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热门19篇)

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热门19篇)

小编:FS文字使者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从而找到改进的方向。写心得体会时,可以适当进行反思和批判性思考,挖掘问题的本质和根源。请大家阅读下面的心得体会范文,或许能够给你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一

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也从有“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将推进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根据国家对新时代学校的美育工作提出来新要求、高要求,加强艺术学科之间的融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融与联系,遵循教育规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这一思想。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对外发布《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此标准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变化。本次修订主要变化有二个大的方面:(一)关于课程方案;(二)关于课程标准。现关于课程方案的变化涉及三个方面: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实施要求,谈谈个人的感悟。

第一、明确培养目标。此次修订的课程标准修改后,目标很明确。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课程目标是人的核心素养具体到课程的转换枢纽,阐述课程培育的核心素养的内涵、维度、学段特征以及在课程目标上的体现;此课程标准的修订,为我们落实培养什么人指航向。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改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各学科课程核心素养,引领艺术课程全部的教学实践。

第二、优化课程内容。必须毫不动摇落实“双减”,义务教育阶段9522总课时不变,于是艺术课程的设置也进行了改革,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而原来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是独立的音乐、美术、艺术(综合),这和本次课程标准在内容上就有了更具体的要求。依据课程分段目标将第二阶段细化为二个学段,形成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5年级,第三学段6~7年级,第四学段8~9年级。

第一学段开设唱游·音乐和造型·美术。第二学段音乐和美术。第三学段音乐和美术。第四学段学生在5科中至少选择2项学习。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学段划分1~2年级(小学低年级),3~6年级(小学中高年级),7~9年级(初中阶段),从横向和纵向来看,需要我们每一位音乐老师从广度和深度上要有所认识,有效理解和正确掌握课标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其次,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来说,从审美感知到艺术表现再到创意实践到最后的文化理解,着力将核心素养与课程之间、学段之间贯穿始终,落实到具体的每个学段中、课程内容中、学业要求和学业评价中,而且是层层递进,浸入式的落实核心素养。

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讲述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有5个学科,以艺术实践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抓手,有机整合学习内容,构建一体化的内容体系,这句话其实就告诉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基础是艺术实践,包括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也可以说是融合,基础部分是学生学习艺术、提升艺术素养必经活动和过程。学习内容是在艺术实践中需要掌握并有效地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体现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最后的学习任务是艺术实践的具体化,那就是着力提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这也是此课标在教学方面的硬核部分,为编写教材提供了依据,更重要让我清楚怎样培养人。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把教书和育人分离的,学科育人从未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此课标在教学建议中的第一点明确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强化素养立意,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艺术教学的全过程。变化之大在于从原来学科的三维目标转为以人的发展核心素养,从原来的教书向育人这一教育观念进一步强化。二是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强调教师要有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把碎片化的知识,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知识、技能、提高综合能力,联系自己的家庭、社区、家乡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艺术及其他学科知识、技能创造性的完成艺术作品解决问题,提升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注重感知体验,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艺术教学要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激发想象、调动情感、创造形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认识世界的的途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知体验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

艺术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中的情景设置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环节之一,恰当合理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其中,情绪高涨、精神焕发,获得审美直觉和美感体验,与艺术形象产生共鸣,鼓励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形象,迸发创意,在运用艺术语言和方式表现自然美、社会美与科技美,体验创造的愉悦,自我价值的实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第四善用多媒体,有机结合继承与创新。艺术教学中会运用到很多中国传统的器具、材料和现代媒介。如器乐的材质、舞蹈的服饰、头饰、影视光效等,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视、触、动等将想象、思考、创造融为一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具构成学习共同体,提高艺术教学质量。第五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坚持以学生的长足发展为本,坚信他们有无限艺术潜能,创造更多展示交流的机会,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发展艺术素养,培养艺术特长。利用班级、级组、学校搭建多种平台举办多种类型让学生表演与展示的活动,让他们获得艺术创造感和成就感,增强艺术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评价建议指导性很强:一要有原则,坚持素养导向、以评促学、表现性评价、主体评价。二是要有重点,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末评价。三是评价结果的呈现运用。其次是学业水平考试。这也正是我们目前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是艺术实践考试还是笔试,为国家规定的毕业要求提供有力的依据。如何达到要求,也给我们做了明确的途径,有命题的原则:素养立意、明确指向;基于情境、设计问题;形式多样、综合考查。其次是命题规划,第一是科学制定框架;命题框架具备三要素:(一)是课程目标;(二)是课程内容;(三)是学业质量。命题范围明晰、命题有依据。第二是合理选择测评形式;第三是整体规划测评结构。这些都给我们做了详尽的指导。

