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范文(18篇)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范文(18篇)

小编:雁落霞

总结是一种概括性的写作方式,它帮助人们系统化地整理和理解所学和所思。如何有效地应对压力和焦虑,保持身心健康和平衡的生活?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总结的目的和方法。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篇一

我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因此教学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使学生建立起单位长度的观念,《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一)抓住重点,认识“1厘米”。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3、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量、看、找等环节,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二)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学习了“1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几厘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会测量,实际应用。

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

总之,数学教学中始终贯穿学生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真正目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篇二

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一节课后,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常伴身边的尺如此熟悉。

学生对尺并不陌生,而且可以说是非常熟悉。从进入小学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和尺子成了朋友,生活经验也告诉他们,要想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尺量。学生不太会像书上的例题一样用手、用铅笔盒、用铅笔等东西去量。所以教学时我没有这样呈现尺,而是借用别人的想法,先出示两条线段,复习线段的特点。引导学生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让学生想到可以量出这两条线段的长度,进而引出“尺是量长度的工具”。我觉得直接导入新课更贴近学生的已有基础。将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作为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构建起探究新知识的“支架”,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去了解,探究尺的兴趣,把数学研究的兴趣延伸,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到直尺上找出1厘米,2厘米,5厘米……学生不仅在头脑里建构了厘米表象,而且深刻理解了直尺上1厘米就是1大格,3厘米就是3大格等。

二、这尺又该怎么用。

记得有一次讲座听过这样一个看似笑话的真实事情,六年级的学生量不出考卷的长度,说是尺太短了。所以教学量物体时,特别是铅笔盒的长度,我拿了学生身边的一把三角尺,说:“尺太短了,我量不出来。”有个学生很天真地对我说:“老师,我的尺很长,拿我的量。”我顺势问:“老师就想拿这把三角尺量,能量出铅笔盒的长度吗?帮老师想想办法。”学生马上议论开来,就有学生提出“先量到这把三角尺的最大长度,用手按住记住量到哪儿在继续量。”我补充了学生的发言,为了更清楚知道量到哪儿可以用铅笔做个记号。并让学生动手操作量数学书封面的长,大多数孩子的尺都是20厘米,数学书封面的长是24厘米,必须分开量。量完几次后,我又让学生说了说求出长度的方法(将每次量得的长度相加)。在以后的生活中学生会碰到类似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教学画一定长度的线段,我让学生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在巡视学生画的过程中,看见一位学生无从下手,是因为他的尺只剩一半了,是从16开始的。我先让他自己想想办法,后来又把问题抛给了全体学生,尺子没有0刻度怎么办?怎样画出5厘米的线段呢?学生又想到了解决方法。

学生利用这把熟悉而又陌生的尺建立起了厘米的表象,又解决了在实际操作中的遇到的麻烦问题。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篇三

1、复习计量单位厘米和米,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米和厘米的概念;在某些情景下能对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进行简单的估算;进一步加深对这两个单位之间进率的认识;会画线段和量出线段的长度。

2、复习角和直角,熟记角个部分的名称,会用三角板画角和直角,并且会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3、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发展使用工具的技能。

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米和厘米的概念,让学生熟练掌握画线段、量线段的长度、画角和画直角的技能技巧。

进一步使学生明确角和直角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包含关系。

(1)尺

(2)你知道的有哪些尺?学生尺、米尺、皮尺、卷尺、三角尺……

(3)它们有什么作用?

这些尺可以用来量物体的长短,三角尺还可以用来画直角,还可以用三角尺来判断一个叫是不是直角。

(4)举例说说什么情况下用什么尺来量。

会利用简单的工具,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是学生的一个学习目标。本学期学生认识的尺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样工具,在课前让学生回忆,有利于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工具的意识,引出后面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复习。

(一)这些尺都有长度单位,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米和厘米

1、你能比划出1厘米和1米有多长吗?

2、猜一猜,你的中指有几厘米,再用尺子量一量,看你猜的结果跟实际有多接近。

3、课室的门有几米高?

(二)米和厘米进率

1、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

35厘米+65厘米 1米 20厘米

2米

3米 48厘米+43厘米 1米-40厘米 50厘米

米和厘米的复习关键还是要让学生建立清晰地关于米和厘米的概念,让学生再次比划出1厘米和1米的大概长度,有利于进一步强化两者的概念,通过估量一些常见的`简单的物体的长度,让学生建立明确的单位意识,在估量的过程加深对1米和1厘米的认识;再通过简单的大小比较,深化学生对米和厘米之间进率的认识。

复习线段和角

1、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那些图形?(线段、角、直角)

学生把本学期学到的关于几何方面知识,作简单的归类。

1、下面图形那些是线段?

2、量出这两条线段的长度。

3、说说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在判断一些图形是不是线段的过程中,线段的概念得到有效地强化;在量度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学生对量度的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说说量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加深对量度物体长度这一的技能认识。

4、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找一个角说说各部分的名称。

在判断角和说判断理由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通过说角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的记忆。

5、下面的图形共有几个角?再指出哪些是直角。

(1)

(2)你是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可以是目测,也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角和直角的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淆,通过这一道练习题,让学生再次区分角和直角的概念,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角里面包含直角这一关系;让学生判断一个角是否直角,再去总结判断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直角这一概念的认识。

1、还记得线段和角怎么画吗?动手画一条线段,并且标明长度,同桌之间交换,互相量一量长度,情个别同学就怎么画好线段发表看法。

2、画几个大小不一样的角,其中一个是直角。请个别学生说说一般的角怎样画,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画线段、量线段的长度、画角和画直角是本学期学生要掌握的重要的技能,通过画一画,互相量一量,说一说,熟练掌握画线段、量线段的长度、画角和画直角的技能技巧。

完成书本103页4、5、6题

综合应用有关知识和技能。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地方是不明白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总结本课内容,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适当延伸。

:

复习米和厘米、角和直角

尺:学生尺、米尺、皮尺、卷尺,(量长度或距离、画线段)

三角尺 画直角,判断直角

1米 = 100厘米

顶点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认识。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小棒、直尺、布尺、多媒体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用童话故事开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问题。

2、学生汇报。

3、师:那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为什么会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为什么?

