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最新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通用10篇)

最新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通用10篇)

小编:文锋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篇一

无论是诗还是词、曲,题目都与内容有关,或者规定了内容,或者暗示了内容,因而诗歌鉴赏要关注题目。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如不关注题目,也许会误认为是写景诗,而实际上它是谈读书好处的哲理诗。

在高考卷中,为降低鉴赏难度,命题人会对影响鉴赏的疑难问题作注释,或注明生僻字词读音,或解释生僻字词意义,或交代典故内容,或介绍写作背景。被注释处往往是鉴赏的拦路虎,不注释将妨碍鉴赏;而注释是鉴赏的一把钥匙,关注注释有助于准确鉴赏。故诗歌鉴赏要关注注释,对注释不可等闲视之。

意象是倾注作者情感、表达内容主旨的诗歌形象,鉴赏诗歌要通过把握意象去理解意境,理解情感态度和内容主旨。因此,诗歌鉴赏要关注意象。要在感知意象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全诗的内容主旨。应熟悉复习资料中列举的各类意象的意义,熟悉诗歌意象与情感态度的四种关系:以乐写乐、以乐写哀、以哀写哀、以哀写乐。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最难,因为它涉及面宽,不知从哪个角度切入。要了解表达技巧涉及的范围,最好能在头脑中“画”表达技巧的“知识树”,将“主干”“枝丫”“果叶”都画出。表达技巧“这棵树”主要有三棵“枝丫”: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衬托、反复、用典、化用、互文等;表现手法,如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其他手法等;结构手法,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铺垫、前后对比、起承转合等。各类“枝丫”又有若干“小枝丫”与“果叶”“果子”,限于篇幅,不再详谈。复习资料有详细介绍,要认真阅读掌握。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篇二

1、通过适量的读练析强化学生的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积累和鉴赏的思维能力。

2、强化学生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尤其是主观题。

1、抓住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讲析,并进行有效的综合讲析,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课时要点:

1、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

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之典例。

例析。

一、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

在20xx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有三个变化最大的项,古典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笔试题,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说:

古代诗歌的考察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是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有所偏废。

张伟明的说法指明了古典诗歌欣赏的四个方面,综合起来说就是“三鉴赏一评价”,由于这道题是以主观题型出现,难度不太大,而且与以前的客观题型应该存在着一定联系,这个联系应当是题目语言导向性。就目前所见到的试题而言,具体的题型可分为两种:有话语引导的填空题型和无话题引导的短评题型,也有的是二者结合,题型很不一致,说明我们还处在摸索阶段。但是我们在训练时不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高能力培养上达到一般能力的收效。

二、古诗分解讲析:

(一)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北京卷)。

分析诗歌所写人物形象或物象的外形(颜色、特点、形状等)和内神(品格、精神、气质等)。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篇三

诗歌鉴赏是中考语文考试的必考试题之一,为帮助同学们赢得高分,小编为大家分享需要掌握几点解题技巧如下: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1)认读感知。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3)单项核对。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这样,又可为鉴赏扫除了一大障碍。

(4)辨析真伪。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如选择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感情。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两句回忆了词人当年为了觅取功名、争得官职而奔赴前线的初衷。

b。“尘暗旧貂裘”暗示自己收复失地的斗志未酬的内心苦闷。

c。“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写出了词人放眼西北,残虏未扫;回首人生,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

d。最后一句中,“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州”代指闲居之地。

1.(不能报国杀敌的)悲愤

2.a。分析:读诗词,需了解词人所用典故的含义,该词中,“觅封候”是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候”的典故,写出作者自己报效祖国的壮志。“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并非是词人当年为了觅取功名、争得官职而奔赴前线。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篇四

要准确领会古典诗词的'意蕴,就需要掌握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笔者就此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了论述:1.扣住题目,联系背景,领会诗意;2.咀嚼词句,品味语言;3.统摄全篇,体会意境;4.掌握表达技巧,明辨艺术手法.