在教材编写的建议中,坚持育人导向、精选内容素材、优化组织结构、彰显艺术特色、丰富教材形态。教材的整个体系思想性、经典性、艺术性、时代性等。这一部分我理解为,教材的编写其实最终就是指导我们为谁培养人,教材的编写要严谨、慎重,关乎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家喻户晓毒教材插画师吴勇事件,不正是在颠覆我们祖国未来的三观吗?在此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如何编写教材的明确建议,掷地有声全面落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坚持正确导向、保证基础配备、开放课程资源、顺应时代发展。

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宪法,是育人蓝图,具有准绳的作用。这次课标修订,重在从学科立场走向教育立场,突出素养立意、育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强化学科实践及跨学科主题学习;践行素养导向质量观。课程标准有可操作性,很强的指导性,方向性的。(摘自——光明社教育家)对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研读,只是浅尝辄止,也很肤浅,想出真知还需精读细读。只要心怀热爱,定会奔赴山海。

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二

第一段:引言(200字)。

玉雕艺术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国家课程标准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玉雕艺术的兴趣和专业技能,并将其培养为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专业玉雕艺术人才。我有幸参与了这门课程的学习,并深知其中的收获和感悟。本文将以此为主题,分享我对玉雕艺术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兴趣激发与激情迸发(200字)。

玉雕艺术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我逐渐被玉雕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吸引,激发了对于玉雕的浓厚兴趣。在课程中,老师会引导我们观摩各种不同风格和形态的玉雕作品,并通过讲解和分析,让我们了解到玉雕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通过这些学习,我的激情和热爱愈发迸发,我开始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努力提升自己的技巧和创造力。

第三段:扎实的理论基础(200字)。

玉雕艺术课程标准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玉雕的基本原理和技巧,从而为将来的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不同类型的玉石的特性和应用,深入了解了玉雕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专业技能,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玉雕的核心要素,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创作中。课程的严谨性和深度,使我对玉雕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段:实践技能的提升(200字)。

玉雕艺术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和作品创作,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技巧,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在课程中,我们不仅有机会亲自操作玉石,学习基本的雕刻技法和加工工艺,还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作品创作中,锻炼自己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逐渐掌握了玉雕的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这种实践训练不仅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第五段:课程价值与未来发展(200字)。

玉雕艺术课程标准不仅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扎实理论基础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能力提供了平台和机会。通过玉雕艺术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和欣赏传统的玉雕文化,也可以将其运用到现代设计和创意产业中。而玉雕艺术课程标准的实施也为玉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人才支持。因此,我相信未来的玉雕不仅有着传统的魅力,也将不断创新和发展。

总结(100字)。

通过学习玉雕艺术课程标准,我培养了对玉雕艺术的热爱和兴趣,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这门课程不仅开拓了我的眼界和视野,也为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我相信,在教育部的努力下,玉雕艺术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三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分阶段设置:

第三阶段(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1一2项艺术特长,与高中模块化教学相衔接。

2、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

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围绕欣赏(欣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创造(设计·应用)和联系、融合(综合·探索)4类艺术实践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遴选和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

