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5篇

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5篇

小编:WZX2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是一项紧迫且系统的工程,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完善产业与人力资源支撑,并扩大科技创新发展“基金群”规模。同时,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积极引进科技中介机构,培育科技服务业,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以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 篇一

在黑龙江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性。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尤其是通过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们要准确把握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在逻辑,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此机会下,围绕中心组研讨交流主题,我愿意谈几点体会。

一、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是在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互动互促中形成的,代表着生产力水平的跃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代表着产业体系的现代化程度更高,是构筑起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的关键。科技创新是推动工业化、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几次工业革命都是由科技创新引起的,推动了产业形态的颠覆式变革,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并带来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引领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以电力技术、内燃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促进了电力、化工、石油、汽车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下半叶,伴随着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与广泛应用,引领人类步入信息时代,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幅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如今,我们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依然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是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在互动互促中形成的。生产要素包括实体性要素和渗透性要素。实体性要素涵盖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而渗透性要素则包括科学技术、数据、信息、人才、管理、文化等。随着时代的变迁,渗透性要素不断呈现新特征、新形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些生产要素的聚集、交汇、互动,往往会产生新技术、新工艺、新生产方式,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从新质生产力生成逻辑看,新要素的创新活动创造出新技术、新工艺,而新技术、新工艺则推动形成了新产业。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紧密结合,使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生产率大幅提高,引领着产业发展方向。最后,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各国争相抢占战略制高点。国家竞争、区域竞争本质上是新质生产力规模与水平的竞争,这也是世界各国争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产业先机的原因。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对于国家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

二、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为探索差异化的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之路,我们应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产业发展趋势、科技创新特点和区域特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通过畅通新要素的聚集、新技术的创造以及新产业的形成,增强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我们要重点解决“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小试中试—孵化和商业化—产业集群”链条中的断链问题,以推动科技创新催生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和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同时,我们要优化配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通过财政科技投入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全链条全方位的提升。畅通科技创新到全面创新的链条,放大科技创新的效应,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重大科技创新不仅创造新技术,还带来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共同激发和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涌现和发展壮大,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我们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仅要创造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还要积极推进管理、模式、业态、体制和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实现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为此,我们需要畅通战略研究、政策支持和强化落实的政策推进链,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作用的合力。创新活动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支持。我们应着力打造“研究—制定—落实—评估—优化”一体化的政策推进链,解决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难点和阻碍。同时,我们要强化相关部门和省市县的协同联动,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审批环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政策的知晓度和精准度,采取有力有效的举措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破解发展瓶颈,我们要畅通与国内外创新合作的开放链。推进高水平、多领域的创新合作是弥补我省创新资源,尤其是高端创新资源不足的必然选择。我们还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以需求为导向,打造公平高效、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新要素、新技术和新产业的涌入。此外,我们要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形成互联互通的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促进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创新要素向河北流动。在关键领域,我们要以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外的高端创新资源。

三、深入运用新质生产力。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在实践中,我们要站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与突出特征,正确处理以下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实体性要素与渗透性要素的关系。劳动者、劳动资料等实体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而技术、人才、信息、数据等渗透性要素则在产业发展的具体环节和领域发挥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推动实体性要素与渗透性要素深度融合,产生更大的组合效应,提升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处理好包容性与规范性的关系。科技创新和新产业的发展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不确定性等特点,既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包容与支持。对于一些在认识和前景不明的新技术、新产业,我们应按照鼓励创新和发展的原则,实行包容审慎监管,针对其性质和特点分类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监管规则和标准,既留足发展空间,又推动其规范发展和健康发展,确保质量和安全。三是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从新质生产力的生成路径来看,通过技术创新并推进产业化、形成新产业是一般规律。同时,传统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也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化工、钢铁、煤炭等产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产业形态,在化工新材料、钢铁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实现突破。因此,我们要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加大以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壮大新质生产力的规模。四是处理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从创新路径来看,一般是由科技创新再到产业创新。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逻辑也在发生变化。例如,苹果等公司改变了单向模式,产品的技术升级与完善过程是在与消费者互动中完成的,既推动产品实现了技术与工艺的升级,也促进了产业生态的形成。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多模式、多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 篇二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准确把握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在逻辑,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借此机会,围绕中心组研讨交流主题,我谈几点体会。

