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问题及对策(优秀15篇)

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问题及对策(优秀15篇)

小编:紫薇儿

现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总结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怎样选择合适的语言,使总结更有说服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问题及对策篇一

一、内容和形式本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二、内容和形式又是构成文章的两个基本因素。

三、阅读教学应该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理解课文形式的统一。

四、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五、阅读教学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研究得比较多;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研究得比较少。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中一种失衡。只讲内容,不讲形式或讲得极少,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十分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内容和形式本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返回本页页首。

基本范畴都是成对出现的,这种对偶性,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突出特点。如,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等。范畴之间的这种对偶关系,构成了基本范畴“实体”,使两个范畴之间所具有的对立面的统一关系形式化了。进而,使它们成为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

现实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内容和形式是反映客观事物内在要素与外在表现方式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

人们通常对内容下的定义是构成事物各种内在要素的总和,或者说是指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指事物内在诸要素的结构或表现形态,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比如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形式是语音和文字,语义和语音或文字的结合,构成了语言。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内容居于决定地位,形式必须适合内容。形式虽然受制于内容,但对内容有反作用,形式和内容不相适应,就会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二、内容和形式又是构成文章的两个基本因素返回本页页首。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内容和形式,文章自然也不例外。文章的内容就是构成文章的各种内在要素的总和。这些内在的要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事件等。具体讲,文章的内容是指作者所描写的,并渗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社会生活,它既包括了客观因素,又包括了主观因素,主客观因素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文章的丰富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的有机统一。

文章的内容不能孤立地存在,它必须要与相应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才能表现出来。所以,文章的形式就是文章内容的显现。具体说,就是文章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这一点,从作者的写作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作者写作的第一步,要确定内容。内容的确定要通过素材的积累,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人物的孕育等才有可能实现。第二步,要固定体裁。有了一定的内容,还要用一定的体裁将其固定下来。第三步,组织内容。比如层次结构的安排,主、详略的考虑,开头、过渡、结尾、展开、高潮等的设计。最后还要根据内容确定语言的调,一字一句推敲语言。以期用恰当的语言把内容具体地描写出来。由此可见,离开了一定的体裁,层次结构和语言等形式因素,文章的内容就无法显现。

其实,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仅能在理论上把它们加以区分,而在具体的文章中,内容和形式根本无法割裂,要想把形式从内容中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要想把内容从形式中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形式。在具体的文章中,内容和形式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三、阅读教学应该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理解课文形式的统一返回本页页首。

在这里讲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和语文教学、特别是和阅读教学的关系太密切了。阅读教学无非是通过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里强调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就是想说明,阅读教学应该是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理解的统一。因为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对内容和形式的理解,确实存在着比例失调的问题。强调一方,偏废一方,实际上都是不完整的阅读教学。

小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阅读。学习阅读,显然和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有所不同,更不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阅读。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其主要目的在于理解内容,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一般地来说,读者只要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就可以了。比如学生阅读数学、化学、历史等教科书,只要求理解课文的内容,至于课文的形式则不必过问。学习语文的阅读就不同了。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写了什么,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就阅读教学而言,小学生读课文,首先感知的是语言文字,然后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形成意义上的联系,但是,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任务,还担负着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任务。因此,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只是完成了阅读全过程的一半,只是“知其然”的过程。学生在经历了这一过程后,还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对文章做进一步的阅读,即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是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这样的过程是由思想到语言,由内容到形式、由内部到外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前面“知其然”即理解文章写了什么的过程发展而来“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即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过程。简言之,即了解文章的表现形式。这样学生不断地从作者写作思路的“原型”得到启发,从而学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法。

因此,可以这样讲,语文阅读教学,如果只局限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是不完整的教学,最多只能说完成了教学的一半。只有把理解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结合起来,才能说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这样的过程是由语文教学的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否则就不是语文的阅读教学。

四、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返回本页页首。

文章的内容决定文章的形式,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有了内容才可能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写文章要先立意,先有内容,然后再行文,再由意去“逮”文,根据内容择形式。没有内容,形式也就变成了空洞的、毫无价值的容器。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首先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理解文章的形式。因此,理解内容是理解形式的前提。当然,理解内容和理解形式并非如理论上讲得这样泾渭分明,特别是有一定阅读能力的人,两个过程常带有同步交叉进行的现象,如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也就理解了形式。但是不管怎么说,理解形式是以理解内容为基础、为前提的,不理解内容,就谈不上对形式的理解。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第一步,则应该深入、细致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使学生经过一个由感知语言文字到理解思想内容,由外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的多层次的分析、综合过程,并通过这样分析、综合的过程,舍弃原先生动、具体、感性的材料,思维由具体走向抽象,形成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是以正确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为标志的。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这是阅读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肩负着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重任,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作者所描述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体会作者的深刻的思想和美好丰富的感情,这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增长他们的见识,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高尚道德品质和对是非美丑的鉴别能力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以及自学能力,都将得到提高和发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对一篇课文具体内容的理解。其实,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当然有关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是第一位的。因此,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虽然在理解内容的教学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不应该对指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的提法产生怀疑。我们应该纠正的是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错误倾向和错误的作法,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和推翻之。

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大体上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程式千篇一律,教法一成不变。

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教学程式的千篇一律、教法一成不变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在小学的中、高年级更为严重。教学一篇课文,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似乎成了一种不可更改的模式和过程。是不是篇篇课文都要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呢?这要因文而异,要根据文章的特点提出教学要求,设计教学方法。因为无论分段、归纳段意还是概括中心思想,无非都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手段,都是为全面、深刻、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服务的。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都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理解的方法。在教学的某一阶段,这样的训练应该做为当时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但是,如果在整个语文教学的长河中,篇篇课文都要这样,教学就必然陷入了僵死的、呆板的、程式化的泥潭。有些课文的段落很明显,段意也很容易归纳,则没必要按部就班地去分段、去归纳段意。有些课文的中心思想很不明显,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比如《挑山工》、《鱼游到了纸上》,这些富有哲理的课文,则有必要帮助学生概括一下中心。

2.抽象概括多于具体形象。

阅读能力其实就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是对全文内理解的前提和基础。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意境无一不是寓于语言文字之中。对文章的内容全面、深入、正确的理解,只能来自对语言文字的具体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因此,要使学生真正从本质上、理性上理解课文的内容,首先必须具体、形象地理解语言文字。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多来自他们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多数情况下是凭直觉,而不是凭借概念、定义。抽象、概括的理解往往产生在具体、形象的分析之后,起码也是产生在与具体、形象分析的同时或交叉进行。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应该对语言文字的意义进行具体、形象的分析之后,再进行抽象与概括。但是,目前的阅读教学往往超越这必不可少的感性认识阶段,直接便进入理性认识的过程。对课文的理性认识,一般都体现了理解的结果,我们更应该重视理解的过程。而阅读过程,则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和理解上。这一过程最具语文教学的特点。最精彩的,最生动活泼的,最名副其实的教学主要则应体现在这一过程中。高超的语文教师往往会在这分析、理解语言文字的天地里,大显身手,创造出富有艺术魅力的语文教学。

3.偏重于指导学生理解内容,忽视对形式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课文,如从文章学角度看,记叙文居多数。这些记叙文又以写人记事的居多,也有不少写景状物的,还有少部分说明文和韵文。极少议论文。ソ滩闹兴选的记叙文,或写人记事,或写景状物,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写人记事的,内容就必然要涉及具体的人物、事件、情节、环境、背景等;写景状物的,就必然涉及具体的景和物;说明文的内容则要涉及到所要说明的事理或某些专业的科普知识。同时,这些文章还体现着作者的一定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背景环境、事件的经过或故事的情节、所要说明的事理、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应该让学生加以理解。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不知写了什么内容,不知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岂非咄咄怪事。小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首先意识到的是内容,至于作者为表现这些内容所使用的精辟语言,结构层次的安排等,往往被忽略或忘记了,他们被生动的、具体的内容所吸引,陷入其中而跳不出来。教师在恰如其分、适可而止地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后,则应该适时地把学生从中引导出来,即结合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形式。语文课不是故事会,没有必要对故事的情节做出过多的分析和评价。语文课也不是科普课,没必要把某些科学知识讲得那么专业和深入。阅读教学应该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的内容要用这样的语言形式,这样的层次结构来表达。特别是对语言形式的分析,则更应该放在重要的地位。