作者:龚梅作者单位:贵州省凯里学院,中文系,贵州,凯里,5560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分类号:h1关键词:诗词鉴赏方法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篇五

重点:理清鉴赏古代诗歌的思路。

难点:在主观题的回答中语言如何简练准确。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诗人辈出,它以其凝练的语言、含蓄而丰富的内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崇高的艺术殿堂,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如我们课本上所学过的古代诗词就有《诗经》(《静女》、《无衣》、《氓》)、《楚辞》、(《离**》)、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五言诗(《白马篇》、《归园田居》),尤其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标志——唐诗宋词元曲更令我们目不暇接。如何才能领悟到它们的美呢?这需要掌握一些鉴赏方法。

二.考纲分析:

文学鉴赏评价: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形象——思想——观点。

形式:语言——表达技巧。

****形式:主观题。

三.鉴赏方法:

1.透过字面把握形象。

因为古代诗歌贵在含蓄,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只有透过文字的表象,进入作品的情境中,这就必须理解词义、弄清典故、了解背景、具备常识。

如: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中理解的关键在“折柳”上。“折柳”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常识,即在古诗词中有些意象是为诗人们所青睐的,它们往往有较为固定的内涵,如“柳”即“留”的谐音,因而“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其它这类意象还有“岁寒三友”(梅、兰、竹、本站菊)、菊花等等都各有含义。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化常识。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通过联想分析思想。

诗歌要“言志”,这需借助一定的景或物,而景或物的组合又会产生优美而丰富的意境,给人带来美妙的想象。所以要分析作品内容、评价作者的思想,需通过联想来实现。

如: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以凝练的语言将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让人想到:在这惹人愁绪的时节,面对令人伤怀的景致,只有凄凉的西风与羸弱的老马与这个游子相伴,入党志愿书悲凉之情油然而生!全曲寥寥数笔,借助联想和想象,境界全出。

思想内容:情感类别(哀怨、欢快、离愁别恨……)。

情感载体(杨柳、菊花、圆月、落叶)。

内容主旨:涉及的文化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

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诗人的思想倾向、****主张、志向追求。

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3.品味语言鉴赏技巧。

从高考的角度看,所选的古代诗歌均是篇幅较小的,所以把握诗歌的艺术和表现技法,需建立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

关键词句的理解: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考题有两种形式:给出意境,让考生判断锤炼选择词句。

分析诗眼,展示意境,让考生感受情趣,领悟旨意。

修辞手法的判断:一般看来,集中考查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考查形式:修辞的艺术效果。

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如: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4.书面表达掌握术语。

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赋、比、兴(创作方法)。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达方式)。

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

典故典故的来源极其含义。

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风格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豪放/婉约。

缠绵宛转/清新优美/慷慨悲凉/沉郁激愤。

意境诗人的“情”与“理”

事物的“形”与“神”

如: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有人认为此诗只是写西涧景色,毫无寄托。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出理由。

这首诗借景写意,有所寄托。前两句写诗人独爱幽草,与以鸣声诱人的黄鹂作比,喻仕途世态,寓意明显。第三四句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涵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情怀。

四.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咏秋”诗,比较、分析后,填写后面的表格。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心得体会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秋。

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出细浪生。

意境格调修辞方法艺术手法。

刘诗昂扬对比虚实结合。

徐诗闲适比喻以动衬静。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首诗描写的边塞景象是怎样的?对后两句诗,有人这样评说:“同用落梅,太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直说硬说,此二句却是巧说婉说。”请具体解说高适这二句诗怎样巧妙委婉。

大地回春,雪净风清,笛声悠扬,一片明朗开阔的景象。诗人用“借问“引起人们遐想,又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梅花随微风散落,洒遍关山的具体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现了守边战士戍边怀乡之情。

五.总结:

自去年以来,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表述题,虽然加大了答题的难度,但从某种意义上看,只要掌握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这种方式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我们的水平。

1998《题李凝幽居》贾岛。

1999《漫成一首》杜甫。

2000《约客》赵师秀。

2001《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2002《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篇六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是阅读“古代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能力层级为d级。古代诗歌里形象的主体应该是由是个里的“人、事、景、情、物”等具体内容构成的。其中人物形象是考察的重点之一。

2.学习目标。

掌握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步骤。

提高答题的规范性。

要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首先要掌握诗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所以确定第一个学习目标;在掌握塑造人物性的方法之后,还要明确答题的步骤,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在高考中要取得分数,必须落实在卷面上,所以规范答题就非常重要和必要。

课时安排:1课时。

3.学习重点。

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步骤。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小说作品,对人物行的塑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各种的人物形象塑造和小说的相通的,但在具体答题时,学生不知道如何下笔,所以将解答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答题步骤确定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4.学习难点。

提高答题的规范性。许多同学对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答题时却不够规范,导致失分。学生答题不够规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了解答题步骤,二是书写不够规范。所以提高答题的规范性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生。

