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企业管理方案实施方法(模板17篇)

企业管理方案实施方法(模板17篇)

小编:MJ笔神

方案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或达成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步骤和措施。方案的沟通和协调是关键,需要与相关方面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这些总结范文涵盖了各种行业和领域,让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企业管理方案实施方法篇一

企业管理员工的有效方法有哪些你知道吗?你对企业管理员工的有效方法了解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企业管理员工的有效方法,欢迎阅读。

了解员工,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阶段的程度区别,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了解员工的出身、学历、经验、家庭环境以及背景、兴趣、专长等。同时还要了解员工的思想,以及其干劲、热诚、诚意、正义感等。

第二阶段:当手下员工遇到困难,你能实现预料他的反应和行动。并能恰如其分的给员工雪里送炭,这就表明你对员工的认识更进一步。

第三阶段:知人善任。能使每个员工在其工作岗位上发挥最大的潜能。给自己的员工足以考验其能力的挑战性工作,并且在其面临此种困境时,给予恰当的引导。

总之,管理者与员工彼此间要相互了解,在心灵上相互沟通和默契,这一点对一个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都有强烈的自我主张,这种倾向有助于果断、迅速的解决问题,但另一方面也会使管理人员一意孤行,听不进他人意见,导致决策失误。

在企业的管理中,聆听员工的`心声,也是团结员工,调动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一个员工的思想除了问题,会失去工作热情,要他卓越的完成你交给他的任务是不可能的。这时,作为管理者,应耐心的得去听取他的心声,找出问题的症结,解决他的问题或耐心开导,才能有助于你的管理目标的实现。

对待犯错误的人员,也应当采取聆听的办法,不应一味责难它们,而应给他们解释的机会。只有了解个别情况后,才能对他们对症下药,妥善处理。

管理员工就象开汽车,司机在开车时需小心的看着指示器和路面,路面有新的变化,指示器的指针有变化,他就应转动方向盘,防止翻车撞人。管理员工也是如此,管理人员要让其员工在制定的轨道上运行,就要仔细观察、经常调整,以防止其出现偏误。在稳定的大企业中,管理者要多注意员工的各种变化,在基本管理框架内灵活的运用各种技巧管理下属。而对于活跃的中小企业管理者而言,他们的责任更加繁重。他们不仅不能墨守成规的管理下属,也不能用固定的模式去涉及企业的蓝图。

管理者要不断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处理员工管理中的新情况,就必须要有超越陈规的意念和能力。70年代末80年代初,福特公司的经营思想日渐保守,公司业绩步步下滑,最后滑到了亏损的边缘。艾柯卡出任克莱斯勒总裁后,积极开拓创新,激发了员工的干劲,不到两年,终于使濒临波产的公司奇迹般的起死回生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在能力、性格、态度、知识、修养等方面各有长处和短处。用人的关键是适用性。为此,作为管理者在用人时,先要了解每个人的特点,十个员工十个样,有的工作起来利落迅速;有的谨慎小心;有的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有的却喜欢独自埋头在统计资料里默默工作。

企业管理方案实施方法篇二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环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也被陆续引入,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落后的局面有了较大改观。涌现了一大批管理水平较高,技术研发能力较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企业。在新形势下,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高度重视管理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只有让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调发展,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管理创新是医治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一剂良方。管理创新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带来更可观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企业管理创新职能,目标和内容涵盖了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个指标,是企业恢复并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动力源。

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变革的现实需要。我国诸多企业都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迄今受计划体制的影响还很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原有的经营理念,生产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方法已不再适应新体制的需要,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也面临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为了使企业能在市场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尽快建立起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新的机制,惟有摒弃旧有的观念和思想,义无返顾地走企业管理创新之路。

企业管理方案实施方法篇三

引导语:下属需要客观、长期、综合的去评估,既要看到下属的优点又要了解他的不足。以下是百分网小编分享给大家的企业管理下属的方法,欢迎阅读!

朋友企业有这么一位分公司总经理,销售出身,个人非常勤奋,工作常常日以继夜,但是分公司整体业绩却不理想,同时他的团队是所有分公司里面人员流失最大的,而他也是被其下属向总部投诉最多的分公司老总。

这位分公司总经理想不通也觉得很委屈,朋友也很奇怪,我建议朋友和这位分公司总经理好好沟通,了解他每天的工作内容和各类工作的时间比重,同时问问他如何看待底下员工以及和员工交流方式怎么样,过了几天,朋友告诉我他终于发现问题的原因所在:第一,这位分公司总经理每天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跑业务做销售,基本不管员工的工作,也很少与员工有沟通交流;其次,他认为员工都是“坏人”,都需要好好管教,在工作中喜欢找员工的缺点,责怪他们这里或者那里做的不好,在他的眼里员工个个毛病一堆;第三,因为他觉得员工做的不行,所以几乎所有的活都他一个人单干,员工没有机会和权力做事情。于是他自己没日没夜的干,而员工却和他离心离德,最终一拍两散。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管理者管理不力的例子。我们常说管理者是通过他人去实现自己想要的'工作结果。作为一个管理者,首先要爱下属。下属是在帮我们做事,大家在一个团队中并要保持目标一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管理者要做的是积极发现并且使用下属的优点,尽量规避下属的缺点,而不是只关注甚至放大下属的缺点。只会找错误的管理者一定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换句话说,发现下属的缺点并不能表示管理者有多高明,而能把一个有缺点的下属用好才能显示管理者的本事。

管理者同时是一个团队的核心和精神支柱,我们常说的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可以战胜一头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就是说明了管理者、领导者的关键作用。强有力的管理者能够影响乃至决定整个团队和下属,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团队就深深的打上了他个人的烙印,敢于亮剑,永不言败。

那么如何建立在下属中的积极影响力呢?企业里有三种影响力:权力影响力、专业影响力和人格魅力影响力,管理者比一般员工更需要修炼影响力。权力影响力是最初级的影响力,依靠管理者职位所拥有的权力去影响别人,这个一定要少用,因为用多了就成了仗势欺人,员工虽然嘴上服了心里却还是不服。专业影响力较权力影响力进了一步,管理者依靠个人的专业能力而不仅仅是职位权力去影响下属,往往能让下属服气,因为“我的专业能力就是比你厉害,你不服不行”。而最厉害的是人格魅力影响力,这需要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保持一贯的公平、公正、心胸宽广、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从而真正得到员工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尊敬。因此,管理者务必尽量少用权力影响力,充分发挥专业影响力,并逐渐修炼、培养人格魅力影响力。

管理下属,就是要管理好下属的工作,管理者必须明晰下属的工作职责,并充分授权。同时须记住以下几点:

1、授权不授责。也就是说授予下属做事的权力,但是出了问题责任还是由管理者来承担,这样下属才能充分放开手脚去做事,并深感“士为知己者死”。

2、授权不是放任不管、只要结果,管理者仍需做好过程的监管和指导,保证事情的进展实时可控,不出意外。

3、对下属的工作结果公正评判并奖罚分明。对好的工作结果要赞赏和奖励,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要指出、批评,批评要做到对事不对人;并给予适当的处罚,处罚的目的是为了让下属吸取教训,从而下次做得更好。

现实中大部分的管理者很少赞赏员工,却常常喜欢批评,本来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员工改正错误,但因为不知道方法技巧,结果适得其反,员工在遭受管理者不恰当的批评后,可能更加沮丧甚至一走了之。

那么管理者该如何去赞赏或批评员工呢,下面的方法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1)、赞赏要具体,而不是泛泛而谈。对于员工来说,就某个具体的事件对其进行赞赏,会让他更印象深刻而受鼓舞和感激,也会认为你是真的赞赏他,因为有事实为证。

(2)、赞赏要善始善终,最忌虎头蛇尾,如开头表扬结尾批评。赞赏而不是批评,宁可先贬后褒,切忌先褒后贬,那样意义会完全不同。

(3)、当众赞赏,员工的感觉会更好。人都希望发生好事的时候别人都能知道,那样很有面子,因此最好当众赞赏员工,他会感激你一辈子。

(4)、赞赏要记录备案,以示重视和正式。如果能把每次的赞赏记录在案,一方面能通过此了解员工的历史工作表现情况,另一方面员工也会觉得真正受到重视,赞赏的分量因此更重。

(5)、主动寻找机会赞赏员工。将赞赏作为常态化进行,在日常的工作中随时随地的赞赏员工,而不是一定要等到重要的事件发生后。做一个真正会赞赏员工的管理者,你会更加赢得员工的喜爱。

(1)、迅速的批评。管理学上有一个火炉法则叫即时效应。批评也应如此,员工发生错误要立即指出,而不能拖得太久,那样印象已不再深刻。

(2)、私下、面对面的批评和出错指导。正如前面所说,人性是希望在众人前被赞赏,同时更希望挨骂时周围都没有人知道。管理者需要顾及员工的面子。

(3)、就所犯错误的事实达成一致,注意询问和倾听。共识管理很重要,管理者对员工犯错的判定同时也要得到员工认同,要给员工机会说话,而不是劈头盖脸的一顿臭骂,过程中要注意询问和倾听。