但是,目前的阅读教学,却存在着单纯地、喋喋不休地分析故事的情节,大讲特讲某些自然常识,单纯地灌输思想教育等现象。特别是高年级的课文,有些属文学作品,有小说,散文。就内容而言,人物的形象、故事的情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比低中年级的课文复杂多了。课文的篇幅明显见长。教学这样的课文,如果陷在具体的内容中,纠缠于细枝末节,过细地分析故事情节,过多地讲解历史背景,过分地评价其中的人物,恐怕所有的语文教学时间供分析课文内容也不够用。在阅读教学中,过细地分析课文内容,是对教学时间极大的浪费,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效率低、学生语文能力进步缓慢的重要原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古名句。流传至今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它的思想内容;二是它的形式。但更重要的还是它的`形式。忧国忧民的思想是高尚的思想,在当时却并非什么新鲜思想。正是它在形式上有独到之处,比表达类似思想内容的语言高出一筹,才使它独领风骚,千古不朽,成为语言中的经典。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仅让学生理解了它的思想内容,或脱离句中的词语,仅对其内容做出评价,而忽略或取消理解这句话的形式,那实在是糟蹋了这句话的真正价值。

者运用写信的形式有关。

举以上两个例子,是想说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如此紧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力是如此巨大。忽视或取消对形式的理解,实际上是阅读教学上的一种主观上不正常的分裂。许多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非太困难,但是,有的阅读教学往往在这不太复杂的内容上绕来绕去,对那些精美的语言形式,那些别致的,对学生具有借鉴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表现手法却置之不理,长此以往,不仅破坏了阅读教学的完整性,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一种挫伤。

阅读在经历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过程后,还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对文章做进一步的阅读,即了解文章的表现形式。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全面的理解,才能说基本上实现了阅读的目标。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形式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比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露中欢笑着”。如果仅从语义上理解,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杨梅树怎么会“贪婪”,怎么会“吮吸”,怎么会“伸展”和“欢笑”呢?这些原本就是人的情感、动作和行为啊!但是如果读者知道作者在这里是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是将树拟作人,并非犯了人与树相混淆的错误,就会更形象地感受到杨梅树是那样美好和可爱。再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讲志愿军战士隐蔽的地方离敌人的前沿阵地只有六十多米,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作者为什么要在此处花费这样多的笔墨,写战士隐蔽之处和敌人前沿阵地很近呢?无非是用一个“近”字,突出一个“险”字。如果读者只看到了“近”,没有看到“险”,自然也就无法理解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一动不动的英雄行为了。由“近”想到“险”,就是一个“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问题。理解文章外在形式的联系,往往会使对内容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第二,学习和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习和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就是从课文表达的中心思想出发,看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怎样布局谋篇,以及怎样根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叙事、状物、抒情的需要,准确地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的;就是使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写作方法和知识,通过对具体内容的分析,形成对课文写作特点的基本认识,以发展和丰富自己的写作知识。比如《再见了,亲人》,作者为什么采用志愿军的口吻,来讲述和表达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显然,这样写和直接叙述有着很大的差别。首先,它就给人一种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情谊有着刻骨铭心、永志不忘的感觉。第二,用战士的口吻讲,叙事和抒情可以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当时送别的情景与过去的生死与共结合起来。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课文哪些地方是在叙事,哪些地方是在抒发感情,情与事是怎样结合的,并使学生知道,情与事之所以结合这样紧密,恰恰是因为作者采用“志愿军的口吻”的写作方法,相信学生对这样的分析是会理解的,也会感兴趣的。课文中选编了大量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课文。如《挑山工》、《峨眉道上》、《画杨桃》等。这些课文,作者为了说明一个道理,选用了非常典型的事例,这当然比单纯地或空讲道理要胜出十倍。通过这类课文的教学,我们为什么不能教给学生一些立意的方法呢?如果只让学生理解了其中的道理,而忽略了作者是如何将事例与道理巧妙结合的写作方法,岂不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意义,至少也失去了一半。

课文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里面的语言形式数不胜数。那生动、贴切的比喻,那铿锵有力、富于节奏的排比,那形象、巧妙的拟人,那画龙点睛般的神来之笔,那精练的一语破的,那充满韵律美、工整的对仗,那雅俗共赏的诙谐与幽默……可以说,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语言应有尽有。我们应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中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体会这些语言的形式美。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和修饰文字的,体会到这些语言的准确之处,鲜明之处,生动之处。

当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并不是讲得越多、越全越好。而是应该从学生的读写实际出发,从课文的实际出发,确定所要讲的内容。有些如果不符合学生当前的接受水平,尽管它是课文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或极具典型意义的写作方法,也不宜去讲;有些虽然属于一般的表现形式,但适合学生的需要,就应该作为教学的一项内容。

形式问题是个理论性比较强的问题。在要求小学生理解形式时,准确地把握好尺度就显得犹为重要。一篇课文的形式,从语言到篇章结构,其表现手法细究起来千头万绪;讲起来,如不分清主次、难易、深浅,或面面俱到,就有可能使阅读教学脱离小学生的实际,偏离小学语文教学的轨道。

词法、语法、章法主要讲的是词汇、句子、文章形式问题。

对小学生来说,讲词汇、句子、文章的形式,不能从概念出发,也不能出现术语,更不能讲系统的理论。而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感性上,初步认识词汇、句子、文章的某些最简单的形式,这种认识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表面性。比如,讲到词类,就名词而言,既不讲名词的概念,也不从理论上阐述名词的语法功能,仅把比较典型的名词归在一起,让学生知道这类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的词就可以了。在写作方法上,也只是要求学生能做到用词准确,能把句子写通顺、完整、连贯,要有中心,能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有重点,能表达真情实感。这些方法是最一般、最基本、最简单的写作方法。当然,也不排斥给学生分析那些与重点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能够接受得了的、富有艺术魅力的形式,这对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是有益处的。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最忌形式主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动辄就给句子与句子,段落与落段之间的联系冠以这种“式”、那种“式”的名称,什么“总分式”,什么“因果式”,什么“并列式”……当然,在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确实存在着某些固定格式,但这些固定格式仅是语言中的特殊现象,并非语言的普遍现象。用这种以偏概全的格式套用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是违背规律的,常常会闹出许多笑话。另外,讲形式,不能由教师列出几条现成的结论,而是应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内容出发,经过学生自己的分析、综合,自然地得出某一特点的结论。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是一个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这既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我在这里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是希望能引起人们对它的重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问题及对策篇二

目前在课改精神的推动下,不少语文教师又提出了“主问题”式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理念。但是对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式的没计方法,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是许多语文教师都在探究的问题。我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望大家指正。

一、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设计,设计阅读问题:

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所以在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为什么要先写“百草园”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掉换位置写可以吗?谈谈你的看法。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又如《我的老师》一文共写了七件事情来表现蔡老师的美好品格,这七件事在文章中是怎样安排它们的先后顺序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你能说说理由吗?以此来引导启发学生理解多件事情顺序安排的方式和结构特点,体悟多件事情写作思路的方法。

二、从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入手设计语文阅读教学问题:

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郡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或引经据典,或化用名诗名言等等,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孤独之旅》一文的.内容含义深刻,富于人生哲理。为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品味文章结尾:

“鸭子长大了,肥硕了,下蛋了”,这句话试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句话有什么深意?具有怎样的人生哲理。由此引导学生领悟:文章通过描述鸭群经历了自然的暴风雨后长大了,由此反衬出杜小康经历了人生的暴风雨,也长大了,坚强了,读懂了人生的第一页。语言含义极其深刻,富于人生哲理。

四、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面入手设计。

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完最后一碗酒后,用手“走”出了酒店,想一想,他的命运又将如何?请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续写出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的情景。

总之,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对主问题设计的方法恰当、巧妙,引导得法,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问题及对策篇三

摘要: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能够在整合课文内容,考虑学生的整体参与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具有内在牵引力的主问题来组织课堂,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本文试结合语文阅读教学谈谈对主问题的一些思考。

现如今,在新课改步伐的引领下,语文课堂已逐渐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如何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便愈发突出,为了改变过去课堂上出现的“过多、过浅、过碎”的现象,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以“主问题”搭建课堂教学的命脉,提高课堂效率,还课堂以生命活力。

一、主问题的内涵。

主问题是指阅读教学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它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主问题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1.高度的概括性。主问题是教师研究课文,针对文章重点内容高度概括的结果,也是教师对课文个性化理解与反复思考的结晶。是对课文重点内容的高度概括,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

2.可探究性。主问题对学生理解课文,以及课堂教学过程都要有内在的牵引力,并能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这样就可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

3.内在的逻辑性。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教师精心构思和合理安排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的出现,符合文章本身的规律,也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师的问题非常多,有人对一节语文名师的一堂公开课做过统计,发现每分钟高达两个问题。这样频繁的提问,占用了学生思考的时间,这种问题轮番轰炸似的提问,使大多数同学精神高度紧张,扼杀了自由的创造性思维。再次,这种频繁的零碎的问题抓不住教学的重点,使该探究的问题得不到充分的讨论。针对这一情况,要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就要认真设计具有全局作用的主问题。如果一节课,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使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变得支离破碎,影响了课堂效率。如果一节课中,教师能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的阅读,就不再需要其他的琐碎提问,将会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主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可探究性,内在的`逻辑性。是对重点教学内容的概括。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兴趣。这种具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课堂生成,师生对话的展开。