高三一班学生普遍热爱语文,作为理科生,对诗词的兴趣非常浓厚,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很容易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然而古代诗歌鉴赏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有畏难情绪,因为诗歌的语言凝练,思维又具有跳跃性,所以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理解不到位,答题也不规范,所以应对学生做必要的鉴赏指导。

三、说教法。

“讲练结合”的方法。因为学生缺乏必要的答题技巧,所以在一节课中,讲练结合的方法既能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又能起到巩固的作用。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说学法。

自主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总结的规律运用到实践中。

五、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导语:(设计理念: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人物竞猜。

(设计理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高考面对面。

1.考纲诠释:(设计理念:让学生明确《考纲》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2.方法指导:(设计理念: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

(三)典型例题:(设计理念:精选典型试题,通过讲解让学生有规律可循。)。

(四)课堂练习:(设计理念:学以致用,训练学生规范答题。)。

(五)课堂小结:(设计理念:总结方法,让学生答题是有法可依。)。

(1)什么形象——身份。

(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

(结合诗句简析形象)。

(3)形象的意义——情感。

(六)延伸阅读室:(设计理念: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明确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七)板书设计。

人物形象分析。

什么形象——身份。

形象特征——性格。

形象意义——情感。

六、课后反思。

通过典型例题中五首诗的分析讲解,学生掌握了诗歌中人物鉴赏的分析方法和答题步骤,上课学生反应积极,对诗中人物形象把握到位。但由于时间关系还需多练习方能得心应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篇七

在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篇八

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篇九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该如何设计和操作,这是让很多教师都感觉迷茫的问题,复述大意、归结主题、探索表达技巧,已经成为诗词教学的基本套路。教师一味讲解,学生毫无兴趣,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低效的。其实,古诗词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教师需要找准切入点,为学生提供更多思维的契机,深度挖掘题目含义,找准诗眼,理清诗词内涵维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尽快走进诗词核心,感知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拓宽学生的诗词认知视野。

一、深度解题,理清诗词内涵维度。

设计高中古诗词教学时,教师需要有多重观照意识,对古诗词成文背景、作者情感走向、诗词表达意象等内容展开深入解读。在具体操作中,教师不妨从诗词题目入手展开解读,诗词题目往往包含众多信息,为诗词鉴赏提供了更多参数。教师在对诗词题目展开解读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以提升教学解读的针对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选用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可引导学生对题目展开深度解析:这是一首叙事诗,写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和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一个“归”字,写出了作者的思想走向,不做官,去做民,这个举动本身就具有震撼力。作者回到田园之中,用一个“居”字,写出了“安居乐业”的情怀,这个“居”字是“闲适安然”的意思。在学习《涉江采芙蓉》?r,教师让学生自行解读题目。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对古诗题目有了个性认知:“涉江”是渡过大江的意思,“采”是采摘的意思,从这个题目中可以清晰看到,这是一首爱情诗。古人送给心上人的礼物,往往不是金银财宝,而是花草瓜果,显得朴素而高雅。正如王维《相思》中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从诗歌题目中可以清晰地感到作者浓浓的相思情。

题目具有概括性,汇集了写作线索、主旨、情感等因素,从题目展开鉴赏分析,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为学生解读诗词题目,并发动学生自行讨论、研究题目,不仅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知信息,而且透过题目,学生很容易抓住诗词鉴赏要领,理顺学习思路,鉴赏的效果也会显现出来。

二、找准诗眼,感知诗词情感主旨。

古诗词创作时讲究“推敲”“炼字”,这些关键字词往往就是我们所说的“诗眼”,找准“诗眼”展开诗词鉴赏,可以顺利提取诗词的主旨要义,为诗词鉴赏提供更多信息。诗词成文受多种因素制约,而“诗眼”往往是诗词解读的掣肘点,筛选“诗眼”,解读“诗眼”,需要有关联意识,从不同视角展开探究思考,可以为诗词鉴赏提供更丰富的思维起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鉴赏谢眺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时,先让学生找出“诗眼”,学生经过再三比较梳理,最终筛选出“望”字为全诗的“诗眼”。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是叙事部分,“灞?逋?长安,河阳视京县”。这里的“望”和“视”都属于看的意思,与题目中的“望”字遥相呼应,写出“回望京邑”;写景部分仍然紧扣一个“望”字,从三山回望所见之景,京邑景色历历在目。“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抒情部分为最后三句:“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i不变?”在这里依然有“望乡”一说,紧贴一个“望”字展开。作者登上三山,其目的就是要“遥望”京邑,通过对眼前景色的描绘,借景抒怀,表达了对京城的眷恋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诗眼,并通过诗眼展开鉴赏。当筛选出“诗眼”之后,学生便有了明晰的鉴赏操作思路,这个“诗眼”发挥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自然引出主旨和作者情感,鉴赏操作也水到渠成。古诗词写作的背景因素很重要,而“诗眼”往往能够清晰展示出诗歌的丰富背景信息,为鉴赏顺利展开创造良好条件。