3、体现艺术学习特点,优化评价机制。

围绕学生艺术学习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点,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评价。

明确评价依据,改革创新评价的任务设计、题目命制、评价方式;

强调评价的统一要求,重视艺术学习的过程性、基础性考核与评价;

尊重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性,以学定考,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专项考核,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四

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是对时代新人的新要求,所以前言部分相较2011年课程标准把国家和民族价值观放在首位更加强调育人的总要求,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作用。同时,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新课标由原来的艺术独立学科标准,变成了艺术课程标准,从单一走向整体,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将培养目标设定的更加明确。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信挑战,所以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

一、坚持目标导向。

明确提出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

二、坚持问题导向。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方案和课程标准方案分别于2001年、2011年制定颁布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进行修订完善。

三、坚持创新导向。

新课标聚焦核心素养,重视青少年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艺术各门类、艺术与其他学科、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等的关联性。加强跨学科教学,重视青少年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发生的变化有以下几点。

第一、优化课程设置、内容结构。

新课标提到保持原来课时数不变的情况下,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更多艺术课程。

第二、研制学业质量标准。

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新课标整体规划不同学段青少年学业的具体表现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将之前的重视结果转变为重视学习的过程。

第三、增强指导性。

新课标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围绕着核心素养,可开展项目式、问题式、主题式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第四、加强学段衔接。

主张艺术实践,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第五、细化实施要求。

新课标将基本要求、实施职责、制度规范、监察要求等更加具体化,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总之,新课标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描绘了育人蓝图,增强了思想性。更是贯彻了“以美育人”的总方针,突出了课程综合,以学科为主体,深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够让更多的青少年接受到正确的艺术方面的学习,从而提高国民素质水平。

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五

2020年版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涵盖了音乐、美术、舞蹈(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5个学科,以学习任务为抓手,有机整合学习内容,构建一体化的内容体系。艺术课标标准以艺术核心素养为导向,重点解决了艺术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目标是为面向全体学生制定。不是以专业的艺术技能为核心,也不是为面向少数的特长生而定。更多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理解、创造而定。艺术培养的过程侧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艺术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

从美术学科来看,新课标里明确提高了艺术学科的比例,我们作为未来的'美术老师,应该看清背后的含义。我们应该弄清楚我们的定位,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怎么学。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美术地位变高了,我们与传统的语文、数学、英语的主科一样,我们要与传统的主科老师争锋。基于尹少淳老师对新课标作出的解读:“音乐、美术学科不可被消解,要保证这两根支撑中国艺术教育大厦的大柱子不倒,同时新三科缠绕其上,最终呈现出融通、跨学科的效果。艺术新课标既有大综合,也有小综合。”我认为,美术老师应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向其他艺术学科学习、取经。老师应该构建的是“未来”课堂,而不在是单一的传统课堂。美术课堂不仅要有学科内的深度,也要有学科间的广度。

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六

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于4月底推出后,各级组织都开展了新课标解读等培训活动,老师们线上聆听了专家们的解析。印象较为深刻是在《美术新课标美育新征程》学术研讨上,尹少淳教授的发言,他指出:美术、音乐课程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本次艺术课程标准的修订是适应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下美育发展趋势,强调学科融合和跨学科教学是国际教育的趋势。

新课标于9月起执行,暑假就是我们学习领悟的关键时机,我校也率先开展了读书学习活动,后又与岱岳区学习活动并轨。精心耕读这一百多页的细则,发现有许多值得思考之处,现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主要改变。

(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由学科立场向教育立场转型。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知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从生存的需要到知识学习的需要,再到人格培育的需要,教育越加关系到人的身体、思想、情感、灵魂。教育的价值逐渐从外在规约转向人的内在发展,从单向度转向整体人格培育。