(4)、对事不对人。批评是针对员工具体的行为,应就事论事而不是对其本人,最忌对人本身的批评乃至攻击。

(5)、说明某项工作的重要性。要让员工认识到所犯错误的严重性,以使下次不再犯。

(6)、就补救方案达成一致。批评不仅是让员工认识到错误,更是要找到解决错误的办法和方案,如果能和员工就错误补救的方案达成一致,那就真正达到了批评的目的。

(7)、以肯定的言辞结束批评。无论如何,后面的工作还是需要员工继续做下去,因此不能一味打压,还是要给予员工鼓励和肯定,使员工不至于因为过于沮丧而丧失工作积极性。

企业管理方案实施方法篇四

1、优秀的企业文化。

2、科学的战略决策。

3、精益管理或精细管理。

4、5s管理。

5、学习型组织。

6、创新型组织。

现代企业管理就是指对具有现代企业制度、采用现代化大生产方式和从事大规模产销活动的企业管理。

1、管理: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以其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它有三层含义:管理采用的活动----五项(基本职能);五项活动的直接目的---协调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更好的达到组织的目标。

2、管理的'内涵如下:

1.管理是任何组织集体劳动所必需的活动。管理是人类的基本社会行为,它渗透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技术、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2.管理的对象是组织所拥有的各种各样资源。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特定的环境,必须从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包括人力、资金、物资、信息等。管理即是对这些资源的组织和协调。

3.管理是为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过程。

4.管理的过程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可以粗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5.管理有效性在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最少的消耗正确地实现组织目标。

3.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及其应用的学科。

4.管理学特点:(1)综合性(2)科学性(3)艺术性(4)应用性。

5.管理的性质——二重性属性.管理具有二重性质,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7.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受一定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

8.管理学的研究方法:(1)归纳法(2)试验法(3)演绎法。

9.管理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与激励。

11.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区别与联系:管理者是被任命的,在组织中他们拥有合法的权利和地位,可以进行赏罚,其影响力来自职位赋予他们的正式权利,而领导者可以是推举出的组织中有能力的人,或得到大家公认的人,领导者可以不用正式的权利影响他人。所有管理者都应是领导者,而所有领导者并不都在管理岗位上。

12.传统管理理论(亚当·史密斯-劳动分工)、科学管理理论(泰勒-科学管理、亨利·福特-流水装配线)、行为科学理论(梅奥-霍桑试验、马斯洛-人类动机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

企业管理方案实施方法篇五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

为推进网吧行业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加强网吧连锁企业的规范与管理,现将《网吧连锁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以下简称网吧”)管理,推进网吧连锁企业健康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网吧连锁企业是指在企业总部的统一管理下,按照连锁经营的组织规范,以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财务管理,统一形象标识和统一计算机远程管理的形式,由企业总部或其分公司、子公司全额投资或控股开设的直营门店开展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的投资管理企业。

特许或加盟等形式的连锁网吧经营单位不在本办法调整范围内。

第三条国家扶持和鼓励网吧的连锁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支持和引导非连锁网吧向连锁业态发展。

第四条网吧连锁企业应加强管理,严格自律,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完善服务管理体系,为促进网吧行业规范发展,提高我国社会信息化服务水平做出贡献。

第二章组织与实施。

第五条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管理和监督网吧连锁企业的认定工作,主要职责为:

(一)负责全国网吧连锁企业的认定、公布和年审工作;

(二)指导各地网吧连锁企业的认定工作,接受网吧连锁企业备案;

(三)受理有关举报,受理对认定结果或年审结果的复核申请;

(四)根据网吧连锁企业发展状况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适时修订网吧连锁企业认定条件和相关政策。

第六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网吧连锁企业的认定管理工作,主要职责为:

(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网吧连锁企业的认定和年审工作;

(二)将本行政区域已认定的网吧连锁企业名单报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备案;

(三)对本行政区域内申报认定全国网吧连锁企业的申请提出初审意见;

(四)对已认定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受理、核实并处理有关举报;

(五)协助其他认定机构调查本行政区域网吧连锁企业直营门店审批及管理情况。

第七条国家采取以下措施促进网吧连锁经营业态的发展:

(三)鼓励网吧连锁企业在政府部门指导下,承担相关公益性上网服务职能;

(四)研究出台网吧连锁企业的其他优惠和扶持政策。

第三章条件与程序。

第八条申报网吧连锁企业认定的企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注册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

(三)符合连锁经营组织规范;

(四)所有直营门店在申请之日起前一年内未受过有关部门依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做出的罚款(含罚款)以上的行政处罚。

第九条申报全国网吧连锁企业认定的企业,除满足第八条规定的条件外,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注册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

(二)全资或控股的直营门店数不少于30家,且在3个以上(含3个)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有直营门店。

第十条申报网吧连锁企业认定的企业,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网吧连锁企业认定申请书;

(二)企业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三)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的身份证明等有关证明材料;

(七)自申请之日起前一年内所属直营门店未受过罚款(含罚款)以上的行政处罚的声明;

(八)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十一条申请认定为网吧连锁企业的,应向总部所在地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规定的相关材料。

依据文化部20xx年《关于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连锁经营管理的通知》(文市发[20xx]15号)批复的全国连锁网吧经营单位,申请认定为全国网吧连锁企业的,向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直接提出认定申请。

第十二条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对申请单位提交的网吧连锁企业认定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做出处理:

(二)不符合条件的,应当及时将不予受理的意见告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四)对符合全国网吧连锁企业认定条件的,审查申请材料齐全后,于20日内提出初审意见报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对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提交的全国网吧连锁企业认定申请,按照第九条规定的认定条件和内容,在20日内完成认定审查。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在认定审查中,可向网吧连锁企业直营门店所在地文化行政部门、其他权威中介机构进行核查。上述审查方式不计入认定审查时间。

第十四条省级或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对本级通过认定的网吧连锁企业颁发认定证书;未通过认定的,书面通知并说明理由。认定结果须向社会公告。

第十五条经认定的网吧连锁企业因调整、分立、合并、重组等原因发生变更的,应在每年年审前向其原认定机构办理变更手续或重新申请认定。

第十六条网吧连锁企业认定实行年审制度。各级认定机构应按本办法规定的标准对已批准的网吧连锁企业进行年审,对年度认定合格的企业在认定证书和符合条件的直营门店名单列表上加盖年审专用章,对年度认定不合格的企业停止其网吧连锁企业资格。

第十七条企业对认定结果或年审结果有异议的,可在公布后一个月内,向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提出复核申请。提请复核的企业应当提交复核申请书及有关证明材料,受理机构调查核实后作出复核决定。

第十八条获得网吧连锁企业认定证书的企业,因经营能力等原因,不能达到认定所要求的网吧连锁企业条件的,应主动报告,由原认定机构终止其认定证书,并予以公告。

第四章罚则。

第十九条参与认定的工作人员要严守网吧连锁企业的商业秘密。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通过弄虚作假等手段骗取网吧连锁企业认定资格等行为。

第二十条已认定的网吧连锁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认定机构或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取消其资格:

(一)在申请认定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的;

(二)倒卖网吧牌照,为非本企业投资或控股的单位或个人申办网络文化经营许可的;

(三)其所属直营门店一年内累计5家次或直营门店总数的10%以上的门店受到文化行政部门罚款(含罚款)以上的行政处罚的。

被取消网吧连锁企业资格的企业,文化主管部门在2年内不再受理该企业或者由该企业法定代表人及相关责任人担任主要职务的企业的认定申请。

第二十一条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进行网吧连锁企业认定、实施监督检查过程中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弄虚作假行为的,由其所在部门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公益性上网场所管理办法、网吧连锁企业所享受的其他优惠政策由文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条网吧连锁企业认定证书由文化部制定。

第二十四条各省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并报文化部备案。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由文化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自20xx年10月15日起施行。

企业管理方案实施方法篇六

企业管理常用的四种方法都有哪些?2023年企业管理都有哪些基本知识技巧可以参考的呢?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带来企业管理常用的四种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1、金字塔型管理模式——由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丶温斯洛丶泰罗创立。

金字塔型组织是立体的三角锥体,等级森严,高层、中层、基层是逐层分级管理,这是一种在传统生产企业中最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则由于缺乏组织弹性,缺乏民主意识,过于依赖高层决策,高层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反应缓慢,而突显出刻板生硬、不懂得应变的机械弊端。

2、学习型组织管理模式。

由彼得圣吉五项修炼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个人学习特别是团队学习,形成的一种能够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进而能够能动的作用于环境的有效组织。学习型组织为扁平化的圆锥型组织结构,金字塔式的棱角和等级没有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界限变得不再清晰,权力分层和等级差别的弱化,使个人或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相对自由的空间,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内部沟通的问题,因而学习型组织使企业面对市场的变化,不再是机械的和僵化的,而是“动”了起来。