一是能大量减少的无效提问、无谓提问和无用提间,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克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弊端,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主问题下面要解决的小问题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必然是能一步步推动教学的进展。二是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由于主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要想解决主问题必须涉及到其它相关的若干小问题。而要解决这些小问题是需要建立在对课文的理解上的,这样每回答一个相关小问题就会对课文品读一遍,直到把主问题解决了,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差不多了。三是主问题的设计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可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真正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去感受文章的美点。这样学到的知识就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精、少、实、活的提问或问题,会有效改变课堂教学“碎问碎答”的流弊,并将课堂引向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极大地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从而可以有效开展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如何设计主问题。

余映潮老师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可见主问题在整个课堂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提高主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就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技巧。根据初中课堂阅读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切入点设计主问题:。

2.从关键词句切入。每篇课文中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句子,这些句子负载着重要的信息,在教学中如果紧扣这些句子设计主问题,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句子包括集中表达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概括语,直接传达主要信息的主旨句,反映文章层次关系的过渡句。例如《羚羊木雕》一文,结尾处写到“可是,这能全怪我吗?”我们只要抓住“全怪”二字,发问:在羚羊木雕事件中,哪些人有怎样的可怪之处?能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爸爸妈妈、“我”和万方的形象特点,逐步体会出在今后的类似事件中我们和家人、朋友该怎么做了。

3.从文章的内容入手。这是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的角度。尤其适合在“初读感知”阶段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重点内容。比如在胡适的《我的母亲》教学的开始阶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同,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学生们自由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相互交流看法,进行性化的发言。以下是部分同学的答案:课文中写了一个对“我”生活上慈祥的母亲,对“我”学习上严格的母亲,对我影响很大的母亲,一位忍辱负重的母亲……这样就充分显示了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个性化的理解。还有在教《安塞腰鼓》时,我让学生们自读课文并思考“我”从(语句)中读到了(特点)的安塞腰鼓。这样学生就会从不同层面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把握。

4.从文章的写作特点入手。我们知道初高中的语文教材里面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方法,如欲扬先抑、对比映衬、借景抒情、以小见大……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来设计主问题。比如八年级下册鲁迅的《雪》就是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笔者根据它的这个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组:“文中写了两种什么样的雪?比较起来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为什么?”这样一来,表面上看很是简洁明了,可是却可以巧妙的将“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特点、作者的情感倾向以及作者写“江南雪”的作用一一涵盖,从而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全面理解。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这样设计的主问题比按部就班地依次提问起到的效果好多了。

总之,主问题作为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先导性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加以提炼。在贯穿子问题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思维,以生成新的知识生长点。

四、设计主问题要注意的问题。

主问题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路,在课堂中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提升学生能力。但是,它仍是一种教师预设下的教学,仍有着教师对教材的自我理解和个人设想。要能有效地设计主问题,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学养和对学情的准确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把握住文本的关键,设计出精准、精美的主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设计主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主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文本实际与学生学习的实际,要保证,学生在这个主问题下能够迅速充分展开活动,并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围绕问题进行活动的时间。

其次,主问题既要放得出去,也要收得回来,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不能淡化和弱化自己的作用,要注意运用强调、点拨、牵引、总结、校补、提升等手段,确保学生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再次,主问题的设计者不一定是教师,可放权给学生。有时,课堂教学中的旁逸斜枝或许就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直指教学目标,有利于达到高效的效果。

秦莉。

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问题及对策篇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研究得比较多;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研究得比较少。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中一种失衡。只讲内容,不讲形式或讲得极少,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十分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内容和形式本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基本范畴都是成对出现的,这种对偶性,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突出特点。如,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等。范畴之间的这种对偶关系,构成了基本范畴“实体”,使两个范畴之间所具有的对立面的统一关系形式化了。进而,使它们成为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

现实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内容和形式是反映客观事物内在要素与外在表现方式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

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比如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形式是语音和文字,语义和语音或文字的结合,构成了语言。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内容居于决定地位,形式必须适合内容。形式虽然受制于内容,但对内容有反作用,形式和内容不相适应,就会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二、内容和形式又是构成文章的两个基本因素。

其实,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仅能在理论上把它们加以区分,而在具体的文章中,内容和形式根本无法割裂,要想把形式从内容中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要想把内容从形式中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形式。在具体的文章中,内容和形式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三、阅读教学应该是指导学生理。

[1][2][3][4][5]。

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问题及对策篇五

摘要:英语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英语语法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前的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英语语法教学的不足就,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规律,激活英语语法课堂。

英语是当今教学中的重要科目之一,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英语教学也在发生着变革。在新课改下,英语教学工作中对英语阅读的教学重视程度提升,以往只是注重语法的教学得到了改善。虽然英语教学强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但是,语法仍然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当前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语法教学的情况同样应该得到重视。语法作为英语学习的内容之一,在英语综合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果学生们没有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就不能对英语文章做出正确的理解,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传统语法教学模式也是不可取的。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师,应该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用新的教学方法组织英语语法教学,从而让学生对英语语法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步提高英语语法教学的效率。

(一)对英语语法学习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在英语语法教学中,英语教师的做法各异。有些英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仍然把语法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重点。在课堂上,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英语语法教学之上,过多的讲解不仅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反感心理。同时,部分教师受到新的教学理念的影响,忽视了英语语法的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对英语语法教学不重视,在讲解时一带而过,也阻碍了学生进行英语学习。

(二)缺乏有效的方法进行英语语法教学在语法课堂上,大部分教师采取讲授法授课。教师们把英语语法知识一股脑的讲述给学生,学生们只能被动接受。本来语法学习就枯燥、乏味,在单一的讲授过程中,英语语法学习显得更加呆板、沉闷。学生们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也不容易接受,长期以往自然削弱了学生英语语法的学习兴趣。

(一)趣味性新课标中指出,在英语学习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英语语法作为英语学习中较难的一部分,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非常重要。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乏味,教学效果不佳。在语法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趣味性教学。(二)实践性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也要做到教学的实践性。通过让学生亲自运用语法知识,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法规则。(三)互动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英语语法课堂上,师生以及生生的交流互动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要认识到英语语法的交际功能,为学生多创造机会进行课堂互动,从而使英语语法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在语境中进行英语语法学习语言的学习是为了交际,而要学好语言也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够收获到更多的信息,如果离开语境进行语言学习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因此,在语境中展开英语学习是必要的,即使在英语语法教学中,语境教学也是不可或缺的方法。在进行语法知识的讲述时、在进行练习对所需内容巩固时,教师都要重视起通过语境进行语法学习的.重要性。通过进行语境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所需语法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在进行情态动词的学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确情态动词的使用规律,掌握情态动词的推测性用法,教师就可以设计语境进行教学。以“can、must、may”为例:a:itbeb:iguessitmaybetheheadmaster.a:itcan’onetobeijing.b:sexactlyliketheheadmaster.通过创设语境,学生们在真实的环境中获得了切实的感受,学习积极性增强,效率明显提高。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展开英语语法教学多媒体技术是当今时代的先进教学技术。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能够把教学内容声情并茂、动静结合地展示给学生,学生们通过文字、动画、图形等形式感受到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对学习的兴趣更浓。在进行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要发挥出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作用。通过把多媒体教学技术融入到英语语法教学中,可以使枯燥的英语语法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具体。例如,在定语从句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只用that不用which及只用which不用that的情形有更加明显的区分,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个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并进行配音,用卡通人物有特点的语言引入本部分的教学内容,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举出几个相关的例句,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内容之后,教师让卡通人物再次出场,引领大家一起对重点内容进行总结。通过卡通的形象和话语,学生们的注意力都被集中过来,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提升。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一定要对英语语法教学重视起来,让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语法基础,为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有效的帮助。

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问题及对策篇六

审计质量是审计业务过程中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及其最终结果的可靠性。具体可以分为审计过程质量和审计结果质量。审计过程质量是审计过程中具体事项和环节的质量,是审计质量的控制基础。审计结果质量是最终质量,它与审计报告的形成和使用直接相关。审计质量管理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分析和反馈等一系列活动。审计质量管理同审计的过程与行为相联系,是动态的、系统的。