(二)优化了课程设置和内容结构。

新课标提到保持原来课时数不变的情况下,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课程。

将以往按学习领域的划分方式转变成按艺术实践进行划分,以学习任务为驱动,美术语言始终贯穿其中。从课程内容设置的顺序可以看出,每一学段均以注重发展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欣赏评述”为起点,到以强调发展学生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的“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再到加强课程内容、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之间联系的“综合探索”。内容设定层层递进,加强了学科间相互关联,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4类艺术实践,涵盖16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中。每一条都是围绕核心素养,与课程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相关联。

(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艺术课标》还有一个新鲜的亮点,就是对于学业质量提出平和性要求,即应当有质量要求,从而防止功利性出格竞争。按照课标要求,学业质量是在学生完成本课程每个学段学习之后的学业成绩表现,在音乐、美术设一至九年级4个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兼顾了传统的音乐、美术和新的舞蹈、戏剧、影视学科。同阶段的学业质量描述,按内容进行了划分,既有属于审美感知的,也有属于艺术表现的,还有属于创意实践以及文化理解的。标准都围绕核心素养来进行制定,重视给予学生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这些重要方面。

二、新教育观。

《艺术课标》清晰地体现了以美育人的艺术教育的根本思想,把新的课程标准落实核心素养作为主线,有助于引导学生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的精髓,激发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艺术课标》特别强调要聚焦课程的核心素养来进行艺术审美教育。审美的感知,既要用一种欣赏的方式去学习,同时也要用强化艺术体验的方式来感悟体察,让学生在融合艺术的过程中形成身心一体的丰富的审美情趣。在核心素养之中,艺术表现是重要的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参与艺术活动。在艺术素养之中,特别强调创意实践。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提出,审美即创造,学生的创造活动的结果就是学生拥有“一个经验”,即审美性经验。他说:“审美的敌人既不是实践,也不是理智。它们是单调;目的不明而导致的懈怠;屈从于实践和理智行为中的惯例。”不要小看孩子们创造性的能力和内心祈求。创造也是另外一种实践。核心素养的新鲜点还在于特别强化了文化理解这样一个综合性的价值所在。文化理解是艺术超越技能技巧而进行综合性的素养体现。

三、教学启迪。

(一)开启单元整体教学。

由以往按四大学习领域划分的单一的、独立的授课方式,转变为整体的、系统的授课方式,强调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将知识、技能嵌入其中,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技能,提升综合能力。从课程标准名称《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可以看出,美术学科已经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融为一体,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学习理论或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将自己视野扩宽,树立整体意识,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内的纵向衔接,更要注重知识间的横向配合。坚持以素养为导向,重视将知识内化、实践和运用的教学,加强对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重视艺术体验。

艺术教学要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激发想象、调动情感、创造形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途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知体验和多样化的艺术表达。

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焕发积极情绪,获得审美直觉和美感体验;指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感知世界,体验情感,实现与艺术形象的共情;鼓励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形象,迸发创意,运用艺术语言和方式表现自然美、社会美与科技美,体验创造的喜悦和自我实现的愉悦,提升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崇尚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标准》中强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要求讲好中国故事。在修订原则,设计思路,课程总目标及各阶段目标中都有提及,对应到学业质量描述和课程实施建议中,这一点也一直在强调。

首先,中国经典美术与中国书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教材中的突出体现。辉煌灿烂的中国经典美术与中国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是为学生呈现了“可见”形式的作品(有着重要的欣赏价值),更是以直观的方式展示了画中之情、画外之意,诠释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文化传统。其次,民间美术给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表现形式近年来,各类传统工艺、民间美术等内容的呈现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其中,传统手工艺和技艺(陶瓷、木工、浮雕、印染、编织等)可以加深学生对手工艺和工匠精神的理解,增强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与情感认同。

美术教师应仔细研读教材,挖掘与开发课程资源,并尽可能地创造性地讲授美术领域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国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化手段来将其中所包含的特征呈现出来,为学生带来视觉与听觉上的体验,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化的距离,让学生感知其魅力、生发热爱。