第一,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底层逻辑。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是在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互动互促中形成的,代表着生产力水平的跃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代表着产业体系的现代化程度更高,是构筑起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的关键。从本质上看,科技创新是推动工业化、现代化的核心力量。从人类历史上看,几次工业革命都是由科技创新引起的,推动了产业形态的颠覆式变革,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并带来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新型生产工具代替了手工劳动,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19世纪中后期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技术、内燃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也催生了电力、化工、石油、汽车等产业的快速发展。20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伴随着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人类步入了信息时代,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如今,我们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既是科技创新引领的过程,也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科技创新带来了产业体系、经济体系质的跃升,也推动了经济社会全方位的颠覆式变革。从生成逻辑看,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在互动互促中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要素既包括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实体性要素,也包括了科学技术、数据、信息、人才、管理、文化等渗透性要素,而后者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呈现出新特征、新形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些生产要素的空间聚集、流动交汇、高频互动,往往会产生新技术、新工艺、新生产方式,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从新质生产力生成逻辑看,新要素的创新活动创新出新技术、新工艺,新技术、新工艺又推动形成了新产业。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相互作用,形成了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紧密结合,使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生产率大幅提高,引领着产业发展方向。从战略地位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世界各国纷纷抢占战略制高点。我们常说国家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其实本质上是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拥有高端人才等只说明拥有了新要素,而把新要素、新技术转换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关键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国家竞争、区域竞争根本上是新质生产力规模与水平的竞争,这是世界各国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产业先机的原因所在。

第二,要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论述意蕴深刻,道出了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要根据新质生产力形成逻辑、产业发展趋势、科技创新特点与区域特质等,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探索差异化的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之路。畅通聚集新要素、创造新技术、形成新产业的链条,增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生动力。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源头。要重点解决“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小试中试—孵化和商业化—产业集群”链条中的断链问题,使科技创新催生出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和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要优化配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以财政科技投入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全链条全方位提升。畅通由科技创新到全面创新的链条,放大科技创新效应,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重大科技创新不仅创造出新技术,还带来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商业模式等系列变革,共同激发和驱动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和发展壮大,加速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在创造出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同时,积极推进管理、模式、业态、体制、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实现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畅通战略研究、政策支持、强化落实的政策推进链,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作用的合力。创新活动需要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要着力打造“研究—制定—落实—评估—优化”一体化政策推进链,消除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难点与阻点。要强化相关部门和省市县的协同联动,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审批环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政策知晓度、精准度,以有力有效举措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畅通与国内外创新合作的开放链,破解发展瓶颈。推进高水平、多领域的创新合作是弥补我省创新资源特别是高端创新资源不足的必然选择。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以需求为导向打造公平高效、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的涌入。要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形成互联互通的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促进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创新要素向河北流动。以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为重点,在关键领域引进一批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

第三,要处理好发展新质生产力几个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实践中,要站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与突出特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处理好实体性要素与渗透性要素的关系。劳动者、劳动资料等实体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技术、人才、信息、数据等渗透性要素,不是作为一种具体的生产要素发挥作用,而是渗透、融入产业发展的具体环节、具体领域发挥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推动实体性要素与渗透性要素深度融合,产生更大的组合效应,提升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处理好包容性与规范性的关系。科技创新、新产业的发展具有高投入、高风险、不确定性等突出特征,既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也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包容与支持。对一些新技术、新产业,在认识不清、前景不明的情况下,应当按照鼓励创新和发展的原则,实行包容审慎监管,针对其性质、特点分类制定和实行相应的监管规则和标准,留足发展空间的同时,推动其规范发展、健康发展,确保质量和安全。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从新质生产力生成路径看,通过技术创新并推进产业化、形成新产业是一般规律。同时,传统产业通过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也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化工、钢铁、煤炭等产业,可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产业形态,在化工新材料、钢铁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实现突破。所以,要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加大以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壮大新质生产力规模。处理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从创新路径来看,一般是由科技创新再到产业创新。但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加快发展和广泛应用,由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逻辑也在发生变化,出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情况。比如,苹果等公司改变了由科技创新再到产业创新的单向模式,产品的技术升级与完善过程是在与消费者互动中完成的,既推动产品实现了技术与工艺的升级,也促进了产业生态的形成。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生成逻辑,多模式、多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 篇三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也就意味着,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以创新驱动为发展指向,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因地制宜把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助推产业提质升级,以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我市紧扣全市高质量发展创新提升目标,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了思想引领与路径遵循。新年伊始,再上征程,我市以落实全省开展“三个年”活动部署为抓手,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就需要大力培植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引领XX经济高质量发展。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多措协同并举,以科技创新涵养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 要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主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在技术层面,就需要科技创新坚持一体化设计,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原始创新;发挥集体优势,推进集成创新;坚持“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的理念,推进开放创新,实现三者的有效贯通。对我市而言,要立足区位和政策优势,继续完善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政策框架,大力支持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科技创新园、正泰—XX大学联合创新中心、智汇原、临空智港等平台建设,进一步发挥市域高校资源丰富优势,发掘驻咸科技研发机构潜能,增强域内企业科技创新意识,激发社会各界创新意识,培育良好的社会科技创新氛围,使科技创新有政策依据、平台支撑、主体依托和社会保障,为新质生产力的生发提供充足的智慧给养。