那如果我们要得出一个具体统一的答案,可以用什么来测量?大声告诉老师。

4、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直尺。在你们抽屉里都有一把直尺,拿出来看一看,你们在直尺上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

5、根据学生的发现出示课件。自由的读一读数字。在尺子上最左端的数字是几?0我们以前学过,那你们现在知道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吗?总结:在尺子上0对准的这条刻度线叫做起点。板书,在尺子上你还发现了什么?cm表示什么?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你还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刚才有同学发现尺子上有厘米的标志cm,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数字、cm、长短不同的线)。

二、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

1、出示课件,蚂蚁们为了使小桥变得更漂亮,他们给小桥涂上了五彩的颜色,大家猜猜看,绿色这一段可能是多长?到底是多长呢?咱们听听小精灵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这段有多长?那你们能从自己的尺子上找出一厘米吗?行不行?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交流。那同学们在仔细看看,在尺子上还有哪段是一厘米长的呢?出示课件让学生指出。

指着课件提问: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啊?原来啊,尺子上的每一个大格啊就是一厘米。每一个小格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来认识。

2、找一找。

(2)下面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一厘米有多长啊?

(3)好了,同学们,刚才咱们认识了一厘米,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有多长呢?

(6)那课本上是怎么说的呢?请翻开课本,看完之后,把小纸条的长度填在括号里。

三、巩固。

1、出示课件,学生判断,对的举对牌,错的举错牌。(看仔细了,请评委亮牌。,请人说为什么正确)。

2、刚才蚂蚁王国的测量比赛结束了,那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举行一个测量比赛呀?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还学会了用厘米量。(板书)同学们的表现啊都非常出色,那老师还想请你们帮一个忙,行不行啊?钱几天老师做衣服的时候啊,想知道手腕有多长。那我这样量可以吗?这样量呢?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啊?刚才同学们都大胆的展开了想象,正是有了这种想象啊,人们不仅发明了直尺,还发明了各种卷尺,那我们平时在生活当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尺子来进行测量。那今天下去后,请同学们量出自己的一柞和一步有多长,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板书:

0刻度线:起点。

厘米:cm。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篇五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出自 FANwEN.CHaZidiaN.COM

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cm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教案点评:

导入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

教学认识厘米时,先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后通过实物来感受1厘米的长度,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量小棒长度时,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探索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然后教师以规范的动作,标准的测量方法量给学生看,让学生与自己的操作产生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产生顿悟,从而掌握量的要领;最后再亲自实践,使知识技能的掌握经历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篇六

《长度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虽然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和基础,但是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身边物体的长,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并能运用。全单元分4课时完成,本教学设计为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尺、米尺。

【设计理念】。

因为长度单位的选择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设计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提高。

【教学过程】。

一、米和厘米的复习。

回顾梳理。

1、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2、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3、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4、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节课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进行练习。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学生活动)。

3、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复习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1、米尺从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吗?

2、做一做。

(1)我估计我的铅笔盒长()厘米,用尺量铅笔盒的长是()厘米。

(2)请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3)细心算一算。

7厘米+8厘米=()厘米30厘米+6厘米=()厘米。

100厘米–40厘米=()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3、知识运用:

黑板长约4()我们的身高约130()。

旗杆高15()橡皮擦长3()。

小红的手臂长约40()床长2()。

爸爸的鞋子长25()我们的房子高3()。

4、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

【设计意图】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

三、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到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物体,如果要测量较小的物体,我们就用()作单位,如果测量较大物体时我们就用()作单位。

文档为doc格式。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篇七

这一节课我安排了五个环节:

第一:预设以小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由于课件准备不充分,导致故事音频没有播放出来,所以口述讲解,感觉效果不是特别好,很多学生听得不是很认真。

第二:让学生体验一庹,一拃,一脚等用身体的一部分进行测量黑板,课桌,讲台等的长度,让学生进行感知,从而得出结论:不同的人进行测量同一物体,测量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所以需要统一长度单位,从而引出单元课题《长度单位》。在这一活动中,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积极,都试着去测量,每个人都积极地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测量—比较—探究”,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第三:认识尺子,在这一环节中部分同学都闲不住了,课堂纪律不是特别好,当我让学生观察尺子,分享观察结果时,有部分同学已经在拿着尺子敲击桌子了,还有一部分同学用手中的皮尺折叠成各种形状,我找同学分享结果时,很多同学都抢着回答,没有纪律,感觉这一环节有些失败,并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认识并感知1厘米,在认识厘米时,让学生上黑板写厘米两字,比赛谁写的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1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对1厘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时有一部分同学在玩所以这一内容执行时间很少,是这一节课最失败的一点。

总之,可能是由于新老师,刚开学,他们还没有进入收心学习的状态,再有我备课不够充分,另有他们在暑假时间大都预习过可能知识都会了,觉得并不需要听,所以感觉这一节课并不成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篇八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课型要素组合方式。

课时标准课。

教学环节。

操作流程看+说+做。

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看+讲+想+做。

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做+小动+大动。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1.下课活动。

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

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看+讲+想+做。

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吗?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做+小动+大动。

1.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2.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3.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1.下课活动。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作业。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篇九

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以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课件、学生尺、长方形纸条、小棒等。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能帮小蚂蚁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长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尺子量,这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你们有尺子吗?