3、智慧型组织管理模式。

也称为c管理模式。c管理模式立足道、儒、法的中国传统文化,将西方现代企业管理学与中国国学及中医智慧融于一体,其理论结合人的身体机能,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哲学。

是_年以来,各大企业管理者感受过全球金融风暴的思考成果,引发对资本主义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反思,对现行企业管理模式的反思,并将重新聚焦世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更多思考,这正是c模式的价值所在。

4、中国管理模式。

中国式管理倡导者曾仕强认为是指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合理化管理,它强调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

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有限的资源提升配置率,带来效益的增长也有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

2、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指定合理的规划和目标,包括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注重工作方法的同时提升工作效率。

3、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在企业发展中通过协调发展合理分配资源,及时纠正发展中的错误,使企业有效规避风险。

企业管理中的各项职能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和未来,管理者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深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

所谓企业制度,是指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组织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构成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有三个:一是企业的产权制度,它是指界定和保护参与企业的个人或经济组织的财产权利的法律和规则;二是企业的组织制度,即企业组织形式的制度安排,它规定着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权责分配的关系;三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它是指企业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人才、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安排。

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态,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企业制度。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一)产权明晰。

即出资人与企业之间的财产权利关系明确,与之相应的责任界限清晰。

(二)权责明确。

即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之间权力界限分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三)政企分开。

即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分清政府与企业职能,理顺二者的关系。

(四)管理科学。

现代企业制度的四个特征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它一方面体现在这四句话有很强的关联性,既互为因果,又互为条件;另一方面,只有这四句话都能充分体现,才能综合性、立体性地理解和认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运行基础。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框架。

现代企业制度是由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组成的。在这三个方面中,产权清晰是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权责明确是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政企分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制度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制度转换的前提,也是实现前三个方面的最重要基础。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瑚代企业组织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框架。

在现代企业的运行中,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确定了企业的法人地位和法人财产权,使企业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进入市场;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确立了权责明确的组织体系(治理结构),使企业高效经营和长期发展有了组织保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则通过在企业实施现代化的管理,能够保证企业各项资源的充分利用,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现代企业产权制度。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三)现代企业组织制度。

公司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组织制度,其基本特征是: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通过公司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形成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关系,并由《公司法》和公司章程加以确立和实现。

公司制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公司组织制度方面两个相互联系的原则,即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公司决策权、执行权和监法律教育网督权三权分立的原则。公司的组织机构包括股东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人员四部分,按其职能,分别形成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

现代企业制度重要特征之一是管理科学,即实行科学的、有序的、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管理。

需要说明的是,在当今世界上,最基本、最主要的公司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我国现行公司法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形式,这也是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和目标。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经济学分析。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在中国,支持和发展中小企业是一项长期、稳定的基本政策。中小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公有制经济制度下对市场有力而灵活的补充,起到了促进市场竞争、企业及商品的多元化等必不可少的作用。如果大企业是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砖头石料”,那么中小企业的发展则是代表一个国家体制活力的“水泥砂浆”。国家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大企业,同时也体现在中小企业身上,两者功能互补,缺一不可。发展与大企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是提升大企业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帮助。大中型骨干企业体现国家实力,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则为经济注入活力。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抓大”和“放小”缺一不可。

(二)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经济学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为什么作用如此重要呢?基本的经济学分析告诉我们:企业是有边界的,不是越大越好;比较优势和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社会分工原则。正是在这些基本的经济学道理所揭示的经济规律的驱使下,企业才必须是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布的企业群,才必须保持其自身的经济生态平衡。因此,中小企业的存在对于维持经济生态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经营战略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一)中小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不同以往的经营环境。特别是随着“入世”大门的打开,我国中小企业还要面对进口商品的强烈冲击,市场形势将更加严峻。

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中小企业必须制定、实施适合自身条件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并兼顾各时期社会各因素的短、中、长期的经营战略,以形成其独特的竞争能力。经营战略分析企业的内外环境和企业的能力,并建立理想的企业经营计划,因为经营战略是实现企业的前景和目标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基础。

只有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的经营战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起到正确指导企业利用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等,随时适应市场在各个时期的需要,不被市场所淘汰掉。

(二)中小企业经营战略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定位上的现状令人担忧。

首先,从严格意义上讲,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还谈不上有真正的企业经营战略。这部分中小企业成立、运行的现状,有的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及时利用,有的源于短期的市场需求,它们所制定的一些规划,没有从客观的角度着眼,也未从发展的趋势考察,因此有相当的局限性、短期性和盲目性。

其次,即便有些企业已经或者说开始着手经营战略定位的研究,从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和实施上,都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主导体制的窠臼,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以此定位的经营战略,根本无法适应激烈的、甚至残酷的市场竞争,有的不可避免地成为泡沫经济的畸形儿。

另外,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刚刚发育健全,与之配套的法规政策尚待进一步完善。

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我们的中小企业竭尽全力的是如何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吃饭问题,因此无暇顾及系统的企业经营战略性研究和实施。

三、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采取的经营战略。

大企业战略管理通常是一个明确、正式的过程,企业经理通过战略管理过程来组织企业运作,并对复杂、动态的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由于企业规模不同,许多大企业使用的战略管理技术不一定适合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战略一般很少是正式的,有时甚至可能是隐性的、非明确的。因此,中小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时首先要力争在方向上、类型上做出最佳选择。在战略选择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企业未来产品经营方向与生存发展战略一致原则;企业具体环境与经营战略一致原则;企业潜在核心能力与经营战略一致原则;多种类型最优化选择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定位上的现状和特点,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经营战略:

(一)虚拟经营。

虚拟经营实质上是借用、整合外部资源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资源配置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获得诸如生产、设计、营销等功能,但却不一定要拥有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实体组织。虚拟经营注重对资源的利用,而不是控制资源,它追求的是尽量弱化实体组织结构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达到全方位“借力造势”的目的,其显著特点之一是相关企业仍保持独立法人地位。所以,虚拟经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杠杆作用,其结果是使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其内向配置的核心业务与外向配置的业务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关系网络,即虚拟经济组织。企业的运作和管理也将由“控制导向”转为“利用导向”。

虚拟经营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其意义无疑是相当深远的。因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专业化分工是中小企业虚拟经营组织的主要联系纽带,也是其实施虚拟经营的现实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小企业的虚拟经营战略成功实施成为可能,信息技术为中小企业铸造了一个与虚拟经营战略对接的全新平台;制度创新其实是虚拟经营的雏形,是由中小企业创造出来的一种能够变大变小的技术先进的组织形态,是一种典型的虚拟经营方式;技术创新优势与大型企业等级结构复杂及低效率投入相比,它的驱动机制更为有效,创新要求更为迫切,创新成本较低。因此,凭借这些优势,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虚拟经营的有利条件,积极进行虚拟经营。

(二)战略联盟。

所谓战略联盟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或实现战略目标,抓住和利用迅速变化的市场机遇,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是自发的,联盟各方保持着原有企业的经营独立性,具有边界模糊、运作高效、机动灵活等特点。对于每个成员企业来讲,实质上就是一种借势的策略,借助外力,对外力和企业外部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实现聚变,创造出超常的竞争优势。因此,战略联盟使企业能够以“系统的力量”对付“个体的力量”,容易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已经形成资金、技术、规模等优势的大型企业的强大的竞争,中小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不局限于眼前的短期利益,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与手段,连横合纵,发挥每个企业自身的优势,用整体的竞争力面对大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

(三)跨国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不同程度地走上跨国经营的道路。然而,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多为国内大型企业或集团,中小企业在此领域虽有涉足,却为数不多。跨国经营涉及企业经营网络的国外延伸,迥异的经营环境可能导致巨大风险。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人才吸引力不大、品牌形象较弱、资金缺乏等导致其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更为不易。一般来说,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率和利润率均低于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然而,就发达国家跨国经营的经验来看,从大型企业跨国经营为主转向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是一个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经阶段。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不仅顺应了市场国际化的时代潮流,同时大大化解了其在国内市场的不利因素,这对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约99%的我国来说,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中小企业实施经营战略时应关注的问题。

(一)分析、掌握政府宏观政策和法规动态。

要分析、掌握政府对这个行业在宏观政策和法规等方向性的动态。不但要了解今天的政策,更要了解政府对这个行业在3年或5年以后在政策上有哪些取向。

(二)尊重市场,以市场作为检验企业经营战略的标尺。

市场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客观的实体,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受到各时期政策、市场的供需矛盾、消费者风俗习惯、消费水平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企业和经营者来说,是具有一定的风险的,应该随时把握住市场的脉搏,根据各时期市场中所出现的新变化及时做出响应,不断调整各时期企业经营的战略方针,尽可能的将市场不稳定因素所造成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

