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意义范文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意义范文

小编:WZX2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意义范文,希望大家阅读之后有所收获。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意义范文(一)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正处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新方位。

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提出这一时代课题,并作出深刻阐释——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一切伟大的实践,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2023年10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

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这一重要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这一重要思想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意义范文(二)

思想的引领,犹如征途中的旗帜、远航中的灯塔。

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质和开放特征,展现出特有的穿透力和感召力。

河西走廊,敦煌传奇千年;江西瓷都,泥火变化万端。穿越历史烟尘,跨越高山大河,敦煌与景德镇,两颗丝路明珠,在新时代的文化大潮中浪漫辉映。“三兔共耳”朱拓于杯中,“舞乐飞天”飘逸于碗壁……敦煌文化与陶瓷文化淬火窑变,古老的中华瑰宝、时新的艺术形式,融文旅、文教、文创、文娱为一体,在创新驱动、产业赋能中焕发新生。从石窟到瓷窑,从彩绘到青花,千年记忆融入千年技艺,海内外有识之士云聚,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市场化、国际化。客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见证新时代国际贸易的驼铃帆影,奏响新时代文明交流的丝路乐章。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伟力。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一系列重大创新观点、一系列战略部署,在“明体达用”中指引中华文明弦歌不辍、别开生面,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激活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呈现“郁郁乎文哉”的景象。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个结合”,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十一个方面的重大创新观点,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基础性、原则性内容,成为这一重要思想在“体”的层面的基本架构;

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出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打造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十六个方面的战略部署,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这一重要思想在“用”的层面的主要内涵。

“明体达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上的创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上的布局部署;既有思想理念层面的认识论,又有实践操作层面的方法论,形成了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思想结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全面铺展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框架和整体布局,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深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全面指引。

巍巍虎丘塔,千年姑苏城。平江路上的青石板,或来自宋元,或补于明清,还有新中国成立后所修葺,华夏大地的文明根脉在脚下延伸。“吴门望亭”大运河文体馆,“枫桥夜泊”特色船舫,千年文韵和现代经济和谐共生,新时代的人文经济学织就经济繁荣与人文鼎盛的“双面绣”。从中,我们可以探寻“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的奥秘。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在“体用贯通”中指引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使经济文化化,厚植发展优势,推动发展迈上更高水平,展现出更加旺盛的蓬勃生机;使文化经济化,活化千年文脉,激发文化潜能,展现出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从用“九个坚持”概括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到明确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再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用贯通”,“体”和“用”有机统一,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做什么、怎么做,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引解决“桥或船”的问题,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凸显了实践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文化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同饮一江水,共绘九州图。曾经“病得不轻”的长江,“一江碧水向东流”美景重现,“微笑精灵”江豚回来了,“临江锈带”变为“滨江绿带”,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不断涌现,沿江省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长江经济带发展发生的“五个重大变化”,观念变化居于首位:“思想认识发生重大转变,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共识”。“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从中,我们可以体会“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的思想力量。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两个结合”,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充分彰显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贯通”“融通”的鲜明特点、人民性的本质属性,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培元、凝神铸魂的强大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作为“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体现开放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打开了创新空间,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充分证明:“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科学的理论总是与伟大的实践相互激荡。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民族复兴关键时期的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非常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给我们提出的新考题比过去更复杂、更难,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交答案。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意义范文(三)

国家之魂,文以铸之。今天,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感动全场,惊艳世界。这些用希腊语唱响奥林匹克会歌的孩子,来自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县。那里是革命老区,也曾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远近闻名的“穷窝窝”。拔穷根、兴产业、美环境、强精神,脱贫攻坚成果丰硕,2012年到2021年阜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将近两番,娃娃们幸福的歌儿从心田荡漾到山间,更响彻世界舞台。犹如天籁的歌声,唱出了山里娃娃的自信,唱出了阜平县10万多脱贫群众的幸福,唱出了新征程上亿万人民自强不息的心声。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当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中国人民的自信心似朝阳般喷薄而出。今天,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中华文明的现代力量让亿万人民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

这是“以文弘业、以文培元”的文化塑造力,涵养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自信。从文物资源数字化转化、数字化共享持续推进,到《复兴文库》、“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等文化殿堂相继落成,到《长津湖》《人世间》《雪山大地》等精品力作百花齐放……历经新时代伟大变革,中华文化绽放新的光芒,中华文明激扬新的活力,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越来越多中国人在历史源流中守望文化乡愁,在时代气韵里坚定文化自信。

这是“奋斗才会成功”的精神伟力,极大增强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志气。以天为盘,以星做子,“神舟”“北斗”“嫦娥”“祝融”“羲和”在浩瀚宇宙诠释别具一格的“中国式浪漫”。以大地为卷,以汗水为墨,建起世界上最快的铁路、最长的桥梁、最繁忙的港口,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绘就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眺望前方的奋进路,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

这是“大胆探索、敢为人先”的进取品质,极大增强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骨气。新时代的创新创造,让中国人民更加坚定“平视世界”的自信,进一步激活了伟大创造精神,让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涌流。今天,“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理论创新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实践创新不断开辟中国发展新境界;“不仅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而且要不断增强其发展性和创新性”,制度创新推动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创新成就“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的浩荡气象……在吐故纳新中挺立潮头,在与时俱进中开拓新局,中国人民在创新中一路走来,也必将在创新中迈向未来。

这是“团结就是力量”的豪迈气概,极大增强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底气。回首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征程,是“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的团结之力,是“风雨无阻向前进”的不懈奋斗,让我们不断爬坡过坎、攻城拔寨,创造了“人心齐,泰山移”的人间奇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新征程上,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

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延安,苹果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9、世界的1/20,全市农民经营性收入超过六成来自苹果产业。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就来到陕西延安,称赞“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强调“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起点,新业态,新动能,新优势——搭上网络时代的快车,苹果“销路不愁”;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苹果“享誉海外”;探索“保险+期货”模式,苹果“套期保值”……新时代,“红苹果”变成“金苹果”,丰收景象折射发展气象。

今天,这个苹果所体现的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心,所蕴含的奋斗精神、创新气质、团结力量,所展现的干事创业的志气、骨气、底气,所折射的“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的价值追求,早已深深融入“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

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就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回望百余年奋斗历程,我们党之所以历经沧桑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在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中,锤炼出的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等伟大精神,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成为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必须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新征程上,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使之转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一定能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从近代以后时人“诸路皆走不通”“百事不如人”“中国人能近代化吗”的无奈喟叹,到百余年来中国人的精神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由悲观变为乐观、由自卑变为自强,再到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正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一个结论格外分明——

“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作为这一重要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意味着我们党有了引领新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

经千年风雨,中华文明光芒万丈、魅力不减。续千年文脉,人间正道正在我们脚下伸展。

热点推荐

上一篇:推进国防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工作总结报告3篇

下一篇:纪录片《王阳明》观后感范文最新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