是什么”,不大关注“为什么”。以知识为支点展开教学,结果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概念。

又如:讲《动物游戏之谜》。还在讲“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说明文的知识在初中就已经讲过了。(单元说明要求“科学精神的培养”“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讲过的知识还在讲,又讲不出新的内容。

像“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形散神聚”,只要遇到了,就照原样来一遍。为什么讲知识,讲什么样的知识,怎样讲知识,总之,知识教学在高中教学中应当摆在什么位置上,怎样去处理,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好。

2.以教师的讲解过程替代学生的学习过程。

具体表现为教学中的问题一般都是由教师提出来,并以环环相扣为佳。一连串问题的提出其实就是教师理解过程的呈现,致使学生只能跟在教师的后面。教师又往往受制于教参和教案,致使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3.教学缺乏针对性,治表不治里。

教师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教学内容的落实,而不够关注学生的接受的程度和接受的过程,其表现就是没有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对学生的表现作出适时、恰当的解释和评价。即使提出一些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也缺乏很好的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况且教师更多的是用“知识”去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学生听明白了,还是不会做。

4.教学缺乏创造性,更不敢越雷池。

教材怎么编,我就怎么教;考试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哪里有练习,拿来为我用。不要说教材的整合,即便是一篇文章的分析,也少有自己的设计;不要说自己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考点,即便讲考试也是讲“套路”。不要说自编实用有创意的练习题,即便是人家的试题有问题也不去分析,答案讲不清楚也不愿去改,也不敢改,也不知道如何去改。本来很有创意的教学,在一些老师那里成了定式,成了教条,成了死水一潭。

5.倡导新的教学方式,但没有明显变化。

例如,尝试合作讨论的方式,有热闹的场面,而不解决实质性问题;对于教师应当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缺乏认识上的变化和实际实施的办法;对于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缺少主动的思考和积极的应对办法;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往往呈现为学生自读、自练,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全程设计和指导。

四课堂上实现课程理想的思路是什么。

(一)准确把握高中课程目标。

1.初高中课程理念比较。

初中:

在育人方面: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能力方面:具备一定的语言积累,具备良好的语感,具备较好的思维发展基矗。

高中:

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在能力方面: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具备语言交际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方法。

初高中相比,初中,重在开启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的学业和品性发展奠定基础,高中重在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为学生将来走入社会做好准备。

2.初高中课程目标比较。

初高中课程目标中的基本内容:

实现三维目标、丰富语文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增强语言能力、提高应用水平、发展思维品质、培养审美意识、掌握学习方法。

初、高中课程目标的基本方向是一致。

热点推荐

上一篇:社区志愿者计划书 社区科普志愿者志愿者工作计划(通用8篇)

下一篇:2024年质量月发言稿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