(三)借助品牌效应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一个企业应该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企业的品牌。品牌,狭义上是指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区别于同类产品的标识,也就是商标;而广义上上来说,品牌则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中为自己树立的形象,企业借助品牌,提高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并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逐渐提高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赖程度,从而逐步地占据在消费者进行消费过程中的市场份额,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四)加强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中小企业普遍起步晚,大多实行家族式管理,企业中存在着家族文化、家长制作风以及与之相应的伦理观念。尽管在创业初期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消极因素也日渐明显,如管理模式的不规范、随意性强、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企业市场竞争力减弱等。企业管理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内陆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瓶颈。加强管理创新,首先必须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实现内部整合,强化内部管理。

(五)重视和培养人才。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方面企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稳定现有的各类人才,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采取优厚条件积极引进急需的高科技拔尖人才,发挥其独特优势。在用人上要不拘一格,大胆录用有识之士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还要积极储备人才。

五、结语。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而经营战略是实现中小企业的前景和目标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基础。

企业管理方案实施方法篇七

第一条为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建立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中央企业规范投资管理,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更好地落实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xx〕22号)和《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63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中央企业是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家出资企业。本办法所称投资是指中央企业在境内从事的固定资产投资与股权投资。本办法所称重大投资项目是指中央企业按照本企业章程及投资管理制度规定,由董事会研究决定的投资项目。本办法所称主业是指由中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确定并经国资委确认公布的企业主要经营业务;非主业是指主业以外的其他经营业务。

第三条国资委以国家发展战略和中央企业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以把握投资方向、优化资本布局、严格决策程序、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为重点,依法建立信息对称、权责对等、运行规范、风险控制有力的投资监督管理体系,推动中央企业强化投资行为的全程全面监管。

第四条国资委指导中央企业建立健全投资管理制度,督促中央企业依据其发展战略和规划编报年度投资计划,对中央企业年度投资计划实行备案管理,制定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对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进行分类监管,监督检查中央企业投资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情况,组织开展对重大投资项目后评价,对违规投资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以及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进行责任追究。

第五条中央企业投资应当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体现出资人投资意愿,符合企业发展规划,坚持聚焦主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遵循价值创造理念,严格遵守投资决策程序,提高投资回报水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六条中央企业是投资项目的决策主体、执行主体和责任主体,应当建立投资管理体系,健全投资管理制度,优化投资管理信息系统,科学编制投资计划,制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切实加强项目管理,提高投资风险防控能力,履行投资信息报送义务和配合监督检查义务。

第七条中央企业应当根据本办法规定,结合本企业实际,建立健全投资管理制度。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投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投资管理流程、管理部门及相关职责;

(三)投资决策程序、决策机构及其职责;

(四)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制度;

(五)投资信息化管理制度;

(六)投资风险管控制度;

(七)投资项目完成、中止、终止或退出制度;

(八)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

(九)违规投资责任追究制度;

(十)对所属企业投资活动的授权、监督与管理制度。

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应当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报送国资委。

第八条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并优化投资管理信息系统。国资委建立中央企业投资管理信息系统,对中央企业年度投资计划、季度及年度投资完成情况、重大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等投资信息进行监测、分析和管理。中央企业建立完善本企业投资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投资基础信息管理,提升投资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通过信息系统对企业年度投资计划执行、投资项目实施等情况进行全面全程的动态监控和管理。中央企业按本办法规定向国资委报送的有关纸质文件和材料,应当同时通过中央企业投资管理信息系统报送电子版信息。

第九条国资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监管要求,建立发布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设定禁止类和特别监管类投资项目,实行分类监管。列入负面清单禁止类的投资项目,中央企业一律不得投资;列入负面清单特别监管类的投资项目,中央企业应报国资委履行出资人审核把关程序;负面清单之外的投资项目,由中央企业按照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自主决策。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的内容保持相对稳定,并适时动态调整。

中央企业应当在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制定本企业更为严格、具体的投资项目负面清单。

第十条国资委建立完善投资监管联动机制,发挥战略规划、法律合规、财务监督、产权管理、考核分配、资本运营、干部管理、外派监事会监督、纪检监察、审计巡视等相关监管职能合力,实现对中央企业投资活动过程监管全覆盖,及时发现投资风险,减少投资损失。

第十一条中央企业应当按照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编制年度投资计划,并与企业年度财务预算相衔接,年度投资规模应与合理的资产负债水平相适应。企业的投资活动应当纳入年度投资计划,未纳入年度投资计划的投资项目原则上不得投资,确需追加投资项目的应调整年度投资计划。

第十二条中央企业应当于每年3月10日前将经董事会审议通过的年度投资计划报送国资委。年度投资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投资主要方向和目的;

(二)投资规模及资产负债率水平;

(三)投资结构分析;

(四)投资资金来源;

(五)重大投资项目情况。

第十三条国资委依据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从中央企业投资方向、投资规模、投资结构和投资能力等方面,对中央企业年度投资计划进行备案管理。对存在问题的企业年度投资计划,国资委在收到年度投资计划报告(含调整计划)后的20个工作日内,向有关企业反馈书面意见。企业应根据国资委意见对年度投资计划作出修改。

进入国资委债务风险管控“特别监管企业”名单的中央企业,其年度投资计划需经国资委审批后方可实施。

第十四条列入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特别监管类的投资项目,中央企业应在履行完企业内部决策程序后、实施前向国资委报送以下材料:

(一)开展项目投资的报告;

(二)企业有关决策文件;

(三)投资项目可研报告(尽职调查)等相关文件;

(四)投资项目风险防控报告;。

(五)其他必要的材料。

国资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有资产监管规定,从投资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影响程度、企业投资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履行出资人审核把关程序,并对有异议的项目在收到相关材料后20个工作日内向企业反馈书面意见。国资委认为有必要时,可委托第三方咨询机构对投资项目进行论证。

第十五条中央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按照国资委确认的各企业主业、非主业投资比例及新兴产业投资方向,选择、确定投资项目,做好项目融资、投资、管理、退出全过程的.研究论证。对于新投资项目,应当深入进行技术、市场、财务和法律等方面的可行性研究与论证,其中股权投资项目应开展必要的尽职调查,并按要求履行资产评估或估值程序。

第十六条中央企业应当明确投资决策机制,对投资决策实行统一管理,向下授权投资决策的企业管理层级原则上不超过两级。各级投资决策机构对投资项目做出决策,应当形成决策文件,所有参与决策的人员均应在决策文件上签字背书,所发表意见应记录存档。

第十七条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实施中的重大投资项目进行随机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决策、执行和效果等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向企业进行提示。

第十八条中央企业应当定期对实施、运营中的投资项目进行跟踪分析,针对外部环境和项目本身情况变化,及时进行再决策。如出现影响投资目的实现的重大不利变化时,应当研究启动中止、终止或退出机制。中央企业因重大投资项目再决策涉及年度投资计划调整的,应当将调整后的年度投资计划报送国资委。

第十九条中央企业应当按照国资委要求,分别于每年一、二、三季度终了次月10日前将季度投资完成情况通过中央企业投资管理信息系统报送国资委。季度投资完成情况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股权投资、重大投资项目完成情况,以及需要报告的其他事项等内容。部分重点行业的中央企业应按要求报送季度投资分析情况。

第二十条中央企业在年度投资完成后,应当编制年度投资完成情况报告,并于下一年1月31日前报送国资委。年度投资完成情况报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年度投资完成总体情况;

(二)年度投资效果分析;

(三)重大投资项目进展情况;

(四)年度投资后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五)年度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第二十一条中央企业应当每年选择部分已完成的重大投资项目开展后评价,形成后评价专项报告。通过项目后评价,完善企业投资决策机制,提高项目成功率和投资收益,总结投资经验,为后续投资活动提供参考,提高投资管理水平。国资委对中央企业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选择部分重大投资项目开展后评价,并向企业通报后评价结果,对项目开展的有益经验进行推广。

第二十二条中央企业应当开展重大投资项目专项审计,审计的重点包括重大投资项目决策、投资方向、资金使用、投资收益、投资风险管理等方面。

第二十三条中央企业应当建立投资全过程风险管理体系,将投资风险管理作为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加强廉洁风险防控的重要内容。强化投资前期风险评估和风控方案制订,做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置,防范投资后项目运营、整合风险,做好项目退出的时点与方式安排。

第二十四条国资委指导督促中央企业加强投资风险管理,委托第三方咨询机构对中央企业投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评价,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中央企业。相关中央企业应按照评价结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健全完善企业投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第二十五条中央企业商业性重大投资项目应当积极引入社会各类投资机构参与。中央企业股权类重大投资项目在投资决策前应当由独立第三方有资质咨询机构出具投资项目风险评估报告。纳入国资委债务风险管控的中央企业不得因投资推高企业的负债率水平。

第二十六条中央企业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投资管理职责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以及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xx〕63号)等有关规定,由有关部门追究中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责任。对瞒报、谎报、不及时报送投资信息的中央企业,国资委予以通报批评。

第二十七条国资委相关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由国资委责令其改正;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由有关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由国资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国资委于20xx年公布的《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16号)同时废止。