通过本阶段的学习,老师们对美术课程培育时代新人的要求更为明确,在落实新课标要求的过程中也将打开更广阔的教育视野,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的改变不仅是教材上的突破,更是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上的重大改革。我们将在今后的美育实践中不断学习,聚焦新课标、践行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七

相较于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首先在课程性质方面,保留了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新增了审美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其中旧版课标中的视觉性、愉悦性特点被涵括于新课标的审美性和情感性特点之中。情感对学习而言十分重要。学习是基于情感、动机、认知的动力性交互作用的影响而产生的。教师应当高度地协调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达成感的作用机制。从中不难发现,新课标的课程性质相较于旧版课标,有了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对于我们的艺术课程有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也有了变化。课程内容更加多元化,要求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强化育人导向。重视艺术体验和突出课程综合。新课标的`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都开始聚焦于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美术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学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运用多学科知识融合,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新课标下,教师应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大概念,设置真实任务问题情景,形成单元化教学,驱动学生的长期的深度的思考和研究。

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八

玉雕艺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玉雕艺术技能和审美能力的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学习和教授这门课程时,我们可以参考并遵循玉雕艺术课程标准,这些标准有助于我们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文将分享一些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的关于玉雕艺术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制定教学目标。

玉雕艺术课程标准对于制定教学目标非常重要。在教授这门课程之前,我们应该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技能。例如,学生需要学会基本的玉石切割和雕刻技巧,了解不同种类玉石的特点,掌握玉雕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我们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段:教学内容和方法。

玉雕艺术课程标准可以指导我们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可以根据标准要求,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材料,结合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玉石的特点和使用技巧。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讲解、演示、实践等,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通过合理设置不同阶段的课程任务和项目,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段:评估学习成果。

玉雕艺术课程标准为评估学习成果提供了参考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评估方式,如作业、考试、作品展览等,来评价学生掌握的技能、知识和态度。通过定期的评估,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帮助和激励措施。同时,评估结果也可以作为课程改进的依据,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运用玉雕艺术课程标准,我深刻认识到它对于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初步改变了我以往以教师为主体,并仅仅关注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在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意识到标准的制定和教学实施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反思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提升,以适应社会进步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综上所述,玉雕艺术课程标准对于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通过合理制定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评估学习成果等环节的落实,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玉雕艺术技能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我们也需要持续反思和改进,以适应教学环境和学生的不断变化,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玉雕艺术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九

第一部分前言(1-9'fa'1)。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1-9'fa'1.1)。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1-9'fa'1.1.1)。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转载自 FAnWEN.ChAzIdIan.com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1-9'fa'1.1.2)。

[1][2][3][4]。

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十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美育被列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后备力量增多,水平大有提高;音乐教育科研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国外一些可供借鉴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被系统介绍和引进;教学手段正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这一切都为我国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体验价值。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2][3]。

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十一

在学校的教学中,课程标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文件。它是指对于一个学科或者一门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的规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深地认识到了课程标准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课程标准能够为教学提供清晰的指导。在过去,老师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来编写教学内容和设计课程。这样的方式存在着个人主观色彩过重的问题,容易导致教学内容不够系统和完整。而有了课程标准,老师们可以有明确的目标,能够更加精确地知道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哪些知识和技能是他们必须要掌握的。课程标准提供了统一的参照,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合理。

其次,课程标准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标准不仅明确了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同时也对于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进行了规定。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教师需要了解最新的教学方法和理论,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通过与课程标准的对接,教师能够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推动自己的专业发展。

第三,课程标准能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培养和提高。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还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团队合作等能力。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课程标准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标准的引导,学生能够在学校的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此外,课程标准能够提高教育的公平性。课程标准对于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要求是相同的,无论学生来自哪个学校,他们都能够接受到同样的教育。这样就避免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课程标准确保了教学的公正、公平,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最后,课程标准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课程标准也需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涌现出来,教育需要跟上这些变化。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改进,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只有在不断完善的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总之,课程标准给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和提升。它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课程标准也能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的公平性。然而,课程标准的完善和更新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十二