生:有!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观察尺。

1、让学生观察尺子,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桌分享一下。

2、指名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线、“0”刻度、1大格,理解“0”表示起点的意思。

3、当学生说到尺子上有“cm”时,介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二)感知1厘米。

1、师:那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我们来听听小蚂蚁的介绍(课件介绍一厘米的概念)。

2、找一找,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学生找一找,指一指)。

3、指名上台说一说、指一指: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回答: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学生边说边指)。

4、你发现1厘米其实就是什么?(一大格)。

5、除了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外,你们还能找到不同的1厘米吗?

生1:从1刻度到2刻度是1厘米.

生2:从2刻度到3刻度也是1厘米。

……。

6、比一比,请小朋友再用手在尺上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举出来看一看,1厘米长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长。

师:1厘米很短,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

7、找一找,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生举例、课件展示:图钉、牙齿、小正方体、小纽扣……)。

(三)感知几厘米。

1、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厘米是1大格,那2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上找一找吗?(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2、2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2厘米是从0刻度到2刻度。

师:有不同想法的吗?

生:从1刻度到3刻度之间也是2厘米。

……。

师:你们怎么能找到这么多2厘米的?你们有什么法宝吗?

生:2厘米其实就是2大格。

指名回答:5厘米从哪儿到哪儿,有不同的吗?

不管从哪儿到哪儿,5厘米就是几大格?

5、你还想知道几厘米的长度,指名说一说。

把你想知道的自己先估计一下,再拿着尺比划给同桌看一看。

(四)量一量。

1、猜一猜纸条有多长。(学生猜一猜、估一估)。

2、课件展示量纸条的方法,学生细心学习。

3、学生自己动手尝试量纸条。

4、集体交流用尺子量纸条的方法。

(纸条的左端对齐0刻度线,把尺子与纸条放平,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5、唱一唱。

《测量小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

物体要放平。

用尺子两物体,

左端要和0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

物体就是几厘米。

师:同学们,既然我们已经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了,那现在是时候帮小蚂蚁的忙,测量一下小桥扶手的长度了。

1、量一量扶手的长度。

(1)学生动手量一量。

(2)指名上台展示测量的方法。

2、闯关游戏。

(1)第一关:眼明手快(填一填)。

(2)第二关:火眼金睛(判断测量的方法对吗?为什么?)。

第三关:心灵手巧(同桌合作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这里长方形的宽是接近4厘米,引导学生像这样接近4厘米的可以说它是大约4厘米。

四、回顾全课,总结延伸。

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篇十

《厘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内容。

1、结合实际,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尺子、1厘米的小棒、8厘米的小棒、5厘米的小棒。

一、创设情境,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心愿!请看大屏幕。(播放动画:从前,有个叫阿福的人,他想做一件新上衣,于是,来到一家裁缝店。师傅说:“欢迎,欢迎,我来给你量一量,徒弟,你来记!一拃、两拃、三拃,身长三拃;袖长……”量完之后,师傅有事要出门,就让徒弟来做。徒弟边做边量:身长三拃,一拃、两拃、三拃……过了两天,阿福高高兴兴地来取新上衣,穿上一看:“啊!这衣服太小了!”师傅连忙走过来,量了量阿福的新上衣,然后对徒弟说:“告诉你身长三拃,怎么做成了两拃?!”徒弟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是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把你想的说给同桌听。

生1:徒弟没有认真做。

生2:徒弟没有用尺子量。

生3: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我们看书上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出示女孩说的话:他俩的拃不一样长。(生齐读)。

师:看来她和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

再看小男孩是怎么说的。一起读男孩的话(用同一个人的拃量就好了)。

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用师傅的拃量师傅做,用徒弟的拃量徒弟做,就好了。

师:是呀,这样做阿福就能穿上合适的新衣服了。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认识尺子。

(1)初步感知。

师:小博士又告诉我们什么呢?请看:

(出示小博士的图案和文字: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

师:一起读!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

师:这儿就有一幅放大的尺子图,(出示尺子图)。

师:认真观察:尺子上都有什么?(小组内说一说)。

(2)小组汇报交流,梳理总结。

生1:有数。

师:有哪些数?一起读。

生一起读:0、1、2、3、4、5、6、7、8、……。

生2:有许多长、短不一样的线。

师:对!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是刻度线。这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表示0刻度。

师:你认为0刻度在尺子表示什么?

生3:表示0厘米。

生4:表示从0开始量。

师:对!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板书:0刻度-----起点)。

生5:尺子上还有两个英文字母cm.。

师:请继续看大屏幕。

师:一起读。

师: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6: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师:说的真完整!

师:对,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书:厘米cm。

2、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认识1厘米。

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板书:1厘米)(出示下图)。

师:从哪到哪是1厘米呢?谁能指给大家看?(找两生到前面去指。)。

生1:从0到1是1厘米。

生2:从5到6是1厘米。

师:下面请你从学具盒里拿出一把尺子,边指边说从几到几也是1厘米?