企业管理方案实施方法篇八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企业管理和综合管理运营管理等术语,管理界暂时没有对它进行明确的定义。在此进行简单的阐述与比较:企业管理与综合管理,它们是同一范畴的不同则重点,前者范围广、内容多,包括了企业管理中的方方面面;而后者主要是聚焦于职能领域的管理,它对具体业务领域不会涉足太深。运营管理,可以视为与人的管理、财的管理并列的层面,它们共同属于企业管理、综合管理的组成部分。

关于企业管理,从宏观经营的角度对管理对象、内容来划分,核心的就是三大部分:人的管理、财的管理、运营管理。

人的管理:主要是制定与人相关的管理体系,并对人力资源进行调配与控制,管理好人的甄选、培养、发展、激励与利益,为人才在企业相关事务中提供协助与服务。

财的管理:主要是对财务账目、成本、核算、税务等进行处理,确保企业资金、资产及物品等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调配。

运营管理:主要是针对产品或服务所处的供应链、价值链环节,进行增值变现,涉及到营销、研发、生产、服务等具体与专业的领域。

关于综合管理,就是精简版的企业管理,它从日常具体事务的角度关注职能领域,主要针对人、财、运营这三大领域的职能管理,它对营销、研发、生产、品质等管理只是通过过程与结果进行管控,具体如何实现属于每个细分领域的内容,本书就不涉及(站在企业整体的角度进行分析人的管理、财的管理、运营管理,与具体某个领域的专业管理,在重点、内容、方向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人的管理:主要聚焦于人才的培养、人才的使用、核心团队的`建设、政策机制的制定。

财的管理:主要聚焦于企业经营成本的统计与分析、企业盈利与亏损的分配、财务报表的查看与分析。

运营管理:主要聚焦于企业各类资源的调配,经营、管理的授权,人资源、财资源的增值变现,企业风险的预防与控制。管理界通常把经营绩效、个人考核归于人的管理,实际上它属于运营管理范畴,绩效考核与管理就是企业资源增值变现过程中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它不是人力资源领域可以独立控制与解决,而是需要站在公司运营管理的角度,进行全面规划与施行。

站在企业的综合管理基础上,对企业管理进行重新分析、梳理与定位,并给出新的管理思想、思路与方法。管人之道重在培养、意愿、优势、道德;管财之道重在统计、分析、分配、共赢;运营之道资源、授权、增值、风控。管好这些方面,企业管理体系就基本完备了。

企业管理方案实施方法篇九

伴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对于经济发展带来了颠覆性的改革。尤其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要运用创新技术来实现产品的个性化特点[1]。

科技创新除了技术本身之外,还必须要保证良好的创新环境。从经济管理的角度来看,在过去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不高,所以导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不完善。为此企业必须要积极促进自身的经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必须要能够有效的增加收益、规避风险、最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利润最大化。企业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经济管理目标必须要结合科技创新技术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明确现有经济管理存在的不足,并且加强项目资金支持、风险管理、预算管理以及奖励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水平能够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了实现科技创新的发展,必须要加强对于环境的应对变化,积极掌握自主发展的权利,提高核心竞争力。

1、政策支持。

为了能够更好的扶持科技创新的发展,国家和省市针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政策引导、金融扶持和人才奖励等举措,满足企业的科技创新。例如制定了科技支撑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成果转化风险补偿基金以及创新人才引进基金等。这些专项资金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也可以为科技创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2、高风险。

由于科技创新的周期比较长。同时具有风险大、技术要求高、前期投入高的特点,所以科技创新经费在管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财务风险的影响导致科技创新无法获得实际收益。由于科技创新必须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获得收益回报周期较长,所以通常情况下,科技创新主要依托于国家的计划项目,通过科技创新的投入,能够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较大的优势,同时科技创新还能够实现产业实体化,促进公益性营利机构的发展。

1、科技创新投入与经济管理目标不协调。

从目前来看,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而科技创新的投入,必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才能够获得回报,这样两者之间就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导致科技创新投入无法有效促进经济管理的转型与发展。

2、外部融资管理与高风险业务有矛盾。

由于金融机构对于企业融资的要求,必须要保证资金的安全性,而科技创新项目不仅高风险,而且没有一定的实物抵押,所以导致外部融资渠道比较困难。

3、现有的经济管理体系无法满足科技创新项目发展。

由于科技创新项目以及不确定性,很容易导致预算编制不准确的问题,所以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科研项目必须要结合项目进度进行及时调整。由于经济管理的财务预算标准与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不匹配,所以导致经济监管的内容也存在较大差距。

4、短期评价体系不是有科技创新项目的评价。

由于科技创新项目研发时间长,而且研发成果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效益的转换,所以无法对于科技创新进行有效的考核。

1、转变价值最大化的管理思维。

出处 fanWEN.chaZidIAN.CoM

经济管理必须要促进企业发展的重心由短期利益转变为长期利益,最终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综合考虑企业利润、企业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选择合理的利润目标,将短期利润转化为长期利润。加强对于市场发展的判断,促进企业平稳发展。

2、加大对于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

从目前来看,科技创新无法通过外部融资的方式来获得充足资金,所以必须要加强政策支持,引导企业与外部融资机构实现合作共赢。通过运用技术提成的手段来获得充足的资金,保证后续科研项目的开发与研究,实现企业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同时要在企业层面成立全新的科技创新基金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3、积极参与科技项目的风险管理。

首先在科技创新项目风险判断的过程中,必须要重点从项目的研发成本、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并且根据项目研发的关键阶段,进行专业化的决策,有效降低项目的研究风险。要加强对于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加大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促进企业无形资产的不断提升。

4、积极制定以科技创新项目为核心的预算编制体系。

为了有效提高科技创新预算的管理水平,必须要以项目制作为核心,加强对于项目管理的投入力度,由过去的费用类别进行管理调整为具体项目加具体费用的管理方式,保证科研创新的准确性加大对于年度科研投入总额目标的制定和评审。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最优的项目研发之中,保证科研项目的基础水平不断提高[2]。在预算编制执行的过程中,应该针对科技创新项目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保证科研部门能够自行调整定额,促进实际的科技水平不断创新。

企业管理方案实施方法篇十

一、“抽屉式”管理。

“抽屉式”管理形容在每个管理人员办公桌的抽屉里都有一个明确的职务工作规范,在管理工作中,既不能有职无权,也不能有责无权,更不能有权无责,必须职、责、权、利相互结合。进行“抽屉式”管理的五个步骤:

1.建立一个由企业各个部门组成的职务分析小组。

2.正确处理企业内部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3.围绕企业的总体目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职责权限范围。

4.编写“职务说明”、“职务规格”,制定出对每个职务工作的要求准则。

5.必须考虑到考核制度与奖惩制度相结合。

二、“危机式”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著名大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进入维持和衰退阶段,为改变状况,美国企业较为重视推行“危机式”生产管理,掀起了一股“末日管理”的浪潮。美国企业界认为,如果一位经营者不能很好地与员工沟通,不能向他的员工表明危机确实存在,那么,他很快就会失去信誉,因而也会失去效率和效益。美国技术公司总裁威廉·伟思看到,全世界已变成一个竞争的战场,全球电信业正在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他起用两名大胆改革的高级管理人员为副董事长,免去5名倾向于循序渐进改革的高级人员职务,在职工中广泛宣传某些企业由于忽视产品质量、成本上升导致失去用户的危机。他要全体员工知道,如果技术公司不把产品质量、生产成本及用户时刻放在突出位置,公司的末日就会来临。

三、“一分钟”管理。

目前,西方许多企业采用了“一分钟”管理法则,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内容为:一分钟目标、一分钟赞美及一分钟惩罚。所谓一分钟目标,就是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将自己的主要目标和职责明确地记在一张纸上。每个目标及其检验标准应该在250个字内表达清楚,在一分钟内就能读完。这样,便于每个人明确认识自己为何而干、怎样去干,并据此定期检查自己的工作。

一分钟赞美,就是人力资源激励。具体做法是企业的经理经常花费不长的时间,在职员所做的事情中挑出正确的部分加以赞美。这样可以促使每位职员明确自己所做的事情,更加努力地工作,并不断向完美的方向发展。一分钟惩罚,是指某件事本该做好却没有做好,对有关人员首先进行及时批评,指出其错误,然后提醒他“你是如何器重他,不满的是他此时此地的工作”。这样,可以使做错事的人乐于接受批评,并注意避免以后同样错误的发生。

“一分钟”管理法则妙就妙在它大大缩短了管理过程,有立竿见影之效。一分钟目标,便于每个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努力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一分钟赞美可使每个职员更加努力地工作;一分钟惩罚可使做错事的人乐意接受批评,促使他今后工作更加认真。

四、“破格式”管理。

在企业诸多管理中,最终都通过对人事的管理达到变革创新的目的。因此,世界发达企业都根据企业内部竞争形势的变化积极实行人事管理制度变革,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