学校组织我们系统学习了《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现把这次学习的一些体会和感受总结如下:

1、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

2、课程标准不具备强制性,使教材编写或教师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如果条件不允许,学生不需要,可以不采纳。另外,相同的需要可用不同的对象来满足,同样的内容标准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这样,充分考虑了教师、学生的需要心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给予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程标准与生活紧密相连,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课程标准没有为所有学生制定一个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而是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既重视结果激励,更重视过程激励。满足学生成功的情感和精神需要。

5、课程标准为学生创设宽松、多样、活泼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多样化,丰富化,从而产生新颖感、增强趣味感。学习中注意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以增强学生兴趣,更好地满足其成就需要;让学习具有挑战性,使学生学习后能获得一种从事创造性劳动产生的满足感;扩大了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尊满足。

6、课程标准摆脱了长期受专业美术教育的影响,使美术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降低了知识、技能难度,使学习具挑战性的同时,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和进步,都有成功的体验。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摆脱了单纯传授技能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强调写实性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注重生活与艺术联系,鼓励学生自由表现,大胆创作,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然而在目前美术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的观察力不强,想象力被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束缚,缺乏创作素材。

(2)学生缺乏大胆创新的意识,画的东西“千人一面”,没有个性。

(3)师生缺少交流,老师难以理解学生的创作意图,从而也影响对作品的评价,甚至有些老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对没按要求画画的学生大加斥责,长此以往,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4)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单一的教学形式,(如绘画课、欣赏课、手工制作课单独上,而且是教师指定),学生感觉自主选择的空间小,是一种被动的知识接受,从而产生枯燥感,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

要在课堂教学上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教师本身除了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引导观察、鼓励创造、倾听交流、自主学习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他们在积极愉快的美术课堂上去欣赏、体验、创造美,感受绘画创作的成功和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能力和美术素质。

以上是我对新课标的一些认识和理解,我将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新课程标准努力工作,争取把美术教学搞得更好。

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十三

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后,反思自己以及周围教师的语文课堂的现状和不足有过很多思考,现将我对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一些浅显思考整理如下:

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有表述如下: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我们可以看出阅读教学的建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1、教师无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用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在教学中无视学生的阅读需求,使学生处于被动阅读状态,让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有失个性”。阅读现象千人一面,一样的阅读方法,一样的阅读感受,一样的阅读结果,甚至连考试的答案也一样的标准,对个性差异的学生从没考虑要去创造条件,或者去营造培植的土壤。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人,是“对话”的中心,因此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必须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章学生自己要读懂,学生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能自己分析解决。这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认识与发展是教师无法代替的,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才有可能学会阅读。反之如果一切代劳,那只能培养出毫无思想、毫无个性可言的可悲学生,永远没有发展前途。

学生阅读,教师应鼓励他们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大胆探索,善于发现,勇于开拓,这是培养个性化阅读,开发潜能的重要一环。要使他们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老师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关注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以平等心态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允许他们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只有这种宽容的心境才能使学生个性之花绽放。反之教师以师道尊严或标准答案把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拒之门外,势必遏止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压制学生个性潜能的张扬,导致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品格的丧失,妨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个性化阅读也就不复存在。

2、集体学习代替个人阅读及教师无原则评价。

很多语文教学常常出现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学生极少阅读课文,便热热闹闹地讨论起来。或者对文本仅浮于浅表地蜻蜓点水,随即天马行空的交流。学生还没读懂课文,甚至文章还没好好读,师生对话就已经开始了。学生离开了文本与教师泛泛而谈,所以,常常会有漫无头绪、漏洞百出的“独特体验”,教师也只好跟着学生天马行空。这些做法极大地抹杀学生能动的一面,同时又使阅读这一个个性特征明显的行为,演变成了片面追求“共性”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个性就难以得到张扬,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