生3:从2到3是1厘米。

生4:从10到11是1厘米。

生5:从7到8是1厘米。

师:把你找到的一起说给老师听!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a、从小棒中找1厘米。

师:请你从学具盒里找到长度是1厘米的小棒,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这根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一起说)。

生:1厘米。

师:看来大家都找对了,那就伸出一个胜利的手势,向自己表示祝贺吧!(生欢呼)。

b、用自己的方法表示1厘米。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有多长吗?试一试!举起来让老师看。请放下!

师:同学们真能干!表示得都很接近!

c、找生活中的1厘米。

师:小电脑又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齐读。

师:小电脑要让我们干什么?

生:让我们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师:真是会审题的孩子!我们先看小明有什么发现?一起读。

师:小明发现了什么?

生:他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他是在尺子上比的。

师:谁还有补充吗?

生:他食指的宽度在0和1之间。

师:真是会观察的孩子!把掌声送给他!

师:你食指的宽度大约是几厘米呢?请在尺子上比比看!

生齐说:1厘米。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生1:钉子长1厘米。

师: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反思:学生说的不一定是图钉,当时应该反问一句:“你说的钉子有多长?能用手势比给大家看吗?”给发言学生一个补充完善的机会。)。

生2:我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3:小蚂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还有许多小手高举着)。

师:把你找到的一起大声说给老师听!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会听课,而且还善于观察!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度都大约是1厘米。

请看:(出示图片,老师解说:透明胶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计算器上按键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橡皮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大门牙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从哪到哪是2厘米呢?(自己在尺子上找一找吧。)。

生1:从0到2是2厘米。

生2:从5到7是2厘米。

生3:从8到10是1厘米。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好!除了找出1厘米和2厘米,在尺子上你还能找到几厘米呢?(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生:我找到了4厘米,从0到4是4厘米。

生:我找了5厘米,从0到5是5厘米。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尺子,老师带来了关于尺子的小资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配音小资料:古时候,我国是用市尺作为长度单位,英国用英尺作为长度单位。长度单位不一样,买卖物品时就出现不同的意见,造成了交易的不方便。为了便于交流,世界上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并且做成了米尺。因此,世界各国统一用米尺来量物体的长度。同学们,我们用的直尺就是米尺的一部分。)。

师:同学们,我们用的直尺是什么尺子的一部分?

生:米尺。

4、用尺子量。

(1)自主阅读,感悟测量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子量物品的长度。(板书:测量)。

师:齐读要求。

师:这道题要让我们干什么?

生1:让我们测量纸条的长度。

师:纸条在哪儿呢?谁能上来指一指?

(指名一生上台指)。

师:怎样量呢?我们看老师是怎么说的?一起读。

(出示老师说的话: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老师说了什么?(小组互相说一说。)。

师:想一想,测量纸条的长度时,要先干什么?

生:要把纸条的左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说的真完整!谁能像他一样再说一遍?

生:要把纸条的左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指着)请看: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了吗?

生齐:对准了。

师:再干什么呢?

生: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师:请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知道纸条有多长了吗?

生:5厘米。

(2)学儿歌,促理解。

关于测量老师还有一首动听的儿歌呢!竖起小耳朵认真听吧!(出示配乐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食指宽一厘米;用直尺量物体,左端要和“0”对齐,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3)动手测量:

师:现在你想不想量一量?请你从学具盒里任选一根小棒量出它的长度。

生:我量的是5厘米。

师:他选的是绿色的小棒,也是选绿色的举手。你们量的是几厘米?

生:5厘米。

师:谁和他选的不一样?

生:我量的是8厘米。

师:他选的是蓝色的小棒。也是选蓝色的举手。你们量的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师:谁和他俩选的都不一样?

生:我选的是红色的小棒,长1厘米。

师:和她选的一样量的结果也一样的举手。

师:同学们真能干!量的都很准!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一起说。

师:你都学会了什么?

生1:我知道0刻度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生2:我学会了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3:我知道了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师:同学们都是会学习的孩子!我们还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那你认为自。

己学的怎么样啊?(生纷纷举手)。

师:一起大声说!

生:非常好!

师:老师相信大家都是最棒的!

四、自主练习,拓展应用。

生:奥运会!

师:今天老师把奥运会的奖牌带来了,请看(课件出示),一起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吧!

生一齐大声说:金牌、银牌、铜牌。

生一起兴奋的说:金牌!

师:那好!我们就挑战金牌!小明正不高兴呢!他遇到什么难题了?认真听!(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

生1:再买一把新尺子。

师: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解决问题,非常好!现在小明就用这把断尺子来量,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从2开始量。

师:这位同学真会思考!把掌声送给他!

(出示这种情况)请看:小棒的左端对着几?

生:小棒的左端对着2。

师:右端对着几?

生:右端对着14。

师: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

生1:14厘米。

生2:13厘米。

生3:12厘米。

师:小棒的长度究竟是几厘米?为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12厘米。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从2开始量的就要从14厘米里面去掉2厘米。

师:所以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

生一起说:12厘米。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也能知道小棒的长度也是12厘米?

生:数大格。

师:同学们帮小明解决了问题,小明正在高兴的对我们笑呢!(出示小明小的画面)刚才这道题想法对的举手!从学具盒里拿出一枚金牌放在正前方,恭喜你们!为自己欢呼一声吧!

2、夺银牌。

师:现在你想摘取哪枚奖牌?

生:银牌。

师:一只可爱的小猴也在量物品呢!(请看,齐读)小猴要让我们干什么?

小朋友们,看看我测量的长度正确吗?

(出示下面的题目):

(1)钉子长3厘米。()。

生:让看一看小猴量的长度对不对。

师:我们先来看他量的第一样物品,一起读。

生:错。

师:同意的举手!再看它量的第二样物品。一起读!