三、

把握名句,体会诗词丰富意境。

古诗词中有很多流传千古的名句,这是诗词鉴赏的关键内容。鉴赏名句是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教师以名句鉴赏为突破口,其操作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名句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名句内聚了太多的精辟内涵,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独到之处,这便成为古诗鉴赏的重要切入点。设计名句鉴赏课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名句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展开全面分析,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名句的方法,这对提升诗词教学有重要作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每当诵读这首诗时,我们都会对其中的名句记忆犹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不仅是全诗的名句,还是主旨句。先后三次出现在此诗中,而且每次出现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师以此句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进行鉴赏,体会名句的丰富内涵。学生展开热议,并给出自己的见解。有学生认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说明蜀道行走的艰难程度。在这里,作者并非要刻意展示蜀道之难,而是借景抒怀,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将当时社会比喻成蜀道,让人寸步难行,这无疑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抒发。也有学生说:李白用笔变化莫测,对蜀道之难进行艺术刻画,展现了古老蜀道峥嵘、高峻、崎岖的特点,而且引入典故,展现蜀地战乱的惨烈,这无疑是一种映射的写法,从而表达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教师对学生分析给出个性点评:李白笔下的蜀道的确够难,用“难于上青天”来形容,可谓恰到好处,事实也证明了李白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后来爆发的“安史之乱”,验证了李白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教师从名句入手,发动学生展开广泛讨论,对全诗进行深入解析。从学生个性解读中可以发现,教师的设计是比较适合的,抓住主旨句,关注作者思想脉络,自然引导学生走近作者思想,对全诗展开到位探究。高中学生思想比较独立,教师在具体引导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思想实际,给出提示之后,要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信息展开研读,这样才能成功激活学生主动学习思维,形成综合阅读素质。

四、归结意象,拓宽诗词认知视野。

所谓意象,是指诗词中可见与不可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还包括作者的情思。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诗词意象时,需要对相关意象进行解读,培养学生探索诗词意象的意识。诗词意象丰富多彩,渗透了作者丰富的情思,这是诗词的基本属性。学生诗词学习的基础薄弱,对意象的把握还比较稚嫩,教师要给出明确的引导,让学生在意象探索过程中完成诗词鉴赏。

陆游的《书愤》,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雄放豪迈,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这首诗。学生借助手中教辅材料,很快就掌握了诗歌主要内容,对作者情感也有了一定认知。教师引导学生归结全诗意象时,学生展开了热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情感,涉及的意象便是作者的经历,如“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中提及的“瓜州、雪夜、渡口、楼船、铁马、秋风、大散关”等,都具有鲜明的意象特征,我们从这些意象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回顾当年往事的心情。诗歌后半部分以抒怀为主,因为有前文的回忆做基础,抒怀展开自然和谐。“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从这些诗句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拳拳报国之心。陆游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还是一位爱国志士,终身不舍报国之志,但壮志未酬,自然郁郁寡欢,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激愤和辛酸。师生以此作为鉴赏切入点,一起探究全诗的意象,顺利打开了学习思维,课堂进入良性互动之中。

鉴赏古诗词,要关注语言表达技巧与修辞方法的运用,从诗词意象角度切入,充分调动学生的鉴赏思维,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确保鉴赏维系在较高品位之上。陆游的诗词大多带有怀才不遇的惆怅,其意象分析应紧扣作者情感,为学生学习提供明确的方向,这样的鉴赏引导无疑是高效的。

古诗词教学有其自身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阅读赏析时,要紧紧抓住诗词的题目、诗眼、名句、意象等关键点,并以此为学习突破口展开教学,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同时,还要通过多种古诗词鉴赏方式,带领学生展开学习探索,这样不仅能够提升鉴赏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篇十

答题的一般格式可简化如下:

1.形象:身份+性格(+情感/塑造形象的意义)(先定性分析,再定量组合)。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5.品味关键词句:释义+还原意境+运用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分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分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塑造了什么形象)+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热点推荐

上一篇:家长工作总结幼儿园大班(模板9篇)

下一篇:最新刘秀祥事迹观后感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