在日本和韩国企业里,过去一直采用以工作年限作为晋升职员级别和提高工资标准的“年功制度”。这种制度适应了企业快速膨胀时期对用工用人的要求,提供了劳动力就业与发展的机会。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发达企业进入低增长和相对稳定阶段,“年功制度”已不能满足职员的晋升欲望,导致企业组织人事的活力下降。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韩国的发达企业着手改革人事制度,大力推行根据工作能力和成果决定升降员工职务的“破格式”的新人事制度,收到了明显成效。世界大企业人事制度的变革,集中反映出对人潜力的充分挖掘,以搞活人事制度来搞活企业组织结构,注意培养和形成企业内部的“强人”机制,形成竞争、奋发、进取、开拓的新气象。

五、“合拢式”管理。

“合拢”表示管理必须强调个人和整体的配合,创造整体和个体的高度和谐。在管理中,欧美企业主要强调个人奋斗,促使不同的管理相互融洽借鉴。它的具体特点是:

1.既有整体性又有个体性。企业每个成员对公司产生使命感,“我就是公司”是“合拢式”管理中的一句响亮口号。

2.自我组织性。放手让下属做决策,自己管理自己。

3.波动性。现代管理必须实行灵活经营战略,在波动中进步和革新。

4.相辅相成。要促使不同的看法、做法相互补充交流,使一种情况下的缺点变成另一种情况下的优点。

5.个体分散与整体协调性。一个组织中单位、小组、个人都是整体中的个体,个体都有分散性、独创性,通过协调形成整体的形象。

6.韵律性。企业与个人之间达成一种融洽和谐充满活力的气氛,激发人们的内驱力和自豪感。

六、“自动式”管理。

这是世界上流行的一种创新管理方式,它主要是指企业主管体察民意、了解实情与下属打成一片,共创业绩。这种管理风格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如:

1.主管的部属也跟着动。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名誉会长士光敏夫采用“身先士卒”的做法,一举成为日本享有盛名的企业家。在他接管日本东芝电器公司前,东芝已不再享有“电器业摇篮”的美称,生产每况愈下。士光敏夫上任后,每天巡视工厂,遍访了东芝设在日本的工厂和企业,与员工一起吃饭,闲话家常。清晨,他总比别人早到半个钟头,站在厂门口,向工人问好,率先示范。员工受此气氛的感染,促进了相互间的沟通,士气大振。不久,东芝的生产恢复正常,并有很大发展。

2.投资小,收益大。走动管理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和技术,就可能提高企业的生产力。

3.看得见的管理。就是说最高主管能够到达生产第一线,与工人见面、交谈,希望员工能够对他提意见,能够认识他,甚至与他争辩是非。

4.现场管理。日本为何有世界上第一流的生产力呢·有人认为是建立在追根究底的现场管理上。主管每天马不停蹄地到现场走动,部属也只好舍命陪君子了。

5.“得人心者昌”。优秀的企业领导要常到职位比他低几层的员工中去体察民意、了解实情,多听一些“不对”,而不是只听“好”的。不仅要关心员工的工作,叫得出他们的名字,而且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这样,员工觉得主管重视他们,工作自然十分卖力。一个企业有了员工的支持和努力,自然就会昌盛。

企业管理方案实施方法篇十一

即使忠实地履行上述三条规则的家族企业,仍然会由于企业的继任者问题而引起矛盾,甚至面临企业解体的风险,这是因为企业的需求和家族的需要发生了冲突。

中国有很多的百年老店,却没有过百年的企业,更没有百年的跨国企业、百年的世界级企业。家族企业其实依赖的是一种“创业的精神”,因为家族创业对企业的起步十分有利,原因是家族能共患难。又因为中国人的韧性十足,因此在创业之初,成功率较高。但一旦企业的规模扩大之后,问题就来了。

为此,家族企业要能永续经营下去,必须忠实地遵循以上四条法则。

企业管理方案实施方法篇十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的引入和实践,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在我工作多年的经验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的重要性和价值。下面将从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管理、过程管理和团队管理五个方面,谈谈我对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的心得体会。

首先,战略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一个企业的成败,离不开有效的战略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战略管理的意义更加凸显。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树立起长远的发展规划。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前瞻性的思维和决策能力,及时调整战略方向,迅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我工作中,我学到了不断学习和对市场的敏感度是制定战略的基础。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才能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是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过去,企业更注重员工的数量和效率,而现在更注重员工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了保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企业需要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合理的薪酬福利。同时,企业也应该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使他们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适应企业的需求变化。

再次,创新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保持竞争优势。创新管理并不仅仅是指产品或技术的创新,还包括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创新。企业应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议,营造开放的创新氛围。另外,企业管理者也应该具备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新的管理方法,不断探索和创新。

同时,过程管理是企业高效运行的基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过程管理强调全过程的控制和协调,注重通过不断改进流程来提高效率和质量。在我参与的一个生产项目中,我们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流程优化,大大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缺陷,提高了产品的交付效率和质量。过程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和配合,企业要建立起沟通畅通的内外部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最后,团队管理是现代企业的核心。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团队管理不仅仅是领导者的责任,而是全员参与的事务。团队管理需要建立信任和共识,有效地分工协作,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实现共同的目标。在我工作的团队中,我们注重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和合作,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从而取得了出色的业绩。

总而言之,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的发展和应用,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管理、过程管理和团队管理等方面,有着深刻的体会和领悟。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挑战,使企业保持竞争力,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企业管理方案实施方法篇十三

本世纪初,人们开始对管理方法作专门研究,最早提出科学的管理方法的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中所倡导的科学管理方法其实质就是任务管理法,任务管理法是人们最早研究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泰罗所说的任务管理,也可以称为任务作业。任务管理法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通过时间动作研究确定标准作业任务,并将任务落实到工人。就是说,工人的作业在于完成管理人员规定的任务,而这种任务又是管理人员经过仔细推敲后设计出来的。这样,组织中的工人都有明确的责任,按职责要求完成了任务则付给一定的报酬。

任务管理法规定组织中的每个人在一定时限内完成任务的数额,但任务管理法并不是只规定每个人的工作量,那就是把任务管理法简单化了。规定工作量本身并不能说就是科学管理,这里的关键在于所规定的工作量的定额是怎样确定的。如果定额仍是依靠经验或习惯来确定,那就只是具有任务管理的形式,实质则仍然是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经验管理的区别,不在于是否给组织的成员分配任务,而在于所分配的任务的质和量是否经过科学方法计算来的。任务管理法的最明显的作用在于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而提高效率的关键又在于科学地进行时间动作的研究。泰罗提出的任务管理法的科学成分,也就在于他所倡导的时间动作研究方法。

泰罗所说的时间动作研究,大体包括以下步骤:

1.物色比如说l0到15个不同的人员,他们应特别善于做需要分析工作。

2.仔细研究工人在完成被调查的工作中所进行的基本操作或动作,包括每个人员所使用的工具。

3.用秒表研究做每一个基本动作所需要的时间,然后选择每一部份动作的最快工作方法。

4.淘汰所有不正确、缓慢和无效的动作。

5.淘汰所有不必要的动作以后,把最快最好的动作以及最好的工具分别在一个序列中集中归类。

经过以上步骤,于是便可得出完成标准作业所需的标准时间。按照这种方法来规定一个岗位上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的工作量,就有科学根据了。同样地,对每一个行业中使用的每一种工具也进行了研究。科学管理要求对在经验法则指导下产生的同一种工具进行仔细研究,再对这些改革了的工具中的每一种工具所可能达到的速度进行时间研究,并把几种工具各自具有的优点融合在单独一种标准工具中,借以获得方便和提高速度使工人工作更容易些和更快些。

这种时间动作研究,本身并不复杂,但其对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来说作用却是很大的。时间动作研究专家们发现,许多人们凭经验和习惯天天重复操作的动作,普通存在低效率的现象,比如,通过对砌砖工在标准情况下砌砖所有动作的细致研究,动作研究专家吉尔布雷思先生将砌每块砖的动作从十八个减少至五个,有一个场合甚至减少到二个。只要对动作稍加改变,完成一项操作即可节省时间,不少工作由于要反反复复地操作,如果一次操作节省一点时间,长期积累起来,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就可以大大增加,从而使效率比以前大为提高。

任务管理法其实质就是通过专门的人员对时间和动作进行研究,从而科学地设计工作任务,使工人满负荷工作,以达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目的。但任务管理法只是从生产技术过程的角度研究作业管理的具体方法,涉及的范围基本上没有超出车间管理,而很少从企业经理人员的角度,研究企业经营的全局问题。如果孤立地使用任务管理法,企业规模越大,其不适应性越突出。

另外,实行任务管理,工人的一举一动都要合乎标准,一切工作安排都要听命于管理人员的指示和下达的计划。它否定了工人在工作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取消了工人对其工作任务的计划、组织与控制的自主权。忽略了人除了经济需求外,还有更复杂的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忽视了人际关系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而人并不是只有经济需求的孤立的“经济人”,在强调人性和个性的现代社会,任务管理法的不适应性也就越发地突出。