一、目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人员力量不足。

人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内审人员是质量控制的主体,也是质量控制的客体。从主体上看,现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面临的现状是人手少、项目多、任务重,没有专职的质量管理人员实施质量考核、责任追究等控制手段,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奖罚激励。从客体上看,由于企业发展变化快,内审工作的专业性在延伸、综合性在提高,内审人员本身面临很大的工作压力,质量管理的形式要求好操作,易评价,落实比较到位;实质性要求评价难,效果往往因人而异。

(二)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业务过程管理不到位。

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开展业务方面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审计准备过程中的问题第一,审前调查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审计人员对风险评估不到位,搜集资料过于宽泛从而导致调查浮浅;也有审计人员对于熟悉的单位或领域自以为驾轻就熟,对目标和方法不深入研究,导致调查流于形式。第二,审计方案设计不足,执行困难。审计小组在方案设计阶段各自为政,没有考虑方案整体与被审计单位的协同性,导致执行中在被审计单位某个岗位或者部门形成“拥堵”。

2.审计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一是审计人员对审计方案重视不够,执行中出现经验主义,影响到审计结论的可靠性。二是审计底稿复核不到位,如底稿问题描述不清晰、证据不充分等。三是成果评价的数量导向,导致审计忽视性质重要而金额不大的问题。四是审计评价不公允,建议缺乏建设性,可操作性不强。

二、后续审计在审计质量控制中发挥的作用。

后续审计是指在审计报告发出后相隔一定时间内,内部审计人员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问题和建议是否已经采取了适当的纠正行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实施的跟踪审计。实践中,在探索深入执行后续审计工作的同时切实认识到后续审计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一)后续审计使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环境明显优化,审计监督力度显著增强。

管理层下发了审计整改考核文件,表明重视、支持内部审计的态度。后续审计可以监督管理者纠正错误的态度是否积极、措施是否得当、效果是否显著,改变了过去一纸《整改报告》作为整改效果判断依据的状况,整改检查中审计人员真刀实枪的工作,让问题整改必须踏踏实实。

(二)后续审计部分解决了内部审计质量管控人员不足的问题。

通过对审计人员的适当调度,后续审计形成了审计机构内外两种监督。从内部看,作为前期质量控制主体的内审人员在后续审计中都要作为质量控制客体接受监督,主体和客体身份的轮换,提高了内审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和水平。从外部来看,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也可以监督前期审计结论是否全面、深入、可靠。

(三)后续审计使质量业务过程控制明显优化从审计准备过程看:

1.相对于后续审计来讲,前期审计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审前调查,审计人员可以针对问题更好地设计审计方案,有利于把问题调查得更透彻。

2.审计计划的自主性增强,审计人员与审计方案的匹配度提高。从审计实施过程看:

1.经验导向受到抑制,审计方案能够得到比较彻底地贯彻,为审计结论的可靠性提供了保证。

2.后续审计增强了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相互监督的氛围形成。

3.由于后续审计与前期审计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密切监督过程,之前忽视的问题有可能在中间演化并酿成恶果,所以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也受到审计重视,实践了“治未病”的理念。

(四)后续审计有助于快速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实战能力,成为审计质量控制的源头活水。

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因素是执行审计工作的人的能力。用“深究细查”、“如实报告”、“妥善处理”三个词描述这种能力。深究细查:后续审计针对性很强,这有利于审计人员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从多个层次和角度对整改情况进行验证,甚至对问题的发现过程进行反溯,提高审计人员设计审计方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的能力。如实报告:此处不仅是言之有据,更讲通过后续审计对于被审计单位形成更深的认识,要透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妥善处理:如果后续审计验证了审计结论和建议的正确性,那么审计人员的工作信心和干劲无疑会增强;反之,也有利于找差距、析原因,优化建议。

三、应用后续审计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两点思考。

实践中体会到后续审计在提高审计质量、完善质量管理机制方面的诸多积极作用。这种作用的形成和发挥也来自于在安排、执行后续审计中的认真探索和思考。

后续审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其审计重点一般限于审计结论和决定所涉及的范围。但是,前期审计没有发现问题的相关领域并不代表实际就没有问题,后续审计过于强调针对性就会加大审计风险,降低审计质量。例如,某次审计中发现某单位招标工作中存在代理招标单位、中标单位资质不符的问题。后续审计中没有发现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发现存在拆分合同金额,规避招标的问题。后续审计能够发现问题是因为在范围上关注到了被审计单位整改期间的所有合同,而不仅是招标签订的合同;在流程上考虑到了实际招标之前,而不仅是招标之后。事实提醒,后续审计要针对问题作适当的扩展和延伸;否则,过分强调针对性,很容易陷入“就事论事”误区。进一步讲,为了让后续审计有更好的针对性,先前的审计结论也要适当的总结概括,以为后续审计圈出合理的内容范围。

(二)后续审计对于未整改到位事项、新发现问题要深入分析,恰当评价。

在后续审计中,结合审计回复,对于已经整改的问题重视其真实有效性;对于未整改到位的事项、新发现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对于未整改到位的事项的原因分析及处置建议如下:

1.被审计单位对于问题的认识理解存在误区。例如某地按照前期审计建议登记台帐,但是流于形式,不能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发挥控制作用。这种情况往往与管理重视不够、能力不足有关,是纠正的目标。

2.被审计单位和内审部门对于风险的认识差异,前者认为风险可控,问题不大。这时审计人员要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对于确实影响全局和整体利益的决不姑息。

3.历史遗留问题等客观上整改难度高。对此应当在获取翔实的整改方案、核实整改进度的基础上在审计报告中说明情况。

4.因政策、环境变化等原因不需要整改的,就不再视为未整改事项。

5.前期审计出现错审、漏审。对此要及时修正。对于后续审计中新发现的问题,要理性分析。如其早已存在,这是后续审计能够减少风险、提高质量的意义之所在,对此要举一反三,努力提高审计人员和审计工作水平,减少类似情况发生。若新发现的问题确实产生不久,要在问题表述上要区分主、客观因素进行理性分析,对症下药提出建议。四、结语审计质量管理同审计的过程与行为相联系,是动态的、系统的,也必然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后续审计的应用让认识到它在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方面的诸多积极作用,也强化了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提高审计质量管理水平的意识和能力。

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问题及对策篇七

阅读在平时的考试与训练中,英语总是占了很大的比重,完形填空、阅读理解、词汇运用等都离不开阅读,而阅读需要有大量的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近几年高考中比较注重阅读训练的测试,主要表现在加大阅读的练习,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势在必行,但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了的,需要找准方法,了解学生,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反之,容易挫败学生的信心。要想提高阅读水平,就得先了解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对此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下面我将对此进行阐述,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斧正。

1.教师方面,教学观念陈旧

(1)教师在教学中未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一直将教学重点放在词汇、语法、单词的讲解或者对句子的讲解上,对语篇的讲解很少涉及,只是在课后挑出一大段让学生背诵。在课堂上还是重点讲解语法、罗列句子结构、补充词组,关于阅读教学,只是作为课外阅读,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自己阅读,老师不强求,长此以往,学生对阅读自然会疏忽。

(2)教师在备课时过于依赖教学参考书,参考书上说这个单词、语法、词组、句子是重点,教师在备课时原封不动地抄上,不进行拓展,不延伸课外知识。

(3)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总是以老师为主体,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并主动思考。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过于依赖多媒体,总是以图片、声音、视频呈现,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教会学生归纳、总结、推理的能力。

2.学生方面,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学生在阅读时总是一词一句,生怕漏过一个词句。平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在阅读英文类的文章或者课文中的文章时,总是一句一句地翻译,遇到不认识的词赶紧查字典,力求做到对每个词、每句话都要翻译过来,没有学会通篇阅读,了解文章大意,通过上下文来推测不认识的词的意思。这样,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对每个词、每个句子都了解了、清楚了,但是当问及文章的主旨大意和主题句时,学生往往不知道。

(2)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注意训练阅读方法,缺少阅读英语的策略。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主要是教师为主导,课堂上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课后又被满满的复习和作业所代替,加之高中生面临着高考,所以对各个学科都要统筹兼顾,因此在课后更没有时间去阅读英语。在阅读时也只是一词一句地读或死记硬背,根本不注意阅读方法。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了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学生的情况,教师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据调查,很多高中生还是很喜欢阅读的,只是迫于时间紧、压力重,所以就把时间用在了自己认为更重要的事情上。在此,我就针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策略。

1.教师需要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读懂教材,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时应多设计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活动与场景,如,可以借助多媒体、故事、笑话等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迅速找到主旨句或文章的主题大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

2.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知识面

学生在阅读时要克服自己一词一句指读的习惯,尽量脱离词典。在平时的阅读中,要训练自己以一段或意群为单位进行阅读。很多学生在阅读时碰到生单词总要查词典,所以影响了阅读的速度。高考阅读题材形式多样,有故事类、广告类、新闻报道类等,学生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扩大阅读量,多阅读,多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出处 FaNweN.ChazIdiaN.com