(2)铅笔长5厘米。()。

生:对!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错!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2:铅笔的左端没有对准0刻度。

师:谁有不同意见?

生3:从1开始量也可以!铅笔的长度就是5厘米。

师:小猴这道题虽然测量的方法有变化,但它得到的'结果是对的,

这种测量物体的方法也是可以的。再看它量的第3样物品,一起读。

(3)小棒长7厘米。()。

师:一起说。

生:错!

师:应该是几厘米?

生齐:9厘米。

师:刚才3道题都做对的举手!请拿出一枚银牌!祝贺你们!

[反思:这道题的处理,我只让学生进行了判断对错,对意见。

3、夺铜牌。

师:现在还剩一枚铜牌,还想得到它吗?(出示下面的题目):

师傅的一拃是()厘米。

生:18厘米。

师:继续看大屏幕,一起读。出示:

徒弟的一拃是()厘米。

生:12厘米。

师:怪不得徒弟把阿福的衣服做小了呢!

师:同学们,请伸出你的一拃,举起来,估计一下,你的一拃大约有多长?

生1:11厘米。

生2:13厘米。

生3:12厘米。

师:到底有多长?请你量一量。

生1:12厘米。

生2:11厘米。

师:刚才估计的很接近的举手!恭喜你们!每人取得一枚铜牌!

师:你们还想了解身体上其他的小秘密吗?请看大屏幕(播放视频:我们的身高大约130厘米;我们的一庹长大约120厘米;我们的脚长大约20厘米;我们的手长大约15厘米……)。

我们的一步长大约30厘米。

师:刚才得到3枚奖牌的请举手!真棒!为自己鼓鼓掌吧!

五、课外研究。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中,体验现实生活,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发现厘米的知识.

第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使用的尺子入手,让学生在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找一找、说一说、量一量的动作思维下发展到抽象思维,借助于小棒、手指宽等实物感知,强化思维表象,从而形成正确的1厘米的概念。然后运用迁移,让学生认识几厘米,并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第三,我注重情感的交流和过程的体现。

时时以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来调动学生的内部机制,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了,动起来了,自己去回顾、体验、发现、构建,在有效的研究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体会到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的乐趣。此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个人探究、小组研讨、合作交流,力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注重多样练习的设计。

为了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掌握对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练习。在基础性练习中设计了“师傅一拃有多长”和“徒弟一拃有多长”、“看小猴量的物品正确吗?”,在拓展性练习中设计了“帮小明解决难题”。情景串与问题串的构建,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热情高,全身心投入到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

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些环节收的太快,没能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今后,我还需下大力气,不断研究实践,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创新性教学。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篇十一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刻度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2、结合实际,实践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

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3、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合。

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了解。

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

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突破】。

以故事“阿福的新衣”引入,让学生初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在寻找1厘米长度的物体的活动中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对物体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尺子,测量用的纸条。

【教学关键】。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快乐学习。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动画片,讲的是一个叫阿福。

的人在做衣服的时候闹笑话了,大家想知道是什么笑话吗?让我们。

来看一下吧。

二、研讨学习,动脑思考。

(学生看完动画)。

师:大家看到了阿福很不高兴,小徒弟也很纳闷,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小组先讨论一下,一会儿发言。(小组讨论)。

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师傅和徒弟两人的拃不一样长。

师:我们想个什么方法才能不再闹这样的笑话了呢?

生:应该用同一个人的手去量,应该用尺子去量。

师:对,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只有用同样的'标准去量才能避免。

出现这样的情况。

三、讲解学习,动手实践。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认识一下;请大家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

么?和同位交流一下。(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尺子。

的结构)。

生:在尺子上有很多数字。(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师:对,有数。同学们读一读(生自由读)。

生:数字是按照由小到大排列的。

师:你们看,尺子上最左端的数是几?尺子上最小的数是几?

生:是0。

师:0我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课件闪烁“0”)。

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

刻度(板书)。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

生: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线叫刻度线,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它一。

般用来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吧。(板书:厘米),也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四、加深认识,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师:把食指放到0刻度线上,从0刻度慢慢滑到1刻度,它之间的长度。

就是1厘米。同学们用手从0摸到1,感觉一下,每相邻两条最长。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那从2到3,从3到4,从6到7,从9到。

10是几厘米?(课件展示不同长度,让学生说出长度是几厘米)。

师: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

师:对,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

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认识。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

身边或在我们身上以及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呢?(学生们找,测量)。

师:伸出你的左手,用右手拿尺子,将手指一个个的放在尺子了,看一下。

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用你的手势来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学生比划大姆指的宽度为1厘米)。

师:同学们知道1厘米的长度了,那你知道尺子上0刻度到4刻度之间有。

多长吗?(生试着回答)。

师:谁的方法跟他不一样了,如果从0刻度开始的右边对着几就读出几厘。

米。

从0——7;从0——10;那么从2——8是几厘米?为什么是6厘米?生:有6个大格。

师:你能从你的尺子上找出哪一段是5厘米吗?(学生找,师巡视)。

师:(强调从数字几——数字几)数一下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师:(课件出示)我们来看看徒弟的一拃有多长呢?一拃的长度是指从大姆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这段距离。

生:(生先估再答)12厘米。

师:徒弟一拃长12厘米,大家来估计一下师傅的一拃可能有多长?