从管理学的发展来看,对组织采取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是在任务管理后提出来的。本世纪30年代以后,管理学家们发现,提高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提高组织的效率更为重要。组织活动成果的大小是由领导方式与工作人员的情绪决定的,由此管理学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了管理中的人本身,这就是以行为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学家主张采取行为管理的方法,即通过分析影响人的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采用一定的措施改善人际关系,以此提高工作人员的情绪和士气,从而能产出最大的成果,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

在人际关系理论的推动下,对于组织的管理和研究便从原来以“事”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由原来对“纪律”的研究发展到对行为的分析,由原来的“监督”管理发展到“自主”管理,由原来的“独裁式”管理发展到“民主参与式”的管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采取以工作人员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即实行民主领导,让职工参加决策会议,领导者经常考虑下属的处境、想法、要求和希望,与下属采取合作态度,管理中的问题通过集体讨论,由集体来做出决定,监督也采取职工互相监督的方式等等。这样,职工在情感上容易和组织融为一体,对上司不是恐惧疏远而是亲切信任,他们的工作情绪也就可以保持较高的状态,从而使组织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果。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也包含着一系列更为具体的管理方法,常用的主要有参与管理、民主管理、工作扩大化、提案制度和走动管理等。

科学管理以金钱为诱饵,人际关系理论则主张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心理上的满足。古典组织理论强调合理的劳动分工和对组织的有效控制,人际关系理论则强调对人际行为的激励。因此,人际关系理论的出现,给组织管理带来巨大的变化。从40年代开始,人际关系理论渐渐渗入组织管理实践中去,管理学家在这种管理思想中找到缓和劳资关系,提高工人的士气,借以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

人本管理法是作为对任务管理法的革新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法和任务管理法的重大区别在于:任务管理法要求工作人员的活动标准化,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自由度是很小的,但对完成组织规定的任务较有保证。而行为管理法则有较大的灵活性,工作人员在组织中有相当的自由度,较能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但这样一来,组织内的变动也较大,组织规定的任务有时却无法完成。为了吸取两种方法的长处和克服短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提出来了,这就是目标管理法。

目标管理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的首创,1954年,他在《管理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主张,随后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德鲁克认为,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特定的目标,这个领域必然会被忽视。如果没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指示每个人的工作,则企业的规模越大,人员越多,专业分工越细,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企业每个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员工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只有完成每一个目标,企业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而分目标又是各级领导人员对下属人员进行考核的主要依据。德鲁克还认为,目标管理的最大优点在于它能使人们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受他人支配的管理,激发人们发挥最大的能力把事情做好。

目标管理是以相信人的积极性和能力为基础的,企业各级领导者对下属人员的领导,不是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强迫他们去干,而是运用激励理论,引导职工自己制定工作目标,自主进行自我控制,自觉采取措施完成目标,自动进行自我评价。目标管理通过诱导启发职工自觉地去干,其最大特征是通过激发员工的生产潜能,提高员工的效率来促进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它与传统管理方法相比有许多优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

1.权力责任明确。目标管理通过由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层层制定目标,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纵横联结的完整的目标体系,把企业中各部门、各类人员都严密地组织在目标体系之中,明确职责、划清关系,使每个员工的工作直接或间接地同企业总目标联系起来,从而使员工看清个人工作目标和企业目标的关系,了解自己的工作价值,激发大家关心企业目标的热情。这样,就可以更有效地把全体员工的力量和才能集中起来,提高企业工作成果。

2.强调职工参与。目标管理非常重视上下级之间的协商、共同讨论和意见交流。通过协商,加深对目标的了解,消除上下级之间的意见分歧,取得上下目标的统一。由于目标管理吸收了企业全体人员参与目标管理实施的全过程,尊重职工的个人意志和愿望,充分发挥职工的自主性,实行自我控制,改变了由上而下摊派工作任务的传统做法,调动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注重结果。目标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企业和每个职工在一定时期应该达到的工作成果。目标管理不以行动表现为满足,而以实际成果为目的。工作成果对目标管理来说,既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根据,又是奖评和人事考核的主要依据。因此,目标管理又叫成果管理。离开工作成果,就不称其为目标管理。

由于任务管理法既规定了工作任务,又规定了完成任务的方法,而且任务和方法都有标准化,职工按标准化的要求进行培训,并按标准化的要求进行操作,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的限制;而人本管理法又过于强调领导对职工的信任,放手让职工自主去工作,这又难于保证任务的完成。目标管理法将两者综合起来,即组织规定总目标,各部门依据总目标规定部门目标,把部门目标分解落实到人,至于如何达到目标则放手让工作人员自己做主。这样,既能保证完成组织的任务,又能充分发挥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因而目标管理法与任务管理法和行为管理法相比,是更为优越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提出以后,便在美国迅速流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由恢复转向迅速发展的时期,企业急需采用新的方法调动员工积极性以提高竞争能力,目标管理的出现可谓应运而生,于是被广泛应用,并很快为日本、西欧和其他国家的企业所仿效,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

目标管理可能看起来简单,但要把它付诸实施,管理者必须对它有很好地领会和理解。首先,管理者必须知道什么是目标管理,为什么要实行目标管理。如果管理者本身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目标管理的原理,那么,由其来组织实施目标管理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其次,管理者必须知道公司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他们自己的活动怎样适应这些目标。如果公司的一些目标含糊不清、不现实或不协调一致,那么主管人员想同这些目标协调一致,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第三、目标管理所设置的目标必须是正确的、合理的。所谓正确,是指目标的设定应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和企业的目的相一致,而不能是短期的。合理的,是指设置目标的数量和标准应当是科学的,因为过于强调工作成果会给人的行为带来压力,导致不择手段的行为产生。为了减少选择不道德手段去达到这些效果的可能性,管理者必须确定合理的目标,明确表示行为的期望,使得员工始终具有正常的“紧张”和“费力”程度。第四,所设目标无论在数量或质量方面都具备可考核性,也许是目标管理成功的关键。任何目标都应该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具有可考核性。有些目标,如“时刻注意顾客的需求并很好地为他们服务”,或“使信用损失达到最小”,或“改进提高人事部门的效率”等,都没多大意义,因为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没有人能准确地回答他们实现了这些目标没有。如果目标管理不可考核,就无益于对管理工作或工作效果的评价。

正因为目标管理对管理者的要求相对较高,且在目标的设定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得目标管理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在实践过程中有很大的局限性。

企业管理方案实施方法篇十四

一个优秀的企业,强调的是团队的精诚团结,团队成员之间如何沟通是一门大学问。因为,成员之间如果沟通不好,往往会产生矛盾,形成内耗,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企业管理沟通方法,欢迎阅读。

美国的波音公司,在1994年以前遇到一些困难,总裁康迪上任后,经常邀请高级经理们到自己的家里共进晚餐,然后在屋外围着个大火炉,讲述有关波音的故事。康迪请这些经理们把不好的故事写下来扔到火里烧掉,用来埋葬波音历史上的“阴暗”面,只保留那些振奋人心的故事,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奥田是丰田公司第一位家族成员之外的总裁,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奥田赢得了公司内部许多人士的爱戴。他有1/3的时间,在丰田公司里度过,常常和公司里的多名工程师聊天,聊最近的工作,聊生活上的困难。另外有1/3的时间,用来走访5000名经销商,和他们聊业务,听取他们的意见。

爱立信是一个“百年老店”,每年,员工都会有一次与人力资源经理或主管经理面谈的`时间,员工在上级的帮助下制订个人的发展计划,以跟上公司的业务发展,甚至超越公司的发展步伐。

在惠普公司,总裁的办公室从来没有门,员工受到顶头上司的不公正待遇,或者看到公司的什么问题,都可以直接提出,还可以越级反映。这种企业文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相处时,彼此之间都能做到互相尊重,消除了对抗和内讧。

美国的福特公司,每年都要制订一个全年的“员工参与计划”,动员员工参与企业管理。这个举动引发了职工对企业的“知遇之恩”,使得员工的投入感和合作性不断提高,合理化建议也越来越多,生产成本大大减少。兰吉尔载重汽车和布朗2轿车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投产前,公司大胆打破了那种“工人只能按图施工”的常规,把设计方案摆出来,请工人们“评头论足”,提意见。工人们提出的各种合理化建议一共有749项,经过筛选,采纳了542项,其中有两项意见的效果非常显著。以前装配车架和车身,工人得站在一个槽沟里,手拿沉重的扳手,低着头把螺栓拧上螺母。

由于工作十分吃力,因而往往干得马马虎虎,影响了汽车质量,工人格莱姆说:“为什么不能把螺母先装在车架上,让工人站在地上就能拧螺母呢?”这个建议被采纳以后,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使质量和效率大为提高;另一位工人建议,在把车身放到底盘上去时,可使装配线先暂停片刻,这样既可以使车身和底盘两部分的工作容易做好,又能避免发生意外伤害。此建议被采纳后果然达到了预期效果。

美国的思科公司,在创业时,员工的工资并不高,但员工都很自豪。该公司经常购进一些小物品如帽子,给参与某些项目的员工每人发一顶,使他们觉得工作有附加值。当外人问公司的员工,你在思科公司的工作怎么样时,员工都会自豪地说,工资很低,但经常会发些东西。