面向未来发展,以产业革新壮大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内核,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呈现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要适应经济新常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紧盯产业发展前沿,推动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更新换代,提高其科技含量、信息含量和价值含量,推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高效衔接、民生性产业与战略性产业协同发展,使曾经的新兴产业成为现在的主导产业,使现在的新兴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对我市而言,必须珍视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荣誉,主动发挥高新区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和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的带动、辐射作用,做响装备制造工业城市品牌,继续支持隆基光伏、LCD面板显示、彩虹新能源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助力G8.5+基板玻璃、敏华智能家居等433个市级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保证神电高压电器、百佳年代光伏等122个项目顺利建成,力争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再创新高,为新质生产力的生发提供坚实的产业依托。

科学引留培用,以人才兴咸创造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坚持人才为本,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出成果和出人才并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是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三条重要经验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进一步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耦合,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将“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作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遵循,提出了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的用人观。对我市而言,必须继续发挥域内及邻近区域高校资源丰富优势,加强与之常态化交流互动,开展重点领域人才联合培养,发挥其“蓄水池”“增压阀”“导航器”作用,加强第二届“人才兴咸”大会的后续对接、落地工作,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培养引进政策,鼓励各类科技型企业、单位在成果转化、评价认定、股权激励等方面敢于探索,干出实绩,真正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为新质生产力的生发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保障。

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注定是一个紧迫而周密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完善产业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科技创新发展“基金群”规模,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积极招引科技中介机构,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业,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因此,只要全体科技工作相关单位和人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守正创新,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历史自信锚定科技前沿,聚焦新兴产业,积极创造,主动协同,新质生产力在XX的生成以及蓬勃发展都将指日可待,XX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绚丽新篇也将泼墨成书。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 篇四

同志们:

刚才,听了6位同志的现场发言,也看了其他同志的书面发言,大家都紧扣主题,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谈认识、讲体会、说打算,学得深入、讲得很好,达到了预期。主要有三点感受:一是进一步强化了理论武装。大家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入领会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更加深刻领悟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自觉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二是进一步找准了方法路径。大家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结合各自分管的领域和部门工作实际,围绕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意义的好想法、好建议,关键是下来后大家一定要认真落实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担当。大家通过学习研讨,深刻认识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必须增强使命担当,把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重大任务落实好,以优异的实干实绩诠释对党的绝对忠诚。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把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科学指引。全县上下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下面,围绕学习研讨主题,和大家交流三点体会。

一、要聚焦科技之变,系统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从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进过程看,无论处于什么时代,生产力的发展都是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推动下自然的和历史的产物,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而新质生产力是一个重要的原创理念。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原创性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让人耳目一新的词汇。今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新质生产力的准确定义,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充分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新规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为澎湃发展新动能、激活发展新引擎、塑造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遵循。

第一,从基本内涵来看,新质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呈现全新质态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颠覆性变革。与传统生产力相比较,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要素呈现全新质态的先进生产力,关键在于掌握新科技的新型劳动者、智能设备等新劳动资料、数字空间等非物质化的新劳动对象,以及新科技、新管理模式和数据新要素等。特别是在当今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链接、渗透、赋能万物,赋予了劳动资料数字化的属性。比如,智能传感设备、工业机器人、光刻机、云服务、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劳动资料,在算力、算法上所展现出的高链接性、强渗透性、泛时空性,都是以往任何技术革命无可比拟的,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与生产各环节的深度融合,推动着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和高效匹配,日益形成“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同时,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的是质态,而不是业态,具体来讲,即使是最传统的农业,如果通过革命性技术进行生产要素的创新组合,也能形成新质生产力。

第二,从表现形式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依托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依托的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经济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具有高度的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更加强调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特别是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和演化,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实现了对产业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的渗透和赋能,给当今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推动着生产力的跃迁。与传统生产力不同的是,新质生产力所涉及的领域主要是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领域,在国民经济中表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就X来讲,我们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已有一定基础,比如,我县有以X为代表的X,以X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森林碳汇等为代表的绿色产业,以X、X等企业为依托的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以X、X为支撑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等等,这些产业都蕴含着新质生产力且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第三,从主要特征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体现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强调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将催生新型生产关系,摆脱传统增长路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能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的特点,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从这方面来讲,不得不承认,我们相较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还很薄弱、条件还较滞后、差距还是很大的,必须要抱着理性的态度、客观的立场、足够的定力,来客观看待区域发展的落差,并充分挖掘我们的发展潜能和优势,把X的传统产业改造好、新兴产业培育好、未来产业谋划好,逐步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加快发展动能的转变,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更有质效地推动高质量发展。这里,需特别强调的是,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新质生产力都有着明确的内涵和外延,绝不能把什么想法、什么举措都披上新质生产力的外衣,甚至不顾实际条件,硬往新质生产力上面靠。尤其是套概念、讲空话、喊口号对新质生产力的泛化和滥用,不仅容易迷失发展方向,更会错失发展机遇。