(生估计并回答:20厘米)。

师:这样我们也就知道了阿福的上衣之所以做小的原因了是不是?现在我。

们知道了师傅和徒弟一拃的长度,你想不想知道你的一拃有多长?自己量一下,同位之间交流。(生测量并汇报)。

师:(总结一边示范一边介绍)测量物体长度时,先把物体放平,一般将物体。

的左边和0刻度线对齐,物体右边对着几厘米,就读出几厘米。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蓝纸条,不知道他们的长度,你们可以帮老师量一下。

吗?(两人一组测量)。

生积极测量,回答,然后再测量(白纸条、红纸条)。

五、拓展。

师:如果要量桌子的宽,又没带尺子,怎么办呢?

(生想办法并发言,用拃、指)。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出色,老。

生:可以用纸条绕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纸条的长度就可以了。

生:也可用绳子先量手腕一圈,再来量绳子的长度。

生:可用软尺。

师:对呀!大家真聪明,其实测量物体的长度还有很多工具,以后我们慢。

慢学习。

六、练习测量。

刚才同学们已经学会看尺子了,现在我们分组利用尺子来量一量。

(1)每组桌面上有一个信封,听要求:请组长把里面的东西倒在桌面。

上,小组成员合作找出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放在一起。比比哪组。

合作的好、找的准。(教师巡视)。

(2)谁想代表你组来说一说?那组有补充?(订书钉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纽扣的宽度、水彩笔的宽度、正方体的长度、柳叶的宽度??)。

七、评价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生积极回答)这节课同学们听讲认真,回答问题积极,表现非常出色。

【课后作业】。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篇十二

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以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课件、学生尺、长方形纸条、小棒等。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能帮小蚂蚁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长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尺子量,这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你们有尺子吗?

生:有!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观察尺。

1、让学生观察尺子,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桌分享一下。

2、指名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线、“0”刻度、1大格,理解“0”表示起点的意思。

3、当学生说到尺子上有“cm”时,介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二)感知1厘米。

1、师:那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我们来听听小蚂蚁的介绍(课件介绍一厘米的概念)。

2、找一找,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学生找一找,指一指)。

3、指名上台说一说、指一指: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回答: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学生边说边指)。

4、你发现1厘米其实就是什么?(一大格)。

5、除了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外,你们还能找到不同的1厘米吗?

生1:从1刻度到2刻度是1厘米。

生2:从2刻度到3刻度也是1厘米。

……。

6、比一比,请小朋友再用手在尺上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举出来看一看,1厘米长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长。

师:1厘米很短,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

7、找一找,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生举例、课件展示:图钉、牙齿、小正方体、小纽扣……)。

(三)感知几厘米。

1、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厘米是1大格,那2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上找一找吗?(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2、2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2厘米是从0刻度到2刻度。

师:有不同想法的吗?

生:从1刻度到3刻度之间也是2厘米。

……。

师:你们怎么能找到这么多2厘米的?你们有什么法宝吗?

生:2厘米其实就是2大格。

指名回答:5厘米从哪儿到哪儿,有不同的吗?

不管从哪儿到哪儿,5厘米就是几大格?

5、你还想知道几厘米的长度,指名说一说。

把你想知道的自己先估计一下,再拿着尺比划给同桌看一看。

(四)量一量。

1、猜一猜纸条有多长。(学生猜一猜、估一估)。

2、课件展示量纸条的方法,学生细心学习。

3、学生自己动手尝试量纸条。

4、集体交流用尺子量纸条的方法。

(纸条的左端对齐0刻度线,把尺子与纸条放平,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5、唱一唱。

《测量小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

物体要放平。

用尺子两物体,

左端要和0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

物体就是几厘米。

师:同学们,既然我们已经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了,那现在是时候帮小蚂蚁的忙,测量一下小桥扶手的长度了。

1、量一量扶手的长度。

(1)学生动手量一量。

(2)指名上台展示测量的方法。

2、闯关游戏。

(1)第一关:眼明手快(填一填)。

(2)第二关:火眼金睛(判断测量的方法对吗?为什么?)。

第三关:心灵手巧(同桌合作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这里长方形的宽是接近4厘米,引导学生像这样接近4厘米的可以说它是大约4厘米。

四、回顾全课,总结延伸。

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1——3页,认识厘米。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蜡笔估测铅笔的长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课桌长,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测量五题的长度有不同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认识厘米,学习用直尺测量以及用厘米为单元进行估计,在练习活动中,让学生估计和测量学习用品的长度。学生对物体的长短有了初步认识,但对物体的具体长度是多少并不了解,在生活中关于测量的知识知道的很少,更少参加测量的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掌握用学生尺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一把尺子,一块新橡皮,一支新铅笔,教师准备课件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请大家自己选择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质疑:为什么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测量所用的工具不同)。

小结:对了,如果要使量的结果一样,我们就需要一种统一的测量工具。你知道这种工具是什么吗?(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尺来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尺。

2、学生汇报,老师介绍。(投影出示:尺子)。

(1)许多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从小到大)都从几开始?(0)这里的0表示什么呢?(起点)。

(2)刻度线: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3、揭题: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厘米cm)。

(1)师: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指出:0到1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问:从1到2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从2到3这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呢?

(2)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说一说: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有多长。

(1)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再记在脑子里。

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吗?(学生举例)。

师课件展示书上三个例子。

(2)亲身体验:

谈话:刚刚我们都比画了1厘米的长度。那2厘米怎样比画呢?