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问题及对策篇八

阅读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手段,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掌握基本阅读技巧,扩大知识面,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关系到阅读教学质量,最为讲究的要数课堂提问了。课堂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之一,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相关的阅读材料,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回答问题,提高分析质疑能力,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提问设计得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英语表达的兴趣和习惯。

一、课堂提问的数量。

课堂提问的次数越多越好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课堂提问效果的好坏并不受其数量的直接影响。课堂提问次数的多少取决于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相关的背景知识。教师在备课时应侧重于问题的设计和提问的技巧,不必考虑提问是否达到45人次还是80人次这样的量,更不能为了凑数而“明知故问”。如果阅读材料浅显易懂,学生又掌握了大量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有关课文表层理解方面的问题就可以少提甚至不提,以腾出时间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阅读后的言语交流活动打好基础。虽然课堂提问效果的好坏不单纯取决于提问的数量,但一堂成功的阅读课,必须保证师生间一定数量的课堂交流,即一定的提问次数,而且提问覆盖面要尽可能广,让每个学生都有课堂交流的机会。

二、课堂提问的质量。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设计中,教师应该注意提问的质量,提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难易适当,能为学生所理解,符合学生的水平,使学生有思路可循,而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提问要有训练思维能力的价值,学生不动脑筋回答不了,但经过努力是一定能答出来的;提问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与问题间在内部凉席上要互相衔接、首尾相连、层层深入;问题设计要有计划性,要全面安排提问内容,不能信口开河。据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精心组织,甚至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可能有几种回答,对于学生这样或那样的回答怎么引导、怎么分析、怎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能力等,都要在事先有所估计、有所考虑。

三、课堂提问的技巧。

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存在一些问题,如:提问浅显,答案多是能够直接回答的,不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师生交流时学生的覆盖面不够广,多是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

我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提问技巧再进一步谈谈:

1、提问应注意难易适度,忌过浅过深。

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要符合逻辑性,要按照教材的内容层层设问,问题之间构成必然的内在联系,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对于教材中的一些难点和重点,我们在设计时应尽量准备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现有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入简,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3、提问应注意面向全班,忌以偏概全。

教师提问时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先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后再指名学生回答。如果教师先指名后提问,别的学生会觉得事不关己,就不再主动思考了。教师提问还要面向好、中、差三类学生,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相应层次的学生作答,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4、提问应注意恰当评价,宜是非分明。

有丰富课堂教学经验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会不作出处理,不会不作出恰当的评价,这个教学环节不能省,不能松。当教师自己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必须肯定学生什么地方答得好、答得正确,什么地方答得不正确,并指出原因。这样做,就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是非分明、界限清楚,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切忌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含糊不清的评价。不少青年教师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我认为这一点应足够重视,评价环节疏忽不得。

综上所述,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确是一门艺术,把握得好,不但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技巧,而且能激活学生相关的知识网络,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作出正确的评价。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结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

课堂提问,作为英语阅读教学的聚焦点,更要做全面的理论研究和反复的实践探索。只有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才能对提问的角度、引导的方法、预期的效果等做到心中有数,作出合乎科学的设计,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问;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终身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问题及对策篇九

一、内容和形式本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二、内容和形式又是构成文章的两个基本因素。

三、阅读教学应该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理解课文形式的统一。

四、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五、阅读教学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研究得比较多;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研究得比较少。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中一种失衡。只讲内容,不讲形式或讲得极少,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十分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内容和形式本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返回本页页首。

基本范畴都是成对出现的,这种对偶性,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突出特点。如,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等。范畴之间的这种对偶关系,构成了基本范畴“实体”,使两个范畴之间所具有的对立面的统一关系形式化了。进而,使它们成为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

现实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内容和形式是反映客观事物内在要素与外在表现方式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

人们通常对内容下的定义是构成事物各种内在要素的总和,或者说是指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指事物内在诸要素的结构或表现形态,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比如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形式是语音和文字,语义和语音或文字的结合,构成了语言。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内容居于决定地位,形式必须适合内容。形式虽然受制于内容,但对内容有反作用,形式和内容不相适应,就会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二、内容和形式又是构成文章的两个基本因素返回本页页首。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内容和形式,文章自然也不例外。文章的内容就是构成文章的各种内在要素的总和。这些内在的要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事件等。具体讲,文章的内容是指作者所描写的,并渗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社会生活,它既包括了客观因素,又包括了主观因素,主客观因素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文章的丰富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的有机统一。

文章的内容不能孤立地存在,它必须要与相应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才能表现出来。所以,文章的形式就是文章内容的显现。具体说,就是文章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这一点,从作者的写作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作者写作的第一步,要确定内容。内容的确定要通过素材的积累,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人物的孕育等才有可能实现。第二步,要固定体裁。有了一定的内容,还要用一定的体裁将其固定下来。第三步,组织内容。比如层次结构的安排,主、详略的考虑,开头、过渡、结尾、展开、高潮等的设计。最后还要根据内容确定语言的调,一字一句推敲语言。以期用恰当的语言把内容具体地描写出来。由此可见,离开了一定的体裁,层次结构和语言等形式因素,文章的内容就无法显现。

其实,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仅能在理论上把它们加以区分,而在具体的文章中,内容和形式根本无法割裂,要想把形式从内容中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要想把内容从形式中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形式。在具体的文章中,内容和形式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三、阅读教学应该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理解课文形式的统一返回本页页首。

在这里讲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和语文教学、特别是和阅读教学的关系太密切了。阅读教学无非是通过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里强调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就是想说明,阅读教学应该是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理解的统一。因为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对内容和形式的理解,确实存在着比例失调的问题。强调一方,偏废一方,实际上都是不完整的阅读教学。

小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阅读。学习阅读,显然和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有所不同,更不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阅读。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其主要目的在于理解内容,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一般地来说,读者只要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就可以了。比如学生阅读数学、化学、历史等教科书,只要求理解课文的内容,至于课文的形式则不必过问。学习语文的阅读就不同了。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写了什么,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就阅读教学而言,小学生读课文,首先感知的是语言文字,然后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形成意义上的联系,但是,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任务,还担负着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任务。因此,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只是完成了阅读全过程的一半,只是“知其然”的过程。学生在经历了这一过程后,还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对文章做进一步的阅读,即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是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这样的过程是由思想到语言,由内容到形式、由内部到外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前面“知其然”即理解文章写了什么的过程发展而来“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即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过程。简言之,即了解文章的表现形式。这样学生不断地从作者写作思路的“原型”得到启发,从而学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法。

因此,可以这样讲,语文阅读教学,如果只局限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是不完整的教学,最多只能说完成了教学的一半。只有把理解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结合起来,才能说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这样的过程是由语文教学的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否则就不是语文的阅读教学。

四、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返回本页页首。

文章的内容决定文章的形式,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有了内容才可能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写文章要先立意,先有内容,然后再行文,再由意去“逮”文,根据内容择形式。没有内容,形式也就变成了空洞的、毫无价值的容器。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首先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理解文章的形式。因此,理解内容是理解形式的前提。当然,理解内容和理解形式并非如理论上讲得这样泾渭分明,特别是有一定阅读能力的人,两个过程常带有同步交叉进行的现象,如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也就理解了形式。但是不管怎么说,理解形式是以理解内容为基础、为前提的,不理解内容,就谈不上对形式的理解。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第一步,则应该深入、细致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使学生经过一个由感知语言文字到理解思想内容,由外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的多层次的分析、综合过程,并通过这样分析、综合的过程,舍弃原先生动、具体、感性的材料,思维由具体走向抽象,形成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是以正确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为标志的。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这是阅读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肩负着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重任,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作者所描述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体会作者的深刻的思想和美好丰富的感情,这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增长他们的见识,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高尚道德品质和对是非美丑的鉴别能力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以及自学能力,都将得到提高和发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对一篇课文具体内容的理解。其实,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当然有关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是第一位的。因此,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虽然在理解内容的教学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不应该对指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的提法产生怀疑。我们应该纠正的是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错误倾向和错误的作法,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和推翻之。

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大体上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程式千篇一律,教法一成不变。

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教学程式的千篇一律、教法一成不变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在小学的中、高年级更为严重。教学一篇课文,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似乎成了一种不可更改的模式和过程。是不是篇篇课文都要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呢?这要因文而异,要根据文章的特点提出教学要求,设计教学方法。因为无论分段、归纳段意还是概括中心思想,无非都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手段,都是为全面、深刻、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服务的。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都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理解的方法。在教学的某一阶段,这样的训练应该做为当时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但是,如果在整个语文教学的长河中,篇篇课文都要这样,教学就必然陷入了僵死的、呆板的、程式化的泥潭。有些课文的段落很明显,段意也很容易归纳,则没必要按部就班地去分段、去归纳段意。有些课文的中心思想很不明显,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比如《挑山工》、《鱼游到了纸上》,这些富有哲理的课文,则有必要帮助学生概括一下中心。