二、要聚焦时代之变,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趋势,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聚焦时代之变,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第一,要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围堵打压遏制无所不用其极,在经济、科技等领域搞“脱钩断链”。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核心关键则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的竞争本身就是国际产业链分工话语权的体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就X而言,不发展新质生产力,就难以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推动更多优势特色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中作出X贡献、在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中赢得X发展。

第二,要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来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环,然而,当前我国一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经济转型,我国将更多地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必将成为我国经济深度转型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就X而言,不发展新质生产力,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甚至导致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同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因此,我们必须时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力以赴做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这篇大文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推动X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第三,要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一方面,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等。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分配不公的问题渐渐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为紧迫要求。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更高质量和更多数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关键动力,是构建人类美好未来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既可有力推动传统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又可极大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还可带来劳动条件的改善,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决定性作用。就X而言,不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民群众就难以实现物质生活更加富裕、精神生活更加富足,也难以满足他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要聚焦发展之变,精准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路径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因此,我们要精准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和现实路径,结合县情实际,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升级为支撑,以资源禀赋为依托,以人才队伍为根基,不断在求“新”求“质”中抓住新机遇、开创新局面,为推动全县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第一,要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我县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弱。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聚焦主导产业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壮大企业主力军。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是最活跃的科技创新主体。要强化科技型企业培育,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传统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引导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角。要建好平台主阵地。科技创新没有良好的平台载体,就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要积极打造一批产业应用技术研究创新平台和科研平台,大力谋划实施系列重大科技项目,扎实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要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完善相关政策,缩短创新成果转化周期,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要发展数字生产力。当前,重点就是要加快推动城镇智慧化改造、乡村数字化建设、旅游场景化创新、政务便捷化服务,在数字赋能千行百业上实现新突破。

第二,要强化产业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产业是重点任务。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坚持先立后破,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脱胎换骨,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全面落实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和向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以技改和数字化为抓手,对优势轻纺、新型建材、特色食品、电子信息、生态康养等特色优势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要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都是新兴产业。我们要结合县情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大数据及电子信息等经济效益高的产业,推进风力发电场等项目建设,做好钒矿资源“富矿精开”文章,加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要积极发展新材料全屋定制家居、大健康药食同源产品等“风口”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崛起。要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主要是利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技术,发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产业。今年1月,工信部出台了《关于推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给我们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带来了机遇,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意见》精神,结合自身产业实际超前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第三,要厚植生态优势。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我们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推动发展方式创新,切实培育好绿色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要持续深化“双碳”行动,全力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逐步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要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实施林业碳票制度,建立占用补偿、损害赔偿与保护补偿协同推进机制,积极参与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市场化交易,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半篇文章”。同时,要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第四,要注重改革开放。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是主要抓手。要持续深化改革。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财税金融、教育医疗、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比如,我们的企改、园改、医改、机改等都属于新质生产力的范畴,要找准“小切口”推动大突破,每年突破几个重点、解决几个难题,积小胜为大胜。要扩大对外开放。要抢抓“桥头堡”政策机遇,紧盯服务和融入两个关键,聚焦产业培育、园区共建、文旅融合等重点,找准政策红利与我县的契合点、切入点、着力点,强化产业承接和互联互通,积极把大湾区的人才资源、转移产业、合作项目引入X。要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实施外贸倍增计划和外贸产业培育行动,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更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全力招商引资。要聚焦我县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建链、延链、强链,绘制“一图三清单”,千方百计招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和优强企业。要对标大湾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大力整治营商环境突出问题,持续擦亮政务服务特色品牌,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第五,要夯实人才根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而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因此,我们要按照新质生产力对生产力要素,特别是对人才要素的跃升需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要建优创新创业平台。积极搭建以县内重点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高校为主的创新平台,统筹配置科研项目攻克、建好人才基地等资金资源,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要建立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要引育科技创新人才。要以贯彻落实省、州“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为抓手,不断整合完善各类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计划,深入研究产业薄弱环节和高能级平台建设的科技创新人才缺口,制定优化引才目录,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要持续优化科技人才培育模式,摸准重点领域、行业培育对象,强化后续扶持和跟踪,积极构建以县管专家、“三名工程”为主的人才梯队培育体系,让各类科技创新人才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流动聚集。要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要建立健全“产学研”联动机制,持续加强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开展各层次、各领域的技能竞赛,着力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在X大地蔚然成风。

同志们,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在布局未来、竞争未来、创造未来,意义十分重大。全县上下务必要提高政治站位,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不断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州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当好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为X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注入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4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心得体会范文(最新5篇)

下一篇:庆祝2024年第六个医师节座谈上的讲话稿范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