请学生说一说。(从0刻度开始,到2刻度)学生举给老师看。

师:那5厘米你能找出来吗?(学生自己找)。

1名学生演示,并说是怎么表示出来的。(从0开始,到5刻度)。

(三)用尺子量。

1、师:下面有两个小朋友在量铅笔刀和一条线段的长度,你能帮他们看一看吗?(出示书上例2图)。

提问:铅笔刀有多长?(7厘米)。

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讲清楚从0刻度开始,到7刻度就是7厘米)。

师:说得真好,那线段呢?2—3名学生说一说怎样看出来的。

师:我们在用尺子量长度的时候都是怎样测量的啊?

(从0刻度开始,到什么刻度就是几厘米)。

这两个小朋友在测量的时候是这样量的(出示想1的两种不正确的方法)。

问:你觉得他们量出来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2、动手测量。

师:刚才看了他们的测量,你想自己动手量一量吗?

课件出示蓝和红两条线段。学生自己动手测量。

师提醒:在线段的上面标上长度。(展示2—3名学生的测量结果)。

提问: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自己总结了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从0刻度开始,尺子放正。看另一端到几刻度就是几厘米)。

3、估计和测量。

(1)师:刚才我们量的物体都正好是几厘米,有的时候我们量的物体不是正好几厘米。就像这样的两条线段。(多媒体出示两条线段)。

让学生先看图回答。师指出大约的意思。

(2)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手掌宽和食指长大约多少厘米。

出示课件,学生看图填空。集体交流核对。

(3)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食指的长度大约是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你的中指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吗?(2—3名汇报)。

师:请小朋友们选择一种物体(铅笔或橡皮)进行估计,然后再测量出它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每组一种)。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比较交流。再汇报。

三、总结提升,自我建构。

如果我们用今天学的厘米单位去测量教室的长,你觉得方便吗?厘米一般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而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学习大的单位才行。

作业设计:用直尺测量家中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反思:在本课的学习中,安排了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学生在测量时有两个问题,一是动作太慢,二是操作不标准,还要加强练习。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材简解:“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

2.使学生掌握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或画出整厘米长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估测能力。

4.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难点:知道1厘米有多长。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尺、纸条、作业纸、多媒体课件等。

设计理念: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猜一猜、量一量等形式,探究知识形成技能。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

设计思路:认识厘米的教学是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比一比、找一找、猜一猜、量一量等形式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形成初步的长度观念。主要有: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1、认识尺子。

2、认识1厘米,几厘米。

3、用厘米量,学习测量方法。

(1)书上第2题,掌握测量方法。

(2)自己动手画已知长度的线段。

三、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四、拓展铺垫:“现在能知道桌子长多少了吗?”学生测量出课桌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那你知道黑板有多长吗?”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入新课。

1.师:我们小朋友每天都伏在课桌上认真学习,那么大家知道每天和我们相伴的课桌究竟有多长呢?(让学生用自己习惯的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

师:老师发现大家说的结果都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比较的标准不一样)。

师:那么要想得到一个统一、准确地测量结果,可以怎么办。

呢?(让学生体会要想得到统一、准确的测量结果,必须用尺子来测量)。

师:尺的种类有很多(出示学生尺、钢尺、卷尺、米尺??并逐一介绍名称),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学生尺。

二、借助直尺,认识cm。

1、认识尺子。

师:直尺上藏着许多小秘密呢!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一下,把你的发现告诉同位吧!(汇报交流)。

师:为了让小朋友们看的更清楚,老师做了一把放大了很多倍的。

尺子,和你的尺子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屏幕上出现放大的刻度尺)。

生:也有数字。

师:谁能按顺序读一读尺子上的数字?这些数字是从几开始的?

生:0。

师:它在尺子上表示什么?

生:开始。

师:对,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师:尺子上还有什么?(让学生找到刻度线)这些线有长有短,都叫做刻度线。数字在什么样的线下面?(让学生认真观察,发现数字在长刻度线下面)。

师:尺子上除了有数字和刻度线,还有什么?

生:字母cm。(板书:cm)。

师:在这里读cm,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厘米的认识。(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2、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认识尺子上的1厘米。

师:1厘米有多长呢?尺子上哪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让学生找到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cm。)用手在尺子上摸一摸,你就能比划出1cm有多长了,试试吧!

师:能从老师的尺子上找到其它的1厘米吗?指名交流。(出示课件)。

师:细心的小朋友肯定发现了,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也就是每相临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课件出示许多的1厘米)。

(2)体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在老师为你准备的学具里面也有1cm,它是谁?纸条。为什么不是大米粒?让学生说理由。

师:像老师这样,将纸条用手指捏住,轻轻拿出来,放进去,拿出来再放进去,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出1cm很短,是呀,我们通常用cm来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板书:测量较短物体)。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自由发言)在你的手上也能找到1cm,你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1cm。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cm,现在,我带你们去尺子王国里转一转。师:你知道小刀的长度是几厘米?(生说出7cm,汇报想法)。

师:红色线段长度是多少?5cm。你认为数起来容易吗?

生:容易。当物体的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指着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师:这第三把尺子上测量的红线的长度是9cm,对不对?(让学生说清理由)渗透“用右面的数减去左面的数”这种方法。

师:红色线段有几厘米,谁来估一估?(生交流估计结果)。

师:怎么知道估的准不准呢?(量一量)。

用投影展示学生量的结果,最后集体交流。

师:谁刚才估的9厘米,太棒了!下面再来试一试测量蓝色线段长度。(交流)。

师:课件出示三种量法。

师:瞧!这是三位小朋友测量物体的方法,用手势告诉我对或不对,演示手势,让学生分别判断,并说明为什么不对。

师: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5、画已知长度的线段。

师:现在老师希望大家画出一条4厘米长得线段。(展示交流)师:你是怎么画出来的?(小结画法)。

三、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铺垫:

如果请你用厘米作单位来测量一下黑板较长边的长度,你觉得怎么样?