2.抽象概括多于具体形象。

阅读能力其实就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是对全文内理解的前提和基础。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意境无一不是寓于语言文字之中。对文章的内容全面、深入、正确的理解,只能来自对语言文字的具体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因此,要使学生真正从本质上、理性上理解课文的内容,首先必须具体、形象地理解语言文字。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多来自他们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多数情况下是凭直觉,而不是凭借概念、定义。抽象、概括的理解往往产生在具体、形象的分析之后,起码也是产生在与具体、形象分析的同时或交叉进行。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应该对语言文字的意义进行具体、形象的分析之后,再进行抽象与概括。但是,目前的阅读教学往往超越这必不可少的感性认识阶段,直接便进入理性认识的过程。对课文的理性认识,一般都体现了理解的结果,我们更应该重视理解的过程。而阅读过程,则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和理解上。这一过程最具语文教学的特点。最精彩的,最生动活泼的,最名副其实的教学主要则应体现在这一过程中。高超的语文教师往往会在这分析、理解语言文字的天地里,大显身手,创造出富有艺术魅力的语文教学。

3.偏重于指导学生理解内容,忽视对形式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的课文,如从文章学角度看,记叙文居多数。这些记叙文又以写人记事的居多,也有不少写景状物的,还有少部分说明文和韵文。极少议论文。ソ滩闹兴选的记叙文,或写人记事,或写景状物,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写人记事的,内容就必然要涉及具体的人物、事件、情节、环境、背景等;写景状物的,就必然涉及具体的景和物;说明文的内容则要涉及到所要说明的事理或某些专业的科普知识。同时,这些文章还体现着作者的一定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背景环境、事件的经过或故事的情节、所要说明的事理、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应该让学生加以理解。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不知写了什么内容,不知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岂非咄咄怪事。小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首先意识到的是内容,至于作者为表现这些内容所使用的精辟语言,结构层次的安排等,往往被忽略或忘记了,他们被生动的、具体的内容所吸引,陷入其中而跳不出来。教师在恰如其分、适可而止地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后,则应该适时地把学生从中引导出来,即结合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形式。语文课不是故事会,没有必要对故事的情节做出过多的分析和评价。语文课也不是科普课,没必要把某些科学知识讲得那么专业和深入。阅读教学应该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的内容要用这样的语言形式,这样的层次结构来表达。特别是对语言形式的分析,则更应该放在重要的地位。

但是,目前的阅读教学,却存在着单纯地、喋喋不休地分析故事的情节,大讲特讲某些自然常识,单纯地灌输思想教育等现象。特别是高年级的课文,有些属文学作品,有小说,散文。就内容而言,人物的形象、故事的情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比低中年级的课文复杂多了。课文的篇幅明显见长。教学这样的课文,如果陷在具体的内容中,纠缠于细枝末节,过细地分析故事情节,过多地讲解历史背景,过分地评价其中的人物,恐怕所有的语文教学时间供分析课文内容也不够用。在阅读教学中,过细地分析课文内容,是对教学时间极大的浪费,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效率低、学生语文能力进步缓慢的重要原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古名句。流传至今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它的思想内容;二是它的形式。但更重要的还是它的`形式。忧国忧民的思想是高尚的思想,在当时却并非什么新鲜思想。正是它在形式上有独到之处,比表达类似思想内容的语言高出一筹,才使它独领风骚,千古不朽,成为语言中的经典。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仅让学生理解了它的思想内容,或脱离句中的词语,仅对其内容做出评价,而忽略或取消理解这句话的形式,那实在是糟蹋了这句话的真正价值。

者运用写信的形式有关。

举以上两个例子,是想说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如此紧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力是如此巨大。忽视或取消对形式的理解,实际上是阅读教学上的一种主观上不正常的分裂。许多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非太困难,但是,有的阅读教学往往在这不太复杂的内容上绕来绕去,对那些精美的语言形式,那些别致的,对学生具有借鉴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表现手法却置之不理,长此以往,不仅破坏了阅读教学的完整性,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一种挫伤。

阅读在经历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过程后,还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对文章做进一步的阅读,即了解文章的表现形式。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全面的理解,才能说基本上实现了阅读的目标。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形式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比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露中欢笑着”。如果仅从语义上理解,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杨梅树怎么会“贪婪”,怎么会“吮吸”,怎么会“伸展”和“欢笑”呢?这些原本就是人的情感、动作和行为啊!但是如果读者知道作者在这里是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是将树拟作人,并非犯了人与树相混淆的错误,就会更形象地感受到杨梅树是那样美好和可爱。再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讲志愿军战士隐蔽的地方离敌人的前沿阵地只有六十多米,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作者为什么要在此处花费这样多的笔墨,写战士隐蔽之处和敌人前沿阵地很近呢?无非是用一个“近”字,突出一个“险”字。如果读者只看到了“近”,没有看到“险”,自然也就无法理解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一动不动的英雄行为了。由“近”想到“险”,就是一个“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问题。理解文章外在形式的联系,往往会使对内容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第二,学习和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习和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就是从课文表达的中心思想出发,看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怎样布局谋篇,以及怎样根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叙事、状物、抒情的需要,准确地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的;就是使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写作方法和知识,通过对具体内容的分析,形成对课文写作特点的基本认识,以发展和丰富自己的写作知识。比如《再见了,亲人》,作者为什么采用志愿军的口吻,来讲述和表达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显然,这样写和直接叙述有着很大的差别。首先,它就给人一种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情谊有着刻骨铭心、永志不忘的感觉。第二,用战士的口吻讲,叙事和抒情可以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当时送别的情景与过去的生死与共结合起来。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课文哪些地方是在叙事,哪些地方是在抒发感情,情与事是怎样结合的,并使学生知道,情与事之所以结合这样紧密,恰恰是因为作者采用“志愿军的口吻”的写作方法,相信学生对这样的分析是会理解的,也会感兴趣的。课文中选编了大量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课文。如《挑山工》、《峨眉道上》、《画杨桃》等。这些课文,作者为了说明一个道理,选用了非常典型的事例,这当然比单纯地或空讲道理要胜出十倍。通过这类课文的教学,我们为什么不能教给学生一些立意的方法呢?如果只让学生理解了其中的道理,而忽略了作者是如何将事例与道理巧妙结合的写作方法,岂不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意义,至少也失去了一半。

课文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里面的语言形式数不胜数。那生动、贴切的比喻,那铿锵有力、富于节奏的排比,那形象、巧妙的拟人,那画龙点睛般的神来之笔,那精练的一语破的,那充满韵律美、工整的对仗,那雅俗共赏的诙谐与幽默……可以说,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语言应有尽有。我们应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中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体会这些语言的形式美。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和修饰文字的,体会到这些语言的准确之处,鲜明之处,生动之处。

当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并不是讲得越多、越全越好。而是应该从学生的读写实际出发,从课文的实际出发,确定所要讲的内容。有些如果不符合学生当前的接受水平,尽管它是课文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或极具典型意义的写作方法,也不宜去讲;有些虽然属于一般的表现形式,但适合学生的需要,就应该作为教学的一项内容。

形式问题是个理论性比较强的问题。在要求小学生理解形式时,准确地把握好尺度就显得犹为重要。一篇课文的形式,从语言到篇章结构,其表现手法细究起来千头万绪;讲起来,如不分清主次、难易、深浅,或面面俱到,就有可能使阅读教学脱离小学生的实际,偏离小学语文教学的轨道。

词法、语法、章法主要讲的是词汇、句子、文章形式问题。

对小学生来说,讲词汇、句子、文章的形式,不能从概念出发,也不能出现术语,更不能讲系统的理论。而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感性上,初步认识词汇、句子、文章的某些最简单的形式,这种认识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表面性。比如,讲到词类,就名词而言,既不讲名词的概念,也不从理论上阐述名词的语法功能,仅把比较典型的名词归在一起,让学生知道这类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的词就可以了。在写作方法上,也只是要求学生能做到用词准确,能把句子写通顺、完整、连贯,要有中心,能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有重点,能表达真情实感。这些方法是最一般、最基本、最简单的写作方法。当然,也不排斥给学生分析那些与重点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能够接受得了的、富有艺术魅力的形式,这对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是有益处的。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最忌形式主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动辄就给句子与句子,段落与落段之间的联系冠以这种“式”、那种“式”的名称,什么“总分式”,什么“因果式”,什么“并列式”……当然,在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确实存在着某些固定格式,但这些固定格式仅是语言中的特殊现象,并非语言的普遍现象。用这种以偏概全的格式套用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是违背规律的,常常会闹出许多笑话。另外,讲形式,不能由教师列出几条现成的结论,而是应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内容出发,经过学生自己的分析、综合,自然地得出某一特点的结论。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是一个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这既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我在这里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是希望能引起人们对它的重视。