表扬不但被认为是当今企业中最有效的激励办法,事实上也是企业团队中的一种有效的沟通方法。日本松下集团,很注意表扬人,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如果当面碰上进步快或表现好的员工,他会立即给予口头表扬,如果不在现场,松下还会亲自打电话表扬下属。

企业管理方案实施方法篇十五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企业管理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我深刻体会到了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的重要性和价值。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不断总结和思考,融入自己的管理工作中,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强调以人为本。一个优秀的企业需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员工队伍,而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的核心就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经营者要善于发现员工的潜力,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与空间,让员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我们要摒弃过去“人走茶凉”的思维方式,采取关心员工、激励员工的方式,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其次,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注重团队合作和协作。在当今社会,企业要立足于市场竞争的激烈环境中,绝对离不开一个团结、和谐、高效的团队。团队协作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的创造性,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在我所在的企业中,我始终坚持团队合作的理念,多与员工交流,在工作中给予他们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形成了紧密的团队合作关系,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再次,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倡导创新与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革,企业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变革才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企业管理者,我们需要有开放的思维,敢于尝试新事物,不怕失败,勇于面对困难与挑战。同时,我们要善于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此外,现代企业管理方法要求管理者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现如今,企业内部涉及到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还有与外部客户、合作伙伴的沟通协调等。只有管理者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才能够使企业内外部各个环节的工作紧密衔接,达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效果。因此,我在管理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尽量与员工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及时解决问题,促进团队合作的开展。

最后,现代企业管理方法要求管理者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企业意识。管理者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始终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为目标,不囿于个人利益,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只有持续加强责任意识,做到言行一致,才能够带领团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是当今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管理者,我们要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灵活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只有做到以人为本、团队合作、创新变革、沟通协调和责任意识,才能够促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企业管理方案实施方法篇十六

2、教学内容少,科目单一。

现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人才仍然依照过去“专业人员”的培养模式,所以专业面欠广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设置课程,但是针对专业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较少,跨专业的综合课则更少此外,已开出的课程的内容不够丰富,大多是验证性和综合性项目,设计性和创新性项目很少,内容欠深入拓展,缺乏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

3、教学方式单一。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主要是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模式,教学的目标、方法和内容,学生的自主操作、报告和课堂表现作为主要的评估方法,对计算机网络系统基础知识、专业计算机软件仿真平台为主要依据,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只是在课程中的知识,教学的地方限制在房间里,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拓宽学生的知识和提高综合能力。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人才培养存在与实践脱节的倾向,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人才市场普遍反映的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缺陷或不足主要是:团队协调和合作能力有待加强;缺乏实际应用与综合实践能力;工作中创造性不足等等农业经济管理类的毕业生要真正具备独立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必须切实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以获取稳定优质的生源市场,从而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衣的保障。而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要打破目前所依赖的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以及各专业自身特点,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必要的创新。

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培养过程中应坚持知识、思维、能力和个性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在课程中获取直接知识,锻炼他们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为此,必须建立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以及师资设备的创新型课程教学体系。

为了培养既适应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要求,义紧跟世界发展潮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科学先进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1、课内教学,根据课程理论知识,设计与之相对应的验证性和综合性项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衣概念掌握基衣技能,在此基础上,提高专业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可通过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模拟仿真教学法等方法来实现。

2、项目管理式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通过参与各类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开放项目,培养学生的更高技术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理念开放项目类型包括:第一、学生科技活动型:学生自拟科技活动课题,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第二、学生参予科研型:如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第三、自选项目型:由室定期发布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自选项目,学生自选。项目实施过程中安排指导教师及时解答学生中遇到的问题,项目完成后提交结果,由指导教师和中心銮定合格的,可申请学分。

3、社会实践教学,加强产学研结合,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农业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实地调查分析,自拟或自选实践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社会实践不仅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社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而且通过进行项目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

(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

1、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为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必须从整体上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优化。改革中要坚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多样化、实用化、个性化、综合化、精于化,避免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和相互脱节。不断更新和凝练课程内容,把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农业经济管理研究领域交叉与渗透反映到课程内容中来。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努力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知识面宽,具有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适用型人才。根据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始终强调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思想,立足经济管理,面向基层,面向社会服务第一线的办学宗旨,坚持以基衣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建立学校与社会经济部门、经济管理系统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是提高该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眼未来,学校可考虑拓宽教学服务范围,依托先进的师资设备,服务于“三农”,帮助解决农业生产、涉农企业经营、农民投资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农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企业管理方案实施方法篇十七

(1)有利于管理观念的转变:管理人员认识到施工管理在建筑项目中的重要性与地位就是做好项目施工管理的重要前提,只有创新施工管理才能使这种管理观念得到深化,并能改变目前企业对管理工作的认知偏差和提高其认知程度,有利于健康发展。

(2)有利于改善目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不足:对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是创新施工管理的一项主要作用,这也是施工管理的根本价值与目的。例如,针对目前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复杂的工程项目而出现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就可通过创新管理措施来使自身的管理能力与价值获得提高。

(3)有利于管理技术的进步:创新施工管理是以建筑企业原有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技术为基础而进行革新的,换句话说,创新施工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技术,只有管理手段与技术都获得了提升,才能对整个管理水平的提高予以保障,这也是施工管理创新的一个基本优势[1]。

(4)有利于施工管理制度的完善:施工管理的创新对管理制度的完善也是非常有利的,只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保障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随着施工管理的创新,为了适应当前的施工现状而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使其更为健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升。

建筑企业的领导层未能对施工管理给予重视,从而忽视了创新管理,基础管理工作未能得到落实、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管理观念与技术落后、管理体制不完善等是目前建筑企业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可通过以下途径对施工管理进行创新:

2.1加强基础管理。

合同的签订和对工程项目的评估就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基础管理。部分企业未能对项目的评估给予重视,认为项目预测不存在科学性,从而就会令日后施工出现很多问题[2]。建设项目的基础工作是合同的签订和项目评估,只有将基础工作做好了才能保证问题获得良好解决,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基础管理工作。首先,管理人员要从思想上对基础工作给予重视,只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才能将其放在管理工作的首位,从而促进工程项目评估地位的提高,为日后的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然后,成立一个专门的工作小组,主要负责项目的测算工作,将测算责任落实到个人,有利于保障测算的质量。最后,签订合同的时候要保持认真、严谨的态度,认真核实合同条约,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对存在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并处理,使项目施工能够顺利进行,从而令公司的利益获得保障。

2.2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创新施工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目前,企业需要不断吸纳专业性强的高水平管理人才,令建筑施工管理队伍中具有较大比例的高等人才,才能促进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在引进施工管理人才的时候需加大对其的审查力度,令所引进的管理人才不仅熟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操作,还要具备良好的素质[3]。只有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人员才能胜任复杂的施工管理工作,并了解与掌握目前各个企业的管理现状。另外,还要针对企业所存在的管理问题,加强对在职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做到与时俱进,使其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2.3创新管理理念。

建筑企业创新施工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对管理理念进行深化与改革。要提高管理人员对施工管理的认识,使其明白施工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对管理理念进行深化与改革,令施工管理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建筑企业必须认识到专业知识水平在管理工作中的意义,做好相关工作,并针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经验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管理人员之间应积极进行沟通与交流,并不断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与效率。

2.4深化成本管理。

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成本管理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需对成本管理进行深化。首先要在员工间开展活动,并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其深化成本观念,提倡以勤俭节约为荣,促使员工为减少施工成本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使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产生以成本管理为中心的工作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使用最小成本建造最可靠建筑的目的。另外,企业要建立一个集约化管理体系,并将其思想观念与经济管理相结合,对各个可产生成本的岗位与部门等进行管理,使其明白自己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即对各个部门的花费进行明确,精密合理地预算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开支,认真核算,尽量在预算的同时降低不必要的成本[4]。

2.5完善管理体制。

对施工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可有效促进施工管理技术的提高。创新施工管理体制是建筑企业管理者必须重视的工作,也是管理是否成功的关键。建筑企业可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体制与技术,并以此作为参考对自身企业的管理体制与技术进行改进。另外,还可派管理人员到著名企业的员工培训活动中进行学习,学习优秀企业的管理模式,以促进自身创新管理意识的提高,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5]。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全面推行考核制度,根据项目合同书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考核与总结,并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对表现良好的员工和部门给予奖励,对在工作中出现差错的员工进行批评与惩罚,这样可有效提高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在发生重大事故的时候一定要对相关的负责人员进行调查,明确责任问题,否则就会降低施工管理的有效性。正确处理好企业与项目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创新施工管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为了适应竞争力不断上升的市场经济发展,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改进才能寻找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途径。建筑企业需认识到施工管理创新对自身发展的意义,通过加强基础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创新管理理念、深化成本管理和完善管理体制等措施,使企业的管理水平与质量均获得提升。

热点推荐

上一篇:教研活动开展情况报告总结(汇总16篇)

下一篇:纪录片《王阳明》观后感范文最新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