教学反思:

本节课,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童话导入,激发兴趣。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首优美的乐曲,那情境的创设就如是悠扬的和弦。我利用讲童话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徒弟按照师傅所说的3拃给阿福做的衣服却小了呢???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孩子主动思考探究,使其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参与学习过程,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抓住重点,认识“1厘米”。

看一看:让学生自己观察尺子,并寻找自己尺子上的秘密:cm、数字、刻度线;通过让学生在寻找尺子秘密的过程中,对cm产生好奇心,在明白其意思的过程中引出学生想要了解的知识:“1厘米是多长?”

找一找:学生通过观察直尺,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利用反问的形式“只有从零到一是一厘米”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再让学生认一认,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最后让他们总结出:“尺子上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的规律;然后设计了从四到几是一厘米,同学们都说到五,我又接着问不能说五,调动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最后得出从四到五和从四到三都是一厘米,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

比一比:同学们在明白1厘米后,再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米,建立起长度的表象。

估一估: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从自己身体和周围物体中找大约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体验了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估算意识。在看、猜、找、比、估等环节中,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2、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接下来认识的五厘米线段,同学们都知道这是五厘米,我又反问他们:“你怎么知道是五厘米”,然而同学们不能很正确的说出为什么是五厘米,我接着顺势引导一个大格就是一厘米,让同学们大体能说出要想知道它是几厘米就看他里面有几个一厘米。并运用动画,使知识的呈现更形象更直观,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学会测量,实际应用。

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引导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能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总结了测量方法后,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估计并测量一下橡皮的长,宽和厚。估测并测量自己课本的长度,再一次让学生亲身经历量的过程,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不足:回想整节课,在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是不够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体会,同时,教学语言也欠丰富,不太符合儿童口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我。

教学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在让学生量整厘米数时,我没有在幻灯上让学生边说边量,没有给孩子们一个很好的示范机会,这是其一;其二,在小结测量方法后的,这个练一练,难度较小,应该换一个有难度的实践操作题;其三,在进行断尺的教学中,我明显缺乏教学机智,在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把刻度3看成0刻度,来进行测量时,我没有进行追问。其四,重复学生的发言还是比较多,这点也是我不满意的地方。没有近乎完美的课,但是我将继续追求完美。

本节课给我最大的教训是孩子就是孩子,一定不可以把他们想的太简单的同时,也一定不能太高估他们的能力,我想这也是一个很宝贵的经验,其实,对于学生认知水平的认识,只有经历过才会有经验得知,还是遵循浅显易懂的原则,等掌握牢固了,熟练了再进行数学的联系较好。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篇十五

生举例。

师请上一位同学:估计一下,他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生估计。

学生估计的结果很多:1米多、2米多、50多厘米、20多厘米、……。

师:怎样才能知道哪个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实际腰围?

生:量一量就可以了。

师:请每小组选出一位同学做模特,其余同学先估计他的腰围,再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量出腰围,并量一量。

生小组活动并汇报:

生1:我们是用软尺量的。

生2:我们是用三角尺量的。量出腰的前面和左面,前后相等,左右也相等。把前后左右相加就可以了。

生3:我们没有软尺,就先用一根细绳绕他的腰一圈,量量绳长就得到他的腰围了。

生4:我们是用“”来的。(学生示范)。我“”他的腰是四,我同桌“”他的腰是三多。

……。

【赏析】细细玩味这节课的课尾,的确有许多精妙之处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思考。

首先,这位教师抛弃常用的课堂收尾方法:“同学们,请大家互相说说,本节课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学到的?”而是让学生想想“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堂移向生活,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这样的处理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联,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就在生活的周围。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知识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其次,紧紧抓住知识的有效生发点,创设估计测量腰围的情境,巧妙引导,将学生思维再次推向高潮。先是估计身高,这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下是不难解决的。但由估计身高转而估计腰围,由直变曲,对学生而言,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的估计结果相差很大,这正是教学的有效生长点。教师因势利导,适时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估计与实际的差距,留给了学生很大的活动与探索空间。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再次进入高潮,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测量腰围的方法。伴随积极思维的活动中才是最有效的,只求表面的热闹很难有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文档为doc格式。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教学反思: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篇十七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包括认识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画出几厘米长的线段。在认识概念的时候,先围绕一厘米这个最基本的单位展开。先让学生观察1厘米,再在自己的直尺上感受1厘米,然后在生活中寻找1厘米,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认识3厘米、5厘米等。认识了厘米之后学习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观察、自主操作来熟悉测量的方法。最后是教学画一条几厘米长的线段的方法。

我觉得学生在学习厘米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困难,但是要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要让他们自己比划1厘米是多长,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几厘米的时候,如果图示是从“0”刻度线开始,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但如果不是从“0”刻度线开始,就产生了比较多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直接写右边对准的刻度线,第二个错误是多数了1厘米,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几厘米的含义,是要从“0”刻度线开始到几厘米的长度,0是物体起始点,学生也没有透彻理解1厘米的含义,是从一条长刻度线到相邻的一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段,而不是数刻度线。另外,学生在作图时很容易画不准确,长出一些,或者不到一些。因此后来我让学生先在0和几刻度的地方点一个小点,然后再把两点连起来。这样作图的情况会好一些。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篇十八

dd毕淑敏。

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4][5][6][7][8][9]。

热点推荐

上一篇: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通用16篇)

下一篇:教师职称晋升述职报告范文 职称晋升述职报告模板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