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问题及对策篇十

课程在不断创新,怎样让中学英语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是我们广大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研究显示,师生活动丰富,气氛活跃,好的课堂纪律,认真听讲,自由提问,开展讨论等,已经是一些教师成功的典范,高效课堂已经取代了已往的说教教学,广大的教师应以此为契机,以此为载体,开展各项与之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使教学走向生动化、精细化、探索化的发展轨道,作为一名教师,略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学生状态,激发学习动机。

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斗志,从而行之有效地搞好教学是一线教师极为关注且疾手的问题,靠学生自觉性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基础上,多鼓励学生,多刺激他们,使他们产生新的学习动机。

1、投入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老师,即是学生的导师,更是他们的朋友,一个学生爱师,则恋此科目,不爱师则厌其烦,对于兴趣较高,底子较好的学生,学英语不难,但对部分后进生就尤为重要,在我们班上有一个学生成绩很好,但英语是跛腿,课后,我们谈心,交流心得,课余时间,还特意找他打乒乓球,不经意间,他就会主动谈及个人学习状况、学习缺陷,只要你加以学习点拔,他的兴趣就会大增,自信心也随之变强,从而主动融入课堂,对学英语产生积极效应,以一带面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在班上树立好的榜样。

2、通过观察,使学生保持积极性。

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及掌握情况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和教学方式是很有必要的,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对学生回答问题好的速度、准确度、思维方式等做到心中有数,课前投入是否到位、课后练习能否按时完成、课堂笔记落实没有、学生交流积极与否,合作成效是否显著、英语目标语言熟练精度等之都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示不断牵引、不断激发、不断创新,使学生其真正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多给机会,让其展现自己。

教师通过全面了解学生,在课堂内外适时给学生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使他们在被肯定的学习环境中产生情感迁移,激发他们潜在的英语学习动机,在教学“have you packed yet?”为主题的单元时,让一个中等学生对旅游前做准备活动表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鼓励当中学习是新英语课标形成性评价的核心。

二、转变课堂模式,变被动为互动。

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每个教师应改变传统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既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不能忽视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路人,鉴于此,在新课堂改革的大背景下,应尽可能采用探求、交流、合作的互动方式。

1、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对学生作适当引导,如展示图片、播放录音,或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问及趣味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跟着教师步入新课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学习任务,他们根据教学任务自主学习中去发现不足、去研究问题、去探寻知识。

2、学生互动

学生自主学习后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自己就自学过程中的疑点,用英语进行讨论、争论,使其获得思想碰撞,最后由小组组长总结,这样不仅可以使小组成员相互交流、集思广益,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课堂达到有效学习英语的目的。

3、小组互动

通过小组讨论,对小组作业的结果展开组际交流,各组对知识的理解、看法予以汇报,并由其他组作出判断、补充、释疑、评价,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和解答,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此时,老师不是旁观者,在必要时刻进行必要指导,对争论不休的问题进行点评、归纳、总结达成一致意见。

4、评价互动

教师根据一定的评价准则,对学生所学知识,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进行评议,通过互评、互议、互动的形式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比如说,书面表达,该给多少分,同一篇文章由不同人来评阅,互阅试卷来查看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等等。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采取互助、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应是新形式下中学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改进教法,精讲精练,讲练结合。

实践发现,采用讲练结合有效地避免了“满堂灌”和“题海战术”的特点,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讲是前提,练是基础、是根本,讲的归宿是要学生会运用,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向学生讲解重难点,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为他们的学习技能作准备。操练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小组讨论、模仿课文、猜知识、演小品,通过演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对学生练习的东西应有针对性,是阅读,还是书面表达;是会话,还是听力,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达到理想效果。

四、注重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当今英语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在对学生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其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以激励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1、合理的评价标准

学生存在个性差异,他们基础不同,智力有别,情感有坚强,也存在脆弱,教师应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因人而异,对其评价标准也不能以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在评价过程中区别对待,如有的学生考60分应夸奖,但有的学生考70分还不够,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多赞扬、少批评。

2、合理的评价内容

对学生来讲英语学习至关重要,包括听力、阅读、口语、书写、词汇语法等,这些都是我们教师评价的重心,但还远远不够,课内课外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好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正确的文化价值观,都要及时肯定表扬,我们学生要学的不仅仅是英语这门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3、合理的评价语言

课堂上优美、中肯的评价言语都会让学生记忆犹新,使学习效果倍增,为了提高课堂评价的有效性,教师应该选用较准确的评价语言,从语言的轻重、幽默性、多样性着手,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评价,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在工作中也要不断学习、观察来丰富自己的情感语言。

学生取得进步,就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才能从教师的评价中得到信息反馈,提高学习积极性,新课标倡导“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重心还在课堂,充分利用课堂,调动课堂积极性,使真正有效的教学理念服务学生,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文化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问题及对策篇十一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设计问题、回答问题是课堂教学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问题设计得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对发展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能起到很大作用。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首先要使学生摆脱母语干扰,直接感知语群句意;其次要引导他们快速阅读,扩大阅读视幅面;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阅读速度,提高概述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猜词悟意能力、推理归纳能力等,即在阅读材料提供的纷繁复杂的语言环境中,抓住文章脉络,掠过不必要知道的生词或通过构词法猜出某些生词。

随着词汇、语言点的处理,老师再精心设计整体理解性问题,促使学生加强对段落的理解,理顺事件发生的顺序、人物行为,加深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获取中心意思。在学生阅读文章时,教师根据文章内容设计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正确使用阅读策略。阅读文章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获取信息,而是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预测活动总是在进行着。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所读文章进行预测的能力,如通过文章的标题预测文章内容、根据首句预测段落、根据开头预测结尾等。整篇文章的主题就是通过主题句表现出来的。据统计,大约80%的主题句位于段落的句首,其他大约20%不到是尾句,但也有时候是在段中。

教师应有效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培养他们理解、掌握和应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使其通过灵活运用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模式,形成良好的语言思维定势,培养语感。教师可针对有碍阅读理解的内容,采用“疏”导法,教学生抓住重点句、重点词,摆脱不必要的困扰;针对阅读中的重要知识,采用“点”导法,教授重要语言点。

在处理了语言点知识,对文章整体认识后,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深层理解的问题,如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意图、预测事件情节发展或后果等,进一步促使学生去了解作者观点、态度,提高捕捉加工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这些问题可让学生相互讨论。

教师要把改善学生的语言学习心理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创设条件使学生产生语言学习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教师要带领学生一道挖掘阅读材料的思想内涵,开展话题讨论,使学生学会客观地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以培养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正确态度。

总而言之,教师在阅读课上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精心设计阅读教学过程,使学生拓宽视野,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问题及对策篇十二

1、自读之前启发讲:即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简明扼要地揭示阅读要求和重点。

2、重点地方着重讲:对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该挖掘处必挖掘,该品味,该讲深讲透的地方必须讲深讲透。

3、疑难问题明确讲:当学生在材料理解上遇到疑难时教师要鲜明地讲,从而为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正确理解、领悟材料内容。

4、合作中提示讲: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能抓住要点进行有效合作时,教师要进行提示性讲解,以使合作有效、深入。

5、总结时补充讲:在总结一节课、一篇材料的阅读情况时,在学生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以进一步进行提炼和归纳,从而使总结更加完整、准确。

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问题及对策篇十三

摘要:高中物理作为高中课程中一门抽象且重要的学科,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及科学素养的提升都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从高中物理教学运用问题情境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问题情境的实际应用两方面,对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与研究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问题情境;原则;。

学生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由于物理概念与公式繁多,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合理且巧妙的设计问题情境,重新激发起学生对于物理的求知欲与兴趣。为了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将科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相结合,以此为资源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答案。问题情境设计这一新型教学方法的出现,优化了教学模式,对于物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一、高中物理教学运用问题情境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逻辑性原则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设计时,首先应。

该以物理这门课程的发展路线为主导,以其逻辑思维为主线,按照这两方面对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循序渐进体现出物理知识,将所设计的问题情境贯穿整个课堂。还要让学生将复习与学习共同进行,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起来,利于学生回忆旧知识的时候对新知识产生求知欲,对物理提起兴趣。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性,让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情境发挥到其最大的作用———对教学内容服务,进而得到最好的预期的教学效果。