有的课堂都是学生自己在“哇啦哇啦”地读书,吵吵闹闹地讨论,教师显得无所事事,课堂教学缺乏目标性,实际效益太低。有时无论学生读书、发言的情况如何,教师总是赞不绝口,一节语文课下来,“读”充盈课堂,读书形式多样,有齐读、个别生读、小组赛读、男女生对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但在读书指导过程中,教师唯恐抑压了学生的个性,不论学生读得怎样,都予以无标准的夸赞,“你读得真棒!”之类的激励语给以每一位学生。试想,这样无原则地褒奖学生,久而久之,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何以养成,学生的读书能力何以提高。

3、有读有悟不交流,或者交流不引导,教师忘却自己的主导地位。

有时语文课,教师让学生朗读,先是学生一个一个地读,然后读给同桌听,再小组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学生已经读得很好了,教师还在盲目地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这就走入“学而不思”的误区。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由于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其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在这种情况下,若教师只是让学生一味地“读中感悟”,“读中获得思想启迪,读中享受审美乐趣”,“只要多读,体验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学生在这种只读不交流的情况下,感受、体验、理解都常常是迷迷茫茫,不清不楚甚至不知正误。而我们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的主体而忘了自己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忘了主导。

在学生交流资料或汇报读书收获时,教师始终不置可否,也不加引导,造成学生漫无边际地交流,云山雾海地汇报,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活动过于肤浅。由于教师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地位,使得课堂上该引导的地方得不到适时引导,该深化的地方得不到及时深化,该训练的地方得不到有效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4、在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时,忽略对文本价值的引导。

在个性化阅读实践中,教师关注知识“生成”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在教学实践中,有时教师为了“珍视”学生多元的感受、体验,使课堂“生成精彩”,对学生游离文本、曲解文本的知识“生成”,或不置可否,或大加褒扬,忽视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引导,导致了文本的失落。

阅读教学中,在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多元化见解的同时,应满足学生个体的阅读愿望,在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同时,正确对待学生个性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中,决不能无主见地附和学生、无原则地迁就学生、无标准地夸赞学生,不能无视所接触的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任由学生“信马由缰”。教师应关注每一位阅读个体,充分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语,正确审视学生的每一处体验,及时巧妙地应对学生在读书、感悟中存在的问题,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正确的轨道。

反思虽然不会立时使我们的课堂完美优化,但是它敦促我们去寻找改善的策略,在寻找摸索的过程中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取经验。像学生需要个性化阅读一样,我们也需要个性化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是模仿名师名模式不能代替的。

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十四

“语文”这个词在我看来,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词。它好像涵盖了许多内容,给我的感觉是:只要学好语文,我们的语言和文字就不成问题了。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新课程标准不仅明确课程学习目标与内容,还给予我们方法与建议。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让我明确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九年义务教育,分为4个阶段,而每个阶段也有各自学段的目标与内容。我主要是执教于第一学段的,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深刻认识了第一学段的目标与内容。这有助于我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让重点更加突出,避免一些知识点的遗漏。

1、识字与写字:让学生学会拼音和写好生字,还有会认1600个生字左右;

2、阅读:学生能用流利的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感受阅读的乐趣;

3、写话:令学生对写话有兴趣,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适当使用标点符号;

4、口语交际:学说普通话,与别人交谈时要自信,自然大方,有礼貌;

5、综合性学习:鼓励学生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和大自然的自然想象,能用口头或者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同时,《新课程标准》还给出了一些教学建议,也让我受益匪浅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本次《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安排的内容完成教学,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

希望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地提高我的教学质量。

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十五

第一段:引言(约200字)。

课程标准是指教育部门针对不同学段制定的教育教学的要求和指导方针。作为教师,我有幸参与了制定我所教授的学科的课程标准。通过参与这一过程,我深刻体会到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及其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体会。