2.适宜性原则。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入问题情境这一设计,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辅助教师完成教学,所以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接受限度作为设计问题情境的基础,融合所学的物理知识,在保证问题符合课程要求的情况下,给问题设计一些难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增加学生对于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突出知识重点,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学习物理的根本目的还是能够熟练的掌握学科知识点。总而言之,设计问题情境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学生能力、学习特点、认知水平高度等,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的调动起来。

3.趣味性原则。

如果学生对于物理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那么他们就会自主的去探讨研究物理问题,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首先要想办法提起学生的兴趣。对高中生而言,充满趣味性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更加具有吸引力,在课堂上也能更快吸引学生的眼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使学生带着好奇与疑问的心理主动的迎合老师的教学,对于知识点也就更加容易接受,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4.及时反馈原则。

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中,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问题的反馈者,当教师接受学生对于所设计的问题情境的'反馈后,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对于问题理解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学生的思考方向,并对错误之处加以纠正,学生掌握新知识是一个从学习、错误、纠正到掌握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强,获取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5.理论结合实际原则。

掌握了知识还不够,能够把它精妙的运用到生活在才是最主要的,获取的知识就是来帮助我们生活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将课本上的物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结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增强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情境设计的实际应用。

1.基于物理实验设计问题情境。

高中物理是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在物理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步骤,也是极具趣味的一种方式,许多物理知识和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通过各种各样的物理实验,能够更加形象以及直观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置身于物理实验中,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获得知识,解决疑问。物理教师利用所要进行的实验内容来设计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在观察与研究物理实验时去主动思考,从而获得答案,揭示实验所带来的物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学生在利用实验室器材进行定律证明时,不但加深了对于抽象物理定律的理解,也能够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

例如,在讲解弹性势能时,教师可以做一个弹簧翻跟斗的实验。在一个调整好斜面角度的木板上端,放一根劲度系数很小的塑料弹簧,一名学生用手拉着弹簧上端,轻轻的将弹簧拉成拱门一样,一松手,整根弹簧就会像杂技演员翻跟斗一样不停地翻转下去。接下来先由学生自己动手并研究其中蕴藏的物理知识,试着解释其中的原因,再由教师统一作答,其实是由于弹簧形成拱门的形状时,弹簧发生了伸长形变,储存了弹性势能,于是弹簧产生了收缩的弹力,拉动后端运动,并在惯性的作用下,弹簧不停地翻动下去,整个运动过程中,弹簧的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和动能三者不断进行转化。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但掌握了所学知识,还产生了极大的物理兴趣。

2.基于实际生活设计问题情境。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与物理知识是分不开的,二者联系十分紧密,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够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如在讲解光的折射现象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与为什么会出现海市蜃楼这一景观。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立足于实际生活,可以根据学生周边的生活环境和学生们关心的热门话题,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现实意义,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可以从这些问题出发设计情境,如为什么汽车刹车时你的身体向前倾,汽车发动时你的身体向后倒?为什么伸直了腿就跳不高?为什么拉车要比推车更省力?为什么大多数汽车的前挡风玻璃是倾斜的?为什么不倒翁不会倒?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很多学生都感同身受,这极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主动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使枯燥无味的知识瞬间铭记于心,这在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兴趣的同时还引导他们去发现身边的小事,了解物理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

3.基于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问题情境。

旧知识是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依托,对于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应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应带领学生进行简单概括的温习,与学生们共同从中寻找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情境仅凭旧知识是无法得到答案的,这时学生会发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处,这就会引起学生去探究答案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应对困难。

教师在备课时应找出与本节课有关联的旧知识,再根据学生掌握的旧知识引出所设计的新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新知识的增长。

三、结语。

总而言之,问题情境的设计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将其效果发挥到最大限度,教师在对问题情境的设计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课本、生活、实验、物理学故事等,调动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对物理学有更明确的认知,提高其物理思维水平。让学生在对物理问题的探究中开发了智力,增强动手能力,获得与人良好沟通的社交能力,令学生的多项技能得到开发,为将来的学习与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柳旭东.高中物理教学中课堂问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探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06).

[2]姚平.应用数字化实验平台优化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j].高考,,(01).

[3]茆秀平.基于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j].高考,,(09).

[4]熊伟.浅析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技巧[j].中学课程辅导,2015,(06).

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问题及对策篇十四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思:在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学校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一节课老师最多讲 15分钟,剩下的要么是开展活动,要么就是让学生自学。《新目标英语》中每单元至少有两篇阅读材料,我们现在一般都采用阅读教学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强调自学与合作学习。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到底要不要讲?究竟应该怎样讲?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可见教师并不是不能讲,而是要“精要地讲”。

再说,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得到培养;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教师的品词析句,学生的学习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

1、自读之前启发讲:即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简明扼要地揭示阅读要求和重点。

2、合作中提示讲: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能抓住要点进行有效合作时,教师要进行提示性讲解,以使合作有效、深入。

3、重点地方着重讲:对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该挖掘处必挖掘,该品味,该讲深讲透的地方必须讲深讲透。

4、疑难问题明确讲:当学生在材料理解上遇到疑难时教师要鲜明地讲,从而为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正确理解、领悟材料内容。

5、总结时补充讲:在总结一节课、一篇材料的阅读情况时,在学生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以进一步进行提炼和归纳,从而使总结更加完整、准确。

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问题及对策篇十五

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浅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给予学生课前了解阅读内容的时间。教师事先根据阅读素材的内容提炼出核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会更容易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主动地去阅读。比如“jeremy hampden’s story”教师围绕着阅读素材设定题目“为什么杰里米.汉普登六岁的女儿为什么不喜欢父亲的祝词内容?”“如何看待人的价值?阅读理解中父亲的价值观是什么?”通过阅读理解女儿之所以不喜欢父亲的祝词原因是.教师为学生设定的问题便是文章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2.采取多种方式营造阅读氛围。将学生分成小组,并且均衡小组内所有学生的学习水平,按小组分配阅读任务,并有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可以采用对话方式,角色扮演或者影片播放等等。这样能够营造阅读的氛围,使学生身处阅读环境下,提高阅读感悟。

3.再次感知阅读内容。在阅读内容展示完成后,组织学生讨论对阅读内容再次进行深入剖析和自我提问,这样能够再次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力。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个别的关注一下,恰当的给予鼓励。ufo会是一个不错的话题,学生对此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制作关于ufo的视频介绍,学生根据素材内容设定问题和现场演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营造了悦读的氛围,加深学生的记忆。

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主体,学生的观点很容易被忽略。让阅读成为悦读,注重开发学生的个性,为此可以采用学生授课的方式,让学生透过不同学生的观点了解到不同的见解。让学生成为讲授的主体这种模式能够让学生接收不同的学习体验和感受,无论对于授课学生还是听课学生,都有助于深化和拓展思维。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会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在选择授课的学生时要注意按照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备课,这样便于学生统一意见,也便于听课的学生发表意见,课堂将会变得很精彩。比如学习a doctor foranimal一文时,选择班级中喜欢小动物的学生组成小组备课,课下收集相关资料并且经过老师的审核。在正式授课时让这一组学生充当授课教师,将自己准备好的资料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内容,这样就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另外是允许听课学生提出问题的。

通过这种模式一方面为学生树立了信心,授课学生满怀着兴趣完成授课内容;另一方面对于听课学生来讲,也感受到了“新鲜事”,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和生活阅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分析,能力较强和水平较高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对于能力一般但是积极性较高的学生要多多鼓励和重点关注;阅读基础十分差,在布置任务时要相对降低难度,重点是提升他们阅读的自信心,这样就能够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事情做”。

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以教师为主体,忽略学生,使学生阅读的兴趣不高,水平自然提不上去。为此教师要注重阅读形式的多元化,增添阅读课堂教学的新鲜感,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采用播放影片、角色扮演或者是场景对话等等都是很不错的教学形式,这些教学形式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氛围和环境,而这一系列的教学氛围和环境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效果。

为此在设计阅读课程教学时,教师根据阅读内容以及不同类型教学形式的优缺点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使每一种教学形式都能够“物尽其用”。

它对于初中生来讲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仅仅依靠阅读材料进行想象,会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图形的方法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的想象变得更加的立体化,那么理解起来会更容易。播放关于ufo的视频,再配以音乐,更加能够营造出神秘和诡异的气氛,学生的悦读兴趣会更高。

阅读是初中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的阅读教学形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阅读能力和水平较低。为了提高初中阅读课堂教学的水平,让阅读成为悦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本文分别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开发学生的个性以及注重阅读形式的多元化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有助于改善阅读教学现状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所帮助。

热点推荐

上一篇:安全生产人员讲话稿(专业17篇)

下一篇:最新5.31世界无烟日活动方案范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