第二段:标准制定的深入研究(约300字)。

在参与制定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被要求对该学科的核心知识、核心素养和核心技能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钻研学科的前沿理论和研究成果,我对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我深刻体会到,课程标准不仅仅是一份规范教学内容的文件,更是对学科发展规律的把握和认知方式的改变。标准制定的过程需要我们紧跟学科的发展动态,不断修正和更新。

第三段:标准在教学实践中的指导作用(约300字)。

参与课程标准制定过程后,我将标准中的核心要素和要求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课程标准为我提供了教学的基本框架和指导思路。例如,在授课过程中,我结合标准要求,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此外,在教学评价方面,我也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和成绩。通过将课程标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有了明显提升,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第四段:标准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约200字)。

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接受到了更严谨、全面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他们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明显提升。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观察,我发现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他们变得更加主动、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学生不再"唯分数论",而是注重全面发展,帮助他们成为有创造力和责任意识的综合型人才。

第五段:总结(约200字)。

参与课程标准制定的过程,使我对教学工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深刻感受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和对学生的影响。课程标准不仅仅是制定一份教学大纲,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工具。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积极参与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以更好地培养未来的栋梁之才。同时,教育部门也应将标准的制定与学科的发展情况紧密相结合,不断完善和提升课程标准的质量和实施效果。

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十六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1][2]。

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十七

艺术标准培训是当代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广大学生和社会人士的欢迎。我最近参加了一次艺术标准培训课程,通过这次课程的学习,我对艺术标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第二段:了解艺术标准的重要性。

在艺术领域,标准是评价作品和艺术家重要的标准之一。一个作品要具有艺术价值,就必须符合一定的艺术标准。艺术标准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规定,它在内涵上也是丰富和多样的。这次培训让我了解到,艺术标准不仅体现了普遍性和客观性,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时代的特点和审美的变化。艺术标准既是一种规范性的要求,也是一种鼓励艺术创新的动力。只有了解了艺术标准的含义和重要性,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艺术素养,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第三段:通过培训的收获。

这次培训为我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学习机会。首先,我学会了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艺术标准。在过去,我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常常只凭个人喜好或者直观感受来评价作品,但这往往是片面和主观的。通过培训,我学会了运用艺术标准的各个方面来分析和评价作品,如构图、色彩、细节等。这让我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更客观的判断。

其次,培训还教会了我如何鉴赏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在课堂上,我学到了不同艺术门类和流派的基本知识,如绘画、雕塑、音乐等。通过对这些不同领域的学习和分析,我更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作品的质量和价值。同时,我们还进行了许多实践活动,如创作、展览参观等,这些实践活动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艺术的各个方面。

第四段:运用艺术标准的经验。

通过这次培训,我也积累了一些运用艺术标准的经验和方法。首先,我认识到在评价作品时要有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能受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影响。其次,要注重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和细节观察,这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作品的质量和价值。最后,要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品味。

第五段:总结。

艺术标准培训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通过这次培训,我对艺术标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了许多应用艺术标准的方法和经验。艺术标准不仅是一种规范性的要求,更是一种鼓励艺术创新的动力。在今后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我将坚持运用艺术标准,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创造更好的作品。

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十八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现在,仍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初期,在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熟悉,提出以下几点对新课改的熟悉。

一、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改革意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熟悉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二、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爱好;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彻底实施。

三、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

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留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聪明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

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四、新课程改革,教师职能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必须同轨而行,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学习角色的根本转变。所谓教师职能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落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把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同轨而行,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互相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学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猜测性与复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之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持评估,保持开放的心态,肯于在实践中学习,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才可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聪明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

艺术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篇十九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且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意识到课改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学实践去实现、去完善,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下面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不断变革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发展知识规律和原理、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是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并不断发复地有意识地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活动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应该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因为我们的目标都是一切为了学生。

热点推荐

上一篇:艺术课程的教学方法(精选18篇)

下一篇:最新督导检查工作方